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危险源识别指南_第1页
矿山危险源识别指南_第2页
矿山危险源识别指南_第3页
矿山危险源识别指南_第4页
矿山危险源识别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矿山危险源识别指南一、概述

矿山作业环境复杂,存在多种潜在危险源,正确识别危险源是预防事故、保障人员安全的基础。本指南旨在提供系统化的危险源识别方法、步骤和要点,帮助矿山企业及从业人员有效识别并控制危险源。

二、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识别应结合现场勘查、资料分析和风险评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现场勘查法

1.实地观察:

-检查作业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如坡度、稳定性等。

-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包括输送带、提升机等是否异常。

-评估通风、照明、排水等设施是否完好。

2.设备检查:

-目视检查机械部件是否有磨损、变形或松动。

-测试电气设备绝缘性能,防止漏电风险。

-核对安全防护装置(如护栏、限位器)是否齐全有效。

(二)资料分析法

1.查阅图纸:

-分析矿山平面图、剖面图,明确关键区域(如采掘面、运输巷道)。

-核对设计参数与实际使用情况是否一致。

2.历史数据:

-统计过去3-5年的事故记录,重点关注重复发生的问题。

-评估季节性因素(如雨季边坡稳定性)对风险的影响。

(三)风险评估法

1.风险矩阵法:

-确定危险源的发生概率(如“可能性”:低/中/高)和后果严重性(如“影响范围”:局部/区域/整体)。

-举例:

-低概率/低后果→低风险(可接受)

-高概率/高后果→极高风险(需立即整改)

2.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可能性):评估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如“每小时发生次数”)。

-E(暴露频率):统计人员接触危险源的时间(如“每日接触小时数”)。

-C(后果严重性):量化伤害等级(如“轻伤/重伤/死亡”)。

-风险值=L×E×C,值越高需优先管控。

三、常见危险源识别要点

根据矿山作业类型,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地质与地压危险源

1.顶板事故:

-识别松散、裂隙发育的岩层。

-检查支护结构(如锚杆、棚架)是否完好。

2.底板突水:

-监测钻孔水位变化,记录水质(如浑浊度)。

-评估含水层分布(如砂岩、石灰岩)。

(二)机械与设备危险源

1.运输设备:

-输送带跑偏、断裂风险(检查托辊、张紧装置)。

-提升机过载、制动失效风险(测试制动力矩)。

2.采掘设备:

-挖掘机回转半径内的人员暴露(设置警示区)。

-风镐、钻机等工具的碎片飞溅防护(佩戴防护眼镜)。

(三)电气与火工危险源

1.电气设备:

-漏电保护器动作测试(每月1次)。

-电缆线路老化、破损检查(重点区域如水泵房)。

2.爆破作业:

-识别爆破影响范围(计算飞石、震动半径)。

-验证雷管、炸药储存环境(温度<30℃,湿度<75%)。

(四)作业环境危险源

1.通风系统:

-检查风筒破损、风门关闭情况。

-使用气体检测仪(如CO、CH4)监测有害气体。

2.其他:

-高处作业(如平台、井口)需系安全带。

-有限空间作业(如巷道清理)需强制通风。

四、危险源控制措施

识别后需制定分级管控方案:

(一)消除或替代

-将高危作业(如爆破)改用自动化设备。

(二)工程控制

-铺设防滑路面、安装声光报警器。

(三)管理控制

-制定专项操作规程(如“支护作业三检制”)。

(四)个体防护

-为粉尘作业人员配备防尘口罩(如KN95)。

五、持续改进

1.定期复查:每月开展1次危险源巡检,重点区域(如采面)每周1次。

2.培训记录:确保全员掌握本岗位危险源辨识方法(如通过年度考核)。

3.动态调整:根据事故案例、技术更新,修订危险源清单。

六、总结

矿山危险源识别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结合现场、数据与评估方法,并落实分级管控措施。通过持续改进,可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保障作业安全。

三、常见危险源识别要点(续)

(一)地质与地压危险源(续)

1.滑坡与坍塌风险:

-识别方法:

(1)地表迹象:观察坡脚有无异常变形(如鼓包、裂缝)、植被破坏(如树倾斜、根系裸露)。

(2)钻孔数据:分析岩层倾角、层理面倾向是否与坡面一致(倾向一致易发生滑动)。

(3)监测设备:安装多点位移计、倾角传感器,记录位移速率(如>5mm/月需预警)。

-控制要点:

(1)工程措施:设置截水沟、挡土墙(如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坡面坡度控制在1:1.5以上。

(2)管理措施:禁止在危险区域堆放材料,人员活动避开高陡边坡。

2.瓦斯(CH4)积聚:

-识别方法:

(1)气味检测:瓦斯有类似臭鸡蛋味,但需用仪器确认(因通风可能掩盖)。

(2)矿灯效应:点燃矿灯靠近瓦斯源时,火焰会剧烈抖动甚至熄灭。

(3)传感器监测:部署瓦检仪(如便携式红外线检测仪),设定报警阈值(如1%CH4)。

-控制要点:

(1)通风管理:保持局部通风机连续运转,确保采空区抽采(如抽采率≥60%)。

(2)防突措施:采用钻孔排放、水力压裂(如钻孔深度<20m时)降低瓦斯压力。

(二)机械与设备危险源(续)

1.起重作业风险:

-识别方法:

(1)吊装区域:检查地面是否有油污、积水,设置吊装警戒线(半径≥2m)。

(2)设备状态:检查钢丝绳磨损率(如断丝>5%需更换),吊钩变形量(不得>原尺寸10%)。

(3)指挥信号:核对指挥人员资质(需持证上岗),使用标准手势或旗语。

-控制要点:

(1)操作规程:执行“五不吊”(如吊物上有人/超载/指挥不明)。

(2)辅助措施:吊装时使用缓冲垫(如橡胶块),吊物离地面0.5m处暂停确认。

2.液压系统故障:

-识别方法:

(1)泄漏检查:每月目视检查油管、接头有无渗漏(允许微量干性油渍)。

(2)压力监测:使用压力表(精度±1级)检测系统压力是否在额定范围(如液压支架:30-45MPa)。

(3)声音异常:听液压泵是否发出刺耳噪音(如齿轮泵故障频率>80Hz)。

-控制要点:

(1)维护保养:按设备手册要求更换油液(如乳化液浓度控制在1%-4%)。

(2)应急准备:配备快速接头扳手、备件(如密封圈、油管)。

(三)电气与火工危险源(续)

1.静电风险:

-识别方法:

(1)环境因素:干燥天气(相对湿度<30%)易产生静电(如岩粉飞扬时)。

(2)设备检查:使用静电测试仪(量程0-20kV)检测皮带运输机表面电位。

(3)人员活动:穿戴防静电服(电阻率10^6-10^9Ω·cm)。

-控制要点:

(1)接地措施:皮带机滚筒安装接地线(线径≥6mm,接地电阻<4Ω)。

(2)增湿作业:在粉尘区喷雾(雾滴直径<100μm)。

2.氧气不足(O2<18%):

-识别方法:

(1)便携式检测仪:进入封闭空间前检测氧气浓度(如巷道维修前必须检测)。

(2)生物指示:放置动植物(如小鱼、苔藓)观察是否窒息死亡。

(3)人员症状:初期表现为呼吸急促(如每分钟>25次),后期意识模糊。

-控制要点:

(1)通风补充:启动局部风机(风量>50m³/min),或采用氧气混合气(含氧量≥21%)。

(2)警示标识:在低氧区域悬挂红色警示牌(标识“禁止入内”)。

(四)作业环境危险源(续)

1.粉尘(总尘≥10mg/m³):

-识别方法:

(1)快速采样:使用滤膜采样器(流量80L/min)连续抽气30分钟。

(2)目视判断:岩层爆破时粉尘浓度急剧升高(可估算为15-30mg/m³)。

(3)健康监护:职业健康检查(如每2年1次)记录肺功能指标。

-控制要点:

(1)湿式作业:凿岩时配合喷雾(水量0.5L/min,压力0.3MPa)。

(2)个体防护:强制佩戴防尘口罩(如KN100,过滤效率≥99.97%)。

2.高温作业(TWA≥30℃):

-识别方法:

(1)环境监测:使用黑球温度计(感温泡距地面1.5m)测量热辐射。

(2)生理指标:测量作业人员皮肤温度(如手背>35℃需降温)。

(3)热应激评估:记录心率(如静息心率>100次/min)。

-控制要点:

(1)工程措施:设置避难棚(配备风扇、饮水机)。

(2)管理措施:安排轮班(每2小时休息15分钟),提供电解质饮料。

四、危险源控制措施(续)

(三)管理控制(续)

-变更管理:

(1)制定《工艺变更风险评估表》,新设备引入前开展JSA(作业安全分析)。

(2)举例:皮带机更换型号需验证新电机功率是否匹配(差值<5%)。

-外包管理:

(1)审核承包商资质(如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90%)。

(2)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责任边界。

(四)个体防护(续)

-听力保护:

(1)爆破点(噪声>110dB)必须佩戴耳塞+耳罩(隔声量≥25dB)。

(2)每年进行听力测试(如频率变化>5dB需调岗)。

-防坠落装备:

(1)安全带选用(如静挂力≥22kN,冲击力<11kN)。

(2)绳索检查(如动态伸长率<5%)。

五、持续改进(续)

1.事故案例学习:

-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重点讨论近3起未遂事件(如设备误操作)。

-制作《事故树分析图》,追溯根本原因(如“人为失误→培训不足”)。

2.技术更新应用:

-引入AI视觉监控系统(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进入危险区域)。

-试点5G+无人机巡检(如倾斜摄影测量顶板裂缝)。

六、总结(续)

危险源识别需贯穿作业全过程,从源头到个体防护形成闭环。建议建立动态数据库,定期更新危险源清单(如每年修订1次),并纳入绩效考核(如占岗位评分的15%)。通过标准化操作,可将风险降低80%以上,实现本质安全。

一、概述

矿山作业环境复杂,存在多种潜在危险源,正确识别危险源是预防事故、保障人员安全的基础。本指南旨在提供系统化的危险源识别方法、步骤和要点,帮助矿山企业及从业人员有效识别并控制危险源。

二、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识别应结合现场勘查、资料分析和风险评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现场勘查法

1.实地观察:

-检查作业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如坡度、稳定性等。

-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包括输送带、提升机等是否异常。

-评估通风、照明、排水等设施是否完好。

2.设备检查:

-目视检查机械部件是否有磨损、变形或松动。

-测试电气设备绝缘性能,防止漏电风险。

-核对安全防护装置(如护栏、限位器)是否齐全有效。

(二)资料分析法

1.查阅图纸:

-分析矿山平面图、剖面图,明确关键区域(如采掘面、运输巷道)。

-核对设计参数与实际使用情况是否一致。

2.历史数据:

-统计过去3-5年的事故记录,重点关注重复发生的问题。

-评估季节性因素(如雨季边坡稳定性)对风险的影响。

(三)风险评估法

1.风险矩阵法:

-确定危险源的发生概率(如“可能性”:低/中/高)和后果严重性(如“影响范围”:局部/区域/整体)。

-举例:

-低概率/低后果→低风险(可接受)

-高概率/高后果→极高风险(需立即整改)

2.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可能性):评估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如“每小时发生次数”)。

-E(暴露频率):统计人员接触危险源的时间(如“每日接触小时数”)。

-C(后果严重性):量化伤害等级(如“轻伤/重伤/死亡”)。

-风险值=L×E×C,值越高需优先管控。

三、常见危险源识别要点

根据矿山作业类型,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地质与地压危险源

1.顶板事故:

-识别松散、裂隙发育的岩层。

-检查支护结构(如锚杆、棚架)是否完好。

2.底板突水:

-监测钻孔水位变化,记录水质(如浑浊度)。

-评估含水层分布(如砂岩、石灰岩)。

(二)机械与设备危险源

1.运输设备:

-输送带跑偏、断裂风险(检查托辊、张紧装置)。

-提升机过载、制动失效风险(测试制动力矩)。

2.采掘设备:

-挖掘机回转半径内的人员暴露(设置警示区)。

-风镐、钻机等工具的碎片飞溅防护(佩戴防护眼镜)。

(三)电气与火工危险源

1.电气设备:

-漏电保护器动作测试(每月1次)。

-电缆线路老化、破损检查(重点区域如水泵房)。

2.爆破作业:

-识别爆破影响范围(计算飞石、震动半径)。

-验证雷管、炸药储存环境(温度<30℃,湿度<75%)。

(四)作业环境危险源

1.通风系统:

-检查风筒破损、风门关闭情况。

-使用气体检测仪(如CO、CH4)监测有害气体。

2.其他:

-高处作业(如平台、井口)需系安全带。

-有限空间作业(如巷道清理)需强制通风。

四、危险源控制措施

识别后需制定分级管控方案:

(一)消除或替代

-将高危作业(如爆破)改用自动化设备。

(二)工程控制

-铺设防滑路面、安装声光报警器。

(三)管理控制

-制定专项操作规程(如“支护作业三检制”)。

(四)个体防护

-为粉尘作业人员配备防尘口罩(如KN95)。

五、持续改进

1.定期复查:每月开展1次危险源巡检,重点区域(如采面)每周1次。

2.培训记录:确保全员掌握本岗位危险源辨识方法(如通过年度考核)。

3.动态调整:根据事故案例、技术更新,修订危险源清单。

六、总结

矿山危险源识别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结合现场、数据与评估方法,并落实分级管控措施。通过持续改进,可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保障作业安全。

三、常见危险源识别要点(续)

(一)地质与地压危险源(续)

1.滑坡与坍塌风险:

-识别方法:

(1)地表迹象:观察坡脚有无异常变形(如鼓包、裂缝)、植被破坏(如树倾斜、根系裸露)。

(2)钻孔数据:分析岩层倾角、层理面倾向是否与坡面一致(倾向一致易发生滑动)。

(3)监测设备:安装多点位移计、倾角传感器,记录位移速率(如>5mm/月需预警)。

-控制要点:

(1)工程措施:设置截水沟、挡土墙(如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坡面坡度控制在1:1.5以上。

(2)管理措施:禁止在危险区域堆放材料,人员活动避开高陡边坡。

2.瓦斯(CH4)积聚:

-识别方法:

(1)气味检测:瓦斯有类似臭鸡蛋味,但需用仪器确认(因通风可能掩盖)。

(2)矿灯效应:点燃矿灯靠近瓦斯源时,火焰会剧烈抖动甚至熄灭。

(3)传感器监测:部署瓦检仪(如便携式红外线检测仪),设定报警阈值(如1%CH4)。

-控制要点:

(1)通风管理:保持局部通风机连续运转,确保采空区抽采(如抽采率≥60%)。

(2)防突措施:采用钻孔排放、水力压裂(如钻孔深度<20m时)降低瓦斯压力。

(二)机械与设备危险源(续)

1.起重作业风险:

-识别方法:

(1)吊装区域:检查地面是否有油污、积水,设置吊装警戒线(半径≥2m)。

(2)设备状态:检查钢丝绳磨损率(如断丝>5%需更换),吊钩变形量(不得>原尺寸10%)。

(3)指挥信号:核对指挥人员资质(需持证上岗),使用标准手势或旗语。

-控制要点:

(1)操作规程:执行“五不吊”(如吊物上有人/超载/指挥不明)。

(2)辅助措施:吊装时使用缓冲垫(如橡胶块),吊物离地面0.5m处暂停确认。

2.液压系统故障:

-识别方法:

(1)泄漏检查:每月目视检查油管、接头有无渗漏(允许微量干性油渍)。

(2)压力监测:使用压力表(精度±1级)检测系统压力是否在额定范围(如液压支架:30-45MPa)。

(3)声音异常:听液压泵是否发出刺耳噪音(如齿轮泵故障频率>80Hz)。

-控制要点:

(1)维护保养:按设备手册要求更换油液(如乳化液浓度控制在1%-4%)。

(2)应急准备:配备快速接头扳手、备件(如密封圈、油管)。

(三)电气与火工危险源(续)

1.静电风险:

-识别方法:

(1)环境因素:干燥天气(相对湿度<30%)易产生静电(如岩粉飞扬时)。

(2)设备检查:使用静电测试仪(量程0-20kV)检测皮带运输机表面电位。

(3)人员活动:穿戴防静电服(电阻率10^6-10^9Ω·cm)。

-控制要点:

(1)接地措施:皮带机滚筒安装接地线(线径≥6mm,接地电阻<4Ω)。

(2)增湿作业:在粉尘区喷雾(雾滴直径<100μm)。

2.氧气不足(O2<18%):

-识别方法:

(1)便携式检测仪:进入封闭空间前检测氧气浓度(如巷道维修前必须检测)。

(2)生物指示:放置动植物(如小鱼、苔藓)观察是否窒息死亡。

(3)人员症状:初期表现为呼吸急促(如每分钟>25次),后期意识模糊。

-控制要点:

(1)通风补充:启动局部风机(风量>50m³/min),或采用氧气混合气(含氧量≥21%)。

(2)警示标识:在低氧区域悬挂红色警示牌(标识“禁止入内”)。

(四)作业环境危险源(续)

1.粉尘(总尘≥10mg/m³):

-识别方法:

(1)快速采样:使用滤膜采样器(流量80L/min)连续抽气30分钟。

(2)目视判断:岩层爆破时粉尘浓度急剧升高(可估算为15-30mg/m³)。

(3)健康监护:职业健康检查(如每2年1次)记录肺功能指标。

-控制要点:

(1)湿式作业:凿岩时配合喷雾(水量0.5L/min,压力0.3MPa)。

(2)个体防护:强制佩戴防尘口罩(如KN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