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_第1页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_第2页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_第3页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_第4页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垦荒屯田促复苏,精耕细作兴农桑

学习目标二:手工业的发展——技艺革新绽异彩,工坊林立展繁荣

学习目标三:商业的繁荣——商帮崛起通四海,市镇兴盛汇万商

学习目标四:人口的增长——盛世繁衍人口盛,人地之变启新程

CONTENTS

目录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01

素养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拓展延伸

05

课堂总结

06

课堂练习

07

作业布置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素养目标:

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的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历史解释)

3.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因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整体感知

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方面

粮食产量

经济作物

农业商品化

手工业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商业方面

商品贸易

商业活动

人口增长

纺织业

制瓷业

手工

工场的发展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导入

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

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

part01

学习目标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垦荒屯田促复苏,精耕细作兴农桑

PART

01

上联:垦荒广种粮棉盛

下联:育技精耕岁月甜

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概括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为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和伊犁将等设军;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

材料二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三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之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材料四清代的经济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材料五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

治前提。

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前代的基础。

人民的辛勤劳动。

1.原因:

编制土地文册

1)

年代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6837914

1776年(乾隆三十一年)7414495

2)

清朝耕织图

2.措施:

开垦荒地

洪武丈量鱼鳞图

【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阅读教材,继续分析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在哪?

3)

4)

引进、改进粮食作物

明朝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重视兴修水利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清朝治水图

玉米

红薯(甘薯)

花生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5)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作用呢?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影响: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part02

学习目标二:手工业的发展

——技艺革新绽异彩,工坊林立展繁荣

PART

02

上联:技精瓷织声名远

下联:坊众工商气象新

新知讲解

材料一: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宋应星《天工开物》

清朝织布图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提示:明代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兴盛时期,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明朝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

1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被拍出1.3亿天价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0年之久。清代丝织的著名品种除了云锦外,还有宋锦、蜀锦和古香缎、织锦缎。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涌现出棉纺织业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新知讲解

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1

制瓷业

2

【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

清·珐琅彩

制作珐琅彩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北京宫廷后,在皇帝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点击播放视频

清初(政府)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

规模大、人数多

分工明确、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纺织图

手工业工场分工细致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清朝前期的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并概括其特点

手工工场

3

part03

学习目标三:商业的繁荣

——商帮崛起通四海,市镇兴盛汇万商

PART

03

上联:商帮巨贾行天下

下联:市镇通衢聚万商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

材料:(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至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提示:(1)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2)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

(3)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点击播放视频

图2木渎镇沿街店铺

图4苏州城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老行

图1山前村的杂货铺

图3苏州城的商业街

《盛世滋生图》(局部)

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皇都积胜图》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

天下四聚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

【知识拓展】天下四聚——北京、苏州、汉口、佛山

“皇家看故宫,

民宅看乔家”

徽商

“贾而好儒”,

富甲一方。

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代表

乔致庸

徽商代表

胡雪岩

晋商、徽商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part04

学习目标四:人口的增长

——盛世繁衍人口盛,人地之变启新程

PART

04

上联:盛世繁华人丁旺

下联:地狭粮稀忧患生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原因:

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②康熙时期丁银总额固定,雍正时期摊丁入亩,使大量隐匿人口重现。

新知讲解

材料一:清代前期垦田和人口数量增长表。

材料二: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的发展,经济高度成长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意味着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材料: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人口单位:万人

康熙八年

(1669年)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雍正十二年

(1734年)

乾隆六十年

(1795年)

4253

9845

10942

29690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人口增长的表现。

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的1/3。

点击播放视频

边疆地区人口流入与开发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这些移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移民?

人口大幅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的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新知讲解

中国清代人口膨胀带来的后果是,使本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趋向高劳力密度化。……为了糊口活命,只要能增加收益,就不惜追加劳动力,哪怕边际效益已降到最低限度。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说,一个劳动力年均产量,在战国中晚期为3318斤,在唐代为4524斤,在明代为4027斤,在清代为2262斤,在1949年为1150斤。可见亩产量增加了,单个劳动力年均产量却下降了。又一结果是使农业和商品性手工业、副业相结合的家庭多种经营形式日益普及。……人口膨胀使包容所有剩余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和多种经营的家庭经济结构益加完善和巩固,而后者又刺激了人口的持续膨胀,形成恶性循环。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

发展

手工业

兴盛

商业

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时间:

地点:

部门:

表现:

明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地

纺织业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为什么清朝没有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为什么清朝没有大量引进农作物的新品种?

为什么清朝没有大规模的造船业中心?

首先是逐步发展的弹性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阻碍明清社会的主要绊脚石;第二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新产生的锁国政策,阻滞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新阶级力量的顺利产生和成长。

主要表现广州十三行是经清政府特许设立的对外贸易组织。他们垄断对外贸易,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一定的外交权。这种公行,带有官商的性质,是一种封建性的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传统观念;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内对外的消极自卫。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给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2.保护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行业产业结构;

3.坚持教育强国,创造就业机会。

盛世危机——反思

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生产的发展

统治者调整政策

手工业的发展

社会问题

人口的问题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居世界首位

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