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狼洞其中

洞:洞口

B.

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C.

鹊巢其上

巢:筑巢

D.

集古木上

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故选A。(2)①重点词语:变诈

诡诈

;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故答案为:⑴A;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⑵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附参考译文】【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例句义项①卿家君法孤________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②久而益敬________A.更加;B.增加;C.好处。③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④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A。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B。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故选B。(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故答案为:(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1)C(2)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日:天。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贵:可贵。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贵:富贵。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顾:回头看。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顾:回头看。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故:原来的,旧的。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故:原因,缘故。故选C。(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后停顿。“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故句子划为: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文章中的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故答案为:⑴C;⑵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⑶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4.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观

困(2)解释加点的字①期日中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①,好勇力,志伉直②,冠雄鸡,佩猳豚③,陵暴④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⑤,因门人请为弟子。(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注】①鄙:粗朴。②伉直:刚强直爽。③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④陵暴:欺凌,施暴。⑤质:质,通“贽”,礼物。【丙】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指点评论。磨,通“挥”。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顾: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②回转顾望________(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饭”活用做“吃”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①冠雄鸡________②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①好勇力________②顾勃然不堪曰________(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①【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②【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③【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①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答案】(1)回头看;看(2)戴帽子;穿儒服(3)喜欢;忍受(4)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7)B;C;E【解析】【分析】(1)“顾”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①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冠”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3)“好”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好”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堪”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①能够承受,经受得起;②可以,能够。在这里“堪”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委”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设”意思是“使用,运用”,“诱”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傲”意思是“对……傲慢”,“以”意思是“用”。据此翻译作答即可。(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7)①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②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③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故答案为:⑴回头看;看⑵戴帽子;穿儒服⑶喜欢;忍受⑷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⑸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⑹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⑺B;C;E【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⑺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①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②,思意不惬。后示张公③,张曰:“此二京④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⑤,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⑥者,莫不敛衽赞述⑦焉。(选自《世说新语》)【注】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②讥訾(zǐ):讥笑非难。③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④二京: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⑤皇甫谧: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⑥非贰:非难、不同意。⑦敛衽(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莫不敛衽________②未重于世________(2)下面句中划线的“于”与成语“受制于人”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君文未重于世

B.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C.

于是先相非贰者

D.

责任重于泰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①思意不惬。②然君文未重于世。③宜以经高名之士。④遂为作叙。(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时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没有;重视(2)A(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莫:否定副词,没有;重:动词,重视。(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A项和例句的“于”字都是介词,被。其余三项都是介词,B、向;C、从;D、比。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注意“惬、然、宜、经高名、遂”等字要准确翻译。(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文段写左太冲写好《三都赋》时,受到很多人的讥刺,直到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又为他做了《序》。说明人们不去认真读文章,人云亦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故答案为:(1)没有;重视。(2)A(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莫不”指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不惬:不好;然:但是;宜:应当;高名之士:有名望的人士。(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附参考译文】

左太冲刚写好《三都赋》时,当时的人们对他多有讥刺,他心里不好受,就拿去给张华看。张华说:“看来张衡的《二京赋》可以变成《三京赋》了,但是你的文章没有为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左思就去询问皇甫谧,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就为他做了《序》。这样,原来非议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行礼赞叹的。7.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________________尊君在不?诺,期返而食(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答案】(1)fǒu;shí(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3)C(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解析】【分析】(1)“不”通“否”应读作“fǒu”,“食”在这里的意思是吃饭,故应该读作“shí”。(2)①这句话的大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因此,“期”应解释为约定。②这句话的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因此,“委”应解释为丢下、舍弃。③这句话的大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因此,“方”应解释为才。④这句话的大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因此,“恐”应解释为怕。

(3)A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期/日中

。B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对子/骂父

。C停顿正确。D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C。(4)本题翻译时首先理解几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①“中”:中午;“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②“而”连词;“止”挽留;“食”:吃饭。(5)这两段文字都是有关“守信”的,本题要求结合文段内容谈对“守信”的看法,答题时只要围绕“守信”来谈,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要连贯,用语要恰当。【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解答本题须注意“不”是通假字,应读作“fǒu”。(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守信”这个主题谈看法即可。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2)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

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B.

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C.

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D.

必不明:一定看不见。(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5)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答案】(1)第一篇: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第二篇: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2)C(3)都很聪明,比喻精美恰当。(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5)清晨,树林里鸟儿就像是百唱不厌的歌唱家,给大自然带来欢乐。【解析】【分析】(1)【甲】人物:谢太傅、子侄辈;时间:寒雪日;事件:聚会时咏雪;结果:谢太傅大笑。把这几个整合起来就是: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乙】人物:徐孺子;时间:月夜;事件:机智地回答别人的有关月亮的问话。把这几个信息整合起来就是: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2)C项,戏:游戏、玩耍。因此这句话应反映为:曾经在月下玩耍。故C翻译错误。ABD翻译正确。(3)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甲文中的兄女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雪花轻盈、洁白的特点。乙文中的徐孺子用人眼中的瞳子作比,巧妙地反驳了别人有关月中无物当极明的观点,让人非常的信服。因此,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的答话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又贴切。(4)此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赏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5)此题要求仿照文中孩子们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喻就是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比如由鸟儿的鸣叫联想到鸟儿在歌唱。再如秋天的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等。注意联想要自然,比喻要恰当。【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故事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些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就是文章所讲的故事。(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外面、语言、动作、心理等。(4)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然后再仿造例句写句子。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④。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⑤。姐引之去,猴揖谢⑥之,仍牢守故宅,撷⑦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⑧石其上,曰:“义猴之墓。”【注释】①隅:角落。老圃:种菜的老农。②适:嫁。③掣(chè):牵。④逸:逃跑。⑤掩:掩埋。⑥谢:拒绝。⑦撷:采撷。⑧勒:刻。(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姐引之去

引:________

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3)本文中的“义猴”有哪些“义”的行为?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回答。【答案】(1)拉;离开(2)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3)①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引:动词,拉;去:动词,离开。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遍、于、乡、资。句意是: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提取信息。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翻译并理解内容归纳为,①“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未三月而偃卧坟间”: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故答案为:⑴拉;离开;⑵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⑶①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遍哭于乡: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于,介词在。乃资:于是资助。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附参考译文】

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中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钱它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10.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①,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②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③,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④,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⑤,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⑥,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狗夜走还。(选自《搜神后记》)【注】①燎原:野火旺盛。②周章:急得团团转。③跬步:半步。④暗行:晚上赶路。⑤号:嚎叫。⑥尔:这样。(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乃语路人

语:告诉;对……说B.

狗夜走还

走:步行C.

怪此狗向井号

怪:对……感到奇怪D.

系之而去

去:离开(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犬乃周章号唤

其一犬坐于前B.

狗呻吟彻晓

因往晓之C.

若尔,便不相出

求闻之若此D.

狗乃引颈视井

下车引之(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堕于空井中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B.

即而出之

学而不思则罔C.

方见之

久之,目似瞑D.

以狗相与

静以修身(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B.

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杨生立即被救了出来,把狗拴住就离开了。C.

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D.

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这一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答案】(1)B(2)A(3)A(4)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能力。(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B项的意思是“狗在晚上逃跑回到了杨生身边。”走是跑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力。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故答案为A。(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虚词的理解。A中都是“在”的意思,故选A。(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去逐项分析。结合课文内容,B中,应是“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故选B。故答案为:(1)B。(2)A。(3)A。(4)B。​【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附参考译文】

晋朝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杨生)非常喜爱它,杨生出门或在家都跟它在一起。一次,杨生喝醉了,走到了大湖边草地上,睡着了不能动。当时正是冬天野火旺盛,风势很猛。(他的)狗急得在他周围一直呼唤他醒来,(但是)杨生喝醉了不知道。杨生的前面有一洼水,狗就走进水中,转身回来,将沾在身上的水洒在他左右。像这样反复几次,草沾了水,倒在地上了。火就绕了过去。杨生醒了才看到。

后来一晚上,杨生因为晚上赶路,不小心掉在了空井中,狗在旁边一直叫到天亮。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对这狗向着井中嚎叫感到奇怪,过去看到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定给您丰厚的报酬。”那个人说:“把这狗给我,便会让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除了这个条件,我都答应你。”那个人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救你出来了。”狗于是伸颈向井里面的杨生使眼色。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狗不时回头看。但五天过后,狗在晚上逃跑回到了杨生身边。【点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一定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关键的语句进行信息的筛选,切记不可离开文本。11.(2011•赤峰)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②学而不厌

________③不愤不启

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C.

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5)用原文填空。①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②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6)相关内容链接。①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答案】(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2)B(3)A(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句意为:学习不知道能满足,厌:满足。③句意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悱: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A.①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表转折,却。②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承接。B.①句意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以:凭借。②句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凭借。C.①句意为:一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焉:兼词,兼“于之”。②句意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玩弄焉:从。D.①句意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自:从。②句意为: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不同形式,尤其是省略句的特点。A.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指代温故知新的人);B.有时(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舟);C.林尽水源,(林尽)便得一山;D.(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故选:A。(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敏”:聪明;“是以”,因此。句意为: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点评】一、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③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⑥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四、一词多义:①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③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④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仲由,交给你对待知于不知的态度。知道知识就是知道知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的聪明。”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③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④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③熟:仔细。④诟:责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侄罔然而止/俄而雪骤

B.

丞相自若也/未若柳絮因风起C.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下车引之

D.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尊/君在不(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这则故事中该受到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答案】(1)C(2)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解析】【分析】(1)A表修饰;表承接。B如此,这样;比作。C代词。D否定词,不是;通假字,通“否”。(2)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故事中的张丞相让侄儿抄写自己写的字,因他写得太潦草,侄儿不认识去问他,他不是说自己写得潦草,而是责怪侄儿问得晚了。由此可知这个故事应该受责怪的是张丞相。故答案为:⑴

C⑵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⑶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净植

(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B.

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C.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D.

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多;洗;竖立;少(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3)C(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鲜”读“xiǎn”,“少”的意思。(2)本题翻译赋分点:濯:洗涤;妖:妖媚;宜;应该;众:多。(3)C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故答案为:⑴多;洗;竖立;少⑵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⑶C;⑷【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文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⑷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