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联理论视域下《名利场》中译本的对比剖析与启示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名利场》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代表作,自1847-1848年在《笨拙》杂志上连载以来,便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小说以19世纪英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爱米丽亚、利蓓加等人物命运的刻画,深刻揭露和讽刺了英国资产阶级金钱至上、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风貌,开启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史的新篇章,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随着翻译研究在当代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关联理论逐渐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视角。关联理论由斯珀伯(DanSperber)和威尔逊(DeirdreWilson)提出,核心在于交际与认知,将翻译视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强调其不仅涉及语码转换,更关键的是依据动态语境展开动态推理,而推理的基石便是关联性。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仅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的局限,深入到认知和交际的层面,使我们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关联理论视角对《名利场》的不同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有助于进一步验证和丰富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拓展关联理论的研究范畴,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证支持,推动翻译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翻译现象,促进翻译理论体系的完善。在实践方面,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认知和交际层面的对等,如何根据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更准确、流畅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文学爱好者和读者来说,能够帮助他们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名利场》中译本的翻译技巧和文化内涵,提升对文学作品翻译的鉴赏能力,增进对英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1.2国内外研究现状《名利场》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翻译研究领域都备受关注。国内方面,众多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其翻译进行了深入探究。如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在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如何实现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像在词汇层面,探讨对具有文化内涵词汇的翻译如何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句法层面分析长难句翻译时如何调整结构以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从而实现功能对等。从目的论角度,研究译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的翻译策略,例如在面向普通大众的译本中,为了使读者更易理解,可能会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的翻译方法。还有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剖析如何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文化意象等,使译文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更准确到位。国外对于《名利场》的翻译研究,更多聚焦于不同语言版本间的对比以及对原作者创作意图在译文中的还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对小说中英国社会文化特色的理解与呈现方式,以及如何在翻译中平衡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适应性。关联理论自提出后,在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也不断发展。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验证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探讨译者如何根据原文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如在诗歌翻译中,分析译者如何在传达诗歌意境和韵律的同时,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使译文在关联性上达到最佳。在科技翻译中,研究译者如何依据关联理论处理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信息且符合读者的认知期待。国外学者则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探究译者在翻译时的思维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关联理论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还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关联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中如何帮助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的交际。尽管目前对于《名利场》的翻译研究以及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名利场》翻译研究中,多数研究集中在传统翻译理论视角,从关联理论这一新兴认知语用学理论角度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的较少。而在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虽然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在具体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系统性、全面性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像《名利场》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语言风格的经典文学作品,如何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实现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语言风格的完美再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运用关联理论对《名利场》的两个中译本进行细致对比分析,期望能为《名利场》的翻译研究以及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从《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包括词汇、句子、段落等不同层面,结合关联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寻找最佳关联,以及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例如在词汇层面,选取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分析译者如何根据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来确定其在译文中的准确表达,从而实现最佳关联。在句子层面,对复杂句式的翻译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译者如何通过调整语序、补充省略成分等手段,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达到最佳关联效果。对比分析法是将两个中译本从关联理论的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如在词汇选择上,对比两个译本对同一词汇的不同翻译处理方式,分析哪种翻译更能与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建立最佳关联,从而使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在句法结构方面,对比两个译本对原文句子结构的转换方式,研究不同的句法处理如何影响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性。在篇章连贯上,对比两个译本如何通过衔接手段和语义连贯来实现篇章层面的最佳关联,使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整个文本的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关联理论这一独特的认知语用学视角,对《名利场》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对比分析。以往对《名利场》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翻译理论框架内,较少运用关联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打破传统局限,将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如语境、明示-推理、最佳关联等,全面应用于对《名利场》中译本的分析,为该作品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揭示不同译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差异,还能从认知和交际的层面深入探讨这些差异对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为文学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参考,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推动翻译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二、关联理论概述2.1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2.1.1关联性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反映了输入内容(如话语、文本等)与认知效果和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是否值得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与处理时付出的努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容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例如,在日常对话中,当一个人说“外面下雨了”,如果听话人此时正准备出门,那么这个信息就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为它与听话人的当前行为和需求紧密相关,能产生较大的认知效果,且听话人理解这个信息所付出的努力较小。但如果听话人此时在室内,且没有任何外出计划,那么这个信息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因为它对听话人的认知影响较小,处理该信息所带来的认知效果有限。在翻译中,关联性体现在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传达和读者认知效果上的关联程度。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寻找最佳关联,使译文能够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让目标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认知效果。以《名利场》中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翻译为例,若原文中出现“theQuality”,在19世纪英国社会语境下,它指代的是“上流社会”。译者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其译为“质量”,目标语读者会付出很大努力去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且很难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效果,这样的翻译关联性就较弱。而如果译者根据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将其译为“上流社会”,读者就能轻松理解其含义,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对小说中社会阶层的认知,这种翻译就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关联性的把握对于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至关重要,它有助于译者在众多可能的翻译选项中做出合理选择,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期待。2.1.2关联原则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指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这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总是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认知效果的信息。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读者会自动关注那些与自己已有知识和当前兴趣相关度高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能够在付出较少努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也会自然地倾向于使用那些能够让对方快速理解自己意图的表达方式,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交际原则是指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会假定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对于听话者来说是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能够引起听话者的关注并使其付出一定的努力去理解。同时,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也会基于这种最佳关联性的假设,结合语境进行推理,以获取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例如,当一个人说“我饿了”,听话者会根据这个话语以及当时的语境(如时间、地点等),推断出说话者可能是想要吃东西,或者是在表达需要休息等相关意图。在翻译过程中,关联原则对译者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理解原文角度来看,译者需要依据关联原则,结合原文的语境信息,包括语言语境(上下文)、情景语境(时间、地点、场合等)和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对原文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例如,在《名利场》中,有这样一句话:“Shewasasthelilyamongthorns.”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翻译为“她如荆棘中的百合”,目标语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不明白作者的意图。但如果译者结合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描写以及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审美和价值观等文化语境信息,理解到作者是在赞美女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纯洁和美好,将其翻译为“她如污泥中的白莲,高洁脱俗”,就更能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在生成译文时,译者要遵循交际原则,确保译文对于目标语读者具备最佳关联性。这要求译者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词汇、句法和表达方式。比如在翻译《名利场》中一些具有英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和表达时,对于目标语读者可能不熟悉的内容,译者可以采用加注、意译等方式,使译文更易于理解,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与原文相似的语境效果。例如,对于“pantomime”(一种英国传统的圣诞童话剧),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加注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文化概念,从而增强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性。2.1.3语境与语境效果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文、时间、地点等因素,还包括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大脑中所具有的一系列假设,是人们经过经验或思维将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它包含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例如,当人们听到“苹果”这个词时,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一个正在讨论水果的人来说,他会联想到苹果这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百科信息;而对于一个使用苹果手机的人来说,“苹果”可能会让他想到苹果公司及其产品相关的信息。语境效果是指新信息与语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这些假设的变化就是语境效果。例如,在一个关于天气的对话中,A说“今天天气很冷”,这是一个新信息。B如果原本认为今天天气会比较暖和,那么A的话就否定了B原有的假设,产生了语境效果;如果B原本就觉得今天可能会冷,A的话则加强了B的原有假设,同样产生了语境效果。在翻译中,语境和语境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境帮助译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例如,在《名利场》中,有很多涉及英国当时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的内容,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些语境信息,就很难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对于“drawing-room”这个词,在现代英语中它通常指“客厅”,但在19世纪英国的社交语境中,它还具有特定的含义,指的是上流社会举行正式社交活动的房间。译者只有了解这个语境信息,才能在翻译时准确传达其含义。语境效果则影响着译文对原文隐含意义的传达。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语境效果。比如在翻译一些具有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译者要考虑如何在译文中保留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语境效果,让目标语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的隐含意义。例如,原文中“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是一个双关语,既表达了“患难见真情”的字面意思,又利用了“need”和“indeed”的发音相近形成双关。在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虽然无法保留原文的双关形式,但通过传达其隐含意义,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了类似的语境效果。2.2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2.2.1翻译的本质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连接着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而是涉及到复杂的认知和推理过程。在翻译时,译者首先需要面对源语作者的明示行为,即源语文本。源语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其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但这些意图往往并非直接呈现,而是蕴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译者要像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话语一样,依据关联原则,结合源语的语境信息,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对源语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例如,在《名利场》中,作者描写利蓓加时写道:“Shehadaprettygiftforquotation,whichisaserviceablesubstituteforwit.”这句话中,“aprettygiftforquotation”和“aserviceablesubstituteforwit”的表述较为隐晦,译者需要结合小说中利蓓加善于利用他人言论来达到自己目的、看似聪明实则狡黠的人物特点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在讽刺利蓓加,而非单纯称赞她的引经据典能力。在理解源语作者意图后,译者需要将其转化为目标语,向译文读者进行明示。然而,由于源语读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认知环境存在差异,译者不能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确保译文能够与读者建立最佳关联。比如在翻译《名利场》中众多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时,对于像“hansomcab”(一种双轮双座、赶车人坐在车后的四轮马车,在19世纪的英国非常流行)这样的词汇,如果直接音译或简单翻译成“双轮马车”,译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其在当时英国社会的具体形象和文化内涵。译者可以采用加注的方式,如“hansomcab(汉索姆马车,一种19世纪英国流行的双轮双座、赶车人坐在车后的四轮马车)”,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认知效果,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动态推理过程,译者在其中通过寻找最佳关联,实现源语信息在目标语中的有效传递,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2.2.2译者的角色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具有双重重要角色,既是原文的理解者,又是译文的创作者。作为原文的理解者,译者需要深入剖析原文,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义,更要挖掘其深层的交际意图。这要求译者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语境,包括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百科知识等,依据关联原则对原文进行推理。例如在理解《名利场》中一些涉及英国历史、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内容的句子时,译者需要运用自己对英国19世纪历史文化的了解,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如书中提到“theSeason”,在19世纪英国社会语境中,它并非单纯指“季节”,而是特指伦敦社交季,包括各种社交活动、舞会、晚宴等。译者只有理解到这一深层含义,才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作为译文的创作者,译者要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译文读者。译者需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果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背景了解有限,译者可能需要采用更多解释性、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比如在翻译《名利场》中一些具有英国特色的幽默表达时,若直接保留原文的幽默手法可能会让译文读者感到困惑,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用目标语中类似的幽默表达来替代,以保证读者能够理解并体会到原文的幽默效果。而对于一些希望保留源语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交流的内容,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并适当加以注释,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对于英国传统节日“GuyFawkesNight”(盖伊・福克斯之夜,人们会在这一天燃放烟花、焚烧人偶等),译者可以保留英文原名,并在注释中详细介绍其由来和庆祝方式,让译文读者能够接触和了解到英国独特的文化现象。译者需要在原文理解和译文创作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最佳关联,使译文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习惯和审美需求,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2.2.3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旨在实现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使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是在不违背目标语语言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当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在目标语中有对应的或相似的表达,且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困难时,直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例如,在《名利场》中“asproudasapeacock”直译为“像孔雀一样骄傲”,这种直译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比喻,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含义,实现了最佳关联。意译则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根据原文的意义,用目标语中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当原文的表达形式在目标语中无法直接转换,或者直接转换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时,意译更为合适。比如,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Hewasasfitasafiddle.”如果直译为“他像小提琴一样健康”,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采用意译“他非常健康”,则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让读者以最小的努力理解文本内容,达到最佳关联。增译是在译文中添加必要的词语、解释或说明,以补充原文隐含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翻译《名利场》时,对于一些涉及英国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内容,增译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如“theHouseofCommons”译为“英国下议院(英国议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立法、监督政府等事务)”,通过增译括号内的解释内容,使读者对这一英国政治机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译文与读者的关联性。减译是指在不影响原文意义传达的前提下,省略原文中一些在目标语中显得冗余或不必要的成分。这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避免读者在理解过程中产生信息过载。例如,原文中一些起强调作用但在目标语中无需强调的词汇,或者一些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的重复信息,都可以适当减译。在《名利场》中,如果有“Heisavery,verytallman.”这样的句子,根据中文表达习惯,可能会减译为“他很高”,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简洁性要求,同时也能让读者轻松理解原文含义,实现最佳关联。翻译策略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文本、语境以及读者的认知语境等因素,综合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三、《名利场》及其两个中译本介绍3.1《名利场》简介《名利场》创作于19世纪中期,1847-1848年在《笨拙》(Punch)杂志上连载,这部作品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9世纪前期,英国已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主张放任主义和自由竞赛。在这一背景下,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逐渐分裂为两个贫富差距巨大的阶层,新兴资产阶级凭借雄厚的财力不断向贵族阶层靠近,而无产阶级的生活却愈发困苦。作者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自幼接受英国绅士教育,1833年,他存款的银行倒闭,财产荡然无存,此后他辗转经历诸多职业,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冷暖。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他创作《名利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小说以19世纪英国社会为广阔背景,围绕善良笨拙的中产家庭之女爱米丽亚・赛特笠和机灵自私、放荡不羁的孤女利蓓加・夏泼的命运轨迹展开。利蓓加父母双亡后进入平克顿女校半工半读,结识了家境殷实的爱米丽亚。爱米丽亚结业时邀请利蓓加到家中小住,利蓓加对爱米丽亚家的奢华生活艳羡不已,得知其哥哥乔斯收入丰厚且未婚,便试图征服他,但被乔斯父母识破并打发走。随后利蓓加到克劳莱准男爵家中做家庭教师,她巧妙地赢得了毕脱爵士的信任,同时,为了获取毕脱爵士异母姐姐玛蒂尔达・克劳莱小姐许诺给毕脱二儿子罗登的财产,利蓓加一边讨好克劳莱小姐,一边与罗登私下相处,最终两人偷偷结婚。克劳莱小姐得知后大为恼怒,将财产都留给了大侄子皮特,利蓓加一无所获。在这期间,爱米丽亚也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她的父亲破产后,她遵从父愿与乔治解除婚约。乔治的战友都宾买下爱米丽亚心爱的钢琴送到她家,却被误以为是乔治所送。后来乔治不顾家庭反对与爱米丽亚结婚,婚后去布赖顿度蜜月时遇到了罗登夫妇。在滑铁卢大战中,乔治不幸战死,爱米丽亚独自承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而利蓓加跟随丈夫在巴黎利用老小姐的招牌混进上流社会,过着招摇撞骗的交际生活,她的名气逐渐增大,甚至有幸觐见国王。但最终她的生活也因种种原因落入谷底。《名利场》具有深刻的主题,它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英国资产阶级金钱至上、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价值观都受到金钱的驱使,婚姻、友情、亲情等都成为了追逐名利的工具。例如,老奥斯本在赛特笠破产后,立刻断绝了与他家的关系,禁止儿子与爱米丽亚结婚,只因爱米丽亚家失去了财富。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使小说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风貌,让读者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弱点。在艺术特色方面,萨克雷运用了高超的叙事技巧,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件的发展。例如,在描写利蓓加的种种算计和谋划时,作者通过全知视角将她的心理活动细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她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过程。同时,小说的语言幽默诙谐且犀利深刻,充满讽刺意味。如作者对平克顿小姐的描写,通过一些细节和语言,将她的势利、虚伪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人物塑造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复杂,没有绝对的英雄或反派,每个人物都具有多面性,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像利蓓加既有聪明机智、努力追求改变命运的一面,又有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一面。《名利场》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开启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史的新篇章。萨克雷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英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名利场》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更加深刻,对人性的剖析更加透彻。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3.2两个中译本译者及翻译风格《名利场》的中译本众多,其中杨必译本和彭长江译本颇具代表性,二者在翻译风格上各有千秋,这与译者的背景密切相关。杨必(1922-1968)是我国著名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她虽未出国留过学,但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用功,高中毕业后考入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还兼任震旦附中英文教师,后调入复旦大学外语系。她长期与外国在华的修女学习外文,在语言方面造诣颇高,且文学底蕴深厚。杨必译文表达极为灵活,在深刻领会原文精髓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原文的形式束缚,灵动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独特神韵。她不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语序,常大胆调整句式。例如在翻译“Shewasasthelilyamongthorns.”时,没有采用直译“她如荆棘中的百合”,而是结合中文表达习惯和小说语境,翻译为“她如污泥中的白莲,高洁脱俗”,这种翻译不仅在形式上更符合中文的审美习惯,也更深刻地传达出了原文中对女主人公的赞美之情,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感受。再如对于长难句“TheMajor'svisitleftoldJohnSedleyinagreatstateofagitationandexcitement.”的翻译,杨必译为“少佐来过之后,约翰・塞特笠老头儿兴奋得不得了”,她打破了原文的语序,将表示结果的部分提前,更符合中文先陈述事件后表达感受的习惯,读来生动流畅,毫无翻译腔。彭长江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的译文在行文上较为注重对原文意义的忠实传达,力求在语言层面贴近原文。在风格体现方面,他试图通过对原文词汇、句式的细致处理,再现原文的风格特点。例如在翻译人物对话时,对于原文中一些体现人物身份和性格的非标准口头语,他会尽力寻找中文中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像原文“Hepronouncedavenue-evenue,andnothing-nothink,sodroll...”,彭译“他把‘林荫道’说成‘冷荫道’,把‘什么’说成‘么格’,很是滑稽……”,通过对这些发音错误的具体翻译,生动地展现出说话者不标准的口音,从而凸显其身份和性格特点,相比之下,杨必在处理这类内容时,可能更侧重于整体情境的传达,在语言的具体模仿上没有彭长江译本这么细致。彭长江译本在词汇选择上也较为严谨,会根据上下文准确选择词汇的含义。但在一些复杂句式的处理上,有时会稍显拘泥于原文结构,导致译文在流畅性上略逊于杨必译本。例如在翻译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时,可能会出现句子成分堆砌,使译文读起来不够自然流畅的情况。四、基于关联理论的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4.1词汇层面的对比4.1.1词义的选择与关联在文学翻译中,词汇是构建意义的基础,而准确选择词义对于传达原文意图至关重要。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译者需要在众多词义中找到与原文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关联性最强的释义,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以《名利场》中“drawing-room”一词的翻译为例,在现代英语中,它常被理解为“客厅”,但在19世纪英国社会语境下,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指上流社会举行正式社交活动的房间。杨必译本将其译为“起坐间”,彭长江译本译为“客厅”。杨必的“起坐间”更能体现出这个房间在当时社交场合中的特殊功能和氛围,与小说所描绘的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生活场景关联性更强,读者通过“起坐间”这一词汇,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贵族们在这样的房间里进行社交活动的情景,从而更易理解原文中所蕴含的社会阶层差异和文化氛围。而彭长江的“客厅”翻译虽然在现代语义上准确,但在传达小说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含义时,关联性稍弱,读者可能较难从“客厅”一词中体会到其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意义。再如“sportingcharacter”这一表达,杨必译为“爱打小赌的人”,彭长江译为“爱体育运动的人”。在小说语境中,此处描述的人物行为与赌博相关,杨必的翻译紧扣上下文语境,与原文所描述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关联性紧密,读者能够通过“爱打小赌的人”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特点和行为习惯。而彭长江的翻译与原文语境关联性不足,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所描述的人物是喜爱体育运动的,偏离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在词汇翻译中,译者对词义的选择直接影响译文与读者的关联性,只有选择与原文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高度关联的词义,才能使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实现有效的交际。4.1.2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着特定文化信息、反映一个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名利场》中,存在大量文化负载词,它们是小说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翻译中的难点。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考虑如何使译文读者在目标语文化背景下,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常见策略有音译、意译、注释等。音译是保留源语词汇的发音形式,直接将其引入目标语,这种方法能保留源语文化特色,但可能会给读者理解带来一定困难,需要结合其他手段辅助理解。例如小说中的“CoventGarden”(考文特花园,伦敦的一个著名市场和剧院区),两个译本都采用了音译。杨必在音译的基础上,通过上下文的描述和情节展开,让读者逐渐了解到它是一个热闹繁华、充满各种交易和社交活动的地方。彭长江则可以在译文后加注,简单介绍其地理位置和主要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负载词所代表的含义,增强与读者的关联性。意译是根据源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用目标语中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读者能快速理解其意义。如“theQuality”,在19世纪英国社会指“上流社会”,杨必和彭长江都采用了意译,分别译为“上流社会”和“有身份的人”。杨必的“上流社会”更直接明确地传达了其在小说中的文化含义,与读者对英国社会阶层划分的认知语境关联性较强,读者能轻松理解其所指。彭长江的“有身份的人”虽然也表达了一定的阶层含义,但相对模糊,在与读者建立最佳关联方面稍逊一筹。注释是在译文中对文化负载词进行解释说明,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读者理解。比如对于“GuyFawkesNight”(盖伊・福克斯之夜,英国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燃放烟花、焚烧人偶等),杨必译本可能会在文中通过人物对话或叙述,间接地介绍这一节日的相关活动和意义。彭长江译本若采用注释的方式,在该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在页脚或文后详细解释其由来、庆祝方式和文化意义,能使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英国文化现象,增强译文与读者的关联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相关情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各有优劣,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实现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准确传达小说的文化信息。4.2句法层面的对比4.2.1句子结构的调整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英语句子常以主谓结构为核心,借助各种连接词、关系词等构建起复杂的句式,呈现出树形结构;而汉语句子则更倾向于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以短句、流水句的形式层层推进,呈线性结构。在翻译《名利场》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读者的认知。对于英语中的长难句,译者通常会采用拆分、重组的方法。例如在小说中,“ItwasoneofthosedeliciousinvitationswhicharesowellknowntothedwellersinVanityFair,andagreatdealmorepreciousthanthoseletterpresscopieswhicharesenttothepoorandhumble,inwhichtheuninitiatedareexpectedtodiscoverthenamesofthegreatpeoplewhoaretobepresent.”这是一个包含多个定语从句的长难句,结构复杂。杨必将其译为“这是名利场上人人都熟悉的一种赏心乐事,比起那些印好的请帖来,真是贵重多了。那些请帖是送给普通寒素人家的,他们看了也莫名其妙,不知道来的究竟是哪几位阔人。”杨必巧妙地将原句拆分成几个短句,先点明“这是一种赏心乐事”,然后分别阐述它与普通请帖的对比以及普通请帖给人的感觉。这种拆分重组的方式,使译文符合汉语流水句的表达习惯,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句子的含义,避免了因句子结构过于复杂而造成的理解困难。彭长江译本则可能更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结构,如“这是《名利场》中的居民们都熟知的那种令人愉快的邀请,远比那些印就的请帖珍贵得多,那些请帖是送给贫穷和地位低下的人的,在那些请帖中,不谙此道的人要从中发现即将出席的大人物的名字。”虽然也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在句子流畅性和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方面,略逊于杨必译本。读者在阅读彭长江译本时,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努力来梳理句子结构和理解句子含义。再如“Shewasawomanofmeanunderstanding,littleinformation,anduncertaintemper.”这一简单句,但其中的修饰成分较多。杨必译为“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将后置定语提前,以汉语偏正结构的形式呈现,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者能够快速抓住句子的核心内容,即对这个女人特点的描述。彭长江译本若译为“她是一个理解力差、知识不多、脾气多变的女人”,虽然在意思上与杨必译本相近,但在语言的自然流畅度上,杨必译本更胜一筹。杨必通过对句子结构的灵活调整,使译文更贴近汉语读者的认知和表达习惯,实现了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4.2.2语序的变化语序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因素,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存在诸多不同。英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常借助语法形式和词汇手段来明确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汉语的语序较为固定,通常按照时间先后、逻辑顺序或重要程度来排列句子成分。在《名利场》的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汉语思维逻辑和语境,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译文更通顺自然,实现最佳关联。例如,“Onthecontrary,hefoundhimselfinclinedtobefriendlytoyoungOsborne,andnotaversetohavinghimforason-in-law.”杨必译为“相反的,他觉得自己倒是喜欢这小伙子,并不反对把他招做女婿。”原文中“Onthecontrary”位于句首,强调对比的语气。但在汉语中,“相反”通常放在所对比内容之后,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杨必的译文调整了语序,将“相反的”放在后面,使句子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句子的含义,实现了最佳关联。彭长江译本如果直接按照原文语序翻译为“相反,他发现自己倾向于对年轻的奥斯本友好,并且不反对让他成为女婿。”虽然意思能够传达,但在语言的自然度和与汉语读者认知习惯的契合度上,不如杨必译本。又如,“Withaheavysigh,shetookupherknittingagain.”杨必译为“她叹了口气,又拿起毛线活儿来。”原文中“Withaheavysigh”表示伴随动作,放在句首。在汉语中,通常先叙述主要动作,再补充伴随情况。杨必的译文调整了语序,先写“她叹了口气”,再描述“又拿起毛线活儿来”,更符合汉语的叙事逻辑。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顺畅地理解句子所描绘的场景和动作顺序,提高了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性。彭长江译本若不调整语序,直接翻译为“带着一声沉重的叹息,她又拿起了她的编织活儿。”会使译文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降低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关联度。4.3语篇层面的对比4.3.1衔接与连贯的处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实现有效交际的重要因素,在翻译中,译者需要准确处理原文的衔接手段,以确保译文语篇的连贯,增强与读者的关联性。在《名利场》中,英语原文常借助各种衔接手段来构建语篇的连贯性,如使用代词、连词、副词等连接词,以及词汇的重复、同现等。而汉语在语篇连贯上,虽然也会使用一些连接词,但更注重语义的逻辑连贯和隐性衔接。以代词的翻译为例,在“WhenAmeliacametoherownroom,shefoundhermotherthere,andtheelderlady,too,hadbeencrying.”一句中,两个“her”分别指代不同的人,第一个“her”指爱米丽亚,第二个“her”指爱米丽亚的母亲。杨必译为“爱米丽亚走进自己屋里,看见母亲在那儿,原来老太太也在淌眼泪呢。”彭长江译为“阿米莉亚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母亲在那里,那位年长的女士也一直在哭泣。”杨必在译文中通过明确的人物称呼“爱米丽亚”和“老太太”来替代代词,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指代关系,增强了译文的连贯性。彭长江虽然保留了“自己”这一代词,但整体上,杨必的处理方式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在理解上更加轻松,实现了译文与读者之间更好的关联。再看连词的翻译,“Butthoughhewasnotagreatlawyer,oragreatsoldier,oragreatdivine,hewas,aswehavesaid,agentleman,andagentlemantothebackbone.”这里“but”和“though”引导的让步转折关系是构建句子逻辑的关键。杨必译为“他虽然不是了不起的律师,不是了不起的将军,也不是了不起的牧师,可是我们说过,他是个上等人,是个地地道道的上等人。”彭长江译为“但是,尽管他不是一位伟大的律师,不是一位伟大的军人,也不是一位伟大的神职人员,正如我们所说,他是一位绅士,一位彻头彻尾的绅士。”杨必的译文在句首使用“可是”来体现转折关系,同时省略了“but”的直接翻译,使译文更符合汉语意合的特点,读起来自然流畅。彭长江的译文保留了“但是”和“尽管”,虽然也传达了原文的逻辑关系,但在语言的简洁性和自然度上,杨必译本更胜一筹。通过对连词的灵活处理,杨必译本在语篇连贯上与汉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关联性更强,读者能够以较小的认知努力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词汇的重复和同现也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在描述利蓓加的社交活动时,原文可能会多次出现“party”“society”“social”等同现词汇,以强调其在社交场合的活跃。杨必在翻译时,会根据语境灵活调整词汇表达,如将“party”有时译为“宴会”,有时译为“社交聚会”,避免词汇的单调重复,同时又能准确传达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彭长江则可能在词汇选择上相对更忠实于原文的用词。这种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使得杨必译本在保持语篇连贯的同时,更能满足汉语读者对语言丰富性的需求,增强了译文与读者的关联性。4.3.2风格的再现《名利场》以其幽默、讽刺的独特风格而闻名,在语篇层面再现原文的风格是翻译的重要任务。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译者需要通过对词汇、句式等的选择,在译文中构建与原文风格相关联的语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的风格特色。在幽默风格的再现上,以小说中对平克顿小姐的描写为例:“MissPinkertonwasamajesticfemale,withaRomannoseandlargeblackeyes,andshealwaysworeagreatgoldwatch,withagoldchain,andagoldringonherfinger.”原文通过对平克顿小姐外貌和配饰的细致描写,展现出一种夸张的、略带滑稽的效果。杨必译为“平克顿小姐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女人,长着一个罗马式的鼻子,一对又大又黑的眼睛。她老是戴着一只大金表,还有一条金链子,手指上戴着一只金戒指。”杨必在译文中通过“威风凛凛”“老是”等词汇的运用,以及对原文描述的忠实传达,生动地再现了平克顿小姐的刻板、虚荣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幽默意味。彭长江译为“平克顿小姐是一位威严的女性,有着罗马式的鼻子和大大的黑眼睛,她总是戴着一块大金表,配有金链,手指上还戴着一枚金戒指。”虽然也传达了原文的基本信息,但在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氛围的营造上,杨必译本更胜一筹。杨必通过对词汇的精心选择,使译文在语篇层面与原文的幽默风格建立了更强的关联,读者能够更容易体会到原文中的幽默之处。讽刺风格的再现同样关键。如“Thetruthis,whenwesayofagentlemanthatheisinlowspirits,wemeansimplythatheisinwantofmoney.”这句话表面上是对“gentlemaninlowspirits”的解释,实则讽刺了当时社会中金钱至上的观念。杨必译为“说老实话,所谓上等人物情绪不好,无非是银钱不够罢了。”彭长江译为“事实上,当我们说一位绅士情绪低落时,我们仅仅意味着他缺钱。”杨必在译文中使用“说老实话”“无非是”等口语化表达,增强了讽刺的语气,使读者更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彭长江的译文相对较为平实,在讽刺风格的传达上稍显不足。杨必通过对句式和词汇的巧妙运用,在语篇层面成功再现了原文的讽刺风格,使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实现了较好的关联,读者能够从译文中领略到原文的讽刺意味。4.4关联理论下的翻译失误分析4.4.1语境关联缺失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关联的准确把握对于传达原文意义至关重要。若译者对语境理解不足,就可能导致译文与读者认知脱节,无法实现最佳关联。在《名利场》中,有这样一处描述:“Hewasabachelor,andtheysay,amanofproperty.”其中“amanofproperty”不能简单理解为“有财产的人”,在19世纪英国社会语境下,它通常指拥有一定产业、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杨必译本将其译为“他是个单身汉,据说是有钱的”,虽传达出了他有钱这一信息,但未能准确体现出“amanofproperty”在当时社会语境下所蕴含的社会地位这一深层含义。彭长江译本若也只是简单翻译为“他是个单身汉,据说很有钱”,同样存在语境关联缺失的问题。这使得译文读者难以从译文中感受到原文所描绘的英国社会阶层差异以及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无法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认知效果。再如,“Thenextmorning,whenthegirlscamedowntobreakfast,theyfoundthetwogentlemenhadleftthehouse.”这里的“thetwogentlemen”前文提到是爱米丽亚家的客人,且与爱米丽亚和利蓓加有过互动。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没有结合前文语境对这两个绅士的身份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进行准确传达,只是简单翻译为“第二天早上,姑娘们下来吃早饭时,发现两位先生已经离开了房子”,译文读者可能会对这两位先生的身份感到模糊,无法理解他们离开这一情节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意义和影响。因为在小说语境中,这两位先生的离开可能会引发后续一系列事件,与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发展紧密相关。这种语境关联缺失的翻译,使译文读者难以构建完整的认知框架,影响了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4.4.2推理不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过程对译文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若推理出现偏差,会导致译文信息不准确或逻辑混乱,进而影响翻译质量和关联性。在《名利场》中,有这样一句话:“Shewasasvainasapeacockandasfalseaswax.”其中“asfalseaswax”不能仅从字面理解为“像蜡一样虚假”。在19世纪英国的文化语境中,“wax”常被用来制作仿真物品,如蜡像,所以“asfalseaswax”在这里表示像蜡制品一样徒有其表、虚伪做作。杨必若未能正确推理出这一含义,将其译为“她虚荣得像只孔雀,虚假得像蜡”,译文读者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性格特点。彭长江译本如果同样在推理上出现失误,将无法准确传达原文中对人物的讽刺意味。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虚伪本质,如“她虚荣得像只孔雀,虚伪得像蜡制品一般”,这样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风格上建立有效关联,让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又如,“Hewasalwaysboastingofhisexploitsinthewar,butnoonebelievedhim.”译者若仅从字面理解“exploits”为“功绩,业绩”,而没有结合上下文语境推理出这里作者其实是在讽刺他吹嘘自己,“exploits”在这里带有夸张、炫耀的负面含义,可能会将句子翻译为“他总是吹嘘自己在战争中的功绩,但没人相信他”。这种翻译虽然传达了基本信息,但没有准确体现出作者的讽刺态度。更好的翻译应该是能突出讽刺意味的表达,如“他总是大肆吹嘘自己在战争中的所谓‘功绩’,但没人信他那一套”。若译者推理不当,就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导致译文与原文的关联性减弱,读者难以体会到作者的真正意图。五、结论与启示5.1研究总结本研究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名利场》的杨必译本和彭长江译本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旨在探究不同译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与效果差异。在词汇层面,词义的选择与关联至关重要。译者需依据原文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精准挑选词义,以实现最佳关联。如“drawing-room”“sportingcharacter”等词汇的翻译,杨必译本在契合原文语境和传达文化内涵方面表现更为出色,使读者能以较小认知努力理解原文含义。对于文化负载词,两位译者采用了音译、意译、注释等不同策略。杨必在音译时注重上下文辅助理解,意译简洁准确,彭长江加注注释可补充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策略各有优劣,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确保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语境效果。句法层面,句子结构调整和语序变化是关键。英语和汉语句法结构与语序存在差异,译者需合理调整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读者认知。杨必对长难句拆分重组、调整语序,使译文更自然流畅,符合汉语流水句和叙事逻辑,读者理解更轻松。彭长江译本在保留原文结构方面有一定体现,但在流畅性和符合汉语习惯上稍逊一筹。语篇层面,衔接与连贯处理以及风格再现是重点。在衔接与连贯上,杨必通过明确指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