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015_第1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015_第2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015_第3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015_第4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0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一、选择题1、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北京房山发掘出一块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下列史实与该考古发现的“北京人”相符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2、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放后,游客们通过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和文化。游客们的体验项目可能有A.在田里插秧栽稻 B.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制作打制石器 D.织布和制作丝绸衣物3、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神话传说 B.海洋文明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4、“烽火戏诸侯”故事中,周幽王为赢爱妃褒姒一笑,命士兵点燃烽火,诸侯们纷纷率兵前往。诸侯们率兵前往主要是为了()A.借机觐见周天子 B.确保再次分封的权利C.实现自身独立性 D.履行保卫王室的义务5、余秋雨盛赞:“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图示文字按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6、春秋战国出现了“种上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九个人,种下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五个人,供养的人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总之,一个人种田,要供十个人消费,饲养的各种家畜都包括在这一要求之内”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稳定 B.铁制工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C.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D.水利事业的发展7、商君虽死,秦法未亡。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商鞅变法()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满足了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适应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8、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相互批驳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由此可以看出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 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 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9、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分崩离析的混战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封建君主是A.周武王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1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秦末和春秋末 B.春秋和战国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朝11、“今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马,共天下”也。”据史书记载,为此,“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盐铁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大举反击匈奴12、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提倡()A.勤俭治国 B.以德化民 C.以农为本 D.裁减官员13、以下都是两汉时期的皇帝,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1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史记》中查阅的史实有()①齐桓公称霸②秦始皇统一中国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5、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16、根据“公元前60年”“中国汉代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等信息判断,这是指A.西汉张骞通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C.甘英出使大秦 D.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17、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淝水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18、“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材料描述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A.时间 B.原因 C.经过 D.影响19、"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记,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材料评价的是A.八王之乱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2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材料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材料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材料四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修《诗》《书》,订《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官书也,经孔子之手而流布于民间。——钱穆《国史大纲》(1)尝试用自己的话叙述对材料一的理解。(2)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哪一个学派创始人的思想观点?这位思想家还有哪些主张?(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是怎样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的?2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中国历史》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中国历史众生相》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该措施的建议者是谁?(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2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于世界。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请你回答相关问题。【栏目一】杰出的建筑工程(1)下图是一项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此项工程是什么?它的设计者是谁?【栏目二】伟大的发明创造(2)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历史上是在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栏目三】灿烂的医学农业(3)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请列举两位该时期出现的著名医学家、医药学家。(4)下图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他的成就是著有A.《黄帝内经》B.《齐民要术》C.《伤寒杂病论》D.《九章算术》【栏目四】辉煌的文学艺术(5)中国古代文学灿烂辉煌,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是什么?(1分)(6)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赞他的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由于在书法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B【详解】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B项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排除C项;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建造房屋和制造及使用陶器,排除D项。故选B项。2、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住半地穴式房屋,B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A排除;半坡居民制作磨制石器,C排除;半坡居民时期没有丝绸,D排除。故选择B。3、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反映了农业的发展,种五谷要耕地,所以叫农耕;“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故这些的神话传说,反映的是我国农耕生活的状况,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C正确;A排除;“海洋文明”以商业贸易为主,B排除;播种、养蚕属于陆地农业文明,不是游牧文明。D排除;故选C。4、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规定,之后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等,故“烽火戏诸侯”体现了诸侯履行保卫周王室的义务,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5、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主要是指我国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字体,后来又出现更为简便的隶书,汉朝时期隶书流行,再到后来魏晋时期,草书等字体流行,因此按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②③①。故B正确,ACD排除。故选B。6、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一个人种田,要供十个人消费,饲养的各种家畜都包括在这一要求之内”可知,材料说明一个农夫仅凭耕种土地,就可能养活好几口人,体现了农业收益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工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个体农民生产的产品比较多,这是农业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排除A项;CD项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7、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A项正确;B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题干“从根本上”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8、A解析:A【详解】根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可得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环境有关,因此说明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A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B;C项因果关系颠倒了,排除C;材料强调思想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政局动荡,排除D。9、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C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国王,西周在战国前,时间上不对,A排除;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B排除;汉武帝是秦朝之后西汉的皇帝,D排除;故选C。10、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末农民起义时期,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背负亡国之恨,卧薪尝胆,终于灭掉吴国,报仇雪耻,因此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秦末和春秋末,A正确;据此分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中材料“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题干中并未提及实行盐铁专卖,排除B项;汉武帝为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军队先后北击匈奴,题干中并未涉及匈奴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C【详解】根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巩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西汉的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强盛的基础,C符合题意;“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没有体现轻徭薄赋,A不符合题意;好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以德化民、裁减官员,B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3、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④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之后经历了②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进入到③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时期。①光武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综上所述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④②③①,故选D。14、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主要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齐桓公称霸、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都是属于司马迁所记述历史的时间范围,故A项正确;赤壁之战是在东汉末年,不在司马迁记载的时间范围内,故排除BCD项;故选A。15、C解析:C【详解】根据“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可知,章学诚认为纸的应用影响文辞,致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16、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17、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牧野之战时间是1046年;②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③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④涿鹿之战发生在约4600年前。综上所述按时序排列顺序是④①③②,D项正确;ABC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8、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故B符合题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时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材料中未提及,故A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经过,是不同时间不同的发展状态,在材料中未提及,故C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社会的进步,在材料中未提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9、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晋惠帝时期,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记,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A项正确;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长平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战役,并没有形成人口迁徒,排除CD项;故选A。20、B解析:B【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民族融合。因此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二、综合题21、(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儒家;“仁”(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解析:(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儒家;“仁”(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详解】(1)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反映的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这反映的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4)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22、(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详解】(1)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可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点在于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4)依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23、(1)都江堰李冰(2)西汉时期(3)张仲景华佗(4)B(5)《史记》(6)“书圣”【解析】(1)依据图片中文字:“岷江”“宝瓶口”“飞沙堰”等信息可以看出描述的是都江堰解析:(1)都江堰李冰(2)西汉时期(3)张仲景华佗(4)B(5)《史记》(6)“书圣”【解析】(1)依据图片中文字:“岷江”“宝瓶口”“飞沙堰”等信息可以看出描述的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