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探索身边的变化之力“加热与冷却”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世界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早晨温热的牛奶到冰箱里冰凉的果汁,从冬日里凝结的窗花到水壶中沸腾的开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周围世界的变化充满好奇。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亲身体验并理解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乃至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初步建立“能量可以改变物质”的认知,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证分析能力。一、教学案例:水的“变身”之旅——探究加热与冷却对水状态的影响(一)案例背景本案例聚焦于“水的三态变化”这一核心知识点,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条件下的状态变化,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通过观察,描述水在加热和冷却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冰→水→水蒸气,水蒸气→水→冰);了解温度是影响水状态变化的重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预测、实验、记录、分析、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冰块等)进行观察和测量;培养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安全实验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难点:理解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以及“白汽”并非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水的状态变化现象。(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水的三态变化图片或视频)、烧杯、平底烧瓶、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冰块、冷水、热水、玻璃片、试管夹、火柴、抹布、安全提示卡。*学生分组准备:(根据探究活动设计)小烧杯、冰块、热水、冷水、塑料杯、保鲜膜、橡皮筋、小冰块等。(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冰的“消失”与水的“白烟”(约5分钟)*教师活动:(出示一块冰块)“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块冰,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教室里,过一段时间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冰会融化成水。“那如果我们把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杯口会冒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白汽”)“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水的‘变身’之旅。”(板书课题:水的“变身”之旅——加热与冷却)*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和回答,对“冰融化”和“热水冒白汽”现象产生探究欲望。*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2.探究活动一:冰到水,水到水蒸气——加热对水状态的影响(约15分钟)*提出问题:“冰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条件下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呢?”*作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冰需要吸收热量(加热)才能变成水,水继续加热可能会变成其他物质。*设计实验与进行观察:*活动A:冰的融化*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取一小块冰放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将烧杯放在盛有温水的大烧杯中(或用手捂住小烧杯底部,模拟加热),观察冰的变化,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冰完全融化)。*学生活动:分组合作,进行观察、记录,描述冰的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活动B:水的沸腾*教师演示:在平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强调安全注意事项:酒精的使用、不能触摸加热后的仪器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中产生的气泡变化、水面的变化、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瓶口出现的“白汽”。当水沸腾后,用一块冷玻璃片(或湿抹布)靠近瓶口,观察玻璃片上的变化。*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描述看到的各种现象(如“有气泡从水底往上冒,越来越大”,“水面‘咕嘟咕嘟’地翻滚”,“瓶口有‘白汽’”,“冷玻璃片上有小水珠”)。*记录与讨论:*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观察,冰在什么情况下变成了水?水在加热到多少度时开始沸腾?沸腾时,水变成了什么?瓶口的‘白汽’和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区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学生活动:根据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逐步理解:冰吸收热量(加热)变成水;水吸收热量(持续加热)变成水蒸气(气态);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设计意图:通过递进式的观察活动(冰融化、水沸腾),让学生直观感知加热对水状态变化的影响。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初步建立“加热-状态变化”的联系。3.探究活动二:水蒸气到水,水到冰——冷却对水状态的影响(约15分钟)*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看到水蒸气遇冷能变成小水珠,如果继续让它受冷,或者让水的温度降得更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测:小水珠可能会变成水,水可能会结成冰。*设计实验与进行观察:*活动A:水蒸气的凝结*学生分组活动:在一个干净的塑料杯里倒入半杯冰块,再加入一些冷水,然后用保鲜膜密封杯口,在保鲜膜中央放上一小块冰。引导学生观察保鲜膜下方会出现什么。*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现象(保鲜膜下方会凝结出小水珠,甚至小水滴)。讨论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保鲜膜凝结而成)。*活动B:水结成冰(模拟)*教师引导:“我们知道,冬天湖面会结冰,家里的冰箱冷冻室也能让水结冰。这说明什么?”(水在温度很低时会结冰)“如果我们想让一杯水尽快结冰,需要什么条件?”(降低温度,即冷却)*教师演示/拓展观察:(可提前准备)展示一杯放入冰箱冷冻后的水结成的冰块。或者,引导学生描述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的经历。*讨论与小结:*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冰呢?”(温度降到0℃以下,持续冷却)“那么,从水到冰,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呢?”(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与冰融化吸热对比,得出水结冰放热)*学生活动: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讨论并总结:水蒸气遇冷(冷却)变成水;水遇冷(持续冷却,温度足够低)变成冰(固态)。*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生活经验回顾,探究冷却对水状态变化的影响,形成完整的水的三态变化认知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4.研讨与拓展:水的“变身”循环与生活应用(约7分钟)*教师活动:(出示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水有哪几种状态?它们之间是如何通过加热和冷却来‘变身’的呢?”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文字在小组内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图,并请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水的‘变身’有关呢?”(如:冬天呼出的“白气”、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汗”、雾的形成、霜的形成等)“这些现象分别属于水的哪种状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绘制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代表发言。列举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尝试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水的三态变化模型。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培养解释现象的能力。5.总结与延伸(约3分钟)*教师活动:“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水的‘变身’之旅,知道了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条件下,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相互转化。其实,不仅仅是水,很多物质都会受到加热和冷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在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有趣的变化呢?比如家里的食用油、蜡烛等。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明确课后拓展探究的任务。*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点,并将探究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持续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六)板书设计水的“变身”之旅——加热与冷却*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吸收热量)融化↑↑(放出热量)凝结*↓↓*(放出热量)凝固↓↓(吸收热量)蒸发/沸腾*条件:加热(吸收热量)、冷却(放出热量)*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举例,如:冰融化、水沸腾、雾、霜、出汗的瓶子等)(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大部分学生是否能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在实验操作和安全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描述现象和解释原因时,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如何进一步提高?*拓展环节中,学生提出的生活现象有哪些亮点?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二、“加热与冷却”单元教案模板课题名称:[例如:加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一、教材分析(简要分析本课题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如:是在学生学习了XX之后,为后续学习XX打下基础,主要探究XX现象等。)二、学情分析(分析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兴趣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例如:学生对XX现象已有初步感知,但对其本质原因尚不明确;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操作等。)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例如:知道常见的物体(如空气、水、铜球)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例如: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或防止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例如: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参与简单的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例如: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例如: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引起物体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例如:理解“热胀冷缩”是许多物体都具有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一些复杂的热胀冷缩现象。)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列出教师演示用的器材、课件、学具等。例如:多媒体课件、“瓶吞鸡蛋”实验装置(广口瓶、熟鸡蛋、酒精棉球、火柴)、气球、烧瓶、热水、冷水等。)*学生分组准备:(列出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器材。例如:小气球、平底烧瓶、温水、冷水、记录表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XX分钟)*教师活动:(描述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演示的小实验等,旨在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学生活动:(描述学生的预期反应、思考、回答等。)*设计意图:(说明为何如此设计,如:激发兴趣、联系旧知、明确探究方向等。)(二)新知探究(约XX分钟)*环节一:[例如:观察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教师活动:(清晰描述教师的引导语、演示步骤、提出的观察要点、安全提示等。)*学生活动:(描述学生如何观察、操作、记录、讨论等。)*设计意图:(说明本环节的目的,如:让学生直观感知XX现象,培养观察能力等。)*环节二:[例如:探究水是否会热胀冷缩]*教师活动:(同上)*学生活动:(同上)*设计意图:(同上)*环节三:[例如:讨论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气体、液体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介绍或演示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如铜球过环实验)。)*学生活动:(思考、推测、观察、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完善对“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三)巩固应用(约XX分钟)*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例如:“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哪些地方需要防止热胀冷缩带来的危害?”)*学生活动:(思考、举例、讨论、分享。)*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总结拓展(约XX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得出结论。提出拓展性问题或布置课后探究任务。例如:“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学生活动:(回顾、总结、记录拓展任务。)*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形成结构化认知,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七、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地呈现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探究过程、结论等,体现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使用文字、图示、符号等。)八、作业布置*(例如:完成课堂实验记录表。)*(例如: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做一个关于热胀冷缩的小实验,并记录下来。)*(例如:观察家里的厨房,找找哪些现象与加热和冷却有关,并尝试解释。)九、教学反思(此部分在课后填写,主要记录教学设计的执行情况、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学效果的达成度、成功经验、不足与改进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安徽)
- 2025单招安全常识试题及答案
- 美容护理行业数据治理研究-洞察及研究
- 借条合同补签模板下载(3篇)
- 电工从业资格证考试范围及答案解析
- 护理礼仪与沟通题库及答案解析
- 口腔考研资料要打印(3篇)
- 2025年度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测试卷附答案详解(A卷)
- 2025-2030中国工业元宇宙概念落地实践与投资热点报告
- 科学岛考研物理资料(3篇)
- 钢板桩施工记录表1
- 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究:以S市为例》10000字(论文)】
- 第一次月考 (1-2单元)(月考)-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信创的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河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案例评选申报表
- 医疗装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试题
- DZ∕T 0274-2015 地质数据库建设规范的结构与编写(正式版)
- 医院门诊医生绩效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
- 临时工工伤私了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