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课程: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章节: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积累词中重要的典故(如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等)及其含义,品味词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提升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典故的运用及其作用,理解词人借古讽今、咏史抒怀的写作手法,学习寓议论于叙事之中的表达,提升逻辑思维和历史思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鉴赏本词意境苍凉、用典贴切、寄意深远的艺术特色,提升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辛弃疾等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沉的爱国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理解词人借古讽今、抒发忧国情怀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与政治讽喻的深层含义。理解历史典故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联系及其在词中的艺术运用。课堂导入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人物如璀璨星辰。像孙权,年少承父兄基业,雄踞江东;刘裕出身平凡,却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而辛弃疾,以词抒怀,借古人之事表己之壮志。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探寻词中蕴含的英雄情怀与深沉感慨。探究新知初读课文,概括梳理【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将领,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后归附南宋,长期担任地方官职,主张积极抗金、收复中原,但屡遭排挤,仕途坎坷。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激越,情感真挚,内容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辛弃疾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过渡语: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我们再来探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看看它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何密切联系。【写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秋,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此时南宋朝廷内部由权臣韩侂胄主政,他主张北伐金国,意图通过战争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韩侂胄起用了辛弃疾等主战派人士,但军事准备并不充分。辛弃疾虽支持北伐,但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深感忧虑。他登上镇江北固亭,面对江山胜景,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失败教训,写下此词,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文学文化常识:京口:今江苏镇江,古代为军事重镇,地处长江下游,是南宋抗金前线的重要据点。北固亭:位于镇江北固山上,是登高望远、抒发情怀的名胜之地。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曾在此地建都,抗御曹操。寄奴:即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出身寒微,曾北伐成功,收复中原部分地区。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他在元嘉年间贸然北伐,结果大败。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后,在长江北岸建立的行宫,后人在此建祠祭祀。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晚年仍思为国效力,曾问“尚能饭否”,表达老当益壮之意。过渡语: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和相关文化常识之后,我们再来认识这首词的文体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文体知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词,属于豪放词的代表作。词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隋唐,兴盛于两宋。词有固定的词牌,如“永遇乐”,每首词按照词牌的格律填写,讲究平仄、押韵和节奏。豪放词风格雄浑奔放,情感激越,内容多抒发爱国情怀、人生感慨或历史沉思。本词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景怀古,下片抒情议论,语言凝练,用典精当,情感深沉,体现了辛弃疾词作的典型风格。过渡语:了解了词的文体特征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词的题目,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文题解读】“永遇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式和音律;“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点明了地点和主题。京口是镇江的古称,北固亭是登高远眺之地,怀古则是词人通过回顾历史人物和事件,抒发对现实的感慨。题目不仅交代了写作地点和方式,也暗示了词人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整首词围绕“怀古”展开,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过渡语:题目为我们理解词的内容提供了线索,接下来我们通过诵读来感受这首词的节奏与情感。【课文诵读】建议采用“情境诵读法”和“分层朗读法”进行教学:情境诵读法: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与词意相符的背景音乐(如古琴曲),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想象词中描绘的江山、古迹、战火等画面,再进行朗读,帮助学生进入词的意境。分层朗读法:初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词意。再读:教师示范朗读,强调重音、停顿和情感表达,如“千古江山”要读出苍茫之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读出悲愤与不甘。三读: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重点体会词中情感的起伏变化。学生互评:

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评,指出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如节奏是否准确、情感是否到位,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朗读时要把握词的情感基调,注意用声调的变化表现词人由怀古到忧国、由感慨到悲愤的情感递进。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与分层朗读,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节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语感,为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过渡语:在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逐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看看辛弃疾是如何通过历史典故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爱国情怀的。【疏通文意】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终究被风雨吹打得荡然无存。夕阳照着草木,寻常的街巷里,人们说这就是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想当年,他率领军队,金戈铁马,气势如虎,横扫万里。元嘉年间草率出兵,妄图建立封狼居胥的功业,结果却只落得仓皇北逃。四十三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纷飞的情景。怎堪回首,佛狸祠下,香火缭绕,神鸦飞舞,社鼓咚咚。有谁来问: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过渡语:通过逐句翻译,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词人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情感,也为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打下了坚实基础。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研读学习任务一:借古讽今中的历史回响与现实警示]问题1:词的上片提到了孙权和刘裕两位历史人物,词人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明确:辛弃疾在上片中提到孙权和刘裕,是因为他们都是历史上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孙权据守江东,抵抗曹操,刘裕出身寒微却北伐成功,恢复中原。词人借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对当前南宋朝廷缺乏真正英雄、无法收复失地的深深忧虑。同时,也暗讽韩侂胄虽然有北伐之志,但缺乏真正的战略准备和英雄气魄。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使词人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既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问题2: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有何象征意义?它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形成怎样的对比?明确:这句词中的“舞榭歌台”象征着昔日帝王将相的繁华生活和功业,但“雨打风吹去”则暗示这些辉煌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冲刷,终将消逝。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则描绘的是刘裕出身卑微却成就伟业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的是浮华易逝,后者则突出英雄不问出身。这种对比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暗含对南宋朝廷沉迷享乐、忽视备战的批评。[研读学习任务二:历史教训与现实隐忧的交织]问题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引用了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历史事件,词人借此想表达什么?这一历史事件与当时南宋的局势有何相似之处?明确:辛弃疾引用刘义隆仓促北伐失败的历史,意在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刘义隆急于建功立业,不顾准备是否充分,结果惨败而归。这与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准备不足的现实极为相似。词人借此表达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担忧,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种借古鉴今的写法,使词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意味。问题2:词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词人经历分析。明确:这句词是词人回忆自己四十三年前在扬州一带参加抗金斗争的情景。那时他满怀壮志,希望借助南宋朝廷的力量收复中原。然而现实却是朝廷腐败、主和派当道,使他壮志难酬。这句词中既有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无奈与悲愤。这种情感的交织,使词作更具历史厚重感和个人命运的沉痛感。[研读学习任务三:现实警示与民族精神的呼唤]问题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描写了什么景象?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现实忧虑?明确:这句词描写的是江北佛狸祠下百姓祭祀神灵、鼓乐喧天的热闹景象。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后所建,象征着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占领。词人借此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在金人统治之下,百姓已逐渐接受异族统治,民族意识逐渐淡薄。这种“乐而不哀”的现实,正是词人最为忧虑的:国家危亡在即,百姓却麻木不仁,缺乏收复故土的意识和动力。问题2:词的结尾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用典手法有何妙处?明确: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不被重用的愤懑与无奈。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晚年仍渴望为国出征,却被权臣排挤。辛弃疾借此典表达自己虽有忠心和才能,却因不迎合权贵而被冷落的悲愤。这种用典手法不仅增强了词作的历史厚重感,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体现了辛弃疾“老而弥坚”的爱国情怀。[研读学习任务四: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传承]问题1:结合词中所用的历史典故和现实描写,思考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明确:辛弃疾在词中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对失败教训的总结、对现实局势的忧虑,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不仅希望国家能够收复失地、重振雄风,更希望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教训,慎重决策,真正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这种情怀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面对国家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我们同样需要有历史眼光、战略定力和责任担当。辛弃疾的词提醒我们,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人都应有忧国忧民的意识。问题2:辛弃疾在词中多次借古讽今,这种写作手法对我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有何启示?明确:辛弃疾通过借古讽今,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思考当下的问题。这种写法启示我们: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历史事件的教训,来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与挑战。例如,词中对轻敌冒进的批评,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要审慎行事;对民族意识淡薄的忧虑,也提醒我们在和平年代仍要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有助于我们形成更深刻的历史观和现实观。课堂总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经典之作。上阕词人借孙权、刘裕两位英雄,表达对英雄豪杰的追慕,也隐含对当下南宋朝廷无人可御敌的忧叹。下阕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致败,告诫统治者不可轻举妄动;又借“佛狸祠下”之景,揭示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最后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仍愿为国效力。整首词用典精妙,情感深沉复杂。同学们,辛弃疾的词既有历史的厚重,又饱含爱国情怀。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中,能更深入品味诗词魅力,感受古人智慧,从这些佳作中汲取力量,在语文学习之路大步前行!板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抒情

英雄无觅

金戈铁马

廉颇老矣教学反思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辛弃疾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但在情感体验与历史背景的融合上略显不足,部分学生未能深入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课堂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准确找出词中用典,但对“元嘉草草”“廉颇老矣”等典故的现实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反映出我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深化情感体验方面策略不够有效。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但在表达个人感悟时语言较为浅显,说明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挖掘仍需加强。教学计划中朗读与赏析时间分配较合理,但评价环节偏重知识点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共鸣的引导。今后应增加情境创设与角色代入活动,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认同与理解深度。拓展迁移【拓展延伸】

拓展1

近年来,多地出现以历史英雄人物命名的道路、公园或纪念馆,如“孙权路”“岳飞广场”等,也有不少争议声音认为,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尚有争议,不宜广泛纪念。结合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孙权、刘裕、廉颇等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请思考: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历史英雄人物的纪念与评价?是否所有“英雄”都值得被铭记?参考答案:

我们对待历史英雄人物,应秉持客观、全面、发展的态度。辛弃疾在词中追念孙权、刘裕,是因他们曾建功立业、抵御外敌,体现了民族气节与担当;而提到廉颇,则流露出对英雄迟暮、不被重用的悲叹。这说明,英雄的价值不仅在于功绩,更在于精神感召。今天我们纪念英雄,不是简单地“树碑立传”,而是要传承其爱国、奋斗、担当的精神内核。同时,也应避免片面神化或功过不分,比如对某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可通过学术研究、公共讨论等方式理性评价,而非盲目推崇。纪念英雄,本质是建构民族记忆与价值认同,关键在于“以史育人”。拓展2

词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写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的祠庙如今香火旺盛,百姓祭祀如常,却已忘却那段民族征战的历史。这一现象引发思考:

当历史被日常化、仪式化甚至娱乐化时,我们是否会逐渐遗忘历史的本来意义?请结合当下社会中某些“历史网红打卡地”或“古风短视频”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是的,当历史被过度日常化或娱乐化时,确实存在“遗忘本质”的风险。佛狸祠本是民族冲突的象征,而“神鸦社鼓”却呈现出一片和平祭祀的景象,百姓已不复记得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正如今天一些“历史景点”被包装成拍照打卡地,或通过短视频以戏谑方式演绎历史人物,虽传播了形式,却可能消解了严肃性。例如,有人穿着汉服在岳王庙前跳宅舞,虽弘扬了传统服饰之美,却可能冲淡了对英雄悲壮命运的敬畏。我们应倡导“有温度的历史记忆”——既允许创新表达,也要守住历史的庄重底线,让公众在亲近历史的同时,不忘其背后的苦难、奋斗与精神价值。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辛弃疾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及其深沉的家国情怀。上述拓展从“古今联系与现实观照”维度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现实议题——历史纪念方式与历史传播现象,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词中“怀古伤今”的情感逻辑迁移到当代社会认知中。通过探讨“如何纪念英雄”“如何对待历史记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实现语文学习从文本理解到价值内化的深层转化。课后任务结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历史人物抒怀的写法,设计如下课后任务:以地理学科中的“长江流域历史军事地图”为参考,标注孙权、刘裕、拓跋焘等人物活动的主要区域,并结合词中“京口”“扬州路”“佛狸祠”等地名,绘制一幅《词中历史空间示意图》,用文字简要说明地理位置与词人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模仿本词用典抒情的手法,从所学历史人物中选取一位,结合其事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抒情文字,表达对家国命运或个人抱负的思考,要求融入具体史实并体现现实关怀。课堂练习第1题1.【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B.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C.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D.本词上半句抒离别情,下半句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小题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小题1】C

【小题2】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

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

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第2题2.【题文】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鹧鸪天·送廓之秋试【1】辛弃疾白苎【2】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3】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释:【1】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2】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3】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1】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2】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释:【1】红蕖:荷花。【2】殷勤:劳驾,有劳。【小题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以“嫩”字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B.苏词“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一动一静,写出了清新淡雅的意境。C.两词均提及“凉”,辛词写秋日应考时的清凉,苏词写雨后晚间的微凉。D.两词结尾皆含深意:辛词寄托对后辈的期许,苏词抒发对隐逸的向往。【小题2】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春蚕食叶”以比喻手法描写考场上纸笔摩擦的声响,生动贴切。B.苏词三四句,对仗工整,“白”“红”色彩相映,“见”“香”感官交错。C.辛词下阕“鹏北海,凤朝阳”连续用典故,凸显赠别对象的非凡志向。D.苏词结尾两句,用反讽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三更“殷勤”夜雨的反感。【小题3】辛弃疾与苏轼的这两首《鹧鸪天》均以自然景象起笔,却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与哲思。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两首词情感与哲思的不同。【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①辛词开篇勾勒了考生清爽从容的形象,暗写考场的专注与生机。用“鱼跃龙门”“月殿折桂”的典故提前预祝考生金榜题名,以鹏鸟、凤凰凸显考生的远大志向,以“青云直上”的期许传递昂扬的斗志。既体现对后辈才华的认可,也暗含对积极进取、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②苏词开篇夏末秋初雨后衰落景象,暗含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但下阕词人拄杖漫步、追随斜阳,又有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