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本与解析_第1页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本与解析_第2页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本与解析_第3页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本与解析_第4页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本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本与解析古代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份科学、精妙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领略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情感、传承文化基因的关键。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的范本,并辅以深入解析,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一、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着手设计具体教案之前,明确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1.学生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和兴趣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化解读与体验。2.文本为核心原则:紧扣诗歌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致品味语言文字,挖掘文本内涵,避免脱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或空泛说教。3.情境创设原则:通过多种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4.方法指导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手法辨析、情感体悟等,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5.文化浸润原则:在诗歌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二、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本——以李白《蜀道难》为例(一)课题名称:李白《蜀道难》(二)授课年级:高中(三)课时安排:1-2课时(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李白及其浪漫主义风格有初步了解。但《蜀道难》作为一首乐府旧题诗,其雄奇的想象、奔放的激情、变幻莫测的句式和深厚的意蕴,对学生而言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可能对诗中描绘的蜀道艰险缺乏直观感受,对诗人情感的深层寄托亦需引导。(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并掌握诗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情感变化。*学习本诗运用的夸张、想象、象征等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气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语言特色。*通过问题引导,深入理解诗人情感及诗歌的文化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蜀道的奇险壮丽,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理解诗人在诗中寄寓的忧虑与警示,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或其他合理解读)。*学习诗人豪迈奔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六)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通过奇绝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蜀道艰险的艺术特色;把握诗人情感的层次与变化。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成因;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多重象征意义及诗人寄寓其中的复杂情感。(七)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八)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PPT课件(包含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蜀道风光图片/视频、相关音频朗诵材料),准备《蜀道难》朗诵音频。2.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查阅李白生平及创作风格相关资料。(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播放蜀道险峻风光的短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配以雄浑的背景音乐。*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何感受?(引导学生说出“险峻”、“壮观”、“令人望而生畏”等词语)*导语:自古以来,蜀道就以其奇险闻名天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一首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千古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蜀道难》,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奇险与豪情。二、初读感知,夯实基础(约15分钟)1.听范读:播放《蜀道难》朗诵音频(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2.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标注疑难字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正音释词:*重点字词:噫吁嚱、蚕丛、鱼凫、天梯石栈、猿猱、萦岩峦、扪参历井、膺、巉岩、飞湍、喧豗、砯崖、崔嵬、豺狼、吮血、咨嗟。*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简要梳理。4.再读,把握节奏: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特别是七言与杂言交错的句子,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例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整体把握,梳理文脉(约15分钟)1.学生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2.小组讨论:诗歌从哪些角度描绘了蜀道之难?(引导学生从历史悠久、山势高危、道路艰险、环境险恶等方面概括)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结构脉络:*开篇:叹蜀道之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高)*中间:述蜀道之险(历史、山势、行路、环境——险)*结尾:忧蜀道之祸(战祸之烈——忧)(板书或PPT呈现结构简图)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1.小结:今天我们初步领略了《蜀道难》的气势,疏通了文意,梳理了结构。这首诗就像一幅雄奇的画卷,我们才刚刚打开它的一角。2.作业:*熟读全诗,背诵开篇至“以手抚膺坐长叹”。*思考: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蜀道之难”?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难”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约3分钟)*抽查学生背诵情况。*提问: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蜀道难》的结构,谁能简要回顾一下?二、品读鉴赏,探究艺术(约25分钟)1.探究“奇”——赏析艺术手法:*问题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其反复咏叹、层层递进、强化情感、奠定基调的作用)*问题2:诗人是如何具体描绘蜀道之“难”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相关诗句并加以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总结)*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极言蜀道之高、之险、之固。*想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追溯历史,驰骋想象;“扪参历井仰胁息”,想象行人置身高空的惊险。*衬托/侧面描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以黄鹤、猿猱的难以逾越衬托蜀道之高险。*神话传说: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增添了蜀道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也暗示了蜀道开凿之艰难。*视听结合:“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视觉、听觉;“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听觉。*教师总结:诗人正是运用了这些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衬托等手法,使蜀道的艰险形象可感,撼人心魄,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奇之又奇”。2.体悟“情”——把握诗人情感:*问题3:诗人在描绘蜀道之难时,仅仅是客观描写吗?字里行间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赞美、惊叹、担忧、警示等)*问题4:结合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可简要补充安史之乱前蜀地可能存在的隐患或友人入蜀等说法),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咏叹蜀道之险吗?是否寄寓了更深层的感慨?(引导学生思考“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仕途艰难”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鼓励言之有理即可)*朗读指导:带着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读出豪迈、惊叹、忧虑等复杂情感。三、拓展延伸,文化感悟(约10分钟)1.讨论:《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总体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情感炽烈)3.文化思考:《蜀道难》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展现了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勇气,也寄寓了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四、总结提升与作业布置(约7分钟)1.总结:《蜀道难》以其雄奇的想象、奔放的激情、变幻的句式,描绘了蜀道的奇险壮丽,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展现了盛唐诗歌的气象。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份豪情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心中。2.作业:*背诵全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可以谈谈你对《蜀道难》艺术特色的理解,也可以抒发你读诗后的感受。*(选做)搜集与“蜀道”相关的诗句或故事,与同学分享。(十)板书设计(示例):蜀道难李白(浪漫主义杰作)结构:高(叹)——险(述)——祸(忧)(开篇)(中间)(结尾)艺术:夸张(上青天、不盈尺)奇绝想象(四万八千岁、扪参历井)衬托(黄鹤、猿猱)神话(五丁开山)情感:惊叹、赞美——担忧、警示——(复杂感慨)三、教学设计解析上述《蜀道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古代诗歌教学的规律与特点,其主要思路与亮点解析如下:1.目标设定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也有对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的期望,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设定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2.学情分析的针对性: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知识储备,准确预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文本理解难度、情感把握深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点突破。3.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递进性:整个教学过程遵循“感知—理解—鉴赏—拓展”的认知规律。从初读疏通到整体把握,再到品读鉴赏艺术手法和体悟情感,最后进行拓展延伸,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对诗歌的认知过程。4.“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教学设计中多次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组织者和点拨者,而非知识的单向灌输者。例如,在赏析艺术手法和探讨诗人情感时,均以学生的发现和讨论为基础。5.“文本为核心”的坚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蜀道难》文本展开。无论是诵读、释词,还是手法分析、情感体悟,都要求学生回归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避免了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6.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综合运用了诵读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诵读法”的贯穿,通过听读、自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这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多媒体的运用,则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7.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有梯度的问题链和深入的探究活动。例如,对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分析,以及对夸张、想象等手法的具体例证分析,都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8.文化浸润的自然融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李白的生平背景、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等文化知识,并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9.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拓展性:作业布置既有巩固性的背诵和基础梳理,也有提升性的赏析写作,还有拓展性的资料搜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10.板书设计的概括性与启发性: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结构脉络、核心艺术手法和情感基调,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诗歌主旨。当然,教学设计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