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研究_第1页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研究_第2页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研究_第3页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研究_第4页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研究引言站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夯土残垣前,风过处似乎还能听见两千多年前的驼铃声。公元前2世纪,一位手持节杖、面容坚毅的汉使从这里出发,踏上了一条未知的西去之路。他叫张骞,一个在《史记》中被司马迁称为“凿空”西域的传奇人物。这场始于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年)的远行,不仅改写了汉朝与西域的历史,更在欧亚大陆的文明版图上划出了一道璀璨的轨迹。本文将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主线,结合《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等原始文献,辅以现代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深入探讨这场“凿空”之旅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文明意义及后世影响。一、历史背景与使命缘起:汉匈对峙下的战略突围1.1汉初的“白登之围”与匈奴威胁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击匈奴,却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冒顿单于的40万骑兵围困七日。这场惨败迫使汉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嫁宗室女于匈奴单于,岁赠金帛絮酒食,换取短暂和平。但匈奴并未因此收敛,从高祖到文景时期,匈奴铁骑屡屡南下,上郡、云中、陇西等地屡遭劫掠。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攻入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直逼长安,汉朝被迫紧急调兵防御。1.2汉武帝的战略转变:从“守”到“攻”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即位时(前141年),汉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史记·平准书》),国力已足以支撑对外战略的转变。但匈奴仍是悬在汉朝头顶的利剑,其控制的河西走廊(今甘肃武威至敦煌一带)像一条锁链,阻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更关键的是,匈奴通过与西域诸国结盟,形成了对汉朝的“半月形包围”。1.3“月氏情报”与张骞的使命转机出现在建元年间。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匈奴降者透露:“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月氏原居敦煌、祁连间,是河西走廊的强大游牧部族,被匈奴击败后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又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有灭国之仇。汉武帝敏锐意识到,若能联合月氏“断匈奴右臂”,便可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于是,他下诏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使者——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西去之路不仅要穿越匈奴控制区,更要面对未知的地理、语言与风俗障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郎官(皇帝侍从官)的张骞挺身而出。史书中未记载他的籍贯与家世,只知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史记·大宛列传》),这种性格特质或许正是汉武帝选中他的原因。建元二年(前138年),张骞率领百余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二、两次出使的艰辛历程:从“凿空”到“通好”2.1第一次出使(前138-前126年):十年困辱与地理大发现张骞使团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后,很快进入匈奴控制区。《史记》记载:“骞为匈奴所得,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匈奴单于虽以妻室、子女相羁縻,却始终未能动摇张骞的使命。元光六年(前129年),他寻机逃脱,“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早闻汉朝富庶,对张骞礼遇有加,派向导送其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再转至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已“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其与汉结盟。归途中,他为避开匈奴,选择沿南山(今昆仑山)北麓经羌人区域东返,却再次被匈奴俘获。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单于去世,内部混乱,张骞趁乱与堂邑父(匈奴侍从)逃回长安。这次历时13年的出使,使团百余人仅两人生还,但张骞带回了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等国的位置、人口、物产、风俗,甚至远至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身毒(今印度)的信息。这些记录被司马迁写入《大宛列传》,成为中国最早的西域地理志。2.2第二次出使(前119-前115年):从“凿空”到“凿通”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大败匈奴,“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史记·匈奴列传》)。汉武帝决定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标从“联月氏击匈奴”转为“招乌孙东归”(乌孙原居敦煌、祁连间,后被月氏击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若乌孙东归故地,既可填补匈奴退出的河西走廊,又能与汉朝形成犄角之势。此次出使规格更高:张骞以中郎将身份率300人使团,携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史记·大宛列传》)。抵达乌孙后,乌孙因内部分裂(昆莫年老,诸子争权),且“未知汉大小”,未敢贸然东归。但张骞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这些副使后来大多与各国使者同返长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返回时,乌孙派数十人随团至汉,“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史记·大宛列传》)。第二次出使虽未达成乌孙东归的直接目标,却实现了中原与西域的“双向通使”。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史记·大宛列传》),汉朝的影响力从河西走廊延伸至中亚、西亚。三、文明交流的双向图景:从“丝绸西去”到“天马东来”3.1物质交流:重构欧亚物产版图张骞带回的“西域清单”中,最令汉朝惊喜的是大宛的“天马”(即汗血马)。这种“其先天马子也”(《史记·大宛列传》)的良马,极大提升了汉朝骑兵的战斗力,汉武帝为此作《天马歌》:“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此外,葡萄、苜蓿、石榴、胡桃(核桃)、胡麻(芝麻)、胡瓜(黄瓜)等作物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考古发现显示,新疆罗布泊汉墓中出土了西汉中期的葡萄种子,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曾出土汉代葡萄纹瓦当,证明这些作物已融入中原农业体系。中原输出的则以丝绸、铁器、漆器为主。1936年,阿富汗喀布尔以北的伯格拉姆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丝绸残片;1995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汉代精绝国故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更是汉代丝绸西传的直接证据。铁器方面,《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可见中原冶铁技术的西传,推动了西域的手工业发展。3.2文化互动:碰撞与融合的先声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汉书·西域传》载:“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这些使者不仅是政治联络者,更是文化传播者。在宗教方面,虽然佛教此时尚未大规模传入(一般认为东汉明帝时白马寺建立是佛教东传标志),但张骞在大夏见到的“邛竹杖、蜀布”(《史记·大宛列传》),证明早在张骞之前,蜀地经身毒(印度)至大夏的“西南丝绸之路”已存在民间贸易,这种间接交流为后来的宗教传播埋下伏笔。在艺术方面,西域的音乐、舞蹈、杂技传入中原。《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其中“胡空侯”(竖箜篌)、“胡笛”(羌笛)等乐器,丰富了中原的音乐体系;而源自波斯的杂技“吞刀吐火”,也成为汉代百戏的重要内容。3.3制度影响: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张骞的“凿空”为汉朝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朝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以宗室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实现“和亲+军事”的双重控制;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汉朝对西域从“间接联络”转为“直接管辖”。都护府负责“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汉书·西域传》),同时管理屯田、交通、贸易。考古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丝路驿站”“屯田卒”“通关文书”的记录,印证了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四、历史评价与精神遗产:超越时代的“凿空”意义4.1时人与后世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张骞“凿空”西域,“空,孔也。犹言始凿其孔穴也。故此行所传闻,为西域时事始见孔道”(《史记索隐》)。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进一步强调:“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汉书·西域传》)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描绘了丝路繁荣的景象,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张骞。现代学者余英时在《汉代中外经济交通》中指出:“张骞的贡献不仅在于地理发现,更在于他开启了一个双向的文明对话时代。”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则认为:“张骞通西域是欧亚大陆第一次大规模的文明交汇,其影响堪比后来的地理大发现。”4.2超越政治的精神遗产张骞的精神遗产,首先是“持节不失”的忠诚。被匈奴扣留十年,他始终“拥汉节牧羊”(《汉书·张骞传》),这种对国家使命的坚守,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典范。其次是“探路者”的勇气。面对未知的沙漠、雪山、戈壁,他“西走数十日”“留岁余”,用双脚丈量出一条文明之路,这种开拓精神与今天的“探险”“创新”意识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张骞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封闭观念。他带回的西域信息,让中原认识到“天下”并非只有“九州”,而是存在着众多“言语不通,然大同俗”(《史记·大宛列传》)的文明。这种开放的视野,为汉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提供了地理与认知基础。结语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张骞的西域之行早已超越了“联合月氏击匈奴”的原始使命。他用13年的艰辛,100余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原与西域的首次直接对话;他用一份“凿空”的勇气,打开了欧亚大陆的文明通道,让丝绸、天马、葡萄、胡乐在东西之间流动,让“汉”的声名远播至帕米尔高原以西。正如著名汉学家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所言:“张骞的名字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