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父爱之舟 (教案) 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1页
19 父爱之舟 (教案) 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2页
19 父爱之舟 (教案) 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3页
19 父爱之舟 (教案) 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4页
19 父爱之舟 (教案) 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地点变化,梳理出课文描写的七个场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围绕课文描写父亲送作者考学、上学的场景,抓住父亲行动的细节,深刻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父爱。3.通过拓展阅读,联系生活,尝试描写自己印象最深的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感受父爱。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梳理内容1.导人,揭题。同学们,《慈母情深》中的母亲辛勤工作、省吃俭用,在生活如此艰辛的情况下,却愿意花钱给作者买书,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那么,我们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父亲,他们又会怎样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写的一篇回忆散文《父爱之舟》。(板书:父爱之舟、散文)2.出示难读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客栈、冤枉、高跷、缴学费、纸屑、恍恍惚惚3.梳理课文内容,概括难忘场景。(1)师抛出任务,生快速默读。这篇课文作者写的是梦中的经历,在作者的梦中,出现了哪些与父亲有关的难忘场景,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尝试完成场景梳理单。师生交流,梳理场景,合作完成场景梳理单。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文中一共描写了梦中的七个场景,看来父亲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场景依次展开,我们可以根据地点的切换来找到场景,并通过关键语句来概括场景。(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根据学生阅读心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概览,梳理出作者梦境中出现的场景,从而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采用填写“场景梳理单”的形式进行主要内容梳理,将课文结构“图像化”,便于学生将课文结构纳入心理结构。)二、以题为线,感受父爱1.浏览课文,聚焦“父爱之舟”。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父爱之舟”。那么,在课文中,这只小船分别出现在哪几个场景中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课文中做上标记。2.认真研读包含“父爱之舟”的片段,抓住细节感受父爱。(1)默读课文第3、8、9自然段,画出体现出父爱的语句。同学们发现在第3、8、9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这只小渔船。既然是“父爱之舟”,这只小渔船上一定承载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把体现父爱的语句画下来。(2)讨论交流,结合细节感受父爱。细节一: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①引导学生抓住“船上做饭”“睡在船上”“节省钱”等关键词体会船上生活的艰苦。②结合下文,从挣钱艰难、省吃俭用的父亲愿意为“我”花钱换房间这一细节,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舍得为儿子付出。(板书:舍得付出)付出)细节二: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①引导学生关注“父亲夜晚摇橹开船”和“让我在小舱里睡觉”的对比,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用心呵护。(板书:用心呵护)②引发学生思考:从“父亲不敢把船停到无锡师范附近”这个细节能体会到什么?深刻体会父亲懂得保护儿子自尊心的心理。(板书:保护自尊)细节三: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①引导学生抓住“弯腰低头”这一细节体会父亲的艰辛,不摇橹的时候也没有休息,第一时间想到为儿子缝补棉被。(板书:细致入微)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突出“永难磨灭”表示感叹的语气。3.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一些关键语句,从细节中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舍得付出、用心呵护、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能承担起母亲的工作、细致入微等。(设计意图: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抓住父亲的行动细节来表现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在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父爱之舟”为线索,深入与小渔船有关的几个场景,鼓励学生用圈画批注的方式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展开深入探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鼓励学生先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再适时点拨,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将父爱这一笼统的概念具体化。)三、深入研读,深化感受1.引导学生发现主要场景的共同点。作者都是在什么场景下提到这只小渔船的?(父亲送“我”考学、上学)除了这些场景,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与父亲送“我”考学、上学有关?(第5、6自然段)2.抛出疑问,合作探究。为什么梦中的七个场景,其中五个与“我”上学有关?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去写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这五个场景,先形成自己的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1)抛出小组观点。预设观点一:作者家境贫寒,学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父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儿子上学的愿望,更能体现出父亲深沉的爱。预设观点二: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父亲穷了一辈子,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父亲送儿子上学,寄托着深深的期望。(2)抓住细节,深刻体会。①引导学生关注“住最便宜的小客栈”“吃凉粽子,舍不得吃豆腐脑”“用母亲的丝绸汗巾当腰带”“凑学费”等细节,对家境贫寒形成深刻的认识。②通过“父亲背儿子上学”“父亲想方设法为儿子凑学费”等细节,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对儿子充满了深沉的父爱。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爱还表现在对孩子寄予厚望上。正是这只小渔船伴随作者经历了人生中一次次成长与蜕变。(板书:寄予厚望)(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的阅读教学,教师不能条分缕析,这样会破坏文章“美的意境”。教师需要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揭示出文本深层的意蕴。该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父亲送自己考学、上学的场景"这一主要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父亲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体会父爱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四、拓展阅读,深情写话1.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节选。(1)引出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在课文中写到“父亲弯腰缝补棉被”的背影让自己永难磨灭。作者在原文中提到,每当看到朱自清《背影》一文,心中就会想到自己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朱自清描写的父亲背影的片段。(2)师出示《背影》片段,生在音乐声中阅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3)交流阅读感受。这个片段写的是父亲在车站送别朱自清,临别时爬上月台为他买橘子的细节。在这个片段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2.联系生活,写写父亲的背影。(1)点燃情感,激发写话欲望。父亲的背影中蕴含着深沉的父爱。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的父亲也一定深深地爱着你。在你印象中,父亲在什么场景中留下的背影让你感动。请你用两三句话写一写父亲的背影。(2)生写话,师巡视指导。(3)师生交流。(设计意图:要让学生深刻感悟文本的人文意蕴,需要打通生活与文本的联系,打开学生情感的匣子,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父亲缝补棉被时的背影是作者最难忘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父亲留下的印象最深的背影,用两三句话写一写当时的情景。这一写话环节的设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对父爱有更深的感悟,又尝试了抓住细节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五、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梦境中的七个场景,重点研究了父亲送作者考学、上学的场景。我们抓住描写父亲的细节,深刻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其他场景,进一步体会父爱,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围绕作者描写的逛庙会的场景,深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2关注作者对比描写的手法,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3.初步了解和体会散文的特点,产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聚焦场景,领悟写法1.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逛庙会的场景。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主要写了父亲送作者考学、上学的场景。在课文描写的场景中,有一个场景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却与上学读书没有关系。你们能找到吗?(预设:逛庙会)2.学生默读逛庙会的场景,尝试感受表达方式的特点。3.讨论交流,领悟“对比”写法。对比一:“人山人海”“盛大”与“偏僻”的对比。对比二:“各种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与“凉粽子”的对比。对比三:“各种各样的玩意儿”与“手糊万花筒”的对比。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写法带来的感受。5.师小结。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来写逛庙会的场景,生动表现出了家境的贫寒,但是这并不影响父亲对孩子的爱。相反,这种对比,更能体现出父爱的深沉,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动与幸福。二、紧扣对比,深度体会1.课文中还有采用对比写法的地方吗?找出关键句。对比处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对比处二: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2.抛出疑问,启发思考。问题一:这次哭与其他哭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新滋味?问题二:为什么破旧的小渔船在作者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3.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4.师生交流。(1)理解泪水中的心酸。心疼父亲到处凑钱,有时甚至要放弃尊严。作者的泪水中有感动、有自尊。(2)理解小渔船对于作者的意义。小渔船虽然破旧,但装满了父爱,见证着自己一路的成长,对作者来说这是唯一的。5.师小结。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采用对比手法的描写,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刻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设计意图:吴冠中的文字如他的画作一样,处处匠心独运.在场景描写中,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凸显出父爱的深沉。第二课时的教学更应注重语言表达形式的发现与学习,要揭开语言表达的秘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对比之处,还要引导学生深入质疑,读懂对比写法背后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父爱的内涵。)三、聚焦散文,了解文体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散文具有哪些特点。2.师生讨论交流。(1)体会首尾呼应。“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与“………醒来,枕边一片湿”形成呼应,具有诗意。(2)体会形散神聚。课文以七个场景来表现父爱,看似“散",其实中心明确。(3)体会题目的诗意。引发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而不是“父爱”或其他题目呢?3.师小结,梳理散文的重要特点。(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不同文体的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