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抄写句子,要求端正美观。1.书写展示。抄写句子,要求端正美观。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我会拼,我会写。(1)每年xùnqī,溪水猛涨,人们过小溪必须脱鞋挽裤。秋凉之后,人们会用平整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jiàngé,在小溪里摆上一排搭石。如果有的地方没有搭石,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lǎnduò。(2)夜晚飞行的biānfú遇到zhàngài物时会敏锐地duǒbì。(3)圆明园的huǐmiè是中国文化史上bùkěgūliáng的损失。3.我会补充词语,并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众星好好谋完赵乐业当然4.查字典。“匣”字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第7笔的笔画名称是。二、选择题。5.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谴责(qiǎn)联结(jiē) B.落脚(luò)相背而行(bēi) C.播种(zhǒng)挽起(wǎn) D.间断(jiān)人影绰绰(chuò)6.选出“故今日之责任。”中加点字词的正确解释()A.原因,缘故 B.本来 C.所以,因此7.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崩塌世世代代千真万却眉开眼笑 B.稀罕成家立业一五一十无拘无束 C.复活爱理不理相衣为命振天动地 D.诚肯举世闻明狂风怒号晃晃荡荡三、判断题。8.判断题。(1)《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侵入”“闯进”“掠”“毁”等动词,写出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这句可以用成语“顶天立地”来概括。(3)《白鹭》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四、按要求写句子。9.按要求写句子。(1)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缩句)(2)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改成陈述句)(3)搭石给人们带来方便。搭石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4)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改为间接叙述)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己亥杂诗》是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诗句有“我劝天公重抖擞,。”(2)“王师北定中原日,。”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渴望。(3)莫等闲,,。(岳飞)(4)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5)《蝉》这首诗,诗人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非是藉秋风。五、阅读。11.课内阅读。桂花雨(节选)①桂花摇落以后,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桂花。回家时,总要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1)请在选择下面动词填入文中括号。收赏捡挑(2)读选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完成。①这个句子中最能表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字是“”。②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桂花香气浓郁,即使谢了,香味仍存在。B.乡亲们用桂花做糕饼、泡茶,桂花香气弥漫,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3)下面哪句诗与选文中母亲的话表达的意思相似?A.月是故乡明B.每逢佳节倍思亲C.乡音无改鬓毛衰(4)用“_______”画出母亲说的话。母亲这样说的原因是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桂花的香气。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12.课外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①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②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④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⑤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坚定——清晰———崛起——(2)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词。①大声叫好。②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3)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4)“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抱负和胸怀”是指。(5)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6)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写下来。13.你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有趣的人,经历过有趣的事,见过有趣的物品……相信这一幕幕有意思的画面,一定让你印象深刻吧!请以“有趣”为主题写一篇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表达通顺,富有画面感;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小题)题号567答案CCB一、抄写句子,要求端正美观。1.书写展示。抄写句子,要求端正美观。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解答】故答案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我会拼,我会写。(1)每年xùnqī汛期,溪水猛涨,人们过小溪必须脱鞋挽裤。秋凉之后,人们会用平整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jiàngé间隔,在小溪里摆上一排搭石。如果有的地方没有搭石,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lǎnduò懒惰。(2)夜晚飞行的biānfú蝙蝠遇到zhàngài障碍物时会敏锐地duǒbì躲避。(3)圆明园的huǐmiè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bùkěgūliáng不可估量的损失。【解答】故答案为:(1)汛期间隔懒惰;(2)蝙蝠障碍躲避;(3)毁灭不可估量。3.我会补充词语,并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众星拱月好心好意有勇无谋完璧归赵安居乐业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子女赡养年迈的父母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解答】众星拱月: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好心好意:指怀着善意。有勇无谋:意思是只有勇气,没有计谋。形容做事或打仗只是一味地蛮干,而不会运用智慧去思考策略。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首先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词语的含义来造句。示例:选择“理所当然”子女赡养年迈的父母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答案为:拱月心意有无璧归安居理所“理所当然”子女赡养年迈的父母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查字典。“匣”字是半包围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匚部,再查5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X,再查音节xia。第7笔的笔画名称是竖折。【解答】“匣”字,是由“匚”和“甲”组成的,因此,它是半包围结构。“匣”的部首是“匚”,笔顺:横、竖、横折、横、横、竖、竖折,除去部首,剩下5画。“匣”的读音xiá,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X,再查音节xia,第7笔的笔画名称是竖折。故答案为:半包围匚5Xxia竖折二、选择题。5.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谴责(qiǎn)联结(jiē) B.落脚(luò)相背而行(bēi) C.播种(zhǒng)挽起(wǎn) D.间断(jiān)人影绰绰(chuò)【解答】A.有误,“联结”的“结”是多音字,有“jiē”和“jié”两个读音。读“jiē”时,常表示长出(果实或种子),如“结实”“结巴”;读“jié”时,有结合、凝聚等意思,“联结”指结合、连接,所以此处“结”应读“jié”。B.有误,“相背而行”的“背”是多音字,读“bēi”时,表示背负,把东西放在背上,如“背负”“背书包”;读“bèi”时,有背部、违背等意思,“相背而行”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行进,“背”应读“bèi”。C.正确。D.有误,“间断”的“间”是多音字,读“jiān”时,表示中间、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等意思;读“jiàn”时,有隔开、不连接等意思,“间断”指连续的事情中断,“间”应读“jiàn”。故选:C。6.选出“故今日之责任。”中加点字词的正确解释()A.原因,缘故 B.本来 C.所以,因此【解答】故今日之责任:所以当今时代国家存亡的大任。故:所以。故选:C。7.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崩塌世世代代千真万却眉开眼笑 B.稀罕成家立业一五一十无拘无束 C.复活爱理不理相衣为命振天动地 D.诚肯举世闻明狂风怒号晃晃荡荡【解答】A.有误,“千真万却”应为“千真万确”,“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真实。B.正确。C.有误,“相衣为命”应为“相依为命”,指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振天动地”应为“震天动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D.有误,“诚肯”应为“诚恳”,“诚恳”形容真诚而恳切;“举世闻明”应为“举世闻名”,“举世闻名”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故选:B。三、判断题。8.判断题。(1)《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侵入”“闯进”“掠”“毁”等动词,写出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这句可以用成语“顶天立地”来概括。√(3)《白鹭》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梁启超。×【解答】(1)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闯进:强行进入,以暴力进入。掠:掠夺。毁:破坏;糟蹋。《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的“侵入”“闯进”“掠”“毁”都是动词,英法联军用武力强行进入圆明园,对圆明园进行抢夺、破坏,这些动词写出了英法联军野蛮暴力的行径。故题干表述正确。故此题理解正确。(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描绘人头顶天、脚踏地的姿态,“顶天立地”也指人在天地间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二者意象和内涵相符,所以可以用“顶天立地”概括。故此项判断正确。(3)课文《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故本题判断为错误。故答案为:(1)√;(2)√;(2)×。四、按要求写句子。9.按要求写句子。(1)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缩句)(2)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改成陈述句)(3)搭石给人们带来方便。搭石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4)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改为间接叙述)【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了缩句。缩句就是去掉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去掉修饰语“北京西北郊的、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即:圆明园是园林。(2)本题考查改写句子。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本句要把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么”和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去掉,同时将问号改为句号,并且把“对得起”改为“对不起”。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对不起它。(3)本题考查对关联词。“搭石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搭石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用递进关联词“不但……而且……”相连。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去掉第二个“搭石”,即:搭石不但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4)本题考查改写句子。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一是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去掉引号,冒号改为逗号。二是人称的变化: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根据语境将其改为第一人称“我”或第三人称“他”或“她”或者人名。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句中的“说”后的冒号和引号去掉,在“说”前添加“他”,“我”改为“他”。即: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他说他可以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故答案为:(1)圆明园是园林。(2)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对不起它。(3)搭石不但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4)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他说他可以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诗句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渴望。(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5)《蝉》这首诗,诗人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解答】(1)《己亥杂诗》是清代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作,其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表达了龚自珍希望社会能选拔和重用各种人才,推进国家发展的愿望。(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诗人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叮嘱儿子在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体现了其强烈的爱国之情。(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作者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年华,等到头发变白后悔恨悲切也来不及了,激励人们奋发有为。(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句话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和事情的急迫性,天地在不断运转,光阴一刻也不停留,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积极行动,不要拖延。(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意思是蝉声传得远是因为它居住在高处,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诗人以蝉自比,表明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权势和地位来传播自己的声名。故答案为:(1)清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材;(2)家祭无忘告乃翁;(3)白了少年头空悲切;(4)天地转光阴迫;(5)居高声自远。五、阅读。11.课内阅读。桂花雨(节选)①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1)请在选择下面动词填入文中括号。收赏捡挑(2)读选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完成。①这个句子中最能表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字是“浸”。②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BA.桂花香气浓郁,即使谢了,香味仍存在。B.乡亲们用桂花做糕饼、泡茶,桂花香气弥漫,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3)下面哪句诗与选文中母亲的话表达的意思相似?AA.月是故乡明B.每逢佳节倍思亲C.乡音无改鬓毛衰(4)用“_______”画出母亲说的话。母亲这样说的原因是B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桂花的香气。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解答】(1)本题考查选字填空。“收”的意思是把散开的东西聚拢起来。“赏”的意思是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捡”的意思是拾取。“挑”的意思是选择、剔除。在第①段中,桂花摇落以后,需要选择并剔除小枝小叶,所以第一个空填“挑”;把处理好的桂花聚拢起来放在铁盒子里,所以第二个空填“收”。在第②段中,到有桂花树的小山上去观看桂花,所以第三个空填“赏”;从山上把桂花拾取起来带回家给母亲,所以第四个空填“捡”。(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①结合文中第①段“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说明桂花被广泛用于生活中,香气弥漫在各个方面。“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就像把整个村子都浸泡在香气之中一样,充分表现出桂花香气的浓郁程度和弥漫范围之广,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桂花香气四溢的状态。②文中第①段提到桂花摇落以后,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说明乡亲们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桂花,让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强调了桂花不仅仅是一种花的香气,更是融入到了乡亲们的生活中,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故选B。(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分析句子含义。A.相似,“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割舍的乡愁。B.不相似,“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诗人就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尤其是在节日这样的特殊时刻,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厚。C.不相似,“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意思:诗人回到久别的故乡,虽然乡音(即方言)没有改变,但自己的鬓发却已经斑白、衰老了。这句诗通过对比乡音的未变和鬓发的已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故选A。(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母亲说的话为第②段“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结合文中内容来分析,第①段提到桂花摇落以后,人们挑去小枝小叶,晒桂花、收桂花,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做糕饼等,桂花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见证了她的生活,她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已经成为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而杭州小山上的桂花虽然也很香,但对于母亲来说,缺少了那份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感和回忆。故选B。故答案为:(1)挑收赏捡;(2)①浸;②B;(3)A;(4)“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B。12.课外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①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②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④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⑤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坚定——坚定清晰———清楚崛起——振兴(2)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词。①大声叫好。喝彩②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铿锵有力(3)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4)“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抱负和胸怀”是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6)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写下来。【解答】(1)考查近义词。坚定:(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使坚定。近义词:稳固、坚决、刚毅、执着。清晰:(形象)清楚;(事物)看得很清楚或被了解得很清楚。近义词:清楚、明晰、明确、透彻。崛起:(山峰等)平地而起;(事物)兴起、振兴。近义词:兴起、振兴、突起。(2)考查词语解释。①文中第⑤段“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中的“喝彩”指魏校长为周恩的话语大声叫好。因此“大声叫好”对应的是文中的“喝彩”。②文中第⑤段“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中的“铿锵有力”形容周恩来的话语有力、响亮。因此“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对应的是文中的“铿锵有力”。(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在文中第⑤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可知,周恩来在沉思如何通过读书来振兴中华,使国家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④段“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得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抱负和胸怀”是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考查形象分析。从文章第⑤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可知,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由此可知,周恩来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爱国少年。(6)考查开放探究。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回答,写出自己认为的读书的目的即可。例如提高能力,适应将来的生存发展环境。(增长见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