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学讲义必修3]
第26讲生态系统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生物群落与它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比较
成分各成分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地位
非生物的物阳光、热能、水、空气、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
必需成分
质和能量无机盐等来源
①绿色植物;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
②光合细菌和蓝藻;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引入生主要成分、基
生产者
③化能合成细菌,如硝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石(必需成分)
化细菌等物质和能量
①绝大多数动物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帮最活跃的成分
消费者
②寄生和共生生物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非必需成分)
①腐生细菌和真菌物质循环的美
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
分解者②腐食动物,如蚯蚓、犍成分
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蜕螂等(必需成分1
(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①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②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牛.动物蚯蚓、
蜕螂等属于分解者。
③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和硝
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和每菌属于分解者,寄生
细菌属「消费者。
④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②营养级:指生态系统中每条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所以,
消费者级别和其营养级级别相差”一二对应关系如下表:
③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叫作食物网。
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I)能量流动过程分析: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
部分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一一植食性动物摄
入体内。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小部分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其余大部分则被动物体同
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后,将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能量
在第三、四营养级的变化,与在第二营养级大致相同。
初
通
过呼
级
作用
以
消
能散
失
费
下同化为
者吸收
同
一自身的
营
吸收化能量
摄食养
的
于
用t
级
-总
级
养
初Z
体以荚便
能
级-未吸收
内
生
的
量形式排
消
育
消发
繁
才出
费
等
殖
储
者
:
于
存
物
4震
一
内
食物_________,体
死亡残
分解者
骸
注意说明: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并非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植
物体上的太阳能,也并非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总和。
每•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最终有三个去向:一部分在自身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随生物
遗体、残落物、排泄物被分解者释放出来;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摄入品与同化最的区别:除第一营养级生物外,某一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能审并不是该营养级生物
的同化量,因为有一小部分能量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最终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因此,真正流入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下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粪便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的
同化量。
能量的输入并非只有光合作用,在极少数特殊空间,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是通过特殊
细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下二膏养级高化量
(2)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二上•营养级同化量xlOO%,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
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所以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2.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I:最
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下图
工也C、H、O、、、P等元素44班比
尢机环境,入用屉结点工―生物群落
、全球性、循环性,
生物圈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一一碳循环
大气中的CO]库
分
解
作・太快、太多导致温室效应|
用
燃烧
分解者化石燃料
(1)碳的存在形式: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生物群落中的碳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
式存在。
(2)碳的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是C02;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
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某些微
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
递均是单向的。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三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乂
有必然的联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主要以无机物形式
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往复性
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
联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
(1)实验原理:表层土中含有大量的土壤微生案例1案例2
微生物能分解落
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微生物能分泌细胞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叶,使之腐烂
对土…L…
外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实教组
(2)实验设计与结论
实验B烧杯中加入30ml.蒸
对照组对上填不做任何处理
注:Ai、Bi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设计端水
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土壤中是否含有分斛淀粉
自变址士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的微生物
A1不变蓝
在相同时间内,实A产生借
K2
实验现象脸组落口।腐烂程红色沉淀
度小于对照组BI变蓝
B
B2不变色
微生物对落叶有土填浸出液中的徽:生物能
结论分析
分解作用分斛淀粉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根据生态系统中传递信息的载体不同,一般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类别概念常见种类来源
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过光、声、温度、湿度、磁力无机环境或生
物理信息
程传递的信息和动植物的形态、体色等物本身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
植物的有机酸、生物碱等代动植物体内产
化学信息中,产生的一些能够传
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生
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通过动物特殊表现或特
蜜蜂跳舞、繁殖季节雄鸟的动物自身的特
行为信息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
“求偶炫耀”、乌贼喷墨等殊行为或表现
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美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考点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亚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系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它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
-----------►鸟数量增慵---------------
,数量下降-]「气候也誓一j
鸟食物增加鸟因饥饿死亡鸟吃少量害虫/吃大成宫虫
草木繁茂风调南展
I—害虫减少^------------11—保护环受,」
>-------------害由增加一环境更荚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I)抵杭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
概念
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越复杂,抵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越简单,
影响因素
抗力稳定性越强则越容易恢复,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1)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也有
特殊情况,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弱)。两
者之间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稳定性
抵抗力
联系
力
0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
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①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不能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等。
②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要提高其稳定性,应投入相应的物质、能量,保证生态系统内
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例如,对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肥、灌溉和控制病虫害;建造“生态屏障工
考点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I.人口增长与全球环境问题
(I)我国人口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人口增长与全球环境问题
我国人口特点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对资源的影响: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
②对能源的影响
③对环境的影响
④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
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涵盖了三个层次。
①基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
②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包括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等方面。
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研。
③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具有目大的潜力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以及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这是最有效
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保护对象: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②易地保护: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
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保护对象:由于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使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
胁的物种。
③离体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例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对物种基因进
行保护;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
义,自觉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和习惯。
(4)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
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不协调的发展。这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要点:发展
援助,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清洁水源,绿色贸易。
1.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
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
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A.[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故春季乔木、灌木开
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B、由于对光的竞争,植物有分层现象,
由于食物的选择作用,动物有分层现象,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让水平方向上各种生物的分布不相同,B正
确;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会发生相应改变,D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变
B.种群数量变化的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
C.“桑基鱼塘”提高了各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答案]C.[解析]A、在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和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且种群数量足够大,种
群内的个体能够自由交配的情况下,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变,A正确;B、在
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呈型增长,且种群增长率不变,B正确;C、“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建
立,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D、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
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进而限制了细胞的长大,D正确。
3.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
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
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
[答案]C.[解析]A、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物种
丰富度更高,A正确;B、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C、群落的交错区
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
错误;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生物种类更多,演替速度更快,D正确。
4.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内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
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种群数址的相对值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C.[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环境变好,资源空间相对充足,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
容纳量,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
代,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群落演替中一个优势种取代另一个优势种,但前一
个优势种一般不会消亡,只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图中可以显示在第三阶段甲乙两种群仍然存在,C错
误。图中群落演替过程,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大,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
正确。
5.某草原曾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十儿年后恢复到草原群落。下列关于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B.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
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
D.恢复后的草原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
[答案]C.[解析]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当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植物种类相对稳
定,可能不再增加,B错误;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如多年生草本群落会替代一年生
草本,灌木会替代多年生草本等,C正确;D、恢复后的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错误。
6.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
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被率由火灾后的61.5%提高到87%以上,动植物
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
D.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答案]A.[解析]A、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群落组成不同优势物种改变,所以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正确;C、
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
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
7.2020年4月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火灾,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有关部门相继采取
了多种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期待几年后这里会自然成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珠山低、中、高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小珠山南坡与北坡植被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影响该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
C.群落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种群取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D.新形成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以前有所不同,物种丰富度与种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答案]C,[解析]A、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分布状态,小珠山低、中、
高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小珠山南坡北坡光照不同,所以植被
数量存在差异,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C错误;D、随着环境恢复,新
形成的群落物种数目更多,种间关系也更多,D正确.
8.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
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A.550kJB.500kJC.400kJD.KM)kJ
[答案]A.[解析]设丙的能量为x,经丙T丁一己T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10%)3=
500(kJ),经丙一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小(10%)2=50(kJ),即丙最少含500+50=
550(kJ)的能量。
9.由于“赤潮”,•条4kg的杂食海洋鱼死亡,假如此杂食鱼的食物有"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
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杂食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
物()
A.28kgB.280kgC.16kgD.160kg
[答案]D.[解析]依题意构建食物网,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杂食海洋鱼的食物来自3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海洋植物T杂食海洋鱼,②海洋植物T
草食鱼类T杂食海洋鱼,③海洋植物->草食鱼类一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由①得:4x(l/2)4-20%=10(kg);由②得:4x(l/4)v20%4-20%=25(kg);由③得:4x(174)4-20%4-20%4-20%=
125(kg)o故共消耗海洋植物的量为10+25+125=160(kg)o
1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曰A:B=I: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
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C
A.1.375倍B.1.875倍C.1.273倍D.0.575倍
[答案]A[解析]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C原来的能量为a,则
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l/2axl0xl0+l/2axl0;改变食物比例后的C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
2/3bxl0+l/3bxl0xl0,根据题意可得:l/2axl0xl0+l/2axl0=2/3bxl0+l/3bxl()xl0,b/a=1.375o
11.如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I。'kJ/(m2.a)]o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A.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从外围的农田生态系
统等补偿输入的能量
B.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xl()3kj/(m')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9xlOskJ/(m2a)
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6%
[答案]D.[解析]城市生态系统虽然是人为建立的,但还是要依赖自然系统,其能量输入除生产者固定
的太阳能外还有外围的其他系统补偿输入的能量,才能维持平衡。肉食动物同化量为16-4-9-0.5=2.5,
所以补偿输入量为(2.1+5.1+0.05+0.25)-2.5=5“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3+70+3+14+2+5+12
=129。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23+70+3+14)=12.7%[以上计算单位均为KF
kJ/(m2-a)]o
12.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杳某草原黄鼠的十富度
D.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来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
[答案]B.[解析]A、单子叶草本植物常为丛生或蔓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
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因此常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B、趋光性昆虫具有趋
光的特点,因此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C、草原黄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不能调查丰富度,C错误;D、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研究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增长,D错误。
1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零
B.某岛屿火灾后马尾松的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可能表现为斑块状镶嵌
C.次生林在演替成森林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
D.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答案]B.[解析]A、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零,A正
确;B、马尾松是个种群,水平结构是群落的分布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
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B错误;C次生林在演替成森林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
再稳定,C正确;D、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D正确。
14.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止确的是()
A.甲和乙发生演替的类型与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类型相同
B.第5年到第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甲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强
C.在第5年,甲乙两群落的丰富度大致相同,抵抗力稳定性一定相同
D.第20~30年,群落甲的物种类型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1B.[解析]据图可知,甲乙两个群落发生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初生演替,演替类型不同,A错误;据图可知,甲群落比乙群落物种丰富度恢复得更快,因此群落甲的恢
复力稳定性比乙强,B正确;在第5年,甲乙两群落的丰富度大致相同,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
结构复杂程度有关,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一定越大,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相同,C错误;
第20~30年,群落甲的物种丰富度不再发生变化,但群落的物种类型可能仍在变化,D错误。
15.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理启动了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三线”划定生态搬
迁等一系列攻坚战和持久战,探索出了“全域治理,系统修复,综合整治,绿色发展,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
治理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深入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此回答下列问题:
(1)洱海保护治理前应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群落的并列下名录,再调查不同种类生物的
,为评估环境污染懵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2)分析洱海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发现:低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通常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通常较少。
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在洱海生态治理过程对洱海周边原有湿地进行保护,建立多个自然湿地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的一保护;湿地中每利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
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结果。
(4)在洱海周边实施退耕还湖还湿地来恢复生态环境,从洱海生态系统破坏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
类活动会影响O
(5)为恢复洱海内生物类群,在洱海内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鱼类在生态
系统中的作用:o
[答案](1)物种组成种群密度(2)能量流动逐渐递级,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3)就地保护
共同进化(4)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鱼类作为消费者分解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能促进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
[解析](1))治理前,为评估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常需要调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
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列下名录,再调查该淡水湖中不同种类生物的种群密度。(2)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
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3)建立自然保
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
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
进化的结果。(4)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研究表明适量投放不
同食性的鱼类,是恢复洱海内生物类群一个重要因素,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中,鱼类作为消
费者能分解利用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6.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木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
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避Ft其蓼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制造企业设备智能化管理方案
- 经典儿童诗词拼音朗读与记忆训练
- 一年级拼音学习测试及效果分析报告
- 物业服务宣传视频创意脚本
- 小学电子手抄报创意设计方案
- 融资代建合同风险控制与范本指导
- 中职计算机应用技能考试试题
- 在线教育课程作业自动批改设计
- 扶贫大棚项目验收标准与流程
- 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方案与实施技巧
- 2025年年国产AI芯片和高性能处理器厂商排名和行业趋势报告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烘焙花生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船舶现场应急预案
- 美容牙科的色彩学原理课件
- 红色文化基地课件
- 干花的制作与欣赏课件
- JJF 1072-2000-齿厚卡尺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4.11 多姿多彩的植物 - 苏教版(共25张PPT)
- 简易呼吸器课件
- 《课题结题报告》PPT课件.ppt
- 个人劳动仲裁申请书的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