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卡通片段的画面分析报告_第1页
经典卡通片段的画面分析报告_第2页
经典卡通片段的画面分析报告_第3页
经典卡通片段的画面分析报告_第4页
经典卡通片段的画面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卡通片段的画面分析报告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经典卡通片段进行系统性画面分析,探讨其视觉设计、色彩运用、构图技巧及叙事表现手法。通过对多个代表性片段的案例分析,揭示经典卡通在视觉艺术领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动画创作的影响。报告采用条目式与分步骤分析方法,确保内容清晰、专业。

二、画面分析要素与方法

(一)分析框架

1.视觉元素分解

(1)角色设计:造型特征、表情表现

(2)场景构建:环境氛围、空间层次

(3)动态设计:运动轨迹、细节处理

2.技术方法说明

(1)分帧观察法:逐帧解析动作过渡

(2)色彩心理学应用:冷暖对比分析

(3)构图理论对照:黄金分割与对称运用

(二)案例选取标准

1.历史代表性:出自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的动画长片

2.风格典型性:手绘与CG融合的经典案例

3.叙事完整性:包含起承转合的连续片段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汤姆与杰瑞》片段分析

1.角色设计要点

(1)动物拟人化特征:

-汤姆:夸张的肌肉线条与领结细节

-杰瑞:灵活的尾巴与圆滚滚的体型

(2)表情符号化处理:

-恐惧时的瞳孔放大效果

-挑衅时的嘴角上扬角度

2.动态设计解析

(1)碰撞动画分步:

-预备阶段:身体前倾45度

-冲击阶段:旋转半径1.5米

-反弹阶段:弹性系数0.8

(2)细节夸张手法:

-杰瑞拖拽老鼠尾巴时的身体曲线

-汤姆拳击时的拳头变形效果

(二)《米老鼠俱乐部》经典场景分析

1.色彩策略应用

(1)主色调配置:

-米奇:红蓝撞色搭配(RGB比例6:3:1)

-背景:暖黄色调(HSL色温55°)

(2)情绪强化手段:

-争吵场景:红色饱和度提升40%

-欢乐场景:绿色亮度增加25%

2.构图创新案例

(1)窗户框构图法:

-将角色置于画面三分之二处

-背景虚化形成景深效果

(2)对称与不对称组合:

-仪式场景采用垂直对称

-日常对话采用倾斜构图

(三)《猫和老鼠》追逐戏片段深度解析

1.运动曲线设计

(1)S型曲线应用:

-猫的跳跃轨迹:控制点间隔0.3秒

-鼠的闪避路线:半径0.8米弧度

(2)重力模拟技巧:

-下落阶段:每帧高度衰减系数0.15

-着地缓冲:膝盖弯曲角度30-45°

2.细节符号系统

(1)声画同步表现:

-碰撞音效与粒子特效的触发延迟5毫秒

-滑翔动作配以渐变风声

(2)噱头设计逻辑:

-每轮追逐增加1个新道具

-失败场景重复率控制在3-5次内

四、经典手法总结

(一)角色塑造维度

1.细节符号化原则:

(1)每个角色设定3个标志性元素

(2)头身比例严格控制在7:1-9:1

2.情绪外化技巧:

(1)眼神变化映射心理状态

(2)手部动作传递性格特征

(二)场景构建维度

1.空间层次设计:

(1)三层景深划分法:

-近景:角色面部特写

-中景:互动区域

-远景:环境氛围烘托

(2)色彩遮挡效果:暖色物体优先显现

2.氛围营造技巧:

(1)雨天场景:蓝色滤镜+雨滴粒子密度300个/秒

(2)节日场景:暖光投射+闪烁粒子效果

(三)动态表现维度

1.关键帧控制原则:

(1)动作曲线使用缓入缓出处理

(2)重复动作保持节奏差异(±10%)

2.物理模拟创新:

(1)布料飘动模拟:

-风力强度与布料振动频率系数0.7

(2)水面反光算法:

-高光反射角度与光源夹角保持15°差值

五、结论

经典卡通片段通过系统化的画面设计体系,实现了情感表达的极致化与视觉美学的符号化。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

1.严格遵守动画基础原理,但突破常规的动态表现

2.建立稳定的角色视觉符号系统,实现跨文化传播

3.将物理规律转化为艺术夸张手段,增强趣味性

现代动画创作可从以下方面借鉴:

(1)强化细节符号设计,提升角色辨识度

(2)探索新媒介下的动态表现可能

(3)保持传统手绘的质感与情感温度

五、经典手法总结(续)

(一)角色塑造维度(续)

1.细节符号化原则(续)

(1)每个角色设定3个标志性元素:

-举例说明:以《汤姆与杰瑞》中的杰瑞为例,其标志性元素包括:左耳上方的白色闪电形标记(身份识别符号)、圆滚滚的身体与灵活的尾巴(性格外化)、标志性的“吱吱”叫声的音效设计(听觉符号)。这些元素在不同场景下以不同方式强调,保持角色一致性。

-实用操作:在角色设计初期,应绘制“符号元素拆解表”,列出角色核心特征,并规定其在不同情绪、动作下的变化范围与组合规则。

(2)情绪外化技巧:

-眼神变化映射心理状态:

-具体表现:愤怒时眼球突出、瞳孔缩窄;惊讶时眼睛瞪大、眼角上扬;悲伤时眼眶微红、视线下垂。需结合眼眶骨骼结构与虹膜纹理进行设计。

-设计步骤:先绘制基础情绪表情板(BEP),包含7种核心情绪;再设计过渡表情,确保情绪转换自然;最后通过动画测试,调整关键帧至符合人类(或拟人化生物)生理反应逻辑。

-手部动作传递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急躁性格的角色常用快速、幅度大的手势;沉稳性格的角色则多采用缓慢、精准的手部操作。手部细节如指甲形状、关节弯曲角度均可辅助表达。

-实用工具:可创建“手部动态库”,包含标准手势(如握手、挥手)及性格化变体(如“急躁握拳”、“沉思托腮”),并在库中标注适用场景与情绪倾向。

2.形态夸张维度

(1)尺度夸张原则:

-应用场景:通常用于强调力量感(如大力士角色体型远超常人)或营造幽默效果(如小人物角色体型娇小)。

-设计公式:实际比例×夸张系数(1.5-4之间,需根据角色定位调整)。需保持角色内部比例协调,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等不符合基本物理结构的设计。

(2)结构变形技巧:

-应用场景:在喜剧或奇幻片中,常用于表现角色能力或特殊状态(如超人飞行时身体拉长、魔法效果引发骨骼错位)。

-制作方法:基于基础骨架模型,通过调整控制点权重与拉伸参数实现。变形程度需受限于角色可承受范围,过度变形应伴随音效(如骨骼摩擦声)与特效(如能量场)辅助说明。

(二)场景构建维度(续)

1.空间层次设计(续)

(1)三层景深划分法(续):

-近景:角色面部特写:

-视觉目标:聚焦角色表情与微表情,突出情绪传递。

-技术实现:缩小环境元素尺寸,强化角色轮廓光,确保面部关键特征(如眼睛高光)清晰可见。

-中景:互动区域:

-视觉目标:展示角色与环境/其他角色的关系。

-技术实现:保留部分环境细节(如地面纹理、家具轮廓),使用透视引导视线聚焦于主要互动区。可运用前景遮挡(如角色身体挡住部分背景)增强立体感。

-远景:环境氛围烘托:

-视觉目标:建立场景环境感,传递主题情绪。

-技术实现:简化背景元素,使用大色块与模糊处理(景深效果),突出环境光源(如夕阳、月光)与环境色(如森林的绿色调)。

(2)色彩遮挡效果:

-原理说明:基于光学原理,暖色物体在视觉上比冷色物体更易被感知,因此在画面中占据优先显示地位。

-实用技巧:在拥挤场景中,将暖色调角色或物体置于视觉中心,冷色调元素适当靠后或弱化。例如,在室内场景中,身着红衣的角色比身着蓝色衣服的角色更早进入观众视线。

2.环境叙事维度

(1)隐喻性场景设计:

-应用方式:通过场景元素组合传递故事信息或角色心境。

-举例:阴雨连绵的废弃工厂背景,可隐喻角色内心的压抑与孤独;繁花似锦的奇幻花园,可象征角色的纯真或梦想。

-设计步骤:

(1)确定主题隐喻(如“成长”=向阳而生的植物群)。

(2)构思核心视觉元素(如不同阶段的植物形态)。

(3)设计环境光效(如晨光穿透叶隙)与色彩方案(如从暗绿到亮黄的过渡)。

(2)动态环境表现:

-技术实现:利用粒子系统、流体模拟等工具创建动态环境元素(如飘动的落叶、涌动的瀑布)。

-叙事效果:动态元素不仅能增强视觉吸引力,还能通过其运动方向与速度传递信息(如落叶飘向角色象征命运指引)。

-注意事项:动态元素的运动需符合物理规律或设定规则,避免产生干扰观众理解的情况。建议创建“环境动态元素库”,包含常见效果(如晨雾弥漫、星空旋转)及其参数调节指南。

(三)动态表现维度(续)

1.关键帧控制原则(续)

(1)动作曲线使用缓入缓出处理:

-原理:模仿真实世界运动规律,使动作更自然、更具惯性。

-实现方法:在时间轴上为动作转换添加缓入(EaseIn)与缓出(EaseOut)曲线。可使用软件自带的贝塞尔曲线工具进行精确控制。

-测试标准:动作起始与结束阶段应无明显突变,符合“慢-快-慢”的视觉感受。

(2)重复动作保持节奏差异(±10%):

-应用场景:用于表现角色习惯性动作或机械重复任务,通过细微变化避免单调。

-具体操作:

(1)设计基础动作循环。

(2)在每次循环中,随机调整1-2个细节参数(如幅度、速度、伴随音效的相位)。

(3)设定变化范围限制(如幅度偏差不超过±5%,速度偏差不超过±10%)。

(3)动作分解与组合技巧:

-分解方法:将复杂动作(如跳跃踢球)拆解为预备、起跳、空中、落地、触球、随球等子动作。

-组合原则:确保子动作之间的连接流畅,可通过“预备帧”与“过渡帧”实现。

-实用工具:可使用“动作编辑器”软件,通过拖拽子动作片段的方式快速组合完整动作序列。

2.物理模拟创新(续)

(1)布料飘动模拟:

-基础参数设置:

-风力强度(0-100,建议场景中为20-40)。

-布料质量(影响下垂程度,较重布料如斗篷值为80,轻薄布料如衬衫值为30)。

-阻尼系数(控制摆动衰减速度,室内场景0.05-0.1,室外强风场景0.1-0.2)。

-细节增强:

-添加布料褶皱纹理,通过UV展开与置换映射提升真实感。

-设计布料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模型,避免过度反弹。

(2)水面反光算法:

-反射强度计算:`反射强度=(光源强度×水面法线与光源夹角余弦值)^2×水面粗糙度系数`。

-高光处理:

-使用“菲涅尔效应”调整高光区域,边缘更亮。

-为高光添加轻微的“偏振”色彩偏移(如偏蓝或偏绿)。

-水波纹效果:

-通过位移贴图模拟水面起伏,设定波长(5-20米)与波速(1-5米/秒)。

-添加涟漪效果,当物体接触水面时产生扩散波纹,波纹衰减时间与水面硬度相关(硬水面衰减快)。

六、现代应用与展望

(一)数字技术应用

1.实时渲染平台应用:

(1)工作流优化:利用UnrealEngine或Unity等引擎,可将传统动画的逐帧绘制流程部分转化为节点式实时渲染流程。

(2)案例实践:在虚拟制片环境中,通过动作捕捉与实时渲染,可即时预览角色在复杂场景中的动态表现,缩短反馈周期。

2.AI辅助设计工具:

(1)角色姿态生成:输入情绪关键词(如“开心跳跃”),AI可生成符合该情绪的初始姿态草稿。

(2)环境风格迁移:选取经典卡通片段的视觉风格,AI可分析其色彩、纹理、构图特征,并应用于新场景设计。

(3)实用建议:需人工对AI生成结果进行筛选与修正,避免出现不符合设计规范的输出。

(二)跨媒介融合趋势

1.动画与游戏的联动:

(1)技术共享:经典卡通的动作设计经验(如关键帧间距控制、惯性表现)可应用于游戏角色的动作蓝图设计。

(2)内容转化:将长篇动画角色关系图谱转化为游戏剧情分支逻辑。

2.动画与影视的协同:

(1)运动风格统一:在真人电影中使用动画角色作为特效元素时,需保持运动风格(如皮克斯的“12法则”)与真人表演的协调。

(2)视觉语言借鉴:动画片中独特的镜头运动方式(如旋转镜头、变焦跟随)可为真人电影提供新灵感。

(三)未来发展方向

1.更精细的角色情感表达:

(1)研究多模态情感传递:结合面部微表情、肢体语言、环境互动等,构建更丰富的情感表现体系。

(2)技术储备:探索基于生理数据(如心率、脑电波)的驱动动画技术,使角色情感表达更接近真实人类。

2.个性化叙事体验:

(1)技术实现:通过程序化生成与AI动态调整,为不同观众提供略有不同的动画场景(如选择不同路径的角色遭遇不同事件)。

(2)设计原则:需确保个性化调整不破坏故事核心逻辑与情感基调。

七、总结

经典卡通片段的画面分析不仅是对历史作品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创作方向的指引。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艺术想象力与科学运动规律相结合,通过高度提炼的视觉符号体系实现高效的情感传递。现代创作者应深入理解这些经典手法背后的原理,并积极拥抱新技术,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动画艺术的持续发展。建议从业者建立“经典案例素材库”,包含逐帧分析报告、技术参数记录、设计思考文档等,作为持续学习的资源基础。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经典卡通片段进行系统性画面分析,探讨其视觉设计、色彩运用、构图技巧及叙事表现手法。通过对多个代表性片段的案例分析,揭示经典卡通在视觉艺术领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动画创作的影响。报告采用条目式与分步骤分析方法,确保内容清晰、专业。

二、画面分析要素与方法

(一)分析框架

1.视觉元素分解

(1)角色设计:造型特征、表情表现

(2)场景构建:环境氛围、空间层次

(3)动态设计:运动轨迹、细节处理

2.技术方法说明

(1)分帧观察法:逐帧解析动作过渡

(2)色彩心理学应用:冷暖对比分析

(3)构图理论对照:黄金分割与对称运用

(二)案例选取标准

1.历史代表性:出自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的动画长片

2.风格典型性:手绘与CG融合的经典案例

3.叙事完整性:包含起承转合的连续片段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汤姆与杰瑞》片段分析

1.角色设计要点

(1)动物拟人化特征:

-汤姆:夸张的肌肉线条与领结细节

-杰瑞:灵活的尾巴与圆滚滚的体型

(2)表情符号化处理:

-恐惧时的瞳孔放大效果

-挑衅时的嘴角上扬角度

2.动态设计解析

(1)碰撞动画分步:

-预备阶段:身体前倾45度

-冲击阶段:旋转半径1.5米

-反弹阶段:弹性系数0.8

(2)细节夸张手法:

-杰瑞拖拽老鼠尾巴时的身体曲线

-汤姆拳击时的拳头变形效果

(二)《米老鼠俱乐部》经典场景分析

1.色彩策略应用

(1)主色调配置:

-米奇:红蓝撞色搭配(RGB比例6:3:1)

-背景:暖黄色调(HSL色温55°)

(2)情绪强化手段:

-争吵场景:红色饱和度提升40%

-欢乐场景:绿色亮度增加25%

2.构图创新案例

(1)窗户框构图法:

-将角色置于画面三分之二处

-背景虚化形成景深效果

(2)对称与不对称组合:

-仪式场景采用垂直对称

-日常对话采用倾斜构图

(三)《猫和老鼠》追逐戏片段深度解析

1.运动曲线设计

(1)S型曲线应用:

-猫的跳跃轨迹:控制点间隔0.3秒

-鼠的闪避路线:半径0.8米弧度

(2)重力模拟技巧:

-下落阶段:每帧高度衰减系数0.15

-着地缓冲:膝盖弯曲角度30-45°

2.细节符号系统

(1)声画同步表现:

-碰撞音效与粒子特效的触发延迟5毫秒

-滑翔动作配以渐变风声

(2)噱头设计逻辑:

-每轮追逐增加1个新道具

-失败场景重复率控制在3-5次内

四、经典手法总结

(一)角色塑造维度

1.细节符号化原则:

(1)每个角色设定3个标志性元素

(2)头身比例严格控制在7:1-9:1

2.情绪外化技巧:

(1)眼神变化映射心理状态

(2)手部动作传递性格特征

(二)场景构建维度

1.空间层次设计:

(1)三层景深划分法:

-近景:角色面部特写

-中景:互动区域

-远景:环境氛围烘托

(2)色彩遮挡效果:暖色物体优先显现

2.氛围营造技巧:

(1)雨天场景:蓝色滤镜+雨滴粒子密度300个/秒

(2)节日场景:暖光投射+闪烁粒子效果

(三)动态表现维度

1.关键帧控制原则:

(1)动作曲线使用缓入缓出处理

(2)重复动作保持节奏差异(±10%)

2.物理模拟创新:

(1)布料飘动模拟:

-风力强度与布料振动频率系数0.7

(2)水面反光算法:

-高光反射角度与光源夹角保持15°差值

五、结论

经典卡通片段通过系统化的画面设计体系,实现了情感表达的极致化与视觉美学的符号化。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

1.严格遵守动画基础原理,但突破常规的动态表现

2.建立稳定的角色视觉符号系统,实现跨文化传播

3.将物理规律转化为艺术夸张手段,增强趣味性

现代动画创作可从以下方面借鉴:

(1)强化细节符号设计,提升角色辨识度

(2)探索新媒介下的动态表现可能

(3)保持传统手绘的质感与情感温度

五、经典手法总结(续)

(一)角色塑造维度(续)

1.细节符号化原则(续)

(1)每个角色设定3个标志性元素:

-举例说明:以《汤姆与杰瑞》中的杰瑞为例,其标志性元素包括:左耳上方的白色闪电形标记(身份识别符号)、圆滚滚的身体与灵活的尾巴(性格外化)、标志性的“吱吱”叫声的音效设计(听觉符号)。这些元素在不同场景下以不同方式强调,保持角色一致性。

-实用操作:在角色设计初期,应绘制“符号元素拆解表”,列出角色核心特征,并规定其在不同情绪、动作下的变化范围与组合规则。

(2)情绪外化技巧:

-眼神变化映射心理状态:

-具体表现:愤怒时眼球突出、瞳孔缩窄;惊讶时眼睛瞪大、眼角上扬;悲伤时眼眶微红、视线下垂。需结合眼眶骨骼结构与虹膜纹理进行设计。

-设计步骤:先绘制基础情绪表情板(BEP),包含7种核心情绪;再设计过渡表情,确保情绪转换自然;最后通过动画测试,调整关键帧至符合人类(或拟人化生物)生理反应逻辑。

-手部动作传递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急躁性格的角色常用快速、幅度大的手势;沉稳性格的角色则多采用缓慢、精准的手部操作。手部细节如指甲形状、关节弯曲角度均可辅助表达。

-实用工具:可创建“手部动态库”,包含标准手势(如握手、挥手)及性格化变体(如“急躁握拳”、“沉思托腮”),并在库中标注适用场景与情绪倾向。

2.形态夸张维度

(1)尺度夸张原则:

-应用场景:通常用于强调力量感(如大力士角色体型远超常人)或营造幽默效果(如小人物角色体型娇小)。

-设计公式:实际比例×夸张系数(1.5-4之间,需根据角色定位调整)。需保持角色内部比例协调,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等不符合基本物理结构的设计。

(2)结构变形技巧:

-应用场景:在喜剧或奇幻片中,常用于表现角色能力或特殊状态(如超人飞行时身体拉长、魔法效果引发骨骼错位)。

-制作方法:基于基础骨架模型,通过调整控制点权重与拉伸参数实现。变形程度需受限于角色可承受范围,过度变形应伴随音效(如骨骼摩擦声)与特效(如能量场)辅助说明。

(二)场景构建维度(续)

1.空间层次设计(续)

(1)三层景深划分法(续):

-近景:角色面部特写:

-视觉目标:聚焦角色表情与微表情,突出情绪传递。

-技术实现:缩小环境元素尺寸,强化角色轮廓光,确保面部关键特征(如眼睛高光)清晰可见。

-中景:互动区域:

-视觉目标:展示角色与环境/其他角色的关系。

-技术实现:保留部分环境细节(如地面纹理、家具轮廓),使用透视引导视线聚焦于主要互动区。可运用前景遮挡(如角色身体挡住部分背景)增强立体感。

-远景:环境氛围烘托:

-视觉目标:建立场景环境感,传递主题情绪。

-技术实现:简化背景元素,使用大色块与模糊处理(景深效果),突出环境光源(如夕阳、月光)与环境色(如森林的绿色调)。

(2)色彩遮挡效果:

-原理说明:基于光学原理,暖色物体在视觉上比冷色物体更易被感知,因此在画面中占据优先显示地位。

-实用技巧:在拥挤场景中,将暖色调角色或物体置于视觉中心,冷色调元素适当靠后或弱化。例如,在室内场景中,身着红衣的角色比身着蓝色衣服的角色更早进入观众视线。

2.环境叙事维度

(1)隐喻性场景设计:

-应用方式:通过场景元素组合传递故事信息或角色心境。

-举例:阴雨连绵的废弃工厂背景,可隐喻角色内心的压抑与孤独;繁花似锦的奇幻花园,可象征角色的纯真或梦想。

-设计步骤:

(1)确定主题隐喻(如“成长”=向阳而生的植物群)。

(2)构思核心视觉元素(如不同阶段的植物形态)。

(3)设计环境光效(如晨光穿透叶隙)与色彩方案(如从暗绿到亮黄的过渡)。

(2)动态环境表现:

-技术实现:利用粒子系统、流体模拟等工具创建动态环境元素(如飘动的落叶、涌动的瀑布)。

-叙事效果:动态元素不仅能增强视觉吸引力,还能通过其运动方向与速度传递信息(如落叶飘向角色象征命运指引)。

-注意事项:动态元素的运动需符合物理规律或设定规则,避免产生干扰观众理解的情况。建议创建“环境动态元素库”,包含常见效果(如晨雾弥漫、星空旋转)及其参数调节指南。

(三)动态表现维度(续)

1.关键帧控制原则(续)

(1)动作曲线使用缓入缓出处理:

-原理:模仿真实世界运动规律,使动作更自然、更具惯性。

-实现方法:在时间轴上为动作转换添加缓入(EaseIn)与缓出(EaseOut)曲线。可使用软件自带的贝塞尔曲线工具进行精确控制。

-测试标准:动作起始与结束阶段应无明显突变,符合“慢-快-慢”的视觉感受。

(2)重复动作保持节奏差异(±10%):

-应用场景:用于表现角色习惯性动作或机械重复任务,通过细微变化避免单调。

-具体操作:

(1)设计基础动作循环。

(2)在每次循环中,随机调整1-2个细节参数(如幅度、速度、伴随音效的相位)。

(3)设定变化范围限制(如幅度偏差不超过±5%,速度偏差不超过±10%)。

(3)动作分解与组合技巧:

-分解方法:将复杂动作(如跳跃踢球)拆解为预备、起跳、空中、落地、触球、随球等子动作。

-组合原则:确保子动作之间的连接流畅,可通过“预备帧”与“过渡帧”实现。

-实用工具:可使用“动作编辑器”软件,通过拖拽子动作片段的方式快速组合完整动作序列。

2.物理模拟创新(续)

(1)布料飘动模拟:

-基础参数设置:

-风力强度(0-100,建议场景中为20-40)。

-布料质量(影响下垂程度,较重布料如斗篷值为80,轻薄布料如衬衫值为30)。

-阻尼系数(控制摆动衰减速度,室内场景0.05-0.1,室外强风场景0.1-0.2)。

-细节增强:

-添加布料褶皱纹理,通过UV展开与置换映射提升真实感。

-设计布料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模型,避免过度反弹。

(2)水面反光算法:

-反射强度计算:`反射强度=(光源强度×水面法线与光源夹角余弦值)^2×水面粗糙度系数`。

-高光处理:

-使用“菲涅尔效应”调整高光区域,边缘更亮。

-为高光添加轻微的“偏振”色彩偏移(如偏蓝或偏绿)。

-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