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歷史文選李曉菊主編第二十五讲文獻通考自序
(《文獻通考》)(節選)一、導讀(一)《文獻通考》簡介《文獻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宋末元初馬端臨撰,記載上古到南宋寧宗朝的典章制度,後世將該書與杜佑的《通典》、鄭樵的《通志》合稱“三通”。馬端臨(1254—1323),字貴與,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其事迹僅見於《新元史》《元史類編》等文獻,都比較簡略。他父親馬廷鸞曾供職館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與權臣賈似道不和,辭位還鄉。馬端臨隨父歸隱,一直在父親指導下學習、整理歷史文獻。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馬廷鸞去世,馬端臨開始編撰《文獻通考》,全書約在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前後完成,不久由朝廷下令雕版印行。(二)《文獻通考》的內容與價值《文獻通考》共二十四門。其中田賦、錢幣、户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共十九門,皆源自唐代杜佑《通典》的门目、篇名,但《通典》止於天寶年間,《文獻通考》於天寶以前之事基本删改《通典》原文,偶有補充,天寶以後至宋嘉定之末,則另行續寫。而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等五門,則是《通典》所無,馬端臨以個人之力搜集材料自創。在編纂體例上,馬端臨采取了謹慎、務實的態度,所有資料分爲“文”和“獻”兩類:“文”屬於經史和官私典籍對於史事之記載,可靠性較高;“獻”是士大夫對史事之議論,包括軼聞逸事等。在“文”“獻”之後還有“按”,即馬端臨自己的見解。這一形式使《文獻通考》在保存文獻上有獨到之處,尤其是唐天寶以後至宋嘉定之末的許多重要史料,都原原本本地保存下來。(三)選文出處本篇選自《文獻通考》卷首。本篇内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爲全書著述之宗旨,第二部分叙述“每門著述之成規,考訂之新意”,本文只選取了第一部分。馬端臨認爲,史學之精髓在於會通,這是司馬遷創立的優良傳統,自班固斷代爲史之後,會通的風氣中斷,只有《資治通鑑》和《通典》兩部史書還保持了通史的特點。他要“傚《通典》之成規,自天寶以前,則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寶以後,至宋嘉定之末,則續而成之”,希望“有志於經邦稽古者或可考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馬端臨撰作《文獻通考》,不衹是爲了保存、整理文獻,更重要的還在於經世致用。二、選文
昔荀卿子曰:“欲觀聖王之迹,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然則考制度,審憲章,博聞而强識之,固通儒事也。《詩》、《書》、《春秋》之後,惟太史公號稱良史,作爲紀、傳、書、表,紀、傳以述理亂興衰,八書以述典章經制,後之執筆操簡牘者,卒不易其體。然自班孟堅而後,斷代爲史,無會通因仍之道,讀者病之。至司馬温公作《通鑑》,取千三百餘年之事迹,十七史之紀述,萃爲一書,然後學者開卷之餘,古今咸在。然公之書詳於理亂興衰而略於典章經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編簡浩如烟埃,著述自有體要,其勢不能以兩得也。竊嘗以爲理亂興衰,不相因者也,晉之得國異乎漢,隋之喪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該一代之始終,無以參稽互察爲也。竊嘗以爲理亂興衰,不相因者也,晉之得國異乎漢,隋之喪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該一代之始終,無以參稽互察爲也。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繼周者之損益,百世可知,聖人蓋已預言之矣。爰自秦漢以至唐宋,禮樂兵刑之制,賦斂選舉之規,以至官名之更張,地理之沿革,雖其終不能以盡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異。如漢之朝儀、官制,本秦規也;唐之府衛、租庸,本周制也。其變通張弛之故,非融會錯綜,原始要終而推尋之,固未易言也。其不相因者,猶有温公之成書,而其本相因者,顧無其書,獨非後學之所宜究心乎!唐杜岐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寶,凡歷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其後,宋白嘗續其書,至周顯德,近代魏了翁又作《國朝通典。然宋之書成而傳習者少,魏嘗屬稿而未成書,今行於世者,獨杜公之書耳,天寶以後蓋闕焉。有如杜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爲也,然時有古今,述有詳略,則夫節目之間,未爲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不無遺憾焉。蓋古者因田制賦,賦乃米粟之屬,非可析之於田制之外也。古者任土作貢,貢乃包篚之屬,非可雜之於税法之中也。乃若叙選舉則秀、孝與銓選不分,叙典禮則經文與傳注相汩,叙兵則盡遺賦調之規而姑及成敗之迹,諸如此類,寧免小疵。至於天文、五行、藝文,歷代史各有志,而《通典》無述焉。馬、班二史各有諸侯王、列侯表,范曄《東漢書》以後無之,然歷代封建王侯未嘗廢也。王溥作唐及五代《會要》,首立《帝系》一門,以叙各帝歷年之久近,傳授之始末,次及后妃、皇子、公主之名氏封爵,後之編會要者倣之,而唐以前則無其書。凡是二者,蓋歷代之統紀,典章係焉,而杜書亦復不及,則亦未爲集著述之大成也。愚自蚤歲,蓋嘗有志於綴緝,顧百憂薰心,三餘少暇,吹竽已澀,汲綆不修,豈復敢以斯文自詭?昔夫子言夏、殷之禮而深慨“文獻之不足徵,釋之者曰:“文,典籍也。獻,賢者也。”生乎千百載之
後,而欲尚論千百載之前,非史傳之實録具存,何以稽考?儒先之緒言未遠,足資討論,雖聖人亦不能臆爲之説也。竊伏自念:業紹箕裘,家藏墳索,插架之收儲,趨庭之問答,其於文獻蓋庶幾焉。嘗恐一旦散軼失墜,無以屬來哲,是以忘其固陋,輒加考評,旁搜遠紹,門分彙别:曰田賦,曰錢幣,曰户口,曰職役,曰征榷,曰市糴,曰土貢,曰國用,曰選舉,曰學校,曰職官,曰郊社,曰宗廟,曰王禮,曰樂,曰兵,曰刑,曰輿地,曰四裔,俱傚《通典》之成規。自天寶以前,則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寶以後,至宋嘉定之末,則續而成之。曰經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緯,曰物異,則《通典》元未有論述,而採摭諸書以成之者也。凡叙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録,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録,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録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紀録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著己意,附其後焉。命其書曰《文獻通考》,爲門二十有四,卷三百四十有八,而其每門著述之成規,考訂之新意,各以小序詳之。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繫,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爲也。陳壽號善叙述,李延壽亦稱究悉舊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紀傳而獨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數千年,貫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學陋識,操觚竄定其間,雖復窮老盡氣,劌目鉥心,亦何所發明?聊輯見聞,以備遺忘耳!後之君子,儻能芟削繁蕪,增廣闕略,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於覆車之愧,庶有志於經邦稽古者或可考焉。
三、參讀文選官制(《麈史》)1.導讀《麈史》三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〇子部雜家類四雜説之屬著録。《麈史》三卷,是北宋王得臣晚年所作的一部筆記。該書分類繫事,得二百八十四事,分爲四十四門,凡經史、文學、典章、制度、地理、民俗等都有涉及。該書記述注重嚴謹詳實,所謂“出夫實録”,“無溢美,無隱惡”(《麈史》自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閒參稽經典,辨別異同,亦深資考證”。本篇選自《麈史》卷上。篇中對北宋官制,特別是神宗熙寧變法、元豐改制期間的官制情况做了細緻的描述,可與官方所修典制諸書互相補益。2.選文永裕建尚書省,自令、僕、左右丞洎六曹尚書、侍郎、郎官廳,於中壁皆置素屏,大書《周官》一篇。自官制以來,惟侍中、中書令、御史大夫、左右散騎常侍、宗正卿、少卿、殿中监、少監、丞,竝未嘗命。官制既行,省曹郎官與寺監長貳率互置,不必僃也。如一部中均命郎中貳員,外寺監均命貳少之類,始以寄禄之階高下序位,復有旨以先後至者爲次。祖宗以來,選人磨勘者,進士出身爲著作佐郎,餘人爲大理寺丞,謂之京官。若佐郎再遷祕書丞,寺丞再遷太子中舍,謂之升朝官,始奉朝請。既行官制,即無所謂京官者,惟自承務郎以上;然承務至宣德若任七寺監主簿、太學博士、兩赤丞之類,亦得奉朝請,蓋亦以職事官論也。舊尚書郎中皆重戴。官制之後,大夫皆不許重戴,如朝請郎以下雖通直、奉議之類,職事爲諸司郎中者竝重戴。熙寧間,既置檢正官,初以館閣及閲任望官者充之;未幾,又以初入仕者爲五房習學檢正官。今幕職官多因唐藩鎮辟置之名,所謂兩使職官者,節度、觀察使判官是也,然以選人充之;若簽判,則京朝以上,故簽書判官廳公事。又選人作縣曰某縣令,京官以上知某縣事,皆恐未正名者也。元豐董正官制,如武臣始議易將軍,校尉之號竟獨依舊,不復更。永裕董正官制,易其稱呼。元祐間議者謂無以甄别流品,遂詞人加“左”字,餘人加“右”字,有犯貪墨者去之。予始見法制,詞人犯則去“左”稱“右”,則餘人稱“右”者得無恥乎?是時知黄州,請有犯竝去之,不從。四、參考文獻王瑞明.馬端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劉兆祐.《文獻通考》版本考.“國家圖書館”館刊,2005(2):155-170.中國歷史文選李曉菊主編第二十六讲深慮論(《遜志齋集》)一、導讀(一)《遜志齋集》簡介《遜志齋集》,明方孝孺之詩文集,共二十四卷,含文二十二卷,詩二卷,附録一卷。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今浙江寧海)人,明初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又稱“緱城先生”。從學宋濂,工文章,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爲己任。惠帝即位,召爲翰林侍講,深所倚重,朝廷議論國家大事,多向方孝孺咨詢。曾主持編纂《太祖實錄》《類要》等書。惠帝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决定討伐,詔令、檄文多出其手。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入京,惠帝焚死,燕王召其起草登位詔書,拒不從命,被磔於市,株連九族并其學生爲“十族”,死難者達八百七十餘人,慘烈震驚朝野。(二)方孝孺的思想與文集版本方孝孺尊奉理學,强調禮制,主張以《周禮》爲範本,用於指導道德操守和治國理政的社會實踐。文學上,以明道致用爲出發點,提倡文以載道、文道合一。其散文風格雄健豪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學術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陳亮)之閒”。永樂年間,凡藏方孝孺文者判死罪,門人王稌冒死抄録,暗輯爲《緱城集》密藏家中。宣德以後,文禁漸寬,方文才稍稍流傳。天順七年(1463年),臨海趙洪始得彙集其散落詩文,付梓於蜀,稱爲蜀本,爲《遜志齋集》之首刻本。其後多次重編再刻,各種刻本不下三十種,主要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刻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等。(三)選文出處本篇選自《遜志齋集》卷二。《深慮論》十篇,是方孝孺創作的史論,本文爲第一篇。《深慮論》寫於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是方孝孺早年的作品。時值明朝開國之初,如何鞏固和加强統治權威,并維持長治久安,是統治者急於思考和解决的問題。在政治上,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機構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權;在經濟上,興修水利、鼓勵生産,以恢復和繁榮經濟。與此同時,朱元璋爲了防止王室孤立,恢復分封,令朱氏子孫建藩就國,又使明初潜伏政治分裂和戰亂的危機。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方孝孺撰寫了《深慮論》,向當政者提出警告,加以勸諫。文中方孝孺列舉大量史事,指出歷代君主往往會借鑒前朝敗亡的歷史經驗教訓來制定新政,但又會産生新的流弊,導致王朝走向滅亡,進而得出結論“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提示明代統治者“深慮”長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應的辦法。二、選文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强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弑之謀。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弑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活己之子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下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
三、參讀文選明故張侍御哀辭(《鮚埼亭集》)1.導讀《鮚埼亭集》三十八卷,《鮚埼亭集外編》五十卷,《四庫全書總目》不著録,《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别集類收録。《鮚埼亭集》清全祖望撰。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浙江鄞縣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次年辭官歸里,不復出仕,致力於學術,为清代浙東學派代表。學術淵深,爲世所重,阮元稱其身兼經學、史才、詞科三長。本篇選自《鮚埼亭集》卷八。全祖望注意搜輯南明史事,留心鄉邦文獻,其所作前人墓志、行狀等,不但能張揚氣節,且有存史之功。本篇是爲南明“六狂生”之一張夢錫所作誄文,文中叙江南義軍蜂起,抵抗清軍之實况,跌宕起伏,讀來令人蕩氣迴腸。2.選文殘明“六狂生”之一曰張公,諱夢錫,字雲生,故茂材弟子。乙酉之難,“六狂生”謀起兵,幾爲降臣謝三賓所殺,幸免,以布衣入幕府,授司務。尋晉侍御。丙戌,走結山寨。又五年庚寅十月,竟死之。“六狂生”之起也,董、華諸公皆司書檄,奔走其間,顧文弱,非能豫兵革也。而侍御于弓矢矛戟皆習之精,故嘗在戰鬭中。當是時,左右錢忠介公者,莫如張公蒼水,而侍御亞之,軍前呼曰“大張君”“小張君”以别之。江上失守,山寨大起,其時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前海联合基金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朔州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室内装饰施工员执业资格考试《室内装修工艺与材料使用》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医院婴儿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岩土工程师《岩土力学》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免疫分析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电子技术与应用基础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生态治理工程技术人员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1年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试卷答案
- 2025年5月24日福建省税务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 乙二醇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工艺、性能优化与应用前景探究
- 2025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试题与答案
- 国企贸易业务管理办法
- 心理健康科普进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防线
- 直肠癌根治术护理个案
-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课件培训
- 肿瘤的放射治疗及护理
- 柑橘嫁接技术课件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三)答案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及期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