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精准背诵、默写《定风波》,理解“莫听”“何妨”等重点字词的语境义,梳理词作的意象脉络与情感层次。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抓动词、品虚词)、情境还原(结合黄州谪居背景)、比较阅读(关联《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掌握“以小见大”的抒情手法,提升古典诗词鉴赏的思维深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理解中国传统文人“儒道互补”的生命哲学,培养面对逆境时的从容心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的意象内涵与情感张力,把握词人由“避雨”到“忘雨”的心境跃迁。难点:结合“乌台诗案”后的人生境遇,解读“风雨”“晴”的双重隐喻(自然气象与人生境遇的互文),理解苏轼“超越顺逆”的精神境界。(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雨入诗心(多媒体展示江南烟雨图,伴随淅沥雨声)师:雨,是诗词的永恒底色。它曾湿了杜牧的酒旗(“清明时节雨纷纷”),寒了李清照的兰舟(“梧桐更兼细雨”)。而苏轼的这场雨,却落在了人生的低谷——黄州谪居的第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成了他生命的“顿悟时刻”。今天,我们随他的竹杖芒鞋,走进《定风波》的风雨与晴天。2.初读感知·声韵传情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芒鞋”“一蓑”),读通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圈出词中核心动词(行、吟啸、徐行、回首、归去)。配乐范读:教师以古琴曲《渔樵问答》为背景朗读,引导学生感知词的韵律美(上片急促,下片舒缓),并思考:词人的脚步节奏(“徐行”“归去”)与心境有何关联?小组轮读:小组内互评节奏与情感表达,教师点评:上片“莫怕”“谁怕”宜读出从容无畏,下片“萧瑟”“晴”可稍作顿挫,体现心境的转折。3.文本研读·意象探微【品“物”悟“我”:风雨中的生命镜像】设问:“穿林打叶声”是怎样的雨?“芒鞋竹杖”与“马”的对比,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处境?(预设:“穿林打叶”是骤雨,“芒鞋竹杖”的简陋与“马”的华贵形成反差,暗合黄州谪居的困顿与仕途失意。)【析“词”明“心”:从“避雨”到“忘雨”的心境跃迁】小组研讨:“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语气有何变化?传递出怎样的心理轨迹?(引导:“莫听”是主动隔绝(拒绝被风雨干扰),“何妨”是从容接纳(以吟啸消解窘迫),“谁怕”是无畏超越(以蓑衣消解世俗羁绊),体现“避雨→品雨→忘雨”的心境升华。)【探“象”悟“道”:蓑衣烟雨里的精神超越】追问:“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烟雨”仅指自然风雨吗?结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心境,谈谈“蓑衣”的象征意义。(点拨:“烟雨”既指眼前风雨,也喻人生逆境;“蓑衣”象征归隐之志与精神超脱,体现词人以道家“任自然”消解儒家“仕与隐”的矛盾。)4.拓展延伸·哲思共鸣比较阅读:出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对比两首词的意象(“孤鸿”与“蓑衣”)、情感(孤独寂寞与旷达超脱),分析黄州时期苏轼精神世界的成长轨迹。生活联结: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如考试失利、人际矛盾),谈谈“人生风雨”的具体情境,以及从词中获得的应对启示(如“莫听”干扰,“何妨”接纳,“谁怕”超越)。5.课堂小结·诗意升华(屏幕渐显苏轼画像与词意图)师:“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终会过去,晴光总会降临。苏轼用一首词,把人生的风雨酿成了诗意的酒。愿我们都能在“穿林打叶”的喧嚣中,守住“吟啸徐行”的从容;在“烟雨平生”的苍茫里,寻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澄明。二、测试题设计(一)基础检测(每题5分,共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定风波》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生动描绘了风雨中从容前行的姿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收束眼前风雨,又暗喻人生境遇的起落无常。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1)莫听穿林打叶声()(2)何妨吟啸且徐行()(3)一蓑烟雨任平生()(二)阅读理解(每题15分,共30分)3.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达效果。(提示:可从修辞、意象、情感等角度切入)4.结合全词,谈谈“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内涵。(三)拓展提升(共50分)5.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定风波》(苏轼)(略)《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1)两首词都写于黄州时期,意象“杖”的作用有何异同?(20分)(2)从“江海寄余生”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精神境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词句分析。(30分)6.创意写作:以“风雨中的从容”为主题,结合《定风波》的意境,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抒情文字(需化用“竹杖”“蓑衣”“斜照”等意象)。参考答案(一)基础检测1.(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1)不要听(2)不妨(3)蓑衣(代指归隐/超脱的精神姿态)(二)阅读理解3.示例:①对比修辞:“竹杖芒鞋”的简陋与“马”的华贵对比,凸显词人精神的“轻盈”(物质困顿,精神自由);“谁怕”的反问,强化了无畏的语气。②意象叠加:“竹杖”“芒鞋”“蓑衣”“烟雨”构成“归隐意象群”,传递出以自然之物消解世俗烦恼的追求。③情感升华:从“轻胜马”的自在到“任平生”的超脱,展现了词人从“避雨”到“品雨”的心境跃迁,体现了旷达的生命态度。4.示例:“风雨”既指自然风雨,也喻人生逆境(如仕途挫折、命运坎坷);“晴”既指雨后晴天,也喻人生顺境。词人以“无风雨”“无晴”的平等观,超越了对境遇好坏的执着,体现了道家“齐物论”的哲学思想——在顺逆之间保持精神的自由与澄明,这是苏轼历经苦难后获得的生命智慧。(三)拓展提升5.(1)相同点:“杖”都象征精神支撑(竹杖、倚杖),体现黄州时期的困顿处境与精神坚守。不同点:《定风波》中“竹杖芒鞋”与“马”对比,突出精神的“轻”;《临江仙》中“倚杖听江声”的“杖”,更多体现孤独中的沉思(与“家童鼻息”的喧闹形成反差)。(2)《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的是对世俗束缚的逃离(带有“出世”的决绝);而《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在“入世”的困境中(“吟啸徐行”于风雨),以“任”的姿态接纳一切,达到了“出世”与“入世”的圆融——既不逃避人生,也不被境遇左右,实现了精神的自主与超越。6.示例:风雨穿林,打湿了来路的泥泞,却打不湿竹杖芒鞋的从容。我看见苏轼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徐行,竹杖点地,似在叩问天地的苍茫。那杖影里,有仕途的坎坷,有谪居的孤寂,却也有“谁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子女抚养权法律咨询合同
- 煤矿股权转让与绿色矿山建设责任书
- 行政合同在招投标活动中的法律属性及风险防控措施
- 私有房屋买卖合同含房屋权属证明及法律效力确认
- 退役士兵培训宣传
- 猫咪拼音游戏课件
- 干部培训开班流程
- 贷款产品知识培训
- 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试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重庆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学科成绩提升培训会
- 装饰图案-从图案到设计作业
- 移动公司个人求职简历模板
- 创伤中心基层医院培训课件
- 【川教版】《生命 生态 安全》二年级上册第3课 我的鸡蛋宝宝 课件
- 数控机床概述
- 五年级美术 《感受漫画造型》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 管理学基础(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
- 大润发供应商系统
- 红帽认证管理员RHCSA(习题卷1)
- 202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