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1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2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3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说:谈论。③化:融为一体。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

则商也日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水陆草木之花

一老河兵闻之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陈康肃公善射(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答案】(1)B(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3)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4)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A.前者“更加”,后者“进步,长进”。B.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C.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指讲学家说的话。D.前者“品行高尚的人”,后者“擅长”。(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译为: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此题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清水。“妖”:妖艳。“处”:在一起。“若”:比得上。(4)在解读时要能从甲乙两文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阐明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真实可靠。如乙文可分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一句,谈的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故答案为:⑴B;⑵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⑶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⑷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点评】⑴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⑵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⑶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见解。【参考译文】

(一)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二)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D.如是在啮/如其言(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沿河求之。(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石必倒掷坎穴中。(用石头把坑洞填满)C.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D.竟不可得。(最终没找到)(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1)pǐ;zhào(2)C(3)B(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解析】【分析】(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圮”:倒塌。读“pǐ”,注意据义定音。(2)A项,前者“认为”;后者“被”。B项,前者“在”;后者“由于”。C项,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D项,前者“像”;后者“按照”。故选C。(3)“石必倒掷坎穴中”译为: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不能理解为“用石头把坑洞填满”。故选B。(4)首先要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的大意: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来推断,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5)对比三人不同的做法,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行为结果,即可具体问题出是哪一类人。如寺僧们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因为他们“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而讲学家代表的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因为他空谈“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理论。老河兵则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他能考虑到各种因素,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故答案为:⑴pǐ;zhào⑵C;⑶B;⑷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⑸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及作用把握。注意通读全文,结合文意理解句子,体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⑸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炳烛夜读》)【注】①炳烛:点燃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权谓吕蒙曰________②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答案】(1)告诉,对……说;向(2)A(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5)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告诉,对……说。“于”是重要的虚词,这里是“向”。(2)A怎么。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C凭借/以……为由。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3)本题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现指才识尚浅的人。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故答案为:⑴①告诉,对……说;②向。⑵A⑶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⑷①刮目相待(刮目相看);②吴下阿蒙。⑸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本文有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⑸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4.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甲文作者是________朝的刘禹锡,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人名)。(2)翻译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甲文中与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首尾呼应的的句子是________。(4)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文作者自比诸葛亮、扬子云,并以孔子的话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以此为荣的自豪。B.乙文作者自比陶渊明,希望人们不要贪慕富贵,要像菊花那样恬淡、隐逸、与世无争。C.乙文作者从陶渊明谈到今世人,希望人们不要贪慕富贵,要像荷花那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D.甲文作者从山到水再到陋室用类比的说理方式表达了陋室不陋,有德则馨的观点。【答案】(1)唐;周敦颐(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B【解析】【分析】(1)《陋室铭》是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鲜,少;闻,听到。(3)首尾呼应是指句意上的相互对照。“何陋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自比诸葛亮、扬子云,写自己虽然身居陋室,但是因为品德高尚就不会感觉到简陋。开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就不显得简陋了。二者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4)B.乙文作者自比莲,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故答案为:⑴唐;周敦颐;⑵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⑷B【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对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前后的呼应。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5.课外文言文阅读卖蒜老叟

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①。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做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提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节选自清

袁枚《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注释】①睨:龊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A.睨之久而不去B.但微颔之C.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D.奋拳击之(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叟能如是乎?(3)《卖油翁》和本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B(2)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解析】【分析】(1)B项“之”是语气助词,不译,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B。(2)在此题中,要注意“叟(老头)、如(像)、是(这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告诉人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练习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卖蒜叟》一文则通过杨二和卖蒜的老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据此理解,找出共同点作答。故答案为:⑴

B⑵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道理,然后谈出阅读启示。【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高傲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6.阅读理解(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3)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4)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答案】(1)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②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3)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4)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解析】【分析】(1)本题中,“暮”是形容词,理解为“晚”;“安”是一个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理解为“哪里”“怎么”。(2)①句中,“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②句是一个反问语句,翻译时保留原句式;“而”表转折关系,解释为“却”。(3)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中可知吴国大将吕蒙原来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因此成语“吴下阿蒙”就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从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答话中可以想象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因此成语“刮目相待”就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4)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可见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可见孙劝是在平等对待吕蒙,态度坦率真诚。而师旷劝学比较委婉,他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少年好学比作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比作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比作蜡烛的光明,而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样运用比喻,很形象,让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故答案为:⑴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⑵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②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⑶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⑷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成语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注意其一生的理解。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③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④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2)用三条“/”线给下面语句断句。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1)A(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解析】【分析】(1)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案件”。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囚犯/囚禁。C:离开/距离。D:判刑/研究。(2)本题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3)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王逵明白的道理是: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故答案为:⑴A⑵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⑶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一词多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⑶本题考查文章道理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的道理。【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8.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金山①夜戏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②,余道镇江往兖③。日晡④,至北固⑤,舣舟江口⑥。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⑦。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⑧。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⑨,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⑩。锣鼓喧阗⑪,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⑫,翕然张口⑬,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注】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②崇祯二年:1629年。③兖:即兖州。④脯(bū):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⑤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⑦噀(xùn):喷水,喷吐。⑧漆静:漆黑寂静。⑨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⑩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⑫摋(shā):揉。翳(yì),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②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③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④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B.何陋之有(《陋室铭》)C.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D.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答案】(1)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2)C(3)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4)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5)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道”:取道、经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俱”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起,都”的意思;“以”属于文言虚词,其意思和用法要理解好上下文内容。(2)A项,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译。C项,与题干句“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结构助词,“的”。故选C。(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漏”:洒漏。“疏疏”:稀稀疏疏,疏疏落落。(4)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5)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这句话既有“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故答案为:⑴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⑵

C;⑶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⑷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⑸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⑸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附参考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②“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或;有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有仙则名________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无丝竹之乱耳C.何陋之有D.无案牍之劳形(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乙】文中的“子”是指孔子。B.《陋室铭》骈散结合,且以散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宜通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C.【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D.【乙】文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期许。君子的精神风貌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可以感染他周围的人,并最终改变环境。(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答案】(1)出名,有名;大;调弄(2)C(3)B(4)“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5)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鸿:大。词类活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2)ABD三项都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3)B项,“以散句为主”错误,以骈句为主。故选B。(4)本题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5)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故答案为:⑴出名,有名;大;调弄;⑵C;⑶

B;⑷“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⑸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⑸,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狱:案件。④委:抛弃,扔弃。⑤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解释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一讯立辨________②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2)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什么?(3)“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这一情节体现了周敦颐怎样的君子品格?用《爱莲说》中的原句回答。【答案】(1)审讯;想要(2)有个囚犯依法不当被处死而要被处死,他与上司争辩上司不听他的意见,所以周敦颐要弃官不做。(3)出淤泥而不染。【解析】【分析】(1)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如“一讯立辨”: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讯:审讯。再如“王逵欲深治之”: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欲:想要。(2)可分析“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3)题干要求用《爱莲说》中的原句概括周敦颐“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的君子品格。首先要理解好题干句的大意。“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可见周敦颐虽身在官场,但仍刚正不阿,保持纯洁品格。所以可从《爱莲说》中提取“出淤泥而不染”作为答案。故答案为:⑴审讯;想要;⑵有个囚犯依法不当被处死而要被处死,他与上司争辩上司不听他的意见,所以周敦颐要弃官不做;⑶出淤泥而不染。【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⑶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仔细通读文章,不要遗漏人物性格的各个层面,表达时注意结合题干要求。【附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11.阅读《卖油翁》,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公亦以此自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