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屯田制发展_第1页
汉代屯田制发展_第2页
汉代屯田制发展_第3页
汉代屯田制发展_第4页
汉代屯田制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屯田制发展引言:一块土地上的千年回响站在甘肃敦煌的汉长城遗址前,脚下的沙砾中偶尔能捡到锈蚀的铁犁铧。两千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繁忙的屯田区——戍边的士兵们顶着河西走廊的烈风,用这样的犁铧翻开戈壁下的沃土;内地迁徙的百姓牵着牛,沿着新修的渠道引水灌溉;远处烽火台的浓烟升起时,他们又抄起戈矛,变身戍守边疆的战士。这便是汉代屯田制最生动的注脚:它不仅是一种军事补给制度,更是一幅融合了生存智慧、家国情怀与文明拓展的历史长卷。一、屯田制的起源:从”千里馈粮”到”且耕且战”的破局1.1汉初边疆困境:粮食运输的”死亡线”西汉初年,北方匈奴的威胁如悬顶之剑。《史记·平准书》记载,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匈奴频繁南下劫掠,文帝时期”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但汉朝军队却面临致命短板——粮食供应。从关中到河套,直线距离不过千里,运输却要跨越黄土高原与沙漠,“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汉书·主父偃传》),即运输三十石粮食,最终仅能送达一石,其余全消耗在途中。士兵们常因断粮被迫撤退,边疆郡县”田畴不得垦辟,民无所得”(《盐铁论·本议》),陷入”守边则粮绝,弃边则寇至”的恶性循环。1.2早期尝试:从”徙民实边”到”屯田萌芽”面对困局,政治家们开始探索新路径。文帝时期晁错提出”徙民实边”,建议将内地贫民迁徙边疆,政府提供田宅、农具、种子,使其”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汉书·晁错传》)。这一政策虽未明确”屯田”之名,却已具备”兵民合一”的雏形。到了武帝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升级,张骞通西域后河西走廊纳入版图,“空其地”的匈奴故地急需稳定的粮食供应,真正意义上的屯田制应运而生。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后,武帝”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史记·平准书》),这是史书中首次明确记载的大规模军屯。二、西汉屯田制的鼎盛:从军事前哨到边疆绿洲的蜕变2.1军屯:支撑帝国扩张的”移动粮仓”武帝时期的屯田以军屯为主,核心是”以兵为农”。参与屯田的主要是戍卒,《居延汉简》中常见”田卒”的记录,如”田卒淮阳郡苦县利上里公士孙田,年廿七”,这些士兵平时耕作,战时作战,每月需完成定额垦田(约20亩)。管理体系相当严密:中央大司农总领,边郡设农都尉,屯田区置田官(如候农令、田典),基层有”田卒长”监督。为提高产量,政府推广铁犁牛耕——居延汉简中”铁犁铧”的登记记录达37条,牛的分配按”每卒二牛”标准;水利建设更是关键,敦煌、居延等地发现的汉代渠道遗址,宽度达2米,配套有”埒”(挡水坝)和”斗”(分水口),《汉书·沟洫志》记载”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2.2民屯:边疆开发的”第二支主力军”昭宣时期,屯田制从单纯军事补给向综合开发转型。随着匈奴势力衰落(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边疆需要更多稳定人口。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河湟地区提出”留田便宜十二事”,其中明确建议”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汉书·赵充国传》)。这里的”弛刑”是赦免的罪犯,“应募”是自愿迁徙的百姓,他们与士兵家属共同构成民屯主体。政府给予”假公田”(租借官田)、“贷种食”(借贷种子粮食)的优惠,《居延新简》中”田卒家属廪名籍”显示,屯田家庭可领取”粟三石”的月粮,待收成后再行偿还。2.3西域屯田:打通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朝与大宛、乌孙等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使者相望于道”的背后,是”乏食”的致命问题。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李广利破大宛后,汉朝在轮台、渠犁设立”使者校尉”管理屯田,《汉书·西域传》记载”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这些屯田点既是粮食补给站,也是情报枢纽——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显示,西域屯田官需定期向中央汇报”胡骑动静”“谷价涨跌”。到了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时,屯田区已延伸至车师(今吐鲁番)、伊循(今若羌),形成”列亭障至玉门”的防御链,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坚实保障。三、东汉屯田制的调整:从”开疆拓土”到”守成固本”的转型3.1光武中兴的收缩:屯田规模的理性调整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引发天下大乱,边疆屯田区”吏士屯边者多没不还”(《后汉书·西域传》)。光武帝刘秀重建东汉后,采取”柔道治国”策略,对边疆屯田进行收缩。建武二十一年(45年),马援任陇西太守时,针对”金城破羌以西,涂远多寇”的情况,提出”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后汉书·马援传》)。他组织”弛刑徒”和当地羌民开垦,修复西汉旧渠,“劝以耕牧,郡中乐业”。这一时期的屯田更注重”效率”而非”规模”,《东观汉记》载”边郡屯田,每卒垦田二十亩,岁收租四石”,较西汉”每卒二十亩收租六石”的标准有所降低,反映出政府更重视稳定而非超额征粮。3.2班超经营西域:屯田制的”柔性扩张”明帝时期,随着国力恢复,东汉重启西域经营。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其制胜法宝之一便是屯田。他在疏勒(今喀什)“因田积谷”,在伊吾(今哈密)“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后汉书·西域传》)。与西汉不同,东汉西域屯田更强调”以夷制夷”——招募当地羌胡参与耕作,《班超传》记载”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击莎车”,这些”吏士贾客”中许多是屯田户转化的兵民。这种”融合式屯田”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更促进了民族交融,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木简中,既有”汉精绝王”的官印,也有”且末民屯田簿”的记录,印证了”胡汉共田”的场景。3.3汉末乱局:屯田制的衰落与余韵东汉末年,宦官专权、黄巾起义频发,边疆屯田制逐渐瓦解。《后汉书·西羌传》载”自永和羌叛,至乎是岁(灵帝建宁二年),十余年间,费用八十余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屯田官贪污、士兵逃亡、水利失修成为普遍现象。但即便如此,屯田制的影响仍在延续——曹操后来推行的”许下屯田”,其”分田之术”(按劳动力分配土地)、“租调之法”(按产量分成)都明显借鉴了汉代经验;诸葛亮在汉中”分兵屯田”,同样是对”且耕且战”传统的继承。四、屯田制的历史遗产:土地上的文明密码4.1军事与经济的双重引擎汉代屯田制最直接的贡献是解决了”兵食问题”。据估算,西汉在河西走廊的屯田区每年可产粮200万石,足够10万士兵一年的口粮(《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这使得汉朝能够”断匈奴右臂”,将边疆防线从关中北推至阴山、天山一线。经济上,屯田促进了边疆农业开发——新疆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汉代麦粒,经鉴定是内地传入的”粟”和当地培育的”胡麦”杂交品种;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庄园图”里既有中原式的”二牛抬杠”犁耕,也有匈奴的”穹庐”,见证了农业技术的传播与融合。4.2边疆治理的”中国智慧”屯田制本质是”以农固边”的治理哲学。它没有采用单纯军事镇压的”硬手段”,而是通过”授田”将士兵、流民、少数民族转化为”有产者”,使他们”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晁错语)。居延汉简中”田卒家属名籍”显示,许多士兵携带妻子儿女屯田,三代之后,这些家庭已”忘山东(指中原)之本”,彻底融入边疆社会。这种”移民-屯田-定居-融合”的模式,为后世提供了”边疆治理”的模板——唐代的”军州屯田”、明代的”卫所屯田”,乃至清代的”屯垦戍边”,都可追溯至汉代的制度设计。4.3个体命运的历史注脚在宏大的制度叙事下,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存故事。敦煌汉简中有一枚”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简,记录了一位叫”王福”的田卒:“王福,年卅,河南郡雒阳县北乡北昌里,妻大女昭,年廿九;子小女王女,年三岁;子小男王护,年二岁。”这户四口之家,带着”牛二头、车一乘、田器若干”来到敦煌,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垦、播种、收获。他们或许曾因干旱颗粒无收,或许在匈奴袭扰时躲进坞堡,但最终在屯田制的框架下,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这些普通人的坚守,才是屯田制最鲜活的生命力。结语: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启示站在今天回望,汉代屯田制早已不是简单的”军队种地”。它是一个文明在扩张过程中,用最朴素的生存智慧破解”边疆难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