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5版)课件 叶德磊 -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失业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5版)课件 叶德磊 -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失业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5版)课件 叶德磊 -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失业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5版)课件 叶德磊 -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失业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5版)课件 叶德磊 -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失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第5版)

本课件为叶德磊编著的《宏观经济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5年)的配套课件。提示:本课件仅供教学之用,其中连贯性的文字

表述不可用于其它出版物。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议使用本课件的老师保留一份课件的最初版本。因为有的老师一开始喜欢在该课件的基础上陆陆续续作许多花里胡哨的修改,后来发现还是原来的最初版本好,到时却找不到原来的最初版本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供参考)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主要按照自己自主选定教材的内容和逻辑结构授课是教学的规范要求,这样既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不要将此理解为是照本宣科。许多人的教学实践表明,脱离教材授课是很难受到学生欢迎的。因为那样的话,学生既没法预习也很难复习。按教材授课甚至基本上按配套的课件授课既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的聪明做法,也可以为教师节约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2、教学目标是将教材上的内容或公认的课程内容讲清楚,不要去加进一些所谓高深内容(很可能与后续的中级宏观经济学内容重叠)或其它枝蔓性内容以显示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或宽广的知识面。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合理的内容边界。教学时数非常有限,能把教材上的内容或公认的课程内容讲完和讲清楚就相当不错了。教材上的内容是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合理取舍的。

有的教师上课时,不分章节内容地动辄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理性预期,或当今某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如何,或者脱口而出某个专业名词,这只会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课堂上是循序渐进教懂学生、启发学生,不是去展示教师自己的学术知识面和学术研究能力。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和学术研究课题的申报、完成才是教师展示、体现学术知识面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正确地方。3、教学要认真,但不要不必要地过分“努力”。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已经认真参考了国内外许多同类教材。但有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又去参考很多其他的教材(当然,适当地参考仍然是必要的),将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滤了的一些枝蔓性内容、冗长分析甚至错误又重新捡回来放进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譬如在讲授失业问题时,运用图表非常详细地去分别介绍诸如美国、巴西等国家几十年来的失业率数据的变化。在讲授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经济增长率等问题时,也有类似情形。这相当于将宏观经济学课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具体国家的国别经济课,是让枝蔓性内容挤占了课时本来较紧张的主干内容的教学。收集那些数据并制作图表是很花时间的,却很可能反而降低了教学水准。有的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修改配套的课件,结果课件在形式上越来越花俏,在内容上越来越繁杂,在逻辑主线上越来越模糊。确实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教学上越“努力”,教学水准越低,教学效果越差。聪明的教师应该知道充分利用别人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和好的教材,追求并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要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4、按事先制定的教学进度推进教学,经常自己检查教学进度是否适当并及时调整。许多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过慢(即使教龄很长的教师也经常犯此错误),几乎每个学期都不能全部完成教学大纲或计划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原因有:不太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剪裁,加进了教材之外或教学大纲之外的不少枝蔓性内容或想体现自己水平的“高深”内容;授课语言不简洁;授课过程中经常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侃。到最后几周只好草草收场。

5、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对有关案例的组织讨论及对各章的复习思考题的讨论、讲解等作为课时的调节器。譬如,如果觉得授课进度快了,组织案例讨论等的时间就可以适当拉长。6、建议教师建立教学班级的微信群,可以在微信群里与学生就习题和其它一些教学问题在课外时间进行必要的交流。7、可以在每章结束时适当做一些配套习题集上的判断题或选择题(在课堂上完全不做习题也不行),但一般来说不要在课堂上花较多的时间去讲解习题集上的习题。一是教学时数有限,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将教学课堂经常变成了习题讲解,大学教学不能沿用中学的教学方法。8、上课使用宏观经济学的规范词语和分析框架。由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与现实经济态势密切相关,有的教师(包括有的不够严谨的教材)常使用一些海阔天空的宏观经济形势报告的表述语言和分析架构,使用一些随意性较强的网络用语,甚至自造一些词语。譬如,“计划投资”、“意愿投资”、“储蓄陷阱”、“报复性消费”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的规范用语。

举例来说,有人以计划投资或意愿投资与储蓄的不匹配来解释经济失衡,这只会增加教学难度,使问题分析陷入混乱。什么是“意愿投资”?这是一个无法捉摸的纯主观的东西,即使一个食不果腹的人的所谓意愿投资可能也有几十亿元。

宏观经济学课程有其严谨、规范的词语结构和逻辑体系,教师首先是应该认真完成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不能将课堂变成了海阔天空甚至花里胡哨的宏观经济形势报告的场所。

9、建议期末考试的客观题都采用配套的习题集上的题目。当然还应该有其他的论述题等。在闭卷形式下,学生能够将配套的习题集上的客观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计算题)大部分做出来就不错了。

不应在配套的习题集外另找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要求学生做,不应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而且现在很多五花八门的习题集或者网上的题目常常不够严谨或者错误率很高,与教材的内容也不一定对应和匹配(自媒体上一些冠之为985高校考研的题目可能只是调皮的大一学生开玩笑的作品)。

教师自己临时出的判断题、选择题和计算题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期的沉淀、检验,其严谨性也不够可靠。建议期中测验也采取闭卷形式,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学期的前半段就认真学习,也可以使期中成绩公平、公正。

如果将没有经过一定时期的沉淀、检验而严谨性不够可靠的客观题,或者将网上搜集来的五花八门的题目作为考试题,不仅可能会使学生的成绩失去合理性,对认真学习、备考的学生不公平,而且也给教师自己留下了很大的教学隐患。因为试卷作为教学档案是要长期保存的,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估和检查的。10、教师不应将要求学生平时做习题集上的习题看着为可以忽略的额外的事情。对于一门成熟的基础理论课来说,一定数量的规范化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平时做习题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平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理论思考、提高学习趣味性(好的习题如同智力游戏)、训练考试能力甚至今后的考研、考公能力(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不仅是一些高校常规的考研题型和一些大公司入职考试的常规题型,也是目前公务员入职考试的常规题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自己不愿花时间和精力了解习题集上的习题,担心回答不了学生就习题集上的习题可能请教的问题,所以不要求学生平时做习题甚至借口说配套习题集上的很多习题都是不严谨甚至错误的。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职业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上(包括了解相关的习题)花费必不可少的时间和精力。注:配套的习题集上的判断题、选择题和计算题现在被一些考研辅导机构采用。

以上对教师的教学建议(供参考)可保存在电脑中,但在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中删除。后面的课件中也有一些相关的教学提示(供参考)。《宏观经济学(第5版)》的配套习题及其解答:

《宏观经济学(第4版)习题与案例》,叶德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5年版。定价:19元

京东、淘宝网有售

注:目前暂时没有出版《宏观经济学(第5版)》的配套习题集,可以暂时使用宏观经济学(第4版)》的配套习题集。

教材上的计算题演算过程及答案,请参考《宏观经济学(第4版)习题与案例》。

《宏观经济学(第4版)习题与案例》中还有教材每章后的其它复习思考题的参考答案梗概;还有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及其答案。

其他参考书目:

1、叶德磊:《经济学通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金明善主编:《经济学家茶座》,多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4、高小勇主编:《经济学帝国主义》,多卷,朝华出版社;

5、苏秦:《小白经济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最新版;

6、(美)肖恩·马萨基·弗林:《身边的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最新版;

7、张维迎:《市场的逻辑》,西北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可关注的微信公众号:

1、经济学原理

2、经济学家茶座

3、财经早餐

4、成方三十二

5、华尔街见闻

……

关于考试及其成绩总评成绩由期中测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中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40%左右,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左右。大约在第9周进行期中测验。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其中的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计算题都来自配套的习题集。还有一定数量的简答题和论述题。

课堂表现及纪律等情况也会以一定形式计入总评成绩。

任课教师可根据所在学校的相关规定和自己的设想作调整、修改。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建议

1、课后应该复习课堂教学内容。最好课前也要预习。

2、对于经济学概念,不主张死记硬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对于经济学理论阐述和图形,可以经常在合上教材的情况下,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去阐述、解释。

4、经济学的内容十分庞大、复杂,不同的教材、不同对象的教学往往有不同的内容取舍和不同的论述角度。因此,不主张学生在初学阶段去同时看多种不同的教材,也不主张去做不同的习题集(现在的许多习题集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对应或配套的理论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性。网上或自媒体上的有些习题被冠之为985高校的考研题,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否则,可能会干扰循序渐进的正常学习。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太理解的问题,可以先自己认真地思考,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这样才有助于自己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才是大学生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主张一遇到问题,就简单地采取问老师的办法。当然,如果一直不理解,应该向老师请教。提示

由于配套的《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习题与案例》暂时还未作大的修订,请大家及时在纸质版上作如下更正(有的更正是为了更容易理解):第6页

5、……社会保险金35亿元;个人消费支出425亿元;公司未分配利润90亿元;公司所得税42亿元;个人所得税80亿元;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30亿元。求该国该年的GDP、NDP、NNP、NI、PI和DPI。第8页5、解:……

NNP=N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742+30=772(亿元)NI=NNP-企业间接税=772-56=716(亿元)PI=NI-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政府转移支付

=716-42-90-35+92=641(亿元)

DPI=PI-个人所得税=641-80=561(亿元)第15页4、理论上,投资增加的乘数效应的产生过程中,……D.消费推动收入增加第16页13、投资增加的乘数效应的产生过程中,……A、购物者购买的商品多种多样

……第17页18、下面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

D.投资减少时不存在乘数效应第24页

……并且,旅游作为消费者享受闲暇的一种高级商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它的需求和消费的增长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该题后面其他文字全部删除)第34页5.……D.企业普遍性存在……第44页

(5)提高自然失业率。……第49页第12行

又假设……的通胀率为7.4%,……

第50页第17行

……写为:△P/P=0.074-0.8u第78页10、……与全部要素的投入值之比。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国的总体经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通论》的出版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有人甚至将它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通论》的出版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国外也有人将亚当·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经济学家。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总量分析

2、结构分析

3、均衡分析四、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特征

1、对微观经济分析的适当吸纳

2、不同学术流派的发展并存五、本教材内容的逻辑脉络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体经济或者国民经济,但国民经济是一个宠大繁杂的体系,因此,有必要首先将它分解和量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所以说,国民经济的核算问题构成了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前提。国民账户简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得政府认识到建立全面度量国民经济宏观变量的统计系统的重要性。为此,美国商业部委托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西蒙·库兹涅茨教授开发了一套国民经济账户。这是最早的国民收入账户,也是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的标志。1934年1月4日,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向国会金融委员会呈递《国民收入报告(1929—1932)》,这一天被视为GDP的生日。40年代初,为适应二战时期美国制定作战计划的需要,宏观经济统计中引入了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度估计,并推动了投入产出账户(瓦西里·里昂惕夫开发)的产生和发展,该账户后来成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满足制定政策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的统计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促使统计部门对资本形成进行估计,并使得政府和个人收入统计更加细致及时。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使得西方国家注意改进价格指数的统计,产生了剔除通胀对真实产出影响的统计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经济账户推广到其他国家,成为各国经济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资料来源:卢锋《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49-350。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作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

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和其他众多经济学家也对GDP给予了相似的赞誉。1.1国内生产总值一、GDP的定义

(一)GDP的定义阐述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值总和。用等式可以表示为:

GDP=P1×q1+P2

×q2+……+Pn×qn

注:有的将GDP定义为……市场价值总和。价值的含义很复杂,甚至具有哲学意义。还是译为或表达为市值(marketvolue)更加准确、清晰。1、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等。

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是指无需再加工便可以直接供最终消费

或最终使用的产品。个人消费品、公共消费品、

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品(如机器设备等)、用

于增加储备的产品、用于国防的产品和出口的产

品等均属于最终产品。2、总产值和增加值

总产值:指统计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值,即销售总收入。

增加值(又称附加值):指统计期内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即销售总收入与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产值之间的差额。1.1国内生产总值1.1国内生产总值例如:服装生产过程的总产值与增加值(单位:美元)生产者产品总产值增加值棉农籽棉10001000轧棉厂棉花1400400纺纱厂棉纱2000600织布厂棉布2800800印染厂花布38001000服装厂服装50001200总计1600050001.1国内生产总值

1.1国内生产总值二、GDP的统计

GDP的统计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统计方法或统计途径,常用的有支出法和收入法。

(一)生产法

生产法又称增值法。它是从生产的角度,按市场价格首先计算各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的增加值,然后再将各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为统计期内的GDP。(二)支出法

用支出法统计的GDP,就是将该国在某一时期内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方面的支出额加总。

1、消费(C)

消费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用于购买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包括购买耐用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2、投资(I)

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1.1国内生产总值1.1国内生产总值

3、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但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计入GDP。转移支付指政府以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支出。4、净出口(NX)

净出口是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或者说等于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将上述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的GDP可写成:

GDP=C+I+G+NX(1.1.2)上式中的C指的是居民(私人)消费,I指的是非政府企业(私人)投资。也有的统计口径将用支出法计算的GDP视作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项的相加,教材上的表1-3就是如此。这时的C就不仅包括居民消费,还包括政府消费;这时的I不仅包括非政府企业(私人或民间)投资,还包括政府投资。可见,这种统计的结果与上式最终是一致的。(三)收入法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新增总产值即GDP是由劳动、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出来的,因此,它会分解成各种要素收入。将这些要素收入全部加总并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便可得到对应的GDP。

1.1国内生产总值讨论:

从建了又拆的游乐场案例可发现GDP指标的什么问题?

1.1国内生产总值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一)定义

名义GDP指的是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实际GDP指的是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二)换算1、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是表示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数量指标。常用的价格指数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

GDP缩减指数(GDPdeflator)等。

(1)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和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

假设一个国家只有一种商品,该商品2010年的价格为每单位5元,2025年为每单位10元。以2010年为基期年,则2025年的CPI为:

CPI2025年=

经济社会有许多种商品,要反映总体物价水平,则计算公式为:1.1国内生产总值10元5元×100=200

美国定期公布的CPI数据还区分为CPI和核心CPI。核心CPI指的是将受气候、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较易波动的食品和能源类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一般认为,核心CPI更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的消费品价格状况。(2)GDP缩减指数是一种反映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其计算与CPI的计算的基本原理类似,但GDP缩减指数涵盖的样本商品范围更广。

2、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换算换算公式如下:

1.1国内生产总值

式中之所以要乘以100,是因为基期年的GDP缩减指数一般定为100,而基期年的名义GDP应该也就是实际GDP,乘以100后,才使两者相符。一般地,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1.1国内生产总值注:该图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24年的统计公报上直接下载。教师每年可从该网站下载以作更新。后面其它一些类似的数据图也是如此。

国家统计局网站()是发布每年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统计公报)的官方网站。历年的统计公报中包含有当年的GDP、消费、投资、进出口等许多权威经济数据。在课堂上或课外登录国家统计局官网,引导学生阅读最近一个年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了解该年的GDP、经济增长率等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查阅和充分利用网络的权威数据信息,是经济学类学生的必备技能。中国统计年鉴每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都会发布上一年度的GDP、消费、投资、进出口等众多经济数据。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历年的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网上也有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电子版。一、其它核算指标的含义

1、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内生产净值指的是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即:

GDP

-折旧=NDP

国民生产净值(NNP)指的是GN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即:

GNP-折旧=NNP

NNP=N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报酬总和。

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NI1.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它指标1.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它指标

3、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公司利润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来自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PI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去个人所得税后的剩余部分,这部分收入是个人可自由支配的。

PI

-个人所得税=DPI

二、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

以GDP这一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为例,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充分地反映所有的经济活动

(1)由于GDP的统计是基于合法、公开的市场交易,那些对国民收入有重大影响的非法、非公开市场交易就无法得到反映。

(2)一些自给性的生产与服务、物物交换等经济活动也无法得到反映,而这些内容又确实影响着社会福利状况。例如,农民生产的供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等是不计入GDP的。

1.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它指标2.不能真实地反映国民的福利享受状况3.没有充分地反映产品结构与质量4.没有充分地反映社会成本

1.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它指标☞小贴士

年轻白领弗兰克由于工作忙,便雇用了一位叫玛丽娜的保姆,每个月付给她800美元劳务费。后来,两个人产生了爱情并结为夫妻。玛丽娜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但弗兰克不再付给作为妻子的玛丽娜劳务费了。

他们两人对于GDP的贡献似乎减少了。但果真减少了吗?一、两部门经济的收支均衡

从收入的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

GDP=Y=C+S从支出的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

GDP=Y=C+I

=>

I=S

(投资—储蓄恒等式)1.3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理论上的投资—储蓄恒等式并不意味着现实经济社会中的收入与支出总是相等的。例如:固定资产投资等70亿

存货投资30亿I(100亿)=S(100亿)

生产出来后卖不出去的产品20亿

原材料等10亿超过正常库存周转的产品积压(卖不出去),说明市场需求和市场支出过小。还可能有一种情况,例如:固定资产投资等195亿

存货投资5亿I(200亿)=S(200亿)

产成品及半成品库存2亿

原材料等3亿由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市场需求过大,原材料供应紧张,企业的原材料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企业的原材料方面的存货投资被迫过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支均衡

从支出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为GDP=Y=C+I+G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为GDP=Y=C+S+T

=>C+I+G=C+S+T即I+G=S+T,I=S+(T-G)1.3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支均衡从支出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构成公式为

GDP=Y=C+I+G+NX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构成公式为

GDP=Y=C+S+T+NTR

=>C+I+G+NX=C+S+T+NTR即I+G+NX=S+T+NTR1.3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政府部门国外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金融市场要素购买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税收国债发行储蓄贷款或投资出口产品出口收入进口产品进口支出产品购买支出1.4国民收入的循环高度概括的一个图示提示:

后面课件中的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都来自配套的习题集。对一些理解上可能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课件中作了解释和说明。请教师注意并最好提前看课件。

配套的习题集中的习题经过了多年以来许多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检验、沉淀。其中有的习题在课件前面已经作了必要的更正和修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能因为对具体习题的理解不到位或者不愿意花必要的时间去多角度思考而轻率地断言习题本身有问题(当然不能绝对排除个别习题有完善的必要)。

对于教师而言,尤其要注意避免如下现象:学生对某道判断题或选择题知道了怎么做并能讲出所以然,而教师自己却不会做并在说这个题目有问题。

每章后面的习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该章的教学内容,但肯定有时也会涉及到前面一些章节的内容甚至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练习题—判断题

1、企业在任一期的存货投资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1、√

2、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都不应计入GDP。2、×3、一个经济体同一期限内的GNP不一定大于GDP。3、√4、由于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缩减指数,因而一国的名义GDP肯定大于同期的实际GDP。4、×5.GDP缩减指数选用的样本商品范围比CPI的样本商品范围更广。

5.√6.一国净出口的变化会影响到该国GNP水平的变化,但不会影响到该国GDP水平的变化。

6.×7.GDP指标不能反映的某些经济活动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7.√

1、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NDP中包含了折旧B、GDP中包含了企业所有库存品的货币折算

值C、PI中未包含公司待分配利润D、PI中未包含个人所得税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C2、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GDP中包含了直接税

B、NDP中未包含间接税

C、NI中包含公司所得税

D、PI中包含了政府转移支付2、B(此类题目并非无意义的咬文嚼字,而是培养严谨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检验文字阅读与文字理解能力。)3、设某国的代表性商品为甲、乙、丙三种,2000年它们的价格分别为2、5、10美元,2025年分别为6、10、30美元,它们在消费支出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20%和50%,2000年作为基年的价格指数为100,则2025年的CPI为A、271B、280C、460

D、8003、B

4、影响中国GNP水平的是A.中国游客在美国的消费支出

B.英国游客在中国的消费支出

C.法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劳务收入

D.以上三项都会影响4、D(选项A和选项B分别会影响中国的GDP,而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GNP,所以选项A和选项B也会影响中国的GNP。计算中国的GNP时,还要从GDP中减去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的收入,也就是选项C也会影响中国的GNP。单项选择题的答题原则是选择一个最恰当、最没有争议的选项答案。如果选择A,则意味着排除了B、C、D三个选项的正确性,那显然是不对的。而D选项包括了其他三个选项,所以最恰当的也可以说最正确无误的选项是D)5.包含了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是A.

NDP

B.

PI

C.

DPI

D.

B和C

5.D6.如果某经济体2025年的名义GDP为300亿,经计算得到的该年实际GDP为200亿,基年的GDP缩减指数为100,那么2025年的GDP缩减指数为A.

660

B.

150

C.

220

D.

2506.B

今后在每一章的内容讲完后,请同学们都将配套的习题集上该章的习题至少做一遍,以巩固所学知识和训练考试能力。

做经济学试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经济学理论阐述或经济学试题中,常常有诸如“假定……”、“在……的既定条件下”之类的表述,但有时也会省略类似的一些表述。而且,在面对一些经济学试题(其他学科的试题也如此)时,要用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不要去将简单问题不必要地复杂化。

例如,如果面对“对某商品的需求增加会促使该商品价格上涨”这一判断题时(可以看作为省略了“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你如果去想象这种商品的供给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因而该商品价格不一定上涨甚至会下降。那就是在做习题时将简单问题不必要地复杂化了,是“钻牛角尖”。

又例如,经济学一般假定许多曲线都是线性的(除非特别说明)。你如果总喜欢无事生非地去考虑它们非线性情况下如何,那也是想多了。

经济学理论阐述或经济学试题中,凡是没有专门明确地界定前提或者条件的,一般均可视作假定其不变或者其他因素不变。

关于几个教学观念问题:

1、教学进度问题

教学进度是经过了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的。如果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教学进度恰当和正常,少数同学觉得偏快,那么这少数同学应该自己反思,应该平时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进行预习和复习。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2、所谓习题课问题

大学的文科教学不是必须要有专门的习题课的,否则,正常的教学内容就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保证。再说,课堂上在每章后都会做一定数量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习题集上的习题尤其是计算题都有详细的参考答案和演算过程。如果大家平时在做习题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或者在上课休息时或通过其他方式同老师讨论。大学生要摆脱中学时代对课堂教学习题课的依赖心理。大学的习题本来就是应该在课堂外完成的。

3、所谓联系实际问题

实际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到理论问题时一直在联系相关经济社会的现实。联系实际问题是为理论教学和理论阐述服务的,不是为了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更不能相当程度上脱离教材去讲一套所谓的现实问题或学术前沿问题。专业课教学不是海阔天空的讲座,课堂也不是话题漫无边际的学术沙龙。

4、关于按教材上课问题

基本按教材上课是教学的规范性要求,可以方便教师教与学生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宏观经济学教材是较新的版本。在教材基础上,实际教学还有适当的扩展。教材已经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经常脱离教材讲课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上一章讨论了国民收入如何核算,但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呢?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呢?本章来予以讨论。由于本章的论述仅限于产品市场,并且是运用收入与支出均衡的分析方法,因而这样的分析内容在理论上被称为收入—支出模型。2.1消费与储蓄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记为:

C=f(Y)

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假定储蓄仅受收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记为:

S=g(Y)二、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就是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平均储蓄倾向(APS)就是储蓄占收入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就是:

由Y=C+S

=>2.1消费与储蓄表2-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2.1消费与储蓄三、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用公式表示就是:

2.1消费与储蓄因为所以有:

2.1消费与储蓄表2-2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2.1消费与储蓄四、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

(一)消费曲线消费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如图2-1所示。

消费曲线的代数式为:C=a+bY

(2.1.1)2.1消费与储蓄C=a+bY450CYaAEB中国民众消费的特点

1.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所以民众的消费总体上比较谨慎。人们的储蓄愿望较强烈。2.由于收入的差距大,使得民众的消费水平、消费档次差距很大。3.总体上看,许多家庭的相当部分收入用于购买住房和子女教育消费、医疗消费等。这与我国的社会福利开支水平不够高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备有关。2.1消费与储蓄(二)储蓄曲线

储蓄曲线是用来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0E-aYSS=-a+gY储蓄曲线的方程式为:

令g为边际储蓄倾向,则上式简写为:2.1消费与储蓄(2.1.2)S=-a+gYS=Y-C=Y-(a+bY)=-a+(1-b)Y(三)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对应关系2.1消费与储蓄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是相互对应的。hh45oCSoC=a+bYS=-a+gYYY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虽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消费、储蓄可能会呈现表2-3中的情形。2.1消费与储蓄表2-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情况表2.1消费与储蓄(二)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1消费与储蓄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条件下,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递减。因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还可以从几何图上得到说明。CoABC=a+bYY1Y2Y六、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

(一)短期消费函数

C=a+bY

2.1消费与储蓄(二)长期消费函数

C=

Y

一般将C=a+bY形式的消费函数称为短期消费函数,C=

Y形式的消费函数称为长期消费函数。

C=

Y

450YC(三)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的关系2.1消费与储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瑟·斯密塞斯认为,消费变动与收入变动本来是不成比例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消费与收入呈现出同比例变动的特征,即APC显示出基本不变的稳定性。

C=βYC1C2C3CaCa'CbCcCYY1Y2Y3七、其它消费函数理论(一)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森贝里提出。其主要论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

其论点可归纳为:

1、消费的“示范效应”。

2、消费的“棘轮效应”。

(具体论述详见教材)2.1消费与储蓄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容易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却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消费不是取决于消费者当前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意义上的收入水平。

YCC=

Y

Cs2Cs1C1C2Ct1Yt1Y1Y2(二)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提出来的,他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及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同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有关。消费者会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规划他们的消费开支,以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由于在短期中人们的财富存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在长期中,人们的财富存量是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且两者之间一般存在某种比例关系,这样,平均消费倾向就可能变成常数,即固定不变。

2.1消费与储蓄CYOC=

ٴYaA2aA1C1=aA1+YC2=aA2+

YEFY1Y2

在C1=aA1+

Y的短期消费函数曲线下,收入为Y1时,消费为EY1;当收入为Y2时,由于随着收入Y的增加,A1也增加到A2(随着收入Y的增加,使得A2>A1),即短期消费函数曲线上移至C2=aA2+

Y,这时与Y2对应的消费为FY2。将E、F等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就体现为平均消费倾向稳定的长期消费函数曲线。(三)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理论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当前收入或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预期的、有获取保障的、稳定的长期性收入。从长期来看,只有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稳定的函数关系,持久消费且与持久收入之间有一固定比率。

(具体论述详见教材)

2.1消费与储蓄CYOC=kYC'C''E'E''Yt-1Yt

弗里德曼(1912-2006)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至今“出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多的大学是芝加哥大学(至今“出产”美国总统最多的大学是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的传统是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并以对货币问题的深入研究而著称。现代货币主义有时也称为芝加哥学派。芝加哥曾经引以为豪的是一座大厦(西尔斯大厦,地上110层,建成后一段时期内美国最高建筑)、一支球队(芝加哥公牛队,乔丹曾在该队效力)、一所大学(芝加哥大学)。小贴士

有两位老人均购置了住房,其中一位说,我积蓄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便来到天堂;另一位说,我住了大半辈子的宽敞的房子,昨天总算还清了当初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

请分析这两位老人的购房行为分别符合哪种消费函数理论的描述?八、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理论的简要总结

上述理论都是假设收入为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其它因素既定不变。实际上,除了收入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如:1、利率。2、价格。

货币幻觉,即有的人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提高而忽略了物价的相应上升,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上升;另一些人则可能只注意到物价的上升而忽略了货币收入的相应提高,从而减少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2.1消费与储蓄

3、金融资产。人们通常把由于持有的金融资产升值或贬值所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理论上在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时(下一节),实际上是在讨论短期或某一特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决定时,一般假定消费仅受收入的影响,而且仍运用C=a+bY形式的消费函数,即短期消费函数。

关于“效应”

“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常用词。效应译自英语effect,effect的意思是影响、效果、结果。例如,消费者由于持有的金融资产升值或贬值所导致的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财富效应。但不能说成是财富效应的影响,因为那样说就是同义重复了。再例如,政府部门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被称为政策效应,但不能说成是政策效应的影响。

年轻夫妻的买车决策思考与讨论:

经济学对于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刻画与分析,这在案例中得到了哪些体现?

(案例见教材)均衡国民收入就是收入和支出相等(也可理解为全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联立方程:解联立方程,求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2.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2.1)(2.2.2)均衡收入的决定还可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一)消费与投资曲线表示2.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ABEFY1Y*YC,ICC+I450(二)投资与储蓄曲线表示

2.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S,I0ESYIY*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联立方程组:

C=a+b(Y–TO+TR)(2.2.5)

C=a+b[(1-t)Y+TR]

(2.2.6)

C=a+b[(1-t)Y–TO+TR]

=a–bTO+bTR+b(1-t)Y(2.2.7)2.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2.2.8)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根据收支均衡方程式,有

求得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2.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2.10)(2.2.9)2.3乘数原理一个例子引入100亿服装厂改扩建工程钢材厂水泥厂工程建筑公司服装生产设备供应商服装厂新员工工资其他各种消费品生产商80%80%80%80%80%80%…………………………

收入最后总共增加500亿元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就是指投资的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以KI代表投资乘数,有:

房地产业的投资乘数建房装潢队钢厂购买钢材新住户装潢水泥厂空调买水泥玻璃职工钢铁厂职工收入提高消费品灯具厨具地板涂料新住户买家电钢材设备铁矿石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各乘数

2.3乘数原理对外贸易乘数:2.3乘数原理平衡预算乘数:

2.3乘数原理练习题—判断题

1、定量税的增加会减小总支出曲线在纵轴(代表总支出)上的截距。

1、√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不一定带来平均消费倾向递减。2、×3、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3、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并不意味着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消费数额的减少。4.√5.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可以推论,MPC高时,恩格尔系数必较低。5.×6、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源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6、×(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下述哪种消费函数论最不易用以说明申请较多货款来购房的行为?A、相对收入B、绝对收入C、生命周期D、持久收入1、B2、消费曲线的斜率与以下哪一项直接相关?A、平均消费倾向B、平均储蓄倾向C、边际储蓄倾向D、需求的收入弹性。2、C3、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投资乘数理论?

A、I的减少会引起Y的倍数减少B、KI的计算以MPC递减为假定前提C、KI与MPC正相关D、△C最终趋近于零3、B4、就同一时期的某经济体而言,其乘数之间一般存在如下关系A、税收乘数大于政府购买乘数B、投资乘数大于转移支付乘数C、转移支付乘数大于投资乘数D、税收乘数大于转移支付乘数

4、B5、投资乘数效应的产生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是不存在的?A、消费推动收入增加B、初始投资全部转化为消费C、消费增量不断趋于减少D、收入增量不断趋于减少5、B6.短期消费曲线的斜率决定于A.MPC和APC

B.MPC和APSC.MPC和MPS

D.APC和MPS

6.C7.MPC递减意味着A.MPS递减B.消费额减少C.APS递减D.产品滞销的可能性递增

7.D8.如果以KW代表对外贸易乘数,则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边际消费倾向与KW正相关B.税率与KW负相关C.边际进口倾向与KW负相关D.政府转移支付与KW正相关

8.D9.如果MPS为负,那么A.MPC大于1B.MPC等于1C.MPC小于1D.MPC与MPS之和小于1

9.A10.弗里德曼认为,下述哪一项中包含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关联性?A.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

B.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C.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D.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

10.C

上一章讨论了产品市场上的收支均衡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问题。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产品市场是与货币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品市场的均衡离不开货币市场的均衡。如货币市场上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升。利率的上升会抑制投资,从而对产品市场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将两个市场的均衡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即讨论产品与货币市场共同均衡时,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便是IS—LM模型的内容。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3.1投资的决定一、投资与投资分类投资起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它是总支出或总需求的一个很大且很易变动的构成部分,它的变动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在短期内影响总产出和总收入水平。第二,投资导致资本存量增大,这又能提高一个国家的潜在生产能力,从而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投资是流量,资本是存量。所谓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所谓存量则是某一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投资可分为净投资、重置投资和总投资。净投资是指使资本总量发生变化的投资。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生产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损耗的投资。总投资为一定期限内发生的所有投资,即净投资加重置投资。一般所说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二、投资的决定因素

(一)现值与贴现率设某项投资第i年的预期收益为Ri,投资收益期为n年,n年后资本品的残值为T,贴现率为r,则所有预期收益和残值的现值之和为:

3.1投资的决定(二)资本边际效率与预期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又称为预期利润率,即为使得等式(3.1.2)右边所表示的投资产生的所有预期收益和资本残值的现值之和等于该投资所购买的资本品总市值时的贴现率r

。3.1投资的决定(三)投资决策

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评估和选择,通常采用净现值(NPV)法。净现值的公式如下:

3.1投资的决定3.1投资的决定由于注:

为预期利润率

若r

,NPV大于零,企业应该投资;若r>

,NPV小于零,企业不应投资;若r=,NPV等于零。3.1投资的决定三、投资需求曲线投资需求函数表示为:

投资需求曲线如图3-1所示。0I=e-drIr3.1投资的决定除了利率这一基本因素以外,投资还受到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国民收入的提高、企业税收的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ƒ1ƒ3ƒ2r1I1I2我国投资与利率的反向关系

(来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证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年期贷款利率3.1投资的决定四、托宾的“q”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托宾提出了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他将企业的市值与企业的重置成本之比称为q,即q=企业的股票总市值/新建造相同企业的总成本

若q<1,收购既存企业比新建企业更合算;若q>1,说明新建企业比购买既存企业更便宜。

q越大,投资需求就会越大。一、IS曲线的推导(一)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表示的是投资等于储蓄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rISYI=SS=ƒ(Y)I=ƒ(r)IS曲线r1I1S1Y1ABr2I2S2Y2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凡是位于IS曲线右边的收入与利率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如A点。凡是位于IS曲线左边的收入与利率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如B点。图3-4产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对IS曲线的推导,还可用代数方法。联立方程组:

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三)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I+GI+GS+TS+TYr据第1章第三节讲到的三部门经济的Y=C+S+T,可以作出一条S+T曲线。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下面推导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方程式。建立方程组如下:

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四)四部门经济的IS曲线二、IS曲线的移动

1、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边移动,如图所示。反之,政府支出的减少使IS曲线左移。

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2、净出口、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使IS曲线右移;反之,IS曲线则左移。

IS1IS2rY3.2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3、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提高,即d值的增大,使IS曲线变得更加平坦;反之,IS曲线将变得更加陡峭。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