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汇编与教学指导_第1页
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汇编与教学指导_第2页
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汇编与教学指导_第3页
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汇编与教学指导_第4页
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汇编与教学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汇编与教学指导引言:古诗文启蒙的黄金时期三年级,是孩子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古诗文启蒙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记忆力旺盛,模仿能力强。引导他们接触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文,不仅能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升审美情趣,更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其一生的文化素养奠定坚实基础。本汇编与教学指导,旨在为一线教师和广大家长提供一份实用、专业的参考资料,帮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走进古诗文的世界。第一部分:必背古诗文汇编与简释(一)古诗部分1.《江南》(汉乐府)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何田田:莲叶茂盛、挨挨挤挤的样子。译文参考:江南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多么茂盛啊,挨挨挤挤的。鱼儿在莲叶间欢快地游来游去。鱼儿一会儿游到莲叶的东边,一会儿游到西边,一会儿游到南边,一会儿又游到北边。诵读提示:这首诗语言朴素明快,充满生活气息。诵读时要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注意“何田田”的赞叹语气,以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带来的动态感,语速可稍快,体现鱼儿的活泼。2.《长歌行》(汉乐府·节选)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xī):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徒:白白地。译文参考: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清晨的露水等待着阳光的照耀。温暖的春天布施恩惠,万物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常常担心秋天到来,花叶就会枯黄衰败。千百条河流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呢?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努力奋斗,到老了只能白白地悲伤后悔。诵读提示:前四句描绘生机勃勃的春景,语调上扬,充满生机。中间两句写对秋来衰败的担忧,语调可略沉。“百川东到海”气势开阔,“何时复西归”则带有一丝感慨。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要字字清晰,语气坚定,富有警示意味,让孩子体会其中蕴含的珍惜时光的道理。3.《敕勒歌》(北朝民歌)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川,平川、平原。*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笼盖:像笼子似的罩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苍苍:青色。*茫茫:辽阔,深远。*见(xiàn):同“现”,显露。译文参考: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顶巨大的毡帐,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当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下去,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诵读提示:这首民歌气势雄浑,意境开阔。开头两句点明地点,语调平稳。“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要读出那种宏大的气势。“天苍苍,野茫茫”语速可稍缓,读出草原的辽阔无垠。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风吹草低”时语调稍抑,“见牛羊”时则要豁然开朗,充满惊喜。4.《咏鹅》(唐·骆宾王)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注释:*曲项:弯着脖子。*掌:这里指鹅的脚掌。*拨:划动。译文参考:鹅,鹅,鹅!弯着脖子对着天空唱歌。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动着清澈的水波。诵读提示: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咏物诗。开头三个“鹅”字,要读得欢快、亲切,仿佛在呼唤小鹅。“曲项向天歌”要读出鹅的悠然自得。后两句色彩鲜明,画面感强,语速可稍慢,让孩子想象鹅在水中游弋的美丽姿态。5.《风》(唐·李峤)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注释:*解落:吹落,散落。*三秋:秋季,一说指深秋。*二月:春季的代表月份。*过:经过。*斜(xié):倾斜。译文参考: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也能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当它吹过江面的时候,能掀起千尺高的巨浪;当它进入竹林的时候,能使万竿翠竹倾斜摇曳。诵读提示:这首诗通过不同场景展现风的力量与特性。每一句都要读出风的动态。“解落”、“能开”、“千尺浪”、“万竿斜”等词语要重读,以体现风的威力和无处不在。可以引导孩子边读边想象风的样子。6.《咏柳》(唐·贺知章)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丝绦(tāo):丝织的带子。这里比喻柳条。*裁:裁剪。*似:如同,好像。译文参考: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而成的。千万条垂下来的柳枝,就像绿色的丝带。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诵读提示:这首诗清新活泼,比喻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要读出柳树的挺拔秀美。“万条垂下绿丝绦”则要读出柳条的轻柔飘逸。后两句设问巧妙,充满情趣,“谁裁出”可以带一点俏皮的疑问语气,“似剪刀”则要读出恍然大悟和赞叹之情。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少小:年少时。老大:年老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有改变。*鬓(bìn)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cuī):减少,疏落。*相见:看见我。*客:指诗人自己。译文参考: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一口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变白了。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诵读提示:这首诗充满了久客回乡的感慨和淡淡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语调要平缓,带着岁月的沧桑感。“乡音无改鬓毛衰”则要读出对时光流逝、容颜已老的无奈与喟叹。后两句通过儿童的天真提问,反衬诗人的衰老和物是人非,读时可带一丝苦涩的微笑和深沉的感慨。8.《凉州词》(唐·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堡。*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羌(qiāng)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杨柳:指《折杨柳》曲调,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听到《折杨柳》会引发思乡之情。*何须:何必。怨:哀怨。*度:吹到,到达。*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译文参考: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一座孤零零的城堡矗立在高峻的群山之中。羌笛啊,你何必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温暖的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诵读提示:这首诗意境苍凉壮阔,情感深沉。“黄河远上白云间”要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景象的雄奇。“一片孤城万仞山”则要突出孤城的孤寂和山势的险峻。后两句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何须怨”带有一丝自我宽慰和无奈,“不度玉门关”则点明了边塞的荒凉和朝廷恩泽不及的感慨,语调要沉郁。9.《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鹳雀楼:古名鹳鹊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黄河边。*依:依傍。尽:消失。*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译文参考: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诵读提示:这首诗气势恢宏,哲理深刻。前两句写景,境界开阔,“白日依山尽”读得悠远,“黄河入海流”读得奔放。后两句抒情言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要读出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欲穷千里目”是铺垫,“更上一层楼”则要铿锵有力,充满力量。10.《春晓》(唐·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晓:天刚亮的时候。*闻:听见。啼鸟:鸟的叫声。*知多少:不知有多少。译文参考:春天睡得真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小鸟清脆的啼叫声。回想昨夜一阵阵的风雨声,不知有多少花儿被打落了呢?诵读提示: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充满生活情趣。“春眠不觉晓”要读出睡醒后的惬意和慵懒。“处处闻啼鸟”则要读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鸟儿的欢快。后两句由景入情,略带一丝对落花的惋惜,语调可稍轻,带点疑问和猜测的语气。11.《凉州词》(唐·王翰)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的酒杯。*欲饮:正要喝酒。琵琶:一种弦乐器。催:催人出征。*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君:你。莫:不要。*征战:打仗。译文参考:晶莹的夜光杯中盛满了醇香的葡萄美酒,正要举杯畅饮,马上传来了琵琶声,在催人出发了。即使醉倒在战场上,请您也不要笑话,自古以来外出征战的人,又有几个能平安归来呢?诵读提示:这首诗表现了边塞将士豪放不羁的生活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前两句写宴饮的热烈场面,要读出豪放和畅快。“欲饮琵琶马上催”则转折,带出军情的紧急。后两句是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要读得悲壮、激昂,充满英雄气概。12.《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不教(jiào):不让,不叫。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度:越过。*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译文参考: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将士们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越过阴山。诵读提示:这首诗意境雄浑,情感深沉,充满了爱国情怀。“秦时明月汉时关”时空跨度大,要读出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沧桑。“万里长征人未还”则充满了对征人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后两句抒发了对良将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壮志,“但使”、“不教”要读得坚定有力。1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是辛渐要去的地方。*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这里比喻人的纯洁清白的情操。译文参考: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诵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情感基调并非全是悲伤,更有诗人对品格的坚守。“寒雨连江夜入吴”要读出雨的迷蒙和送别之夜的凄清。“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孤”字要重读,既指楚山的孤耸,也指诗人内心的孤独。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要读出诗人的坦荡、纯洁和坚守,语气坚定而从容。14.《鹿柴》(唐·王维)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注释:*鹿柴(zhài):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见(jiàn):看见。*但闻:只听见。但,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