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歷史文選李曉菊主編第十九讲經籍志序(《隋書》)一、導讀(一)《隋書》簡介《隋書》,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是唐朝魏徵(580—643)、長孫無忌(594—659)領銜編撰的官修紀傳體正史。紀、傳記隋代史事,於貞觀三年(629年)開始纂修,貞觀十年(636年)完成。參加者有顔師古、孔穎達、敬播、許敬宗等,總其事者爲魏徵。志三十卷(《禮儀》《音樂》《律曆》《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記梁、陳、周、齊、隋五代典章制度,貞觀十五年(641年)始修,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完成,參加者有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棻等,以長孫無忌的名義上表進呈,當時稱爲《五代史志》。(二)《隋書》的特點《隋書》是研究隋代歷史最重要的史料,修撰者距隋亡國很近,有的在隋朝生活過很長時間,基本屬於當時人寫當時事,耳聞目接,其記事有一定原始性。但是,隋朝没有注意修撰國史,文獻又多散佚,唐初修史的依據較少,史料失載處亦不少。帝紀部分《高祖紀》尚可稱充實,《煬帝紀》已經比較單薄,要瞭解隋末的史事,還必須查閲《舊唐書》相關記載。《隋書》諸傳的史料來源如本紀一樣,應該主要是官方的檔案。列傳中人物有不少兼跨前後代的,《隋書》采取了上限寬、下限嚴的方式,對傳主在前代的事迹多有追述,而對入唐人物則僅記其在隋朝的行事。(《隋書》修訂本前言)由於書出衆手,加之紀、傳與十志前後修撰,導致全書相互之間缺乏照應。如《牛弘傳》稱事在《音律志》,而今本《隋書》的《音樂志》與《律曆志》分列。《何稠傳》稱事見《威儀志》,《閻毗傳》稱語在《輿服志》,而今本《隋書》只有《禮儀志》。(三)選文出處本篇選自《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它的撰者,舊題魏徵,實際上李延壽、敬播也參加了早期的編修工作。《隋書·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之後的第二部史志目録,對於我國圖書分類從六分法到四分法的轉變起了决定性作用。《隋志》通計亡書共著録圖書4757部,49467卷(見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載《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864頁),每書皆羅列書名、卷數,并以注文的形式標明作者或圖書存佚的狀况。《隋志》既有總序,又在各部類之末分别撰寫大序、小序,這在當時的官私目録中并不多見。其總序基本上據《七録》的總序和隋牛弘的“五厄論”寫成,大、小序也可以看到《漢志》的影子,并且大多言及與《漢志》的繼承關係。這些序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對部類設置的原因,各家學術源流及其演變,各個部類圖書的沿革、内容和意義,都做了歷史的分析和理論的闡述。閲讀《隋志》,最重要的參考書是姚振宗的《隋書經籍志考證》。二、選文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流顯號,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爲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久,通變則可大。其教有適,其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诚道德之橐籥也。其爲用大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籍於是興焉。
夫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紀言行。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故曰“君舉必書”,懲勸斯在。考之前載,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備,紀言書事,靡有闕遺,則《周禮》所稱: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以詔王治;小史掌邦國之志,定世繫,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貳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此則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諸侯亦各有國史,分掌其職。則《春秋傳》,晉趙穿弑靈公,太史董狐書曰“趙盾殺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爲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齊崔杼弑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此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然則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記言書事,太史總而裁之,以成國家之典。不虚美,不隱惡,故得有所懲勸,遺文可觀,則《左傳》稱《周志,《國語》有《鄭書》之類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褒貶失實,隳紊舊章。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頽之運,歎鳳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詩》《書》,脩《春秋》而正《雅》《頌》。壞禮崩樂,咸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言絶,七十子散而大義乖,戰國縱横,真僞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駁,以至于秦。秦政奮豺狼之心,剗先代之迹,焚《詩》《書》,坑儒士,以刀筆吏爲師,制挾書之令。學者逃難,竄伏山林,或失本經,口以傳説。
漢氏誅除秦、項,未及下車,先命叔孫通草緜蕝之儀,救擊柱之弊。其後張蒼治律曆,陸賈撰《新語,曹參薦蓋公言黄老,惠帝除挾書之律,儒者始以其業行於民間。猶以去聖既遠,經籍散逸,簡札錯亂,傳説紕繆,遂使《書》分爲二,《詩》分爲三,《論語》有齊、魯之殊,《春秋》有數家之傳。其餘互有踳駁,不可勝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閣、廣内、祕室之府。司馬談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斷自軒皇,逮于孝武,作《史記》一百三十篇。詳其體制,蓋史官之舊也。至於孝成,祕藏之書,頗有亡散,乃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命光禄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就,向輒撰爲一録,論其指歸,辨其訛謬,敍而奏之。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乃徙温室中書於天禄閣上。歆遂總括羣篇,撮其指要,著爲《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燒。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經術。四方鴻生鉅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筭。石室、蘭臺,彌以充積。又於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並依《七略》而爲書部,固又編之,以爲《漢書藝文志。董卓之亂,獻帝西遷。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爲帷囊。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兩京大亂,掃地皆盡。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爲四部,總括羣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冢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惠、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勗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没衆篇之名,但以甲乙爲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録,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又造《目録,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儉又别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爲典則。齊永明中,祕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梁初,祕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内列藏衆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梁有祕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録。又《文德殿目録》,其術數之書,更爲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録。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慾,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爲《七録》:一曰《經典録》,紀六藝;二曰《記傳録》,紀史傳;三曰《子兵録》,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録》,紀詩賦;五曰《技術録,紀數術;六曰《佛録》;七曰《道録》。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梁武敦悦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于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其中原則戰爭相尋,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後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於齊,祕府之中,稍以充實。暨於尒朱之亂,散落人間。後齊遷鄴,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校寫不輟。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彊隣,戎馬生郊,日不暇給。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本,纔至五千。隋開皇三年,祕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及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於是總集編次,存爲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於祕書内補續殘缺,爲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餘以實祕書内、外之閣,凡三萬餘卷。煬帝即位,祕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爲三品:上品紅瑠璃軸,中品紺瑠璃軸,下品漆軸。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寶蹟臺,藏古畫。又於内道場集道、佛經,别撰《目録》。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僞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跡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泝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録》亦爲所漸濡,時有殘缺。今考見存,分爲四部,合條爲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舊録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並删去之。其舊録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志》《録》,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以備《經籍志》。雖未能研幾探賾,窮極幽隱,庶乎弘道設教,可以無遺闕焉。夫仁義禮智,所以治國也,方技數術,所以治身也。諸子爲經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爲治之具也。故列之於此志云。三、參讀文選七録序(《廣弘明集》)1.導讀
《廣弘明集》三十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五子部釋家類著録。《廣弘明集》,是唐高宗時釋道宣在梁僧祐《弘明集》基礎上編纂的一部佛教護法文獻集,是爲了“弘護法綱而開明有識”,與《弘明集》的主旨大致相同。該書保存了很多今已亡佚的材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如阮孝緒《七錄》序文及其門目部分,儒家久已失傳,《隋志》僅存其說,而此書第三卷內乃載其大綱,尚可推尋崖略,是亦禮失求野之一端,不可謂無裨考證也。”
本篇選自《广弘明集》卷三。《七録》是南朝梁阮孝緒撰述的一部重要的目録學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前代目録學的成就,在中國目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書久亡,序文賴《廣弘明集》收録得見。序文對以前典籍文字的存亡、歷代書籍著録情况做了梳理;對修書原因與目的、體例和分類依據做了闡釋,是瞭解齊梁以前目録學發展的重要史料。2.選文
日月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華載育,非風云無以懸感。大聖挺生,應期命世,所以匡濟風俗,矯正倫,非夫丘索墳典、詩書禮樂,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蕩蕩之化也哉!故洪荒道,帝昊興其爻畫;結繩義隱,皇颉肇其文字。自斯以往,襲異冝,功成治定,各有方册,正宗旣殄,樂崩禮壞,先聖之法,有若綴旒。故仲尼歎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夫有志,以爲古文猶好也,故自衛反魯,始立素王。於是删詩書,定禮樂,列五始於《春秋》,興《十翼》於《易》道。夫子旣亡,微言殆絶,七十並,大義遂乖。逮於戰國,殊俗政異,百家競起,九流互作。羸政嫉之,故有坑焚之禍。至漢惠四年,始除挾書之律,其後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閣、廣内、秘室之府,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至孝成之世,頗有亡逸,乃使谒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命光祿大夫劉向及子俊、歆等,讐校篇籍,每一篇已,辄錄而奏之。會向亡,帝使歆嗣其前業,乃徙温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緫括羣篇,奏其《七畧》。
及後漢,蘭臺猶爲書部,又於東觀及仁壽闥撰集新記。校書郎班固、傅毅,並典秘籍,固乃因《七畧》之辭爲《漢書·藝文志》。其後有著述者,袁山松亦錄在其書。魏晉之世,文籍逾廣,皆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删定舊文,時之論者,謂爲朱紫有别。晉領秘書監荀勗因魏《中經》,更著《新簿》,雖分爲十有餘卷,而緫以四部别之。惠、懷之亂,其書畧盡,江左草創,十不一存,後鳩集,淆亂已甚。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勗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書,沒畧衆篇之名,緫以甲乙爲次。自時厥後,世相祖述。宋秘書監謝靈運、丞王儉,齊秘書丞王亮、監謝朏等,並有新進,更撰目錄。宋秘書殷淳,撰《大四部目》。儉又依《别錄》之體,撰爲《七志》。其中朝遺書,收集稍廣,然所亡者,猶太半焉。齊末兵火,延及秘閣。有梁之初,缺亡甚衆,爰命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内别藏衆書,使學士劉孝標等,重加校進,乃分數術之文,更爲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錄,其尚書閣内,别藏經史雜書,華林園又集釋氏經論,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踰於當今者也。孝緒少愛墳籍,長而弗倦。卧病閑居,無塵雜,晨光纔啓,缃囊己散;宵漏旣分,綠袠方掩。猶不能窮究流畧、探盡秘奥。每披錄内省,多有缺然。其遺文隱記,頗好搜集。凡自宋齊已來,王公搢紳之館,苟能蓄聚墳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見若聞,校之官目,多所遺漏,遂緫集衆家,更爲新錄。其方内經史,至于術伎,合爲五錄,謂之内篇。方外佛道,各爲一錄,謂之外篇。凡爲錄有七,故名《七錄》。昔司馬子長記數千年事,先哲愍其勤,雖復稱爲良史,猶有捃拾之責。況緫括羣書四萬餘卷,皆討論研覈,標判宗旨,才愧疎通,學慚博達,靡班嗣之賜書,微黃香之東觀。儻欲尋檢,内寡卷軸,如有疑滯,無沃啓,其爲紕繆,不亦多乎?將恐後之罪予者,豈不在於斯錄?如有刊正,請俟君子。昔劉向校書,輒爲一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隨竟奏上,皆載在本書。時又别集衆錄,謂之《别錄》,卽今之《别錄》是也。子歆撮其指要,著爲《七畧》,其一篇卽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畧》爲名,次《六藝畧》,次《諸子畧》,次《詩賦畧》,次《兵書畧》,次《數術畧》,次《方伎畧》。王儉《七志》,改《六藝》爲《經典》,次《諸子》,次《詩賦》爲《文翰》,次《兵書》爲《軍書》,次《數術》爲《陰陽》,次《方伎》爲《術藝》。以向、歆雖云《七畧》,實有六條,故别立“圖譜”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畧》及二漢《藝文志》、《中經簿》所阙之書,幷方外之經,佛經道經,各爲一錄。雖繼《七志》之後,而不在其數。今所撰《七錄》,斟酌王、劉,王以六藝之稱,不足標經目,改爲經典,今則從之,故序《經典錄》爲内篇第一。劉、王並以衆史合于《春秋》,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今衆家記傳,倍於經典,猶從此志,實爲繁蕪。且《七畧》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葢由其書旣多,所以别爲一畧。今依擬斯例,分出衆史,序《記傳錄》爲內篇第二。諸子之稱,劉、王竝同。又劉有《兵書略》,王以“兵”字淺薄,“軍”言深廣,故改“兵”爲“軍”。竊謂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則武事之總名也,所以還改“軍”從“兵”。兵書旣少,不足别錄。今附于子末,總以“子兵”爲稱,故序《子兵錄》爲內篇第三。王以“詩賦”之名,不兼餘制,故改爲“文翰”。竊以頃世文詞,總謂之集,變“翰”爲“集”,於名尤顯。故序《文集錄》爲內篇第四。王以數術之稱,有繁雜之嫌,故改爲陰陽。方伎之言,事無典據,又改爲“藝術”。竊以陰陽偏有所繫,不如數術之該通,術藝則濫六藝與數術,不逮方伎之要顯,故還依劉氏,各守本名。但房中、神仙,旣入仙道,醫經、經方,不足别創,故合術伎之稱,以名一錄,爲內篇第五。王氏“圖譜”一志,劉《略》所無,劉數術中雖有曆譜,而與今譜有異。竊以圖畵之篇,宜從所圖爲部,故隨其名題,各附本錄。譜旣注記之類,宜與史體相叅,故載于記傳之末。自斯已上,皆內篇也。釋氏之教,實被中土,講說諷味,方軌孔籍,王氏雖載于篇,而不在志限,卽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錄》爲外篇第一。仙道之書,由來尚矣,劉氏神仙陳於“方伎”之末,王氏道經書於“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錄》爲外篇第二。王則先道而後佛,今則先佛而後道,葢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淺深也。凡內外兩篇,合爲《七錄》。天下之遺書秘記,庶幾窮於是矣。有梁普通四年,歲維單閼仲春十有七日,於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書。通人平原劉杳從余遊,因說其事,杳有志積乆,未獲操筆,聞余已先著鞭,欣然會意,凡所抄集,盡以相與,廣其聞見,實有力焉。斯亦康成之於傳釋,盡歸子愼之書也。四、參考文獻胡楚生.隋書經籍志總序箋證//胡楚生.中國目録學研究.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0:127-166.李致忠.《隋書·經籍志》總序箋注.文獻,2001(4):79-95.杜雲虹.隋書經籍志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中國歷史文選李曉菊主編第二十讲二體(《史通》)一、導讀(一)《史通》簡介
《史通》,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討史學理論、史學批評和史學方法的著作,它與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同被譽爲傳統史學的“雙璧”
。《史通》的作者劉知幾,字子玄,唐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生於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卒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關於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參見《史通·自叙》和《舊唐書·劉子玄傳》。劉知幾自幼有志於史學著述,多次任職史館,於景龍四年(710年)二月,撰成《史通》,凡二十卷。《史通》一書,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各十卷,其中内篇的《體統》《紕繆》《弛張》三篇在北宋歐陽修等人撰《新唐書》前已佚,全書今存四十九篇。(二)《史通》的主要內容《史通》内篇爲全書的主體,着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方法和作史原則,以評論史書體裁爲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雜評史家得失。若從内容而言,《史通》的“商榷史篇”又主要是圍繞着兩方面展開:一是史書編纂制度,亦即爲編纂史書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既有溯源性的考察,亦有對當時史館、史官制度的批評與反思,前者是爲後者服務的;二是史書編纂的方法,涉及史料的采集和史書編纂的體例、方法、原則,并根據自己的標準對既往史書進行分類、評點。劉知幾認爲,史家修史應當秉着實録直書的精神,史家必須具有三長,即史才、史學、史識,這樣才能實現史學的懲勸功能。(三)選文出處本篇選文以浦起龍《史通通釋》本爲依據,參考了趙吕甫的《史通新校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本篇選自《史通》卷二《内篇·二體第二》。二體,指以《左傳》爲代表的編年體和以《史記》爲代表的紀傳體。浦起龍認爲,六家、二體“四字管全書”,是全書的綱領。“六家”,是劉知幾所認爲的正史,“二體”,則是六家中之最善者,可以行之後世。《二體》是承接《六家》而來,對編年體、紀傳體的長短得失進行深入分析。他認爲紀傳體、編年體各有優點、缺點,可以并存而不可偏廢。劉知幾强調斷代爲史,這不僅是漢魏以來史學發展的趨勢使然,也是現實的需要,《史通》對史書編纂體裁、方法等方面的討論都應置於這一觀點之下考慮,而後來鄭樵、章學誠正是從這裏進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史學思想的。閲讀《二體》,應兼讀《六家》《古今正史》等篇,以明劉氏立論之依據。二、選文三、五之代,書有典、墳,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詳。自唐、虞以下迄於周,是爲《古文尙書》。然世猶淳質,文從簡略,求諸備體,固以闕如。旣而丘明傳《春秋》,子長著《史記》,載筆之體,於斯備矣。後來繼作,相與因循,假有改張,變其名目,區域有限,孰能踰此!蓋荀悅、張璠,丘明之黨也;班固、華嶠,子長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尙。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夫《春秋》者,繫日月而爲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爲長也。至於賢士貞女,高才儁德,事當衝要者,必盱衡而備言;迹在沈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爲短也。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爲長也。若乃同爲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云語在《項傳,於《項傳》則云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後生而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荆軻並編。此其所以爲短也。考茲勝負,互有得失。而晉世干寶著書,乃盛譽丘明而深抑子長,其義云: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遺也。尋其此說,可謂勁挺之詞乎?案春秋時事,入於左氏所書者,蓋三分得其一耳。丘明自知其略也,故爲《國語》以廣之。然《國語》之外,尙多亡逸,安得言其括囊靡遺者哉?向使丘明世爲史官,皆仿《左傳》也,至於前漢之嚴君平、鄭子眞,後漢之郭林
宗、黃叔度,晁錯、董生之對策,劉向、谷永之上書,斯並德冠人倫,名馳海內,識洞幽顯,言窮軍國。或以身隱位卑,不預朝政;或以文煩事博,難爲次序。皆略而不書,斯則可也。必情有所吝,不加刊削,則漢氏之志傳百卷,倂列於十二紀中,將恐碎瑣多蕪,闌單失力者矣。故班固知其若此,設紀傳以區分,使其歷然可觀,綱紀有別。荀悅厭其迂闊,又依左氏成書,翦截班史,篇才三十,歷代褒之,有逾本傳。然則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後來作者,不出二途。故晉史有王、虞,而副以干《紀》;《宋書》有徐、沈,而分爲裴《略。各有其美,並行於世。異夫令升之言,唯守一家而已。
三、參讀文選史傳(《文心雕龍》)1.導讀《文心雕龍》十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集部詩文評類一著録。《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撰。劉勰(約生於465年,關於他的卒年,學界有多種説法,迄無定論),字彦和,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年)任東宫通事舍人,遷步兵校尉。後出家爲沙門,改名慧地。事迹見《梁書》本傳。該書共五十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系統論述文學理論的著作。本篇選自《文心雕龍》卷四,專論史傳源流得失,闡明史書撰著要旨,其精髓爲唐劉知幾《史通》所繼承,范文瀾稱:“至於煩略之故,貴信之論,皆子玄書中精義,而彦和已開其先河。”(《文心雕龍注》卷四《史傳》)2.選文開闢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軒轅之世,史有倉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曲禮》曰:“史載筆。”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也。古者左史記言,右史書事。言經則《尙書》,事經則《春秋》也。唐虞流于典謨,商夏被于誥誓。洎周命維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班歷,貫四時以聯事,諸侯建邦,各有國史,彰善癉惡,樹之風聲。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憲章散紊,彝倫攸斁。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歎鳳,臨衢而泣麟,於是就太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標勸戒;褒見一字,貴踰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然睿旨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爲傳體。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及至縱横之世,史職猶存,秦幷七王,而戰國有《策》。蓋錄而弗叙,故卽簡而爲名也。漢滅嬴、項,武功積年,陸賈稽古,作《楚漢春秋》;爰及太史談,世惟執簡;子長繼志,甄序帝勣。比堯稱典,則位雜中賢;法孔題經,則文非玄聖。故取式《呂覽》,通號曰紀,紀綱之號,亦宏稱也。故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雖殊古式,而得事序焉。爾其實錄無隱之旨,博雅弘辯之才,愛奇反經之尤,條例踳落之失,叔皮論之詳矣。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遷之辭,思實過半。其十志該富,讚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至於宗經矩聖之典,端緒豐贍之功,遺親攘美之罪,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觀夫左氏綴事,附經間出,於文爲約,而氏族難明。及史遷各傳,人始區詳而易覽,述者宗焉。及孝惠委機,呂后攝政,史、班立紀,違經失實。何則?庖犧以來,未聞女帝者也。漢運所値,難爲後法。牝雞無晨,武王首誓;婦無與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膜技术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的挑战与机遇
- 2025年国际法专业题库- 国际法对爆发流行病的管理
- 2025年经济与金融专业题库-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保障策略
- 2025年经济工程专业题库- 金融市场的变革对经济工程行业的影响
- 2025年经济工程专业题库- 个人理财规划与经济工程实践
- 2025年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题库- 生态经济学理论探讨
- 2025年税收学专业题库-税收政策对教育产业的调控效果
- 2025年海外利益安全专业题库- 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的海外利益保护策略
- 2025年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题库- 国际组织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作用
- 2025年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题库- 矿产资源经济学的开发与管理
- 儿科高危药品与急救药品管理指南
-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件(共十一章)
- 2025至2030中国体检医院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解读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与策略报告
- 阀门采购管理办法
- 2025年中级注安《安全生产管理》真题及答案
- 企业外来人员管理办法
- 儿童生长曲线课件
- 中国饮食发展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