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_第1页
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_第2页
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_第3页
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_第4页
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目录一、总则...................................................51.1目的与意义.............................................61.2适用范围...............................................71.3术语与定义.............................................81.3.1绿色建筑............................................121.3.2施工监理............................................131.3.3可持续性............................................151.3.4节能减排............................................171.4监理原则..............................................181.5法律法规依据..........................................19二、绿色建筑施工前期监理..................................202.1项目立项与规划审查....................................212.1.1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222.1.2规划方案评审........................................262.2设计文件审核..........................................282.2.1绿色建筑评价新闻标准符合性审查......................332.2.2可持续设计理念审查..................................382.2.3节能设计审查........................................402.2.4节水设计审查........................................442.2.5节材设计审查........................................452.2.6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审查................................462.2.7循环经济设计审查....................................492.3施工组织设计审查......................................502.3.1绿色施工方案审查....................................522.3.2资源节约方案审查....................................552.3.3环境保护方案审查....................................562.3.4垃圾减量化方案审查..................................592.4绿色施工认证体系准备..................................622.4.1认证标准解读........................................642.4.2现场准备指导........................................66三、绿色建筑施工过程监理..................................683.1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监理................................703.1.1节水措施监理........................................713.1.2节能措施监理........................................733.1.3节材措施监理........................................733.1.4土地资源保护监理....................................763.2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监理................................793.2.1大气污染防治监督....................................803.2.2水体污染控制监督....................................833.2.3噪声污染控制监督....................................863.2.4土壤污染防治监督....................................893.3职业健康与安全监理....................................913.3.1绿色施工环境健康影响因素控制........................933.3.2绿色施工安全措施审查................................943.4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监理..............................943.4.1建筑垃圾分类监督....................................963.4.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审查..............................983.4.3生活垃圾管理监督....................................993.5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监理...............................1023.5.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监督...............................1033.5.2数据采集与监控.....................................107四、绿色建筑施工验收监理.................................1094.1分部分项工程验收.....................................1114.1.1分部分项工程绿色性能测试...........................1124.1.2分部分项工程绿色指标符合性审查.....................1164.2绿色建筑性能验收.....................................1184.2.1节水性能验收.......................................1194.2.2节能性能验收.......................................1224.2.3节材性能验收.......................................1224.2.4室内环境质量验收...................................1264.2.5运营维护验收.......................................1324.3绿色施工认证准备工作监理.............................1354.3.1认证资料准备指导...................................1374.3.2现场检查准备监督...................................1424.4绿色施工认证申请与评审监督...........................149五、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资料管理.............................1505.1资料收集与整理要求...................................1535.2资料归档与保管要求...................................1555.3资料电子化管理要求...................................155六、绿色建筑施工监理信息化...............................1586.1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要求.................................1596.2信息数据采集与传输...................................1606.3信息安全保障.........................................163七、绿色建筑施工监理人员要求.............................1657.1监理人员素质要求.....................................1677.2监理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1697.3监理人员职业道德.....................................171一、总则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确保施工质量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并重,特制定本规范。倡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协同合作,遵循国家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及标准,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施工监理水平,保障生态环境保质保量地得到改善。本规范编制主要基于现行有效的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体系指导下的相关要求,结合绿色建筑施工特点,力求完整性与适用性相结合。本规范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施工阶段,从建筑基坑支护、地基与基础、结构施作,直至室内装修等各个施工环节,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监理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环保、节能、节水、节材,减排等绿色构建目标得以实现。特别条款指导如下:环保-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强化施工现场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施工噪音、废气、有毒有害废弃物等排放符合环保标准。节水-有效推广和使用节水型施工工艺和设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监测分项工程的耗水情况,以建立科学的节水管理办法。节能-采用高效能、低消耗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以实现施工过程中的能效最大化和最低碳排放。节材-提倡建筑材料节约使用,推行产业化预制部件,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耗。减排-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计划,合理规划施工时间以避开重点污染天气,推广使用低排放或零排放施工机械及车辆。本规范的实施,须保证施工监理单位具备相应专业资质及经验,监理人员须严格遵守本规范,对绿色建筑施工的设备、材料、工艺选用进行全面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终创造出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建筑实体。各项规定具体内容及执行效力,可视具体工程项目特点及地方政策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本规范之实施应同时着眼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技术革新,推动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行业的持续进步。1.1目的与意义为规范绿色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提升绿色建筑项目质量与效益,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本规范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监理手段,确保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及运维各阶段贯彻落实绿色建造理念,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绿色建筑施工监理的核心意义在于:保障绿色建筑品质:通过严格监督施工过程,确保绿色建筑技术、材料及工艺符合标准,提升建筑性能与舒适度。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引导施工方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与污染。促进产业链协同:统一绿色建筑监理标准,强化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协作,形成行业共识与竞争力。绿色建筑施工监理的关键目标可归纳为以下表格:目标类别具体内容实施途径质量控制确保绿色建材、设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如节水器具、太阳能系统等严格审查材料检测报告、施工记录进度管理优化施工流程,减少因绿色工艺导致的工期延误,如装配式构件的安装成本控制通过精细监理降低返工率与浪费,提升经济效益采用BIM技术进行成本动态管理环境与安全防范施工过程中扬尘、噪音等污染,保障绿色施工技术(如装配式建筑)的安全生产落实环保监管措施,开展安全培训本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不仅符合国家建筑绿色化战略要求,也为监理从业人员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绿色的建筑市场环境。1.2适用范围本规范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活动,确保绿色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各类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监理,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表】本规范适用工程类型工程类型具体内容住宅建筑高层住宅、多层住宅、低层住宅等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办公楼、博物馆等工业建筑生产基地、仓库、厂房等本规范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监理方法,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同时本规范也适用于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学习。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本规范有助于确保绿色建筑项目在施工阶段达到预期的环保、节能、健康等目标。1.3术语与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术语(Term)定义(Definition)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Building)追求建筑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上的长期可持续性,通过技术、管理和文化手段,确保建筑系统与自然资源、社会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筑。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无害或污染小,具备可循环利用特性,并能满足人体健康和环境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通常需通过绿色建材认证。节能建筑(Energy-efficientBuilding)采用高效节能的围护结构、设备系统和设计策略,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建筑。通常指符合国家或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节水建筑(Water-savingBuilding)采用节水器具、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措施,有效节约生活用水、经营用水和景观用水,降低建筑水资源消耗的建筑。节地建筑(Land-efficientBuilding)优化建筑布局和空间利用效率,采用地下空间开发、紧凑型城市开发模式,减少土地占用,保护耕地的建筑。节材建筑(Material-efficientBuilding)选用高性能、长寿命、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优化材料用量,减少废弃物产生,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建筑。热回收系统(HeatRecoverySystem)利用(例如排风热能)通过热交换装置为进入的建筑空气或水系统供热,减少建筑供暖负荷的系统。通常以angan回收百分数,例如η,表示其效率。其中η=建筑能效标识(BuildingEnergyLabeling)对建筑能源消耗性能进行量化评价,并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标识,以提供建筑能效信息的制度。标识等级通常分为1(能效最高)至5(能效最低)。可再生能源利用(RenewableEnergyUtilization)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自然能源进行供能或供冷的行为。室内环境质量(IndoorEnvironmentalQuality,IEQ)指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热舒适度、照明环境、声环境和湿环境等综合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居住者或使用者的健康、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碳足迹(CarbonFootprint)指产品、服务或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常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来表示,单位为kgCO₂e。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在工程设计、材料采购、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到后期运营维护的全过程中,遵循绿色建筑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施工的活动。本规范主要聚焦于施工阶段。BIM技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建筑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和相关数据库,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协同工作,提升效率和质量的技术。本规范中未提及的其他术语,可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规范执行。1.3.1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采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以及优化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达到提高效率、降低对环境影响的目标。绿色建筑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力求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下表列出了绿色建筑施工监理需关注的关键要点:关键点描述节能设计包含建筑设计中的保温、隔热措施,以及使用高效的建筑围护结构,并考虑自然通风、采光方案。水资源管理采用节水器具,建立雨水收集系统,优化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材料选择优先选用本地材料,可再生材料及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建筑材料,避免使用大量的非可再生建筑材料。废弃物管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与回收利用,实施零废弃物排放的目标。空气质量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到标准,提升室内环境舒适度,并减少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碳排放项目参与各环节要估算碳足迹,实施低碳节能方案,比如通过绿色能源的使用来降低总体碳排放。此外监理需确保所有工程工作遵循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要求,并参与到从设计咨询开始,直至施工完后的全过程监督与评价之中,以确保建设工程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负责任。1.3.2施工监理(1)监理职责施工监理应依法、科学、公正地履行职责,确保绿色建筑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并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监理的主要职责包括:审查施工方案:监督施工单位提交的绿色建筑施工专项方案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材料进场检查:核查进场材料的绿色认证标识、环保性能检测报告等,确保材料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过程监督: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节能措施、节水措施等进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监测与记录: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指标(如噪声、粉尘、废水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相关记录。问题整改:对发现的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问题,及时下达监理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验收:参与绿色建筑施工的分项工程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绿色建筑标准。(2)关键监理要点施工监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监理要点具体要求检查方法记录要求环境保护控制施工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测量仪器监测、现场巡查监理日志、监测报告节能材料使用节能材料,如节能门窗、保温材料等核查材料认证标识材料进场验收记录节水措施采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淋浴头等检查施工方案、现场抽查施工方案、验收记录资源循环利用推行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检查施工废弃物管理方案废弃物管理记录(3)监理工作流程事前监理:审查施工单位的绿色建筑施工专项方案,确保方案合理可行。确认进场材料的绿色认证标识和环保性能检测报告。事中监理: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措施、节能措施、节水措施进行巡查和监测。对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及时下达监理通知单,并跟踪整改情况。事后监理:参与绿色建筑施工的分项工程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整理监理资料,形成监理报告。监理公式:绿色施工综合评分其中α,通过以上监理措施,确保绿色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果,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1.3.3可持续性(一)概述可持续性在绿色建筑施工监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规范旨在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满足当前需求,还要考虑到未来需求和环境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二)环境可持续性要求资源节约:鼓励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措施。减少废物和污染:提倡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实施垃圾分类和回收。控制施工噪声、粉尘和废水的排放,确保其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绿色建材使用:优先选用环境友好型建材,如低VOC涂料、可再生建材等。(三)经济可持续性要求成本效益分析: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激励与合规:鼓励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对于符合绿色施工标准的企业或个人给予相应的激励。同时确保所有施工活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四)社会可持续性要求社区参与:鼓励施工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和沟通,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减少施工对社区的影响。工人权益保障:确保施工工人的权益,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保障工人的健康和福利。序号措施内容要求与标准责任人执行时间1资源节约节能设备使用,资源合理利用施工单位全过程2废物减量垃圾分类与回收,减少建筑垃圾监理单位日监控3环境保护控制噪声、粉尘、废水排放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共同负责按施工进度4绿色建材使用环境友好型建材材料供应商与施工单位共同负责采购阶段至施工完成5社区参与与社区沟通,听取意见与建议施工单位与社区代表共同负责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六)总结可持续性在绿色建筑施工监理中是一个综合多方面要求的复杂体系。本规范旨在指导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实施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性得到平衡发展。1.3.4节能减排(1)目的与意义节能减排是绿色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2)具体措施选用节能型设备:如采用高效节能的机械设备、照明系统等。优化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和能源消耗。现场管理:加强现场管理,确保各项节能措施得到有效执行。(3)指标要求单位工程能耗:新建建筑的单体能耗应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节能标准。施工设备能耗:施工设备的能耗应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其处于合理水平。废弃物排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应建立节能减排档案,记录相关数据和措施的执行情况。(5)奖惩机制对于在节能减排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违反节能减排规定的行为,应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施工目标。1.4监理原则绿色建筑施工监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确保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1)合规性原则监理工作必须严格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法律法规、绿色建筑标准(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及设计文件要求。对不符合强制性条文的行为,监理方有权签发监理通知单要求整改。(2)全面性原则监理范围应覆盖绿色建筑施工全过程,包括:资源节约:材料、能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保护:施工扬尘、噪声、光污染、水土保持等控制。质量管理:绿色建材性能、节能构造做法等关键节点验收。健康保障: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如甲醛、TVOC等指标监测)。(3)预控为主原则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事前控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绿色施工专项方案的科学性。对进场绿色建材进行抽样检测,验证其环保性能。对易产生环境风险的工序(如土方作业)提前制定监理细则。(4)动态监理原则采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动态管理:计划(Plan):明确各阶段绿色监理控制点。实施(Do):通过巡视、旁站等方式跟踪落实。检查(Check):按《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进行阶段性评估。处理(Act):对未达标项签发整改指令并闭环验证。(5)数据化原则建立绿色施工监理台账,量化记录关键指标:监理项目控制指标允许偏差检测方法扬尘控制施工现场PM10浓度≤70μg/m³(日均值)便携式检测仪实时监测噪声控制昼间施工噪声≤70dB(A)声级计测量建材利用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30%重量称量法节水器具安装计量器具安装合格率100%全数检查(6)协调性原则组织参建各方定期召开绿色施工协调会,解决以下问题:设计与施工的绿色技术衔接。分包单位间的环保责任划分。绿色施工措施的动态优化。(7)可追溯性原则所有监理过程应形成可追溯的文件记录,包括:绿色材料进场验收记录(附检测报告编号)。环境监测数据表(按公式计算达标率):达标率=(达标检测次数/总检测次数)×100%绿色施工整改闭环报告。1.5法律法规依据本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遵循了以下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了建筑工程的基本原则、建设程序、质量安全标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涉及工程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法律问题。《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监督机制、责任追究等内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建筑节能与环保标准》:规定了建筑节能和环保的技术要求,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能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其他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如《城市绿化条例》、《环境保护法》等,为本规范的实施提供了更广泛的法律支持。二、绿色建筑施工前期监理绿色建筑施工监理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全过程起着关键作用。前期监理作为绿色建筑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绿色建筑设计符合节能、环保、低碳的原则。阶段主要工作内容设计阶段监督绿色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和相关的行业规范;确保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了先进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检查施工内容纸中是否囊括了节能、节水、节材和循环使用的标识与说明。前期准备审查绿色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确保方案中包括了绿色施工的内容;检查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团队是否具备绿色建筑施工的相关资质;建立绿色建筑施工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可行性。合同管理协助业主和施工单位签订绿色建筑施工合同,明确绿色建筑施工责任、奖励和惩罚措施、以及绿色建筑性能的指标和标准。施工技术审核审核施工单位是否具有绿色施工的技术能力,包括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施工工艺、选择了节能和环保材料、能耗监测和管理系统是否到位等。施工内容审查检查施工内容纸中的节能设备和系统、环保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等进行评估。绿色建筑施工前期监理不仅要确保工程按照绿色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还要致力于优化绿色建筑的运营和维护,以实现其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上的最大化。2.1项目立项与规划审查在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过程中,项目立项与规划审查是关键的第一步,旨在从源头上确保项目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本节详细规定了项目立项与规划审查的具体要求和内容。(1)立项文件审查立项文件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项目背景及必要性绿色建筑等级目标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能耗分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审查要点:目标合理性:绿色建筑等级目标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要求。公式示例:等级合理性其中等级合理性应为0到1之间的值。技术措施可行性: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应具有可行性,并经过技术经济分析。表格示例:技术措施技术描述经济性评价环境效益评价节能外墙系统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高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中高空气置换系统高效新风系统中中(2)规划设计审查规划设计审查应关注以下方面:场地选址:场地选址应优先选择现有建筑密集区,减少土地占用。公式示例:土地利用率其中土地利用率应为0到1之间的值。微气候设计:通过建筑布局、绿化配置等手段改善项目微气候环境。内容表示例:建筑布局应考虑日照、风向等因素。绿化覆盖率应不低于项目总面积的30%。(3)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详细评估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缓解措施。生态保护:保护项目周边的生态系统,减少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生态影响。污染防治:制定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防治方案,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表示例:污染物类型排放标准控制措施粉尘二级标准遮挡、洒水水体一级标准污水处理系统噪声55分贝噪声屏障、低噪音设备通过以上审查内容和要求,监理方可以确保项目在立项与规划阶段就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为后续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1.1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1)审查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绿色建筑施工项目立项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审查该报告的目的在于确保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具备可行性,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规范,并为后续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提供明确指导和依据。(2)审查内容2.1项目概述审查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地理位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等。确保项目概述清晰、准确,并与绿色建筑的政策和目标一致。2.2技术可行性审查项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先进、适用,是否满足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重点关注以下方面:节能技术:审查项目采用的节能技术是否合理,如墙体保温材料、屋面隔热系统、照明系统等。节水技术:审查项目采用的节水技术是否有效,如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节地技术:审查项目采用的土地利用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尽量减少土地占用。节材技术:审查项目采用的节材技术是否可行,如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材料循环利用等。环境友好技术:审查项目采用的环境友好技术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如废弃物处理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等。2.3经济可行性审查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估算、资金来源、成本效益分析等。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投资估算:审查项目总投资估算是否合理,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资金来源:审查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可靠,是否能够按时到位。成本效益分析:审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确保项目具备良好的经济可行性。公式:内部收益率其中C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Cit为第2.4环境可行性审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生态环境影响:审查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资源利用效率:审查项目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否达到了绿色建筑的标准。2.5社会可行性审查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效益、社会风险等。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社会效益:审查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如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社会风险:审查项目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如就业影响、社会冲突等,并评估风险应对措施。(3)审查标准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遵循以下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符合国家及地方发布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规范。技术先进性:采用的技术方案应先进、适用,具有推广价值。经济合理性:经济效益良好,投资回报率高。环境友好性:对环境的影响小,资源利用效率高。社会效益显著:对社会发展有积极贡献,社会风险可控。(4)审查结果处理根据审查结果,提出以下处理意见: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符合要求,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存在部分问题,需进行修改后再次审查。否决:可行性研究报告存在严重问题,不符合要求,需重新编制。表格: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要点审查内容审查要点审查标准项目概述基本信息是否清晰、准确符合绿色建筑的政策和目标技术可行性技术方案是否先进、适用符合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经济可行性投资估算是否合理具备良好的经济可行性环境可行性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可接受符合环保要求社会可行性对社会的影响是否积极社会风险可控通过以上审查,确保绿色建筑施工项目在立项阶段就具备可行性,为后续施工阶段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2.1.2规划方案评审(1)评审依据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规范中规划方案的评审应依据以下文件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建筑工程施工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项目《绿色建筑专项设计文件》相关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政策及标准(2)评审内容可持续发展性评审能源消耗评估:通过公式Etotal=i水资源利用效率:评审给排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如雨水收集利用率、中水回用率等。材料选择:评审所用材料的可回收性、环境影响等指标。生态保护性评审生物多样性保护:评审场地内植被布局、生态廊道设计,确保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自然景观保护:评估建筑外观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废弃物管理:评审施工及运营期废弃物分类处理方案。社会可持续性评审住房政策符合性:确保项目符合当地住房政策,如绿色建筑面积配比。公共设施配套:评审项目周边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的可达性。社区参与:评估居民对项目的参与度和满意度。(3)评审方法定量分析法能耗计算:根据项目设计参数计算年能耗,与国家标准对比。水耗评估:通过公式Wtotal=i定性分析法专家评审:组织建筑、环境、社会等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评审。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公众意见。(4)评审结果处理编制评审报告列出评审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提供量化数据表,如【表】所示:评审类别评审项目评审结果改进建议可持续发展性能源消耗合格优化空调系统效率水资源利用不合格增设雨水收集系统生态保护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合格-自然景观保护不合格调整建筑朝向社会可持续性住房政策符合性合格-公共设施配套不合格增设社区活动中心持续跟踪改进建立问题台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定期复评,确保持续符合绿色建筑标准。通过以上评审内容及方法,确保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2.2设计文件审核(1)审核目的设计文件审核是绿色建筑施工监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旨在确保设计文件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绿色建筑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工程合同的要求,并在设计阶段最大限度地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对设计文件的系统审核,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返工,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2)审核依据设计文件审核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及地方现行的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建筑设计规范》GB50009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中标设计文件及相关设计说明。绿色建筑专项设计要求(如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环境控制等)。工程合同及监理合同约定。(3)审核内容设计文件审核应覆盖绿色建筑施工的所有关键环节,重点关注以下内容:3.1总体设计审核场地选择与规划:审核场地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否满足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检查场地红线退界、红线内外环境协调性,以及是否避让生态保护敏感区。功能布局与空间利用:评估建筑总平面布局、功能分区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否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能源消耗。3.2专项设计审核设计文件应包含详细的绿色建筑专项设计内容,审核时应重点核查以下方面:3.2.1节能设计审核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审核墙体、屋面、地面、门窗等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是否满足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评估指标(示例)其中:U为传热系数(W/(m²·K))Q为传热量(W)A为传热面积(m²)ΔT为温差(K)核查要求:审查热工计算书、材料选择是否合理,保温层厚度等是否达标。建筑设备能效:审核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系统的设备能效等级、设计参数是否满足要求。能耗指标(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设备选型、系统计算书,特别关注是否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如变频空调、LED照明、太阳能热水系统等)。3.2.2节水设计审核水资源利用方案:审核节水器具的选择、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如适用)等节水技术的设计方案。给水系统优化:审核给水管网压力平衡设计,是否采用节水型给水设备和器具,是否设置计量器具。节水率评估(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节水计算书、节水措施清单,明确可量化对比的数据。3.2.3节材设计审核材料循环利用:审核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否优先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是否减少资源消耗。材料循环率(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材料选用说明、材料环保性能检测报告,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材料运输与损耗:审核材料运输路线、方式是否优化,减少运输能耗和碳排放。审查施工方案中的材料损耗控制措施。材料损耗率控制公式其中:核查要求:审查材料清单、运输方案、施工工艺设计,重点关注低损耗材料和技术应用。3.2.4节地设计审核土地集约利用:审核场地利用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场地利用率(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总平面内容、红线退界设计,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目标。地下空间利用:审核地下空间开发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会损害土壤结构,是否有利于减少地面建筑规模。地下空间开发率(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地下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其对土壤和生态的友好程度。3.2.5室内环境质量审核空气质量:审核通风系统设计、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措施(如新风量、净化系统)。新风量标准(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通风空调设计说明书,是否满足国家及绿色建筑相关标准。采光与照明:审核自然采光利用设计、照明系统节能措施(如分区控制、智能照明系统)。照明功率密度对比(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照明设计计算书,明确性能指标。3.2.6施工环境控制设计审核扬尘控制:审核施工现场围挡、降尘设施(如喷淋、雾炮系统)设计方案。噪声控制:审核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如高噪声设备选型限制、施工时段控制等。废水处理:审核施工废水处理方案,确保达标排放。3.3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性审核技术可行性:审核所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可实施性,是否与当地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相适应。经济性:审核绿色建筑设计增加的成本是否可控,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是否合理。3.4设计协调性审核多专业协同:审核建筑设计文件中,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景观等各专业之间的接口和配合是否充分。协调性评估(示例)其中:核查要求:审查各专业内容纸的核对记录、会签意见,确保无重大错漏和冲突。(4)审核流程与方法初步审核(设计阶段):监理工程师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对设计文件进行初步审查,重点关注是否满足规范性要求。详细审核(施工内容阶段):在初步审核通过的基础上,对设计文件的详细内容进行深入审查,重点核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可行性、经济性及与施工要求的匹配度。专题会议(必要时):对复杂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组织专题协调会议,联合设计单位、业主等多方进行讨论解决。审核记录与报告:形成全面的审核记录及审核报告,内容包括审核项目、依据标准、发现问题、整改意见等。(5)审核结果处理问题分类: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将审核发现的问题分为重大问题、一般问题和建议项。整改要求:重大问题必须由设计单位限期整改并复核;一般问题由设计单位说明情况或作适当调整;建议项由业主或监理根据需要确认是否采纳。验收确认:设计单位完成整改后,提交书面报告及说明,由监理工程师复核验收,确保所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全面、系统、细致的设计文件审核,能够有效保障绿色建筑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落地,最终实现预期的绿色成果。2.2.1绿色建筑评价新闻标准符合性审查(1)审查目的审查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是否符合选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保工程建设在材料、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方面达到预定目标和要求。审查目的在于验证施工方是否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保障绿色建筑的建设质量。(2)审查依据审查依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文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约定。类似工程的审查经验和相关技术指南。(3)审查内容与方法材料与设备符合性审查材料与设备的选型必须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材料环境性能、资源消耗等方面的要求。监理方应审查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检测报告、产品认证证书等文件,确保其性能达标。审查表式如下:序号审查项目审查内容合格标准检查方法1环境性能材料的VOC含量、放射性指标等符合国家标准检查检测报告2资源消耗材料的可再生率、生命周期碳排放等低于标准限值核对材料技术参数3认证证书材料是否具有绿色建材认证、环保标志等存在有效认证查阅供应商提供的证书4可回收性材料在废弃后的回收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查阅材料数据手册能源效率审查施工阶段的能源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最终性能,监理应审查施工过程中各项能源消耗数据,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具体审查内容见公式和(2)。公式表示单位建筑面积的能源消耗量:E其中:EunitEtotalAbuild公式表示相对于基准的能源消耗效率:E其中:EefficiencyEunit,stdEunit,act监理应定期抽查施工记录和能源计量设备的数据,确保记录准确、完整。水资源利用审查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环境绩效,监理应审查施工过程中节水措施的落实情况。审查表式如下:序号审查项目审查内容合格标准检查方法1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的使用率和有效性收集效率超过80%检查系统运行记录2中水回用中水回用设施的使用频率和水量回用率达到70%以上检查计量设备数据3节水器具施工现场使用的节水器具是否符合标准符合国家节水标准核对产品标识和检测报告废弃物管理审查施工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必须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要求,监理应审查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理的记录,确保其合规性。审查表式如下:序号审查项目审查内容合格标准检查方法1废弃物分类施工废弃物的分类是否明确、规范符合国家垃圾分类标准检查分类记录2回收利用率可回收废弃物的回收率高于50%核对回收数据3处理方式废弃物是否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具有有效处理资质检查处理合同和记录(4)审查结果处理审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监理方应立即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整改完成后,应重新审查确认。具体流程如下:问题记录:详细记录不符合标准的条款和具体问题。通知整改:向施工单位发出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跟踪复查:在规定时限后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记录存档:将审查记录和整改结果存档,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通过上述符合性审查,可以确保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各项活动符合评价标准,为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实现奠定基础。2.2.2可持续设计理念审查在进行绿色建筑施工监理时,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审查是确保项目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审查时应遵循的主要要求和检查点:检查项内容描述检查方法1.项目规划项目设计应基于可持终发展的原则,考虑用地条件、气候特征等因素,合理规划用地边界、交通流线、公共绿地面积等。通过查阅设计方案、用地规划内容和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等文件进行审核。2.建筑节能建筑的设计应实现能源的节约,包括采用高效的建筑围护结构、能效高的设备、系统优化设计以及其他节能技术。核查材料热工性能、设备能效等级、系统节能分析等资料,检验节能设计方案的实施情况。3.资源节约需要采用节水、节电、节材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并考虑材料回收再利用。核对节水、节材、节能等相关技术文件和设备清单,实地检查材料的回收利用情况。4.环境保护设计应减少对环境的干扰,保护生态环境,如通过设计减少建筑施工期的环境污染,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生态系统。对照施工环境保护计划和现场环保措施记录文件,实地检查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情况。5.减排与低碳建造建筑设计应考虑减少施工期间的建筑材料运输、施工机械能耗、施工大巴使用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审查施工排放量计算报告,实地监控施工现场的能源使用和废弃物处理情况。6.可持续材料使用优先使用可再生、可回收或地方生产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定期审查材料采购清单,确保使用绿地建材、环保认证材料。7.绿色交通与可达性设计应考虑促进非机动车和公交出行,提供充足的自行车停放和公共交通信息。检查规划文案中是否包含绿色交通规划,实地考察公交站点和非机动车设施的设置情况。8.无线通讯与智能管理绿色建筑应整合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能耗、智能化设备的监控和管理。询问智能系统集成平台服务商,验证建筑管理系统的联网和实时监控能力。9.室内环境质量应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声环境及光环境符合健康、舒适的标准。癌症用水质监测报告、室内测量噪音值和光照度,检查通风设计和室内植物配置情况。审查可持续设计理念应当基于专业知识和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在施工阶段对绿色建筑标准的持续监控,以保障项目的环保、节能及可持终性和质量可靠。2.2.3节能设计审查(1)一般要求绿色建筑施工监理应审查建筑节能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确保其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审查内容应涵盖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以及其他相关节能技术的应用。监理人员应核查设计文件中各项节能参数的计算过程及结果,确保其准确无误,并符合设计要求。(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审查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监理应审查以下内容:墙体设计:审查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计算墙体热阻是否符合公式要求:R其中:R为墙体热阻(m·K/W)d为墙体厚度(m)λ为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W/m·K)屋面设计:审查屋面保温材料的类型、厚度是否满足节能要求,计算屋面热阻是否符合公式要求。项目设计要求验收标准导热系数(λ)≤0.04W/m·K符合设计文件厚度(d)≥0.15m符合设计文件热阻(R)≥3.75m·K/W符合设计文件门窗设计:审查门窗的传热系数(U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计算公式如下:U其中:U为传热系数(W/m²·K)K为门窗的传热阻(m²·K/W)diλi(3)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审查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直接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监理应审查以下内容:系统选择:审查所选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效比(COP)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要求。设备选型:审查空调设备、水泵、风机等设备的能效等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负荷计算:审查建筑负荷计算的准确性,确保设计负荷与实际需求相符。设备类型能效比(COP)验收标准空调设备≥3.0符合设计文件水泵≥0.7符合设计文件风机≥1.5符合设计文件(4)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审查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应注重光源的选择、灯具的效率以及控制策略的合理性。监理应审查以下内容:光源选择:审查所采用的光源类型是否符合节能要求,如LED光源的效率应达到设计标准。灯具效率:审查灯具的效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计算公式如下:L其中:LuLoη为灯具效率(%)控制策略:审查照明系统的控制策略是否符合节能要求,如采用自动感和人体感应控制等。(5)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审查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特征,监理应审查以下内容:系统选择:审查所采用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如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系统设计:审查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如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装机容量、倾角、朝向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可再生能源类型设计要求验收标准太阳能光伏系统装机容量≥200W/m²符合设计文件地热能系统耗能效率≥80%符合设计文件(6)其他节能技术审查监理还应审查其他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如自然通风、雨water回收利用等,确保各项节能措施得到有效实施。通过以上审查,监理应确保建筑节能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监督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实施各项节能措施,确保绿色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2.2.4节水设计审查(一)概述节水设计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本章节对节水设计的审查要点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二)审查要点设计方案审查水源选择:审查设计是否优先考虑使用非传统水源(如雨水、中水等),并在水源选择上有合理的依据。用水效率:评估设计的用水效率,是否采用了节水型设备和工艺,以及是否有相应的计算依据。水资源循环利用:审查是否考虑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废水处理后再利用等。计算公式与参数用水量计算:审查设计文件中的用水量计算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包括施工各阶段的水量估算。水效指标:确认设计文件中是否包含明确的水效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否合理。内容表内容用水流程内容:审查是否提供了清晰的用水流程内容,展示水资源的流向和用量分配。水资源平衡表:评估设计文件中是否包含水资源平衡表,展示水资源的输入、输出和循环利用情况。现场实际情况考察现场调研:实地考察施工现场,了解实际用水情况,与设计方案进行对比,查找差异和改进点。设备检查:检查施工现场的节水设备是否齐全,运行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三)审查步骤审查设计文件,了解节水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方案。对比相关规范,评估设计的合规性和创新性。实地考察施工现场,了解实际用水情况和设备运行情况。整理审查记录,形成审查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四)注意事项设计实用性:审查过程中要注意设计的实用性,确保节水措施不仅理论可行,而且在实际施工中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数据准确性:审查涉及的计算和统计数据要准确无误,以确保审查结果的可信度。与现场实际相符:审查工作要与现场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确保设计能够在现场得到顺利实施。2.2.5节材设计审查在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过程中,节材设计审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1)审查原则合规性:所选材料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环保性:优先选择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性:在满足功能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安全性: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2)审查流程材料申报:施工单位需提前向监理单位提交材料申报单,注明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材料审核:监理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包括材料的来源、质量证明文件、环保检测报告等。对比分析:将申报材料与绿色建筑设计文件中的节材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确保材料满足设计要求。现场检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现场检查,核实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验收记录:对审核通过的节材进行验收,并形成书面记录。(3)审查要点要点内容材料种类是否选用了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节材种类。材料质量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材料数量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数量是否合理。材料运输材料的运输和储存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材料回收施工完成后,剩余材料是否进行了回收处理。通过以上审查流程和要点的严格控制,可以有效确保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材设计得到有效实施,为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提供有力保障。2.2.6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审查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审查是绿色建筑施工监理的关键环节,旨在确保建筑室内环境满足健康、舒适及环保要求。审查内容应涵盖材料选择、通风系统设计、采光与照明、噪声控制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具体要求如下:材料审查审查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的环保性能,确保其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减少有害物质释放。材料类别控制指标标准依据人造板甲醛释放量(E₀≤0.05mg/m³)GBXXX涂料VOC含量(≤50g/L)GBXXX胶粘剂游离甲醛(≤0.1g/kg)、苯(≤0.2g/kg)GBXXX地毯及地毯衬垫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5mg/(m²·h)GBXXX通风系统设计审查审查通风系统的设计参数,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效率及空气质量达标。新风量计算:根据人员密度及活动类型,按公式计算最小新风量:Q其中:通风效率:确保气流组织合理,避免死角,污染物浓度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要求。采光与照明审查审查自然采光及人工照明设计,保证室内光照充足且避免眩光。采光系数:居住建筑采光系数≥1%,公共建筑≥2%(参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照明功率密度(LPD):建筑类型LPD限值(W/m²)办公建筑≤9教育建筑≤9商业建筑≤10噪声与振动控制审查审查建筑围护结构及设备系统的隔声减振设计,确保室内噪声达标。允许噪声级:房间类型昼间(dB(A))夜间(dB(A))卧室≤40≤30办公室≤45-商业建筑≤50-隔声性能:外墙、楼板及门窗的空气声隔声量应≥40dB(参考《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污染物排放控制审查室内污染源控制措施,确保有害物质浓度限值符合标准。污染物限值检测方法甲醛≤0.08mg/m³GB/TXXXTVOC≤0.5mg/m³GB/TXXXPM2.5≤35μg/m³(日均值)HJXXX审查结论设计审查应形成书面报告,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落实情况。审查通过后方可进入施工阶段。2.2.7循环经济设计审查◉目的确保建筑项目的设计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和公共设施等。◉要求资源效率:设计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浪费。材料选择:优先使用可回收、可再生或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废物管理:设计应包含有效的废物管理和减少废物产生的方法。能源系统:设计应考虑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如太阳能、风能等。水资源管理:设计应优化水的使用,包括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生态设计:设计应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建筑性能:设计应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室内环境质量。生命周期评估:设计应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以评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公众参与:设计应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意见,确保项目的广泛接受和支持。◉程序初步审查:在项目启动前,对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审查,确保其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详细审查:在施工过程中,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审查,确保其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持续监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控设计方案的实施情况,确保其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报告与反馈: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报告设计方案的实施情况,收集反馈并进行调整。◉记录与文档所有与循环经济设计审查相关的记录和文档应妥善保存,以备未来参考和审计。2.3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绿色建筑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环保目标实现的关键文件。监理单位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审查,重点关注绿色施工措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审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施工目标与原则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明确了绿色施工的具体目标,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量化指标。同时应确保施工组织设计遵循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2)绿色材料选择与采购绿色材料的选择与采购是绿色施工的核心环节,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材料选择方案,确保材料符合绿色建材的评价标准和相关环保要求。审查内容包括: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估(如碳足迹、水足迹等)材料的可回收性和再利用性材料的本地化采购比例审查结果可用以下公式量化评估材料绿色度:材料绿色度(3)节能与照明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节能与照明方案应切实可行,并符合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审查要点包括:项目审查内容标准依据节能措施施工临时用电优化方案、节能设备选型等GBXXX《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照明设计施工现场照明亮度控制、LED等高效光源使用比例JGJ/TXXX《建筑施工照明设计标准》(4)节水与水资源管理施工现场的水资源管理是绿色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节水措施,包括:施工用水定额编制节水设备(如节水型器具、雨水收集系统)的应用方案废水处理和再利用措施节水效果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评估:节水率(5)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方案。监理单位应审查以下内容:废弃物产生量预测分类处理措施(如可回收物、有害废弃物、一般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措施(如土方就地平衡、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废弃物管理效率可用以下指标评估:资源化利用率(6)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是绿色施工的重要保障,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方案,包括:扬尘控制措施(如围挡、降尘喷雾、车辆冲洗等)噪声控制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光污染控制方案环境管理效果可用以下公式量化评估:环境管理评分(7)绿色施工监测与评估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绿色施工的监测与评估机制,监理单位应审查以下内容:监测指标体系(如能耗、水耗、废弃物流量、环境质量等)监测方法与频率评估方法与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确保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并及时调整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相关措施。2.3.1绿色施工方案审查(1)审查原则绿色施工方案审查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监理单位应依据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绿色施工方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审查,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实现绿色施工目标。(2)审查内容2.1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地点、规模、特点等。绿色施工目标: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率、废弃物产生量、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目标。绿色施工组织架构:明确绿色施工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人员配置。绿色施工措施:针对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的具体措施。2.2绿色施工技术方案绿色施工技术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材料选择:优先选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材料选择的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材料类型环保指标再生利用率循环利用率水泥COD排放量≤50mg/L≥30%≥50%砖块二氧化碳排放量≤300kg/t≥20%≥40%钢材可回收利用率≥90%-≥70%保温材料气候变化潜能值≤50≥50%≥60%节能措施:采用高效的节能设备和技术,如LED照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能源消耗量计算公式如下:E其中E为总能源消耗量,Pi为第i种设备的功率,ti为第节水措施: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如节水阀门、雨水收集系统等。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R其中Rw为水资源利用率,Wu为利用的水资源量,节地措施:合理规划场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评估公式如下:E其中El为土地利用效率,Au为有效利用面积,废弃物管理:制定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方案,废弃物减量化目标如下表所示:废弃物类型减量化目标建筑垃圾≥30%生活垃圾≥25%有害废弃物≥50%2.3绿色施工监测方案绿色施工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监测指标: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监测方法:采用在线监测、抽样监测等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和环保要求,确定监测频率,如表所示:监测指标监测频率能源消耗每日水资源消耗每周废弃物产生量每月空气质量每月噪声污染每日(3)审查程序方案编制:施工单位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初步审查:监理单位对方案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初步审查。专家评审:对于重大或复杂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方案修改:根据审查意见,施工单位修改完善方案,并重新报送监理单位审核。最终审批:监理单位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最终审批,并报建设单位备案。(4)审查要求合规性:方案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科学性:方案应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可行。可操作性: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实施。数据支持:方案应有可靠的数据支持,如计算公式、内容表等。通过以上审查,确保绿色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绿色施工的实施提供保障。2.3.2资源节约方案审查在进行绿色建筑施工项目监理时,资源节约方案审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的施工活动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下是资源节约方案审查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审查要求方案完整性与科学性:资源节约方案应包含资源节约目标、策略、技术措施和预期效果等详细内容。监理工程师需审查方案是否涵盖了施工过程中的所有资源节约环节,如能源、材料、水资源和废弃物管理等。可操作性与经济性:审查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且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应特别注意分析各项节约措施的经济效益,确保方案投资回报合理。技术与工艺的先进性与适用性:审查采用的节能、降耗技术或工艺是否先进,且是否适用于项目的具体情况。需评估这些技术或工艺的可靠性和效率。环境影响评估:评审资源节约方案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空气质量、噪音和光污染等,确保方案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能源、材料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审查包括能耗、物耗分析在内的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估。◉接受标准资源节约目标明确:方案应设立清晰、可测量的资源节约目标,并细化至各施工阶段。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提议的技术方案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可验证的实验或实践数据支持。成本效益分析合理:提供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包括初期投资成本和长期运行成本等。环境影响评价合格:环境影响评价需符合相关法规,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效率高:方案需展现出对能源、材料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上述审查标准的实施,监理工程师能够对绿色建筑施工中的资源节约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督与管理,确保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3.3环境保护方案审查(1)审查内容环境保护方案审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工程概况及主要环境影响源识别重点关注区域:如水源保护地、生态敏感区等环境影响预测(水质、大气、噪声、土壤等)环保措施与技术要求水污染防治措施(废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扬尘控制措施、有毒有害气体控制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机械选型、作业时间控制等)土壤与固废管理措施(填土压实度、废弃物分类处理等)生态保护措施(植被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等)环保资源配置计划环保设施清单与投入估算人员配备与管理职责监测计划(监测点位、频率、指标)应急预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类型分类(如泄漏、排放超标等)应急响应流程与处置措施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2)审查标准◉【表】:环保措施技术指标表环境要素控制指标标准要求备注说明水质COD≤50mg/L生活污水需经三级化粪池处理SS≤30mg/L工地废水需设沉淀池大气TSP(PM10)≤70μg/m³采取措施后颗粒物浓度NOx≤150mg/m³混合动力或低氮燃烧设备噪声昼间≤85dB(A)高噪声设备需隔音罩夜间≤55dB(A)混凝土浇筑等作业需特殊管理土壤沉降量不得导致周边重要建(构)筑物损坏填土过压厚度≤1cm/km◉【公式】:扬尘扩散稀释公式C(3)审查要点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方案需覆盖从施工准备至竣工阶段的全过程环保措施量化指标:环保措施应制定具体监测指标值,如【表】所示经济可行性:环保投入占比不应低于投标价的1%(生态特别区域为2%)(4)审查结果判定审查结果采用三级制判定:判定等级评分标准处理要求优级≥85分,方案完整符合规范且具有创新性直接通过并进行样板引路示范合格级60-85分,存在部分技术不足但可整改要求施工单位补充完善后通过施工单位整改不合格级<60分,方案缺失关键要素或技术不可行不得开工,需更换方案并重新审查2.3.4垃圾减量化方案审查(1)审查内容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垃圾减量化方案,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目标设定:检查方案中是否明确提出了垃圾减量化目标,如可回收物回收率、有害垃圾分类率等。目标应具体、可实现,并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相匹配。分类收集与运输:审查垃圾分类收集点的设置是否合理,分类标志是否清晰,运输过程是否采用封闭式车辆,以减少二次污染。资源化利用:检查方案中是否包含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措施,如废混凝土、废钢筋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废木料、废塑料的再生利用等。减量化措施:审查方案中是否列出了具体的垃圾减量化措施,如材料优化选择(采用本地材料、可回收材料)、施工工艺改进(如装配式建筑技术)、现场管理等。应急预案:检查方案中是否制定了垃圾产生异常增加时的应急预案,以及如何及时处理突发垃圾情况。(2)审查标准监理单位应依据以下标准进行审查:可回收物回收率:可回收物回收率绿色建筑一星级要求可回收物回收率不低于30%,二星级不低于50%,三星级不低于70%。有害垃圾分类率:有害垃圾分类率有害垃圾分类率应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资源化利用率资源化利用率应不低于50%。(3)审查表格监理单位应填写以下表格,记录审查结果:序号审查项目审查内容审查结果备注1目标设定是否明确提出了垃圾减量化目标2分类收集与运输垃圾分类收集点设置、分类标志、运输车辆3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措施4减量化措施材料、工艺、现场管理等减量化措施5应急预案垃圾异常增加时的应急预案(4)审查要求监理单位应签发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监理单位应重新审查,确保垃圾减量化方案符合要求。监理单位应定期检查垃圾减量化措施的执行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通过以上审查,确保施工现场垃圾减量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