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卷·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民俗之情_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卷·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民俗之情_第2页
《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卷·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民俗之情_第3页
《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卷·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民俗之情_第4页
《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卷·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民俗之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民俗之情壹

人世初礼贰

加冠及笄叁

婚嫁合卺肆

传统节日:春节壹

人世初礼人世初礼即诞生礼,又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中华民族自古热爱生命,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强调对“生”的重视。生命的历程从孕育开始,在历经十个月的守望之后,瓜熟蒂落。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宣告了新生命的降临,这正是上苍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怀着满心的期许,亲友们开始用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有些古老的礼俗沿用至今。译文:房门上挂着桑木弓、蓬草箭,加有香料的水盆中沐浴着如同雏凤的孩子。他就像初生三日的蛾眉月,光华不显;等到满月,他就会像十五的月亮般,如明珠在天,大放光彩。长辈珍爱他就像珍爱宝玉一般,欢喜之情胜过自己被封王侯。贺人生子的诗句总是才思满满,而我如邓攸般无儿无女,要写这样的诗实在为难。含英咀华

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以二绝句和之[唐]白居易洞房门上挂桑弧,香水盆中浴凤雏。还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满月即成珠。爱惜肯将同宝玉,喜欢应胜得王侯。弄璋诗句多才思,愁杀无儿老邓攸。译文:夜间有郁郁葱葱的祥瑞之气充溢门庭,我才知道陈章家喜得第二位佳公子。我很想去参加三朝礼的汤饼宴,只是担心才华有限,写不好贺词。陈章与他的夫人十分般配,他们的两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建功立业,光大门户。我向来会辨认英雄人物。请让婴儿哭一下,我来听听怎么样。含英咀华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宋]苏轼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余。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译文:别人的生日称为“初度之辰”;庆贺别人逢十的生日称“生申令旦”。婴儿出生三日洗浴,宴请亲友,称“汤饼之会”;孩子周岁置物抓周称“晬盘之期”。男孩降生在家门口悬挂一张弓,称“悬弧令旦”;女孩降生在家门口放一块佩巾,称“设帨佳辰”。祝贺他人生儿子,称“嵩岳降神”;自谦生了女儿,称“缓急非益”。生男孩叫“弄璋”,生女孩叫“弄瓦”。梦见熊和罴是生男孩的吉兆;梦见虺和蛇是生女儿的祥征。梦见兰花寓意吉祥,郑文公之妾曾有因梦兰而生穆公之奇事;杰出人物都让人称奇,温峤听见桓温的哭声便知他长大后必定会不同凡响。含英咀华称人生日,曰初度之辰;贺人逢旬,曰生申令旦。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男生辰曰悬弧令旦,女生辰曰设帨佳辰。贺人生子,曰嵩岳降神;自谦生女,曰缓急非益。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梦熊梦罴,男子之兆;梦虺梦蛇,女子之祥。梦兰叶吉,郑文公妾生穆公之奇;英物称奇,温峤闻声知桓温之异。——节选自《幼学琼林》含英咀华百家衣是指收集多家各色碎布缝制成的儿童服装。旧时民间办百日,有给孩子穿百家衣的风俗。有些地区还会给多病多灾的孩子穿百家衣。收集多家布料,意味着集结许多人的力量和智慧。百家衣上通常还会饰以花卉、猛兽和各种吉祥图案,表明辟邪之意。清代学者翟灏《通俗编·服饰·百家衣》称百家衣为小儿文褓,可增强儿童体魄。百家衣风俗的寓意是儿孙平安、健康、长命百岁。百家衣博观约取抓周亦称试儿,一般在婴孩周岁之日举行,以此来预测孩子的前程。此习俗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源头却可追溯到三国时孙权试儿的故事。当时,吴国的主公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病逝,伤痛之余只能另立太子。一位叫景养的大臣跟孙权说:“立嗣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还要看皇孙是否聪慧。”于是,孙权让皇孙们在一个装着珠贝、糖果、简册等物件的盘子里任意抓取。皇孙们有的抓糖果,有的抓珠宝,只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起简册、一手抓起绶带。孙权喜出望外,认定此儿是治国良才,于是册立了孙皓之父孙和为太子。其后,许多人也用类似的方法来预测儿孙的未来,由此演变成了江南“试儿”的习俗。孙权立嗣博观约取诞生礼或贺生礼通常包括求子、报喜、三朝礼、满月、百日、周岁等一系列仪式。源远流长求子古时,天子每年会亲率后妃及九嫔前往郊外,用太牢祭拜掌管结婚生子的神“高禖”,以求皇家子嗣的代代绵延。清代,妇女正月十六出游,有到城门口摸门钉的风俗,钉谐音丁,由此期盼新年可为家中增添人丁。报喜婴儿降生,女婿需前往岳父母家通报称为报喜。大多数地区报喜时女婿要送上煮熟并染成红色的鸡蛋,生男送蛋为单数,生女送蛋为双数。岳父母收下喜蛋后要加倍送还,女婿再将返回的喜蛋分送亲友。报喜的方式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诞生礼或贺生礼通常包括求子、报喜、三朝礼、满月、百日、周岁等一系列仪式。源远流长三朝礼新生儿一般要到出生第三天才会举行正式的庆贺仪式,称为三朝礼,主要风俗有射天地四方、接子、洗三、开奶等。其中洗三是发展得最为完备的礼俗。所谓洗三,是指在出生的第三天用艾叶水给孩子洗澡。满月《魏书·汲固传》(汲固,南北朝时期北魏梁城人)中就有“满月”的记载。婴儿满月时要举办有众多亲友参与的庆贺仪式,主要有喝满月酒、剃胎发和挪窝等。剃胎发时,父母一般会在婴儿的头顶心或近脑门处留下一小撮胎毛,并且将剃下的胎发收藏好。落发后,还要设案祭神,给小儿穿戴一新,抱其走街串户,谓之挪窝,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叫移窠。诞生礼或贺生礼通常包括求子、报喜、三朝礼、满月、百日、周岁等一系列仪式。源远流长百日庆祝婴儿诞生百日的仪式,北方人多称百岁,取长命百岁之意。我国有着悠久的庆祝百日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和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均有记载。各地民间有穿百家衣和戴百家锁的习俗。百家衣即百衲衣,据说集布的人家数和布的颜色越多越好,这样就能托百家之福为婴儿消灾避难。百家锁也是一种集百家之金银打制而成的挂饰,锁上多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或图案,所以也叫长命锁。周岁婴儿出生满一年,古称周,现称周岁。这一天,亲友们不仅要到场庆贺,而且主家还要举行隆重的抓周仪式。抓周礼发展到宋代已广为流行。关于此礼俗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记载。例如,《红楼梦》中描述过贾宝玉抓周时的情形,当时宝玉抓了脂粉和钗环,其父贾政便预测他将来必为酒色之徒,因而很不喜欢。谈古论今燕京拾影北京民间的诞生礼跟其他地区形式差不多,其中洗三、满月、百岁、抓周儿等仪式办得很热闹。老北京有专门以接生、洗三为职业的女性,俗称“收生姥姥”或“吉祥姥姥”。洗三时,通常只有近亲来贺,但不管主家贫富,当天午饭的主食必定是面条,俗称“洗三儿面”。洗三仪式在午饭后举行,由“收生姥姥”主持。首先,在门厅正面设上香案,由本家年长的女主人上香叩首。然后,“收生姥姥”把婴儿抱在水里清洗。本家依尊卑长幼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添盆后,给“收生姥姥”喜钱,仪式就结束了。清代,北京有的人家仍沿旧制为小孩办百日,而有的则仅办满月。办满月或百日时,事先由家长具名发出请帖邀请亲友。本家除了预备酒筵外,办堂会也是做满月或做百日的重要内容。堂会结束后,小孩的母亲要马上给“满月全神”焚香叩首。然后,她跟亲友们往东走一百步,将神龛、神像及敬神钱粮点火焚化,称为“送娘娘”。清末,北京民间盛行抓周儿。虽然小孩周岁并不下帖请客,但近亲们都会循例祝贺。他们一般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另外,凡是与小孩初见的长辈,都会用一挂白线,拴上钱币,给小孩套在脖子上,谓之挂钱。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主家会举行抓周儿仪式。贰加冠及笄在氏族社会时期,男女青年必须举行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的一员,并享受应有的权利。周代的成人礼就是由成丁礼演化而来的,男女成人礼分别称为冠礼和笄礼。男子的冠礼主要是结发加冠。所谓结发,就是将头发在头顶上盘或绾成发髻。加冠就是用头巾束好发髻,然后戴上帽子。女子笄礼主要是挽发成结,然后用簪插定。古代,男女在冠礼和笄礼完成后,就可以谈婚论嫁了。译文:我加冠成年之后就擅长写文章,而且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写作时常以贾谊的《过秦论》为典范,作赋时则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敌人进犯边疆,人民苦于战乱,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了京城。我虽不是士兵,但以前也读过司马穰苴的兵法。我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我有豪情万丈,根本没把东吴放在眼里。铅刀虽软,贵在恰当场合下仍有一割之用。我虽不才,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而后功成身退,辞谢加官晋爵,从此归隐田园。含英咀华咏史·弱冠弄柔翰[西晋]左思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含英咀华排闷[宋]陆游丈夫结发志功名,大事真当以死争。我昔驻车筹笔驿,孔明千载尚如生。译文:大丈夫结发成年之后要有志于做出一番事业,家国大事当以死相争。我曾在筹笔驿这个诸葛亮率兵驻扎、筹划军事的地方停车暂歇。诸葛亮虽已离去千余年,但他音容宛在,精神永存。含英咀华明月篇(节选)[明]王廷相长安思妇上高楼,见月偏惊枕簟秋。寒衣未寄清霜塞,独夜深闺玉箸流。闺中络纬宵唧唧,朝下裁缝暮仍织。征人远戍在龙城,作得戎衣长叹息。与君结发方及笄,不谓少年成独栖。回文织就空传恨,团扇妆成却掩啼。鸿衔尺素君可闻,宝帐兰烟徒自薰。今年且对长安月,明年愿作巫山云。译文:妻子思念着戍守边疆的丈夫,登上长安的高楼,眼见明月皎皎,却心惊枕席上秋凉一片。赶制的寒衣还没来得及寄出,而塞外定已是清霜覆盖的世界,妻子夜晚在闺房里独自流泪。虫儿半夜唧唧鸣叫,妻子裁剪、缝补、纺织,伴随曙光和暮色的更替。想到丈夫还远远戍守在龙城啊,妻子缝好战衣不禁长长叹息:想当初我刚成年就和你结婚,如今青春年少却独守空闺。这衣服上织就的“回”字纹啊,传达着离愁别绪,却徒劳无益。我手执团扇,上好妆,然而团扇只能用来遮挡哭泣的面容。我的书信你可曾收悉?宝帐前,香烟缭绕,白白熏染。今年姑且对着长安这轮孤月诉衷情吧,明年愿你我团圆重聚,从此永不分离。含英咀华遣兴(其一)[清代]袁枚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译文:我十分爱好写诗,但总感到下笔艰涩。一首诗要反复推敲,斟酌修改才能放心。就好比年迈的阿婆还如刚刚及笄的女孩一样,头发没梳好就不能让别人看。中华民族自古重视礼仪。帝王不行冠礼,意味着无法亲政。比如,秦始皇嬴政十三岁即位,但直到二十二岁行冠礼后才开始亲政。一般的士人如果没有行冠礼,不得担任重要官职。比如,东汉的周防十六岁时担任郡小吏,恰逢汉世祖出巡汝南,召见掾史,就儒家经典进行考试。周防特别熟悉儒家典籍,汉世祖就想让他担任守丞。周防因自己尚未行冠礼,辞谢任命。另外,男、女未行冠笄之礼是不能婚配的。东晋时有个叫华宝的人,其父随军出征前对他说:“等我回来,给你行冠礼。”后来他的父亲不幸战死,华宝直到70岁也不曾婚配。元朝灭南宋时,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元军攻破潭州(今长沙市)时,衡州(今衡阳市)知州尹谷为他的两个儿子举行冠礼。有人问尹谷为何不去逃命,而要行如此迂阔之事?尹谷回答说这样才可以使儿子以成人的身份去地下见祖先。成人礼的重要性博观约取年龄称谓博观约取按周朝的制度,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以示成年。古人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所以把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古人说到年龄时经常会用与之相关的称谓来替代,有些称谓至今仍被沿用。襁褓,泛指一岁以下。孩提,一般指幼儿时期;“孩”古时可指幼儿笑的样子,“提”是指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垂髫,通常指儿童时期,古时男女童年时头发都是自然披散的。总角,一般指少年时期,古代幼童八九岁之后会把垂发在头顶扎成两个发髻,形状如角。豆蔻,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后常以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后多指男子十五岁。而立,“立”即立身、立志之意,多指男子三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之意,指男子四十岁。知命,即知天命之意,指男子五十岁。花甲,源自天干地支纪年的方法,六十年成一周,故称六十岁为花甲。古稀,古代医疗不发达,人活到七十岁就很不容易了,故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耄耋,古时称八九十岁为“耄”,七八十岁为“耋”,后来将八九十岁泛称为耄耋之年。期颐,“期”为期望,“颐”为养。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方面都需要儿孙赡养,所以百岁称期颐。先秦时期,冠礼和笄礼只是贵族男子和女子的专利,且仪式隆重;秦汉后,成人礼已普及到民间,年龄也不再局限于男子二十岁和女子十五岁,但皇室、官员和平民的成人礼等级悬殊;元朝时皇室权贵不行成人礼,仅民间尚有遗风;明朝时,冠礼得以复兴,笄礼记载很少;到了清朝,因发式改变,加冠及笄的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源远流长授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授字是冠礼和笄礼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子女出生后,父母或长辈要给他们起一个称号,这就是名。待加冠或及笄仪式结束后,正宾要给受冠者或受笄者起一个新的称号,这就是字。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幼的称呼。字多为尊称,下对上称字。平辈也只有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称名,一般是互相称字,以示尊重。谈古论今谈古论今燕京拾影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制定冠礼仪式,皇帝、皇太子、皇子、官员、平民的仪式各不相同。从此,冠礼成为明朝典章制度的一部分。明代绝大部分储君在登基之前都会行冠礼。明熹宗十六岁时仓促继位,因即位前未来得及行冠礼,就成了明朝十六帝中唯一即位后行冠礼的皇帝。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因天子之位至尊,故加冠时只有一加。皇帝在冠礼结束后会去拜见皇太后。明英宗和明神宗在位期间举行过长发礼。长发礼与冠礼性质相似,冠礼是把长发束起而带冠,长发礼是把过长的头发束起以示成年,所以明人把行冠礼又称为长发之期,但长发礼仪式要比冠礼简单。行长发礼的原因是皇太子加冠时年龄太小,难以将长发束起,有再行礼束发的必要。明英宗出生四个月被立为皇太子,不足九岁就登基继位,神宗登基时也未满十岁,都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明朝制度中并没有长发礼,所以明英宗和明神宗是特例,明代其他皇帝没有行过此礼。叁

婚嫁合卺先秦时期,婚礼一般在黄昏时分举行,故称昏礼。昏礼是继冠礼、笄礼后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先秦的昏礼既不大肆举乐,宾朋也不到场庆贺,但礼仪周全而规范,为的是达成“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目的。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而是端庄的玄黑色礼服,仪式隆重而庄严,主要有共牢、合卺、结发等环节。传统婚礼要经过一系列仪式才能成就“百年好事”。时至今日,婚礼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仪式中蕴含的祝福和承诺却不曾改变。含英咀华桃夭《诗经·国风·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译文:桃树枝儿多茂盛,花儿朵朵笑嫣然。这位姑娘嫁过门,家庭和顺又美满。桃树枝儿多茂盛,硕果累累坠枝头。这位姑娘嫁过门,能得贵子后嗣旺。桃树枝儿多茂盛,桃叶密蓬绿葱茏。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含英咀华寿阳王花烛[唐]沈佺期仙媛乘龙夕,天孙捧雁来。可怜桃李树,更绕凤凰台。烛送香车入,花临宝扇开。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注:此诗作者也有资料显示为宋之问。)译文:今夜仙女一般的美貌女子就要嫁入皇家,寿阳王捧雁前来迎亲。凤凰台周围可爱的桃花李花竞相开放。明烛高照,送入新人的香车;金钗步摇,挪开遮面的纱扇。不要让那计时的漏箭知晓(让时间过得慢些吧),痛痛快快饮尽这杯合卺酒。含英咀华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蹇修与柯人,皆是媒妁之号;冰人与掌判,悉是传言之人。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女嫁曰于归,男婚曰完娶。婚姻论财,夷虏之道;同姓不婚,周礼则然。女家受聘礼,谓之许缨;新妇谒祖先,谓之庙见。文定纳采,皆为行聘之名;女嫁男婚,谓了子平之愿。成婚之日曰星期,传命之人曰月老。下采即是纳币,合卺系是交杯。——节选自《幼学琼林》译文:美满的姻缘,是缘分注定;称心的配偶,由上天安排。蹇修与柯人都是媒妁的别称;冰人和掌判皆是传话的媒人。婚姻的成立须经过周全的六礼,这样才能使两姓结成好的姻亲。女子出嫁称于归,男子结婚称完娶。婚姻论财是野蛮人的做法;同姓不结婚,从周代起便是如此。女方接受聘礼,称为许缨;新妇去家庙拜见祖先称为庙见。文定、纳采都是下聘礼的意思;女子出嫁男子成婚,就可说“了子平之愿”,即了却了父母的心愿。成亲日子称星期,传达两家意见的人称月老。把聘礼送往女家就是纳币,洞房合卺就是交杯。含英咀华周朝时,申国有个姑娘已许配了一户人家,可夫家还没行纳征礼就想迎娶她。这位姑娘坚决拒绝了夫家的要求,并对男方家人说:“婚礼是人伦的开始,仪式不能随便。如果夫家这样草率,就是不重视先人的礼制。”夫家恼羞成怒,一纸状书将她告上了官府。但她坚称:“哪怕婚礼只缺少一个环节,我也将誓死不嫁。”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觉得这位姑娘言之有理,因为她的言行合乎当时的礼法。古代婚姻礼俗中,行纳征礼才算订婚。纳征礼后,婚约就成立了。一些考虑周全的人家,往往会分两步完成纳征,这样更加谨慎,也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申女拒婚博观约取媒人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不可或缺,孟子就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称职的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而且要尽可能地使双方充分认可彼此的优势,从而促成婚姻。说起媒人,我们总能想起元代王实甫所作杂剧《西厢记》中的红娘。红娘是相府千金崔莺莺的贴身婢女,是撮合崔莺莺与张生二人的关键人物。剧中,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强娶莺莺为压寨夫人,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以莺莺许之。可当张生仗义相救之后,崔母却因门第观念弃约赖婚。张生为此相思成疾。莺莺在红娘的鼓励和帮助下,前去探望张生。崔夫人发觉后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此后,崔张二人的婚姻虽又经波折,但有情人终成眷属。随着《西厢记》的广泛传播,“红娘”也就成了媒人的代称。成人之美的“红娘”博观约取中国的嫁娶礼仪在周代即已确立,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周代嫁娶礼仪为后世婚礼奠定了基础。源远流长纳采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注解,他认为,“格”意为到来,“物”是指一切好事或者坏事,“致”即达到,“知”指人的喜好,“格物致知”是指一切好事、坏事都是随着人对善恶的喜好而产生的。郑玄的解读强调人的意念对其行为的重要影响。问名女方同意纳采后,男方会再请媒人去问询女方的姓名和出生年月,称为问名。问名同样也要以雁作为礼物。宋代以后六礼简化,民间常把纳采与问名一次完成,但帝王婚配时仍沿用问名仪礼。源远流长纳吉问名后,男家会就婚姻进行占卜,若得吉兆就会请媒人带着雁去通知女方,双方互相交换婚书,这就是纳吉。《唐律》所称的报婚书,宋代的过细帖、定亲等都属纳吉的内容。宋朱熹在《家礼》中将纳吉并入纳征,此后两礼一并进行。纳征纳吉之后,男家往女家送聘礼,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称为纳征。纳征的重要性在其法律意义,至于聘礼多少,则因时代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请期请期就是男家请人携礼去女家告知婚期,并征得女方的同意。请期仪式历代基本相同。到清代,请期被称为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事项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源远流长亲迎亲迎是新郎在约定的婚期去迎娶新娘。亲迎的季节,古代多在春天,即“嫁娶必以春”。周代,新郎须身着黑色礼服,乘黑漆的车子到女家。新郎新娘拜堂后还要举行同牢合卺的仪式。唐代,新郎改骑马亲迎,婚服颜色也变成了男红女青,婚礼上增加了铺房、催妆、撒帐、去花、却扇等习俗。宋代,新娘由乘车改为坐花轿出嫁,亲迎时新娘会用盖头遮面,婚礼上还出现了牵巾、揭盖头、合髻等习俗。明朝婚礼仪式基本遵循宋礼。清代的婚礼增加了不少满族的特色。历代婚礼,同牢合卺都是重要环节。同牢指新郎新娘同吃猪肉或羊肉,表示成为一家人。卺原指葫芦剖开后做成的瓢。合卺是指新郎将新娘迎进家门后,二人各拿一个瓢,同时饮酒,表示从此夫妇成为一体。后世逐渐用杯代替瓢作为酒器,也就有了“交杯酒”一说。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各自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百年好合。谈古论今燕京拾影旧时,北京的婚礼是从由媒人说亲开始的,保人保亲(纳采、问名)、合亲(纳吉)、放定(纳征),大体如古礼,只是形式略有不同。北京婚俗的下大定要有鹅笼酒海:鹅笼即活鹅一对,以代替古礼中的大雁;酒海即一个加笼盖的盒子里放上一坛老酒。迎娶仪式一般是在白天进行,新娘必须用轿子迎娶。新娘要穿戴凤冠霞帔,蒙上盖头。到了夫家,在跨火盆和踩红地毯之后,新郎新娘要行三叩首礼。而后新人入洞房行坐帐礼,即新人坐在洞房的炕上,新郎将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新郎还需用裹着红纸的秤杆挑新娘的盖头,取“称心如意”之意。接着新人同吃“子孙饽饽长寿面”,并共饮交杯酒。礼毕后,新人要祭祀祖先,行三跪九叩之礼,就是所谓庙见。肆

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农历新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每到春节,人们要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福纳祥,更让人期待的是阖家团圆。无论是在天涯还是海角,中国人在春节的时候都会不远千里与亲人团聚。含英咀华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译文:长期以来我们两家交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今年除夕我在你家做客。)画烛渐尽,人们催促着续上烛火,守岁的宴席也一直不断。席间,唱起古曲《梅花》,大家轮番畅饮庆贺新年的柏叶酒。我四处漂泊,随处行乐,一年又一年时光流逝,却浑然不觉。含英咀华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含英咀华守岁[宋]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译文:要体会一年将尽的情形,就可以把岁末时光看作游向深谷的长蛇。披覆鳞甲的修长身躯有一半已没入谷中了,那离去的势头谁能够阻挡?何况是要抓住它的尾巴,虽然很努力,却也不知道怎么办啊!儿童坚持不睡觉,在夜间一起相守笑语喧哗。早晨打鸣的公鸡请暂且不要啼叫,心里惧怕更鼓又添敲击。夜里久坐只见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七星已经偏斜。难道明年就没有年节?就怕心中筹谋之事会有波折耽搁。努力珍惜当下的时光,少年人还可以夸耀胸中豪气。含英咀华除夜雪[宋]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译文:四更时分,北风带来大雪,天意把这场瑞雪安排在除夕。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我便在灯下用小草字体赶写迎春的桃符。岁末年初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习俗都包含了人们祈求健康平安的愿望。祭灶: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分辨人间善恶,以降福祸。传说中,灶神每年将到除夕时都要回天庭汇报主人家一年中的各种事宜。为了让灶神“上天言美事,下界降吉祥”,古人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俗称送灶。祭灶要用多种食品,各地所用种类不同,但基本都有糖类。如今,还有些人家保留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吃糖瓜或麦芽糖的习俗。扫尘:中国民间有句谚语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祭灶之后,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清洗各种用具。相传,扫尘起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本是古代先民驱除病疫的仪式。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主要是为了祈求新岁平安。此后演变成了扫尘布新,一直沿袭至今。几种春节习俗博观约取挂桃符和贴春联: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会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图像,悬挂在大门的左右两侧,意在驱邪镇祟,这就是桃符。五代的后蜀皇帝孟昶在桃木上写下了第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此替代了二神的名字。后世挂桃符渐被张贴纸质的春联取代。吃年夜饭: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夜有饮屠苏酒和柏叶酒的习俗。明清以来,南北方除夕的食俗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吃饺子,南方一般会吃年糕、米饭,还有丰盛的菜肴,且要有鱼,取意“年年有余”。直到今天,南北方年夜饭的差异还是很大。几种春节习俗博观约取守岁:除夕之夜,一家人吃完年夜饭后,便会围炉而坐,闲话家常。人们通宵达旦,相偎相守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守岁之俗在西晋时就有记载,至唐代民间已十分盛行并延续至今。拜年:古时拜年最重要的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拜贺新年,同僚、亲友之间也互相拜贺。宋代开始出现用名帖互相拜年,这种名帖称飞帖,类似现在的贺年卡。上古时代,人们会在新旧岁之交祭祀各种神灵和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