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小学技术课 3D 打印之血液循环模型课件_第1页
2025 小学技术课 3D 打印之血液循环模型课件_第2页
2025 小学技术课 3D 打印之血液循环模型课件_第3页
2025 小学技术课 3D 打印之血液循环模型课件_第4页
2025 小学技术课 3D 打印之血液循环模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设定:为何选择“3D打印+血液循环模型”?演讲人01课程背景与目标设定:为何选择“3D打印+血液循环模型”?02知识铺垫与技术准备:双基融合的教学支架03|问题现象|可能原因|解决方法|04模型设计与制作:从图纸到实物的工程实践05课堂实施策略:项目式学习的组织与引导06教育价值与延伸思考:超越模型本身的成长目录2025小学技术课3D打印之血液循环模型课件作为一名深耕小学技术教育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坚信:技术课的魅力不在于单纯传授工具使用,而在于通过真实任务将科学、工程与艺术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中理解知识本质,培养核心素养。2025年,当“3D打印”成为小学技术课的核心工具,当“人体科学”被纳入跨学科学习重点,以“血液循环模型”为载体的项目式学习,恰好能串联起科学认知、技术实践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链条。今天,我将从课程设计逻辑、实施路径到教育价值,系统展开这节技术课的完整架构。01课程背景与目标设定:为何选择“3D打印+血液循环模型”?1教育政策与时代需求的呼应2025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真实问题解决”的导向;《中小学技术教育指导纲要》则强调“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血液循环模型的3D打印项目,恰好契合这两大政策要求:既涉及生物科学(人体结构)的核心知识,又需要掌握3D设计、打印等数字化技术,更能通过“从设计到实物”的完整流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工程素养。2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痛点的破解小学高年级学生(4-6年级)已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人体内部结构”这类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容仍存在认知障碍。传统教学中,塑料模型虽能展示结构,却无法体现“动态循环”的本质;二维图示则难以让学生理解“心脏-血管-器官”的空间关系。3D打印的优势在于:学生可通过自主设计调整模型比例(如心脏各腔室大小)、添加可活动部件(如模拟瓣膜开闭),甚至将血管路径设置为透明中空结构,直观呈现血液流动方向——这种“可交互、可改造”的模型,能有效突破空间想象的学习瓶颈。3课程三维目标的精准定位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程设定以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心脏的结构(心房、心室、瓣膜)、血管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血液循环路径(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科学知识;了解3D打印的基本原理(增材制造)、常用设备(FDM打印机)与材料(PLA)特性。能力目标:能使用简易3D设计软件(如Tinkercad)完成模型的结构分解与参数调整;通过小组协作解决打印过程中常见问题(如支撑结构脱落、层纹明显);具备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工程设计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技术对科学认知的赋能作用,激发对“人体科学”与“数字制造”的探究兴趣;在模型优化过程中体会“迭代设计”的工程思维,培养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02知识铺垫与技术准备:双基融合的教学支架1科学知识:构建“人体运输网络”的认知框架在启动3D打印任务前,需通过生物课或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系统的基础认知。这一环节需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功能到结构”的逻辑:1科学知识:构建“人体运输网络”的认知框架1.1用类比法理解系统功能“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市,血液循环系统就是城市的‘交通网络’:心脏是‘中央车站’,负责泵血;动脉是‘高速公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快速运往全身;毛细血管是‘社区小路’,让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静脉则是‘返程公路’,将含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通过生活化类比,学生能快速把握系统的核心功能——“运输”。1科学知识:构建“人体运输网络”的认知框架1.2拆解核心器官: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展示真实心脏的解剖图(需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简化版),重点讲解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的位置关系,以及瓣膜(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可结合动态动画演示“心脏收缩-舒张”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血液如何从心房流入心室,再被泵入动脉”。此时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左心室的肌肉比右心室更厚?”(因左心室需将血液泵至全身,需更大收缩力)这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将为后续模型设计中“调整腔室壁厚”的操作埋下伏笔。1科学知识:构建“人体运输网络”的认知框架1.3梳理循环路径: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区别用“红色”(动脉血)和“蓝色”(静脉血)标注血管,绘制简化版循环路线图:0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氧气→细胞,二氧化碳→血液)→上、下腔静脉→右心房0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肺泡,氧气→血液)→肺静脉→左心房03需强调“两条循环同时进行”的特点,并通过提问“如果某段血管堵塞,会发生什么?”引发学生对模型实用性的思考(如设计可拆分血管段,模拟堵塞场景)。042技术基础:3D打印的“操作说明书”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教学需聚焦“必要且安全”的内容,避免过度深入原理:2技术基础:3D打印的“操作说明书”2.13D打印原理: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化通过类比“挤牙膏”讲解FDM(熔融沉积成型)技术:“3D打印机就像一支‘智能挤胶枪’,它按照电脑里的3D模型数据,一层一层挤出融化的PLA材料(类似牙膏),每一层冷却后与上一层粘合,最终堆成实物。”配合展示打印过程视频(重点拍摄层叠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增材制造”与传统“减材制造”(如雕刻)的区别。2技术基础:3D打印的“操作说明书”2.2常用工具与安全规范设计软件:推荐Tinkercad(界面简洁,支持拖拽建模),重点教学“基本几何体组合”“布尔运算(合并/切割)”“尺寸调整”功能。例如,用圆柱体拼接成血管,用球体调整心脏腔室大小。01打印设备:介绍桌面级FDM打印机的主要部件(喷头、加热床、导轨),强调“喷头温度达200℃以上”“打印时不可触碰”等安全规范,明确“启动打印由教师操作,学生负责观察与记录”。02材料特性:PLA(聚乳酸)是最适合小学生的材料,可降解、无刺鼻气味,需讲解“材料直径(1.75mm)”“打印温度(190-210℃)”等基础参数。032技术基础:3D打印的“操作说明书”2.3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提前梳理学生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问题-原因-对策”表格进行预判:03|问题现象|可能原因|解决方法||问题现象|可能原因|解决方法|1|-------------------|-------------------------|---------------------------|2|模型底部翘边|加热床温度不足/平台不水平|调高床温(50-60℃)/重新调平|3|层间粘合不牢|打印速度过快/温度过低|降低速度(50-60mm/s)/提高喷头温度|4|支撑结构难拆除|支撑密度过高|设计时调整支撑参数(密度10-15%)|04模型设计与制作:从图纸到实物的工程实践1需求分析:定义“可教学”的模型功能在设计阶段,需引导学生明确模型的核心用途——“帮助同学理解血液循环的结构与路径”,进而拆解具体功能需求:路径可追踪:血管设计为中空结构(壁厚1-2mm),可插入细管模拟血液流动;或在打印时使用透明PLA,直接观察内部空间。结构可视化:心脏各腔室需可拆分(如左/右半部分),展示内部瓣膜;血管需标注类型(动脉/静脉)并区分颜色。比例合理性:参考人体真实比例(心脏大小约为拳头,主动脉直径约25mm),按1:2放大(便于观察)。2设计流程:分阶段完成数字建模以4人小组为单位,采用“分工-协作-整合”模式完成设计:2设计流程:分阶段完成数字建模2.1任务分解与角色分配213解剖组:负责绘制心脏结构草图(标注腔室、瓣膜位置);血管组:规划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血管走向(避免交叉缠绕);参数组:测量各部件尺寸(如心室长径30mm、血管直径5mm),确保比例协调;4整合组:用Tinkercad将各部件组合成完整模型,添加支撑结构(如悬空血管需加支撑)。2设计流程:分阶段完成数字建模2.2关键设计点的指导心脏腔室:用球体拉伸成椭球体(模拟心房),圆柱体拉伸并倒圆角(模拟心室),通过“切割”功能在腔室间创建连通口(模拟房室孔);瓣膜可用薄片(厚度1mm)倾斜45插入连通口,确保“单向开放”的视觉效果。血管网络:动脉(红色PLA)设计为壁厚2mm的中空管,直径从主动脉(10mm)向毛细血管(2mm)渐细;静脉(蓝色PLA)直径略大于同级动脉(因静脉血压低,管壁较薄);毛细血管可用网状结构(孔隙0.5mm)模拟“物质交换”的微观场景。可拆分设计:在心脏左右半部分、动脉与心室连接处添加“榫卯结构”(凸起与凹槽),方便组装与拆卸,增强模型的交互性。3打印与后处理:从数字文件到物理模型3.1切片与打印STEP1STEP2STEP3切片软件(如Cura)设置:层厚0.2mm(平衡精度与速度),填充率20%(内部空心,减轻重量),支撑结构仅添加在悬空血管下方;打印监控:学生轮流记录打印进度(每完成一层拍照),观察是否出现翘边、堵头现象,及时向教师反馈;耗时控制:完整模型(含心脏+主要血管)打印约需6-8小时,可分两课时完成(白天打印主体,次日打印细节部件)。3打印与后处理:从数字文件到物理模型3.2后处理与优化支撑拆除:用尖嘴钳轻敲支撑底部(PLA较脆易断),避免拉扯模型;表面打磨:用400目-1000目砂纸逐级打磨毛边(重点处理瓣膜边缘、血管接口);上色与标注:用丙烯颜料(可水洗)涂刷血管(红/蓝),用标签纸标注“左心室”“肺动脉”等结构名称;功能测试:组装模型后,用注射器向血管内注入有色液体(模拟血液),检查瓣膜是否“单向开放”、血管是否堵塞,若发现问题(如瓣膜过厚无法活动),需重新设计并打印改进版。05课堂实施策略:项目式学习的组织与引导1教学流程设计:分阶段推进的“任务链”本课程建议用4-6课时(每课时40分钟)完成,具体安排如下:1教学流程设计:分阶段推进的“任务链”|课时|主题|核心活动||------|---------------------|--------------------------------------------------------------------------||1|问题引入与知识铺垫|播放“血液的旅行”动画→讨论“如何让看不见的循环‘显形’”→讲解血液循环科学知识||2-3|模型设计与数字建模|小组绘制草图→学习Tinkercad基础操作→完成3D模型设计(教师个别指导)||4|切片打印与观察记录|教师演示切片软件使用→启动打印→学生记录打印过程(温度、时间、层厚变化)|1教学流程设计:分阶段推进的“任务链”|课时|主题|核心活动||5|后处理与功能优化|拆除支撑→打磨上色→测试模型→讨论“哪些设计需要改进?”(如血管太细易堵)||6|展示评价与拓展延伸|小组汇报模型设计思路→班级投票“最佳功能模型”→讨论“还能打印哪些人体模型?”|2教师引导的关键节点知识衔接:在设计心脏腔室时,提问“为什么左心室要设计得更厚?”引导学生联系“泵血功能”与“结构设计”;在调整血管直径时,追问“动脉和静脉的管壁厚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概念。12情感激励:对首次打印失败的小组,强调“工程设计中失败是常态,爱迪生试过1600种材料才找到灯丝”,鼓励他们分析失败原因(如支撑不足)并改进设计;对设计出“可活动瓣膜”的创新小组,邀请其分享思路,激发全班的创造性。3技术纠偏:当学生设计的血管出现大角度悬空(如90直角)时,提示“这样的结构需要大量支撑,可能影响打印成功率”,引导改用“弧形过渡”;当模型填充率设置过高(如50%),解释“高填充会增加打印时间和材料消耗,我们需要在强度和效率间找平衡”。3多元评价:关注过程与成果的双重维度1过程性评价(40%):观察小组协作(分工是否明确、是否倾听他人意见)、设计迭代(是否根据测试结果修改模型)、安全操作(是否遵守打印设备使用规范)。2成果性评价(50%):从“科学性”(结构是否准确、循环路径是否正确)、“技术性”(模型强度、表面精度)、“创新性”(是否添加可活动部件、可视化设计)三方面评分。3反思性评价(10%):学生撰写“设计日志”,记录“最困难的环节”“学到的新知识”“想改进的地方”,培养元认知能力。06教育价值与延伸思考:超越模型本身的成长教育价值与延伸思考:超越模型本身的成长当学生捧着自己设计的3D打印血液循环模型,向全班讲解“血液如何从左心室出发,经过主动脉到达手指”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教学工具的诞生,更是科学思维、技术能力与工程素养的综合生长。这节课的意义,远不止于“制作一个模型”:它让“人体科学”从课本上的平面图变成了可触摸、可拆解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系统思维;它将3D打印从“炫酷的新技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体会“技术是为需求服务”的本质;它通过“设计-制作-测试-优化”的完整流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工程实践”的迭代逻辑,这种思维方式将迁移到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教育价值与延伸思考:超越模型本身的成长展望2025年的小学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