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感官质量评审操作规范手册_第1页
茶叶感官质量评审操作规范手册_第2页
茶叶感官质量评审操作规范手册_第3页
茶叶感官质量评审操作规范手册_第4页
茶叶感官质量评审操作规范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叶感官质量评审操作规范手册一、评审的意义与核心维度茶叶感官质量评审是依托人体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品质进行综合判定的关键手段,能直观反映茶叶的品种特性、加工工艺水平及贮藏状态。其核心评审维度包含外形(形态、色泽、整碎、净度)、香气(香型、纯度、高低、长短)、滋味(浓度、醇厚度、鲜爽度、协调性)、汤色(色泽、亮度、清浊度)、叶底(嫩度、色泽、匀度、柔软度),各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茶叶品质的完整画像。二、评审人员与环境要求(一)人员资质与素养评审人员需具备专业评茶技能,通过系统训练形成稳定的感官灵敏度(如嗅觉对香气类型的辨别、味觉对滋味阈值的感知),并积累不同茶类、不同等级的评审经验。同时需恪守客观公正原则,避免个人偏好、样品来源等因素干扰判断,评审前24小时内避免食用辛辣、浓香食物,不使用香水、烟草等刺激性物品。(二)评审环境要求1.光线条件:采用自然光(避免阳光直射)或标准日光光源(色温5500K-6500K),保证光线均匀、充足,无明显阴影,便于观察汤色、外形色泽。2.气味环境:评审室需通风良好、无异味(如油烟、花香、化学试剂味等),可设置独立换气系统,评审前30分钟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干扰嗅觉判断。3.空间布局:评审台高度以肘部自然下垂为宜,台面整洁无杂物,评审人员间距不小于1.2米,避免相互干扰。三、评审器具准备与校准(一)核心器具清单及要求器具名称规格要求清洁与维护--------------------------------评审杯瓷质,容量150mL(或依茶类调整,如乌龙茶常用110mL),杯口内径≥60mm,壁厚均匀每次使用后用沸水烫洗,倒扣沥干,避免残留茶渍、洗涤剂味评审碗瓷质,容量200mL,与评审杯配套,碗口内径≥90mm同评审杯,需保证内壁洁白无杂色,避免影响汤色观察天平精度0.1g,用于准确称取茶样定期校准,称量前清洁托盘,避免茶样受潮计时器精确至秒,控制冲泡时间定期检查走时精度叶底盘白色瓷质或木质,底盘直径≥10cm,深度≤3cm使用前用沸水烫洗,擦干后使用网匙不锈钢材质,网眼细密,用于捞取叶底每次使用后用清水冲洗,避免残留叶底影响后续评审(二)器具校准与校验评审前需校验天平精度(称取10.0g标准砝码,误差≤0.1g),计时器需与标准时间比对(误差≤5秒/分钟),评审杯碗需检查是否有裂纹、色差,确保器具性能稳定。四、评审流程与操作细则(一)茶样制备1.取样:从待评审茶叶的不同包装(如多袋、多箱)、不同部位(表层、中层、底层)随机取样,总取样量不少于200g,混合后用“四分法”缩分至50g左右,分为评审样(30g)和备样(20g)。2.分样:将评审样分为三份,分别用于干评、湿评、复评,确保样品代表性一致。(二)干评外形(未冲泡前的茶叶外观评审)1.观察形态:将茶样倒入叶底盘,手持底盘轻轻旋转,观察茶叶的形状(如绿茶的条索、红茶的条茶/碎茶、乌龙茶的颗粒/条索)、整碎度(完整茶与碎末的比例)、紧结度(茶叶的松紧程度,反映嫩度与工艺)。2.辨别色泽:在自然光下观察茶叶的色泽类型(如绿茶的翠绿、黄绿,红茶的乌润、棕褐)、光泽度(油润、枯暗)、匀净度(色泽是否一致,有无花杂、焦斑)。3.检查净度:挑出茶样中的非茶类夹杂物(如茶梗、碎末、毛发、杂质),评估其含量是否符合等级要求(如特级茶净度需≥98%)。(三)湿评内质(冲泡后茶叶的内在品质评审)1.汤色评审称取茶样3g(或依茶类调整,如黑茶、老白茶可适当增加至5g),投入150mL评审杯,沸水(水温依茶类调整:绿茶80-85℃,红茶、乌龙茶95-100℃)冲泡,计时5分钟(或依茶类调整,如乌龙茶第一泡2分钟)。将茶汤倒入评审碗,在自然光下观察汤色的色泽(如绿茶的黄绿、黄亮,红茶的红亮、红浓)、亮度(明亮、浑浊)、清浊度(清澈、有悬浮物),记录汤色特征(如“橙黄明亮”“黄绿欠亮”)。2.香气评审热嗅:茶汤倒出后,立即嗅闻评审杯内的热香气,辨别香型(如兰花香、蜜香、栗香)、纯度(有无异杂味,如焦味、酸味、陈味)、强度(高、中、低)。温嗅:待杯壁温度降至40-50℃时,再次嗅闻,重点感受香气的持久性(香气留存时间)、协调性(香型是否纯正,有无异味干扰)。冷嗅:杯壁冷却后(室温),嗅闻杯底余香,评估香气的余韵(如“冷香持久”“冷香微弱”)。3.滋味评审用茶匙取茶汤(约5mL),以“吸啜”方式(让茶汤在口腔内旋转,接触舌尖、舌面、舌根)感受滋味,重点评估:浓度:茶汤的醇厚感(如“浓醇”“淡薄”);鲜爽度:茶汤的鲜活感(如绿茶的“鲜爽”、白茶的“鲜醇”);协调性:苦涩味的化感(如“苦能化甘”“涩味持久”);刺激性:茶汤对口腔的刺激程度(如“刺激性强”“柔和”)。每次品尝后用清水漱口,间隔1分钟后再评下一个样品,避免味觉疲劳。4.叶底评审冲泡结束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或用网匙捞出平铺),观察叶底的嫩度(芽头、嫩叶比例,叶片厚薄)、色泽(均匀度、鲜活度,如绿茶叶底“嫩绿明亮”、红茶“红亮匀齐”)、匀度(叶片大小、形态是否一致)、柔软度(用手指轻压叶底,感受韧性与弹性,如“柔软有韧性”“粗硬易碎”)。五、品质判定与结果记录(一)因子权重与评分标准不同茶类的评审因子权重略有差异(以绿茶为例):外形(30%):形态(10%)、色泽(10%)、整碎(5%)、净度(5%);内质(70%):汤色(10%)、香气(25%)、滋味(30%)、叶底(5%)。评分采用百分制,每个因子根据品质优劣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四个等级,最终得分=Σ(因子得分×权重)。(二)结果记录与报告评审结束后,需记录每个样品的评审因子特征(如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翠绿油润,匀整净度高”)、评分结果(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品质等级(如特级、一级),并结合工艺特点、贮藏情况给出综合评价(如“该绿茶鲜叶嫩度高,工艺到位,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品质优异”)。六、评审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规避1.评审顺序:建议按“先低品质后高品质”“先淡味后浓味”的顺序评审,避免味觉、嗅觉疲劳(如先评绿茶,再评红茶,最后评乌龙茶,因乌龙茶滋味浓度高)。2.器具干扰:评审杯碗需彻底清洁,避免残留前一个样品的香气、滋味(如评审完茉莉花茶后,需用沸水烫洗3次以上,再评审绿茶)。3.环境波动:评审过程中避免开窗、使用香薰,若环境温度过高(>30℃)或过低(<15℃),可适当调整评审节奏(如缩短热嗅时间,避免茶汤过快冷却)。4.人员状态:评审人员若出现感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