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小学音乐欣赏民族音乐赛马高阶课件_第1页
2025 小学音乐欣赏民族音乐赛马高阶课件_第2页
2025 小学音乐欣赏民族音乐赛马高阶课件_第3页
2025 小学音乐欣赏民族音乐赛马高阶课件_第4页
2025 小学音乐欣赏民族音乐赛马高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学背景分析:为何选择《赛马》?演讲人CONTENTS教学背景分析:为何选择《赛马》?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指向核心素养的分层设计教学准备:构建沉浸式音乐体验场域教学过程:从音响感知到文化共情的递进式探索总结与拓展:让民族音乐“活”在当下目录2025小学音乐欣赏民族音乐赛马高阶课件作为深耕小学音乐教育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坚信:民族音乐是连接文化基因与审美教育的桥梁。《赛马》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自1964年由黄海怀先生创作以来,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生动的场景刻画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小学高段音乐欣赏课的“活教材”。本节高阶课件将以“感知-分析-共情-传承”为主线,带领五年级学生从音响感知深入文化理解,在音乐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联结中,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民族音乐之旅。01教学背景分析:为何选择《赛马》?1课标依据与教材定位《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高段需引导学生感知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民族之声”单元中,《赛马》作为二胡独奏曲的代表篇目,既是对前序“民族乐器初识”(如《牧童短笛》钢琴版)的延伸,也是后续“多民族音乐文化”(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学习的重要过渡。其“以乐绘景、以技传情”的创作特点,恰好契合课标中“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2学情特征与教学价值执教对象为五年级学生(10-11岁),已具备基础的音乐要素辨识能力(如能区分快慢、强弱),且通过《春节序曲》《牧童短笛》等作品接触过民族音乐,但对“乐器演奏技法如何影响音乐表现”“民族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关联”等深层问题缺乏系统认知。《赛马》的教学价值正在于此——它以“赛马”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通过二胡特有的音色与技法(如跳弓、顿弓),将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为具象的画面感知,最终实现“从音响到文化”的认知跃升。0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指向核心素养的分层设计1三维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基础层):能准确听辨二胡音色,感知《赛马》中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并用“马蹄声由远及近”“群马奔驰”等生活语言描述音乐表现的场景。2艺术表现(实践层):能通过拍手、肢体律动模仿音乐中的核心节奏型(如前十六后八节奏),尝试用简单线条画记录音乐情绪的起伏。3文化理解(升华层):理解《赛马》与蒙古族“那达慕”文化的关联,知晓作曲家黄海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初步形成“民族音乐是文化载体”的认知。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段赏析,掌握“节奏变化→场景转换”“演奏技法→情感表达”的音乐分析方法。难点:引导学生从“听热闹”(感知音乐情绪)转向“听门道”(理解音乐要素与文化内涵的关联),突破“民族乐器=陌生感”的认知壁垒。03教学准备:构建沉浸式音乐体验场域1教师准备实物教具:二胡(用于现场演奏片段)、马头琴(对比音色)、蒙古族传统服饰(展示“那达慕”盛装);音视频资源:原版《赛马》(黄海怀演奏)、不同版本演绎(如二胡与乐队版、儿童二胡版)、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实况录像(含赛马环节)、二胡演奏技法动画(如跳弓、连弓的运弓方式);课件素材:《赛马》曲式结构图(A-B-A’)、音乐要素对照表(节奏/速度/力度/演奏技法对应的场景)、作曲家黄海怀生平简笔画(突出其“深入草原采风”的创作背景)。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家庭音乐角”活动,收集1-2个蒙古族民俗故事(如“成吉思汗与赛马”)或蒙古族乐器图片(如马头琴、四胡),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此举既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为文化拓展环节埋下伏笔。04教学过程:从音响感知到文化共情的递进式探索1情境导入:用“那达慕”打开音乐之门(5分钟)播放30秒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实况视频(重点呈现赛马环节:骑手扬鞭、群马奔腾、观众欢呼),提问引导:“视频中最让你激动的场景是什么?如果用音乐表现‘赛马’,你觉得会有怎样的声音?”待学生自由发言(关键词:快、热闹、马蹄声)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聆听的《赛马》,就是用一把二胡‘画’出了草原上最壮观的赛马场景。”设计意图:以视觉冲击唤醒听觉期待,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音乐主题建立联结,破除“民族音乐=难懂”的心理障碍。2初听感知:辨识乐器与整体情绪(8分钟)播放原版《赛马》音频(完整3分40秒),提出两个任务:①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是怎么听出来的?(预设回答:二胡,音色比小提琴低沉、更“浑厚”)②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预设回答:热闹、激动、像真的在赛马)待学生分享后,教师取出二胡现场演奏片段(前8小节慢板),对比小提琴音色(播放《梁祝》片段),强调:“二胡的琴筒蒙着蛇皮,琴杆用红木制成,这种材质让它的音色既有‘说话’般的亲切感,又能模仿马蹄、风声等自然声响——这正是它能‘讲好赛马故事’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听-辨-验”三步,建立“乐器音色-音乐表现”的初步关联,同时以现场演奏增强真实感。3分段赏析:拆解音乐语言的“场景密码”(20分钟)《赛马》采用“慢-快-慢”的三段式结构(A-B-A’),对应“草原晨景-赛马高潮-归程余韵”三个场景。本环节以“音乐侦探”游戏贯穿,引导学生边听边记录“音乐要素变化表”(见表1)。4.3.1A段:草原晨景(0:00-1:00)——慢板中的“静美”播放A段音频(速度约60拍/分钟),提问:“这段音乐让你想到草原的什么时候?哪些声音像自然中的元素?”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分析:节奏:以附点节奏(如“X.X”)为主,模仿“晨风轻拂草叶”的舒缓;音色:运用连弓技法(弓子连贯拉动),音色柔和如“牧民抚摸马鬃”;旋律: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级进上行,仿佛“马群从远处山坡缓缓走来”。3分段赏析:拆解音乐语言的“场景密码”(20分钟)为深化体验,教师播放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片段,对比:“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草原之诗’,《赛马》的A段虽然是器乐演奏,但用同样的五声音阶,延续了这种‘天人合一’的静美。”4.3.2B段:赛马高潮(1:00-3:00)——快板中的“动态”播放B段音频(速度提升至180拍/分钟),发放“节奏卡片”(前十六后八节奏型“XXXX”),要求学生用拍手模仿,同时思考:“这段音乐哪里像‘赛马’?你能听出几匹马在比赛吗?”教师结合演奏技法讲解:跳弓:弓子在琴筒上快速弹跳,发出“得得得”的短促音,模拟“马蹄敲击地面”;顿弓:弓子突然停顿,产生“重音”,如同“骑手扬鞭催马”;3分段赏析:拆解音乐语言的“场景密码”(20分钟)双弦演奏:同时拉动两根琴弦,音色更饱满,表现“多匹马并驾齐驱”。为突破“技法抽象”的难点,播放二胡演奏技法动画(慢动作展示跳弓运弓),并邀请学生用铅笔在课桌上模仿“跳弓”动作(笔尖快速点触桌面),在动觉体验中理解“技法如何创造声音”。4.3.3A’段:归程余韵(3:00-3:40)——慢板中的“余温”播放A’段音频(速度回落至80拍/分钟),提问:“赛马结束了,音乐是怎么‘说’的?和开头的A段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对比后总结:节奏:增加了切分音(如“XXX”),仿佛“马群步伐由乱到齐”;力度:从强(f)渐弱(p),表现“马群从眼前跑向远方”;3分段赏析:拆解音乐语言的“场景密码”(20分钟)情感:开头是“期待”,结尾是“满足”,像“牧民拍着马背说‘今天跑得真痛快’”。设计意图:通过“场景-要素-技法”的三级拆解,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具象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听得懂、说得清”。4文化拓展:音乐背后的“草原密码”(10分钟)音乐是文化的镜像。本环节从“作品-作曲家-民族”三个维度展开,构建“音乐-文化”的认知网络。4文化拓展:音乐背后的“草原密码”(10分钟)4.1作品的“生活之源”展示黄海怀1963年在内蒙古草原采风的老照片,讲述:“黄老师为了写《赛马》,在草原住了三个月,每天跟着牧民去放牧、看赛马。他发现,赛马前牧民会轻轻抚摸马鬃(对应A段连弓),比赛时骑手会用马鞭轻点马臀(对应B段顿弓),结束后马群会甩着尾巴慢慢走(对应A’段渐慢)——这些细节都被他‘写’进了音乐里。”4文化拓展:音乐背后的“草原密码”(10分钟)4.2乐器的“民族之魂”对比展示二胡与蒙古族马头琴的构造图,提问:“二胡是汉族乐器,为什么能这么生动地表现蒙古族的赛马?”引导学生发现:二胡的“可塑性”:通过不同技法(如跳弓模仿马蹄、滑音模仿马嘶),能表现多民族音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各民族音乐相互借鉴,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音乐版图。4文化拓展:音乐背后的“草原密码”(10分钟)4.3音乐的“情感共鸣”播放一段牧民听《赛马》的采访视频(画面:老人边听边微笑,用蒙语说“这就是我们的马”),教师总结:“真正的好音乐,能让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都找到共鸣。《赛马》里不仅有马蹄声,更有草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民族音乐的力量。”设计意图:从“创作背景”到“乐器文化”再到“情感共鸣”,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音乐不是孤立的声音,而是文化的活态传承”。5实践迁移:用“我的方式”表达音乐(7分钟)为巩固所学,设计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动觉体验组: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结构(A段双手模仿“拂草”,B段双脚小跳模仿“马蹄”,A’段双臂舒展模仿“归程”);视觉表达组: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音乐情绪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情绪,用曲线高低表现快慢强弱);语言描述组:以“我是小乐评家”身份,用50字描述“你听到的《赛马》故事”(例:“一开始,草原像刚睡醒的孩子,慢慢的;突然,好多马‘得得得’跑起来,越跑越快,我都想跟着喊‘加油’;最后,马群走远了,草原又安静了,但心里还很热闹。”)。教师巡回指导,选取各组代表展示,重点表扬“能结合节奏、技法分析”的发言(如“我在B段用小跳,因为这里用了跳弓,声音很碎,像马蹄点地”)。5实践迁移:用“我的方式”表达音乐(7分钟)设计意图:通过多模态实践,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强化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与运用。05总结与拓展:让民族音乐“活”在当下1课堂总结:提炼核心认知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接龙”总结本课(教师起头:“今天我们听了——”学生接:“《赛马》”;“它是用——”接:“二胡演奏的”;“音乐里有——”接:“跳弓、马蹄声、草原”;“它让我们知道——”接:“民族音乐很好听,还能讲文化故事”)。教师补充:“《赛马》是一把二胡的‘草原游记’,更是中华文化的‘声音名片’。希望同学们记住:民族音乐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的文化’——它在我们的耳朵里,更在我们的心里。”2课后拓展:延伸音乐之旅基础任务:聆听《赛马》的不同版本(如二胡与乐队版、儿童二胡版),对比“哪个版本更能让你‘看到’赛马场景”,下节课分享;挑战任务:尝试用家里的乐器(如筷子敲碗、杯子倒水)模仿《赛马》中的核心节奏(前十六后八),录制15秒音频,上传班级音乐角;文化任务:和家长一起观看电影《一代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