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_第1页
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_第2页
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_第3页
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_第4页
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41.1研究背景与意义.........................................41.1.1研究现状概述.........................................51.1.2研究区概况..........................................81.1.3研究目的和必要性...................................111.2研究目标与内容........................................121.2.1主要研究目标.......................................161.2.2具体研究内容.......................................17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91.3.1采用的研究方法....................................211.3.2技术路线概述.......................................221.4论文结构安排.........................................24二、塔里木盆地地质概况....................................252.1区域大地构造背景......................................282.1.1构造单元划分.......................................292.1.2构造演化历史......................................322.2地层发育特征..........................................342.2.1主要地层序列.......................................382.2.2不同地层特征.......................................392.3岩石类型与分布........................................402.3.1主要岩石类型.......................................432.3.2岩石空间分布.......................................442.4构造变形与应力场......................................462.4.1构造变形特征.......................................472.4.2地应力场特征.......................................49三、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543.1超深层油气藏类型......................................593.1.1深层背斜油气藏.....................................613.1.2断层related油气藏..................................643.1.3压裂裂缝性油气藏...................................663.2沉积充填历史与沉积模式................................683.2.1沉积环境演化.......................................703.2.2沉积体系特征.......................................713.3储层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743.3.1储层岩性特征.......................................753.3.2储层物性特征.......................................783.3.3储层空间分布.......................................793.4复杂油气水分布规律....................................823.4.1油气水流体性质.....................................853.4.2油气水分布特征.....................................863.5成油条件综合分析......................................883.5.1生烃条件评价.......................................913.5.2岩石排烃能力.......................................923.5.3储运条件分析.......................................933.5.4封盖条件评价.......................................95四、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评价............................964.1勘探有利区带优选......................................974.1.1勘探区带划分.......................................994.1.2勘探有利区带评价..................................1014.2勘探目标优选.........................................1024.2.1沉积相带分析......................................1044.2.2有利储集体预测.....................................1064.2.3勘探目标优选原则..................................1094.3勘探潜力评估.........................................1104.3.1资源量预测........................................1134.3.2勘探成功率分析....................................1154.3.3勘探效益评估......................................116五、结论与展望...........................................1185.1主要结论.............................................1195.2研究不足与展望.......................................1225.2.1研究不足之处......................................1235.2.2未来研究方向......................................125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潜力。通过对该地区地质结构的详细分析,我们旨在了解其油气资源蕴藏情况、勘探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1地质背景:详细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地层分布serta构造特征,为后续油气勘探提供基础背景信息。1.2油气地质特征: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岩性、成烃机理以及油气运移规律,揭示油气聚集的规律和分布特征。1.3勘探潜力评估: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的资源量、勘探风险以及经济效益,对勘探潜力进行综合评估。1.4勘探技术应用:介绍目前在该领域应用的先进勘探技术,如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探讨其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前景。1.5勘探策略及建议:针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勘探策略和建议,以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本文旨在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提供有益的参考。1.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寻找并开采新的油气资源至关重要。塔里木盆地作为中国西部的最大内陆盆地,其深部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于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多样化和提高国内油气自给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研究聚焦于万米超深层油气,这一领域因其勘探难度极高、成本投入巨大而成为当前国内外石油地质学界的研究前沿与未来方向。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地质背景为基础,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与地质剖面的数据分析方法等,全面探究万米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特征。通过深化学术理论和技术革新,旨在揭示油藏的赋存状态,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并降低开发成本,从而推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进程。此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的科学认识,还将直接提高塔里木盆地乃至我国深层油气藏的勘探成功率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1.1.1研究现状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向更深层次迈进,塔里木盆地因其巨大的勘探潜力与地质复杂性,成为国内外地质学界和石油工业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万米超深层次位,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地质结构、沉积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观测、实验与分析,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总体而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学者们已逐步厘清了塔里木盆地复杂的构造格架与演化历程。前人研究普遍认为,塔里木盆地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与沉积充填过程。盆地中央的塔里木地块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周边则发育了一系列深大断裂系,如柯坪塔格断裂带、库车-塔北断裂带等,这些断裂不仅是控盆构造的关键,也对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利用地震勘探、钻井资料等多种手段,对盆地的地壳结构、深部构造变形等进行深入刻画,为理解超深层油气的赋存环境奠定了基础。【表】简述了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单元及其基本特征。◉【表】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单元基本特征简表构造单元主要特点潜在勘探目标盆地中央隆起区地势相对高起,多被新生代地层覆盖,局部有古生界裸露古生界残留油气藏柯坪塔格断陷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地层拉分发育,沉积厚度大断陷盆地下古生界油气藏库车-塔北断阶带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呈现断阶式构造特征,多套含油气层系发育多旋回油气成藏体系西部断裂带构造活跃,多发育走滑断裂,盆山耦合关系复杂与挤压构造相关的油气藏北部山前带断层活动强烈,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山前冲断带油气藏其次在沉积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方面,针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层序沉积特征的研究日益深入。研究者们精细分析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滩相,以及上覆的中生界和古近系-新近系湖相碎屑岩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盆地的充填历史、沉积环境演变以及有利储层展布规律,识别了多个大型油气田所在层的层序格架,为评价超深层储层物性、预测有利勘探区带提供了有力支撑。再次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是研究的热点,研究普遍认为,塔里木盆地具备超深层油气勘探的良好条件。主要烃源岩集中于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和寒武-奥陶系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普遍较高,具备大规模生烃的物质基础。关于储层方面,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crystal架类型复杂,孔隙发育程度受控于白云岩化作用等,整体孔渗差异性大;而新生界砂岩储层则多为细砂岩、粉砂岩,储集物性中等。圈闭类型多样,包括构造圈闭(背斜、断层相关岩性圈闭)、地层—岩性圈闭以及可能的复合型圈闭。尽管超深层(通常指6000米以下)温压条件极端,对钻井工程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前期的勘探成果,如深水催化裂解气田的发现,证明了塔里木盆地深部possui巨大的勘探潜力。超深层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一动一静”连井钻探工程的实施,深层乃至超深层地质认识不断深化。高温高压测井、地质力学模拟、随钻地质导向、智能钻头等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安全高效钻探万米超深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技术、盆地模拟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也在不断优化,为定量评价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有力手段。目前对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研究已从宏观的区域调查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数值模拟层面,但仍面临许多理论和技术难题,特别是关于深部构造怨恨、极端温压条件下油气运聚富集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备。未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适应超深层特点的勘探技术,是进一步释放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的关键所在。1.1.2研究区概况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盆地面积约50多万平方公里。该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成因复合盆地,由坳陷和隆起相间分布构成,其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多套油气赋存层系。◉地理位置与范围塔里木盆地位于东经77°-86°,北纬35°-45°之间,北部以天山山脉为界,南部为昆仑山脉,东部为阿尔金山山脉。盆地边缘受到这三大山脉的控带,内部则以多组北西、北东向的断裂系统控制其构造格局(内容)。◉地质概况◉构造特征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复杂,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个构造旋回的控制。盆地内部发育了多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盆地周缘断裂带、旋转构造带以及中央隆起带(【表】)。其中中央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源,也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构造单元主要特征油气富集情况盆地周缘断裂带发育多组平移、逆冲断裂,控制了盆地的边界和内部构造格架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旋转构造带以背斜和向斜为主,滚动背斜发育广泛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中央隆起带由多个穹隆和背斜组成,是盆地内最高的构造单元是油气的主要赋存区◉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的沉积发育历史长达数亿年,经历了从海相到陆相的多次环境变迁,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岩系,总厚度可达十几公里。其中前陆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完整,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等多种沉积类型均有发育(内容)。盆地内主要烃源岩为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的暗色泥岩,这些泥岩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适中,是盆地内油气的主要物质基础。烃源岩普遍具有良好的生烃生气潜力,为其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提供了物质基础。◉油气地质条件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充足的烃源岩:盆地内发育多套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如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暗色泥岩,为其成为我国重要油气勘探区提供了物质基础。多套储层发育:盆地内发育了多套储层,包括石炭系的碳酸盐岩储层、二叠系碎屑岩储层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的砂岩储层,为油气提供了充足的储存空间。复杂的圈闭类型:盆地内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包括背斜、断块、地层不整合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等,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良好的成藏条件:盆地内发育了多套区域性盖层,如泥炭质泥岩、泥岩和盐岩等,为油气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具有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是一个极具勘探潜力的含油气盆地。为了定量描述烃源岩的生烃能力,我们引入了生烃潜量指数(HI)这一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HI其中Ro为镜质体反射率,TOC为有机碳含量(w/w),Isp为壳牌积算因子。一般而言,当HI>1时,烃源岩处于生油窗;当HI>根据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主要烃源岩的HI值普遍在1-3之间,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1.1.3研究目的和必要性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评估其勘探潜力,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的有效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全面解析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地质结构和油气藏赋存规律。评估不同超深层油气藏类型的资源潜力和开发难度。探讨当前勘探技术在塔里木万米超深层的应用效果与局限性。提出提升塔里木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效率和可能的资源潜力实现途径。地质结构与油气赋存规律解析:详细剖析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揭示油气藏的成因与赋存模式。资源潜力与开发难点评估:结合油气藏类型,预测不同区域和深度可能储量的规模和变化趋势,分析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技术和经济挑战。勘探技术分析:评估现有勘探技术在应对万米超深地层时的效果、成本效益以及环境影响,识别技术强化和创新的方向。实现效率与潜力途径:提出针对该特定环境的勘探策略和方法优化建议,以便合理提高资源发现和开发的效率。◉研究必要性随着全球油气勘探逐渐向深层和超深层领域推进,塔里木盆地等超深层油气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塔里木盆地不仅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基地,其万米超深层区域更是预测蕴含巨大未开发潜力。该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对保障国家未来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提升国内能源自给率和能源结构优化降碳目标的关键所在。此外准确分析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潜力,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勘探实践的科学决策与风险控制,同时可为油气开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对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开展本研究不仅具有显著的理论凯指导价值,还具备举足轻重的应用实践意义。通过科学分析与评估,将为塔里木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1.2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深入揭示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系统评价其勘探潜力,为该区域内超深层油气资源的targeted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查明万米超深层地层结构与沉积特征:详细厘定超深层地层的展布规律、沉积环境及其演化历史。分析构造变形与演化机制:揭示万米超深层构造变形特征、应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评价烃源岩类型与生排烃规律:识别优质烃源岩层系,定量评价其生烃潜力及排烃效率。预测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建立超深层储层发育模式,预测有利储层展布范围。评估成藏条件与油气运聚方向:综合分析成藏期次、成藏机理,确定主要油气运聚方向。系统评价勘探潜力:基于上述地质特征,结合勘探成果,系统评价万米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潜力。(2)研究内容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开展以下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序号研究内容主要方法预期成果1超深层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地球物理测井、地震资料解释、岩心分析与测井解释1.超深层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2.沉积环境演化规律3.沉积相模式建立2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机制构造地质学分析、数值模拟、地震属性分析1.构造变形样式与特征2.构造应力场演化3.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3烃源岩类型与生排烃评价岩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井解释、数值模拟1.优质烃源岩识别2.生烃潜力定量评价3.排烃效率与方向分析4储层沉积特征与分布预测储层地质建模、地震属性分析、岩心分析1.储层物性参数统计2.储层沉积模式建立3.有利储层分布预测5成藏条件与油气运聚方向古地温模拟、地球化学示踪、数值模拟1.成藏期次与机制2.油气运聚方向模拟3.成藏模式建立6万米超深层勘探潜力综合评价勘探潜力综合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1.勘探潜力等级划分2.重点勘探区带预测3.勘探前景分析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将重点利用高精度地震资料、测井数据、岩心样品及地球化学资料,结合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理论方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内容,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最终建立起万米超深层油气成藏富集规律认识,为该区域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烃源岩生烃潜力可用如下公式初步评价:S其中:S1+A表示干酪根类型常数。CoRoa为经验系数。通过上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综合运用,期望能够全面、系统地揭示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提供有力的地质依据。1.2.1主要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并深入探讨其勘探潜力。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质特征研究分析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地层结构、构造形态、岩石类型等。研究超深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包括油气藏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等。探讨超深层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分析其与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关联。勘探现状分析分析塔里木盆地当前的勘探程度及勘探现状,包括勘探历程、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和特点等。评价现有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超深层油气勘探中的适用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勘探潜力评估通过地质特征和勘探现状分析,评估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油气勘探潜力。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资源需求,预测未来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勘探策略和建议,为未来的勘探工作提供指导。技术方法创新针对超深层油气勘探的技术难点,探讨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如何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勘探风险。为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案优化建议。通过本研究,期望能为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推动该区域的油气勘探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1.2.2具体研究内容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塔里木盆地的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并对其勘探潜力进行评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背景与构造特征首先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的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的地质背景和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重点关注盆地的地层结构、岩性分布、断层系统以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信息。◉【表】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参数地层岩性断层类型断层密度古生界碎屑岩褶皱型0.5-0.6中生界砂岩、泥岩裂隙型0.4-0.5新生界碎屑岩、泥岩张裂型0.3-0.4(2)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在详细分析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揭示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生烃过程:研究原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包括有机质的热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等。运移路径: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分析油气在地下岩层中的运移路径和聚集位置。储层评价:利用地震勘探、测井等技术手段,对储层的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进行综合评价。(3)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针对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特殊储层,重点开展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的研究。通过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揭示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评估其物性参数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表】储层关键参数参数名称单位平均数值标准差孔隙度%10-203渗透率mD0.1-1.00.3物性指数-1.2-1.80.2(4)勘探技术与方法针对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勘探难度,研发和创新勘探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超深钻井技术:研究适用于超深地层的钻井工艺和技术,提高钻井成功率。储层预测技术:运用高精度地震勘探、测井等技术手段,准确预测储层位置和厚度。油气测试技术:针对超深油气藏的特点,开发高效的油气测试方法和设备,获取准确的油气产量、压力等数据。(5)勘探潜力评估基于以上研究,对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的勘探潜力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资源量估算:利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估算各层位的油气资源量。开发潜力分析:结合地质特征、储层物性、开发技术等因素,分析各层位的开发潜力。经济可行性分析:综合考虑勘探成本、技术难度、市场前景等因素,评估油气的经济效益。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并评估其勘探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数据收集与处理1.1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内容、钻井数据、测井数据等。地球物理数据:包括地震剖面、重力异常、磁力异常等。地球化学数据:包括烃源岩分析、油气组分分析等。1.2数据处理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地质数据处理:采用GIS技术对地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对地震数据进行偏移成像、叠加处理,提高成像分辨率。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对烃源岩进行热演化模拟,计算生烃潜力。(2)地质特征分析2.1构造特征分析利用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构造特征,包括断层系统、沉积盆地形态等。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构造应力分析: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断层活动性分析:采用断层活动性指数(FAI)进行评价。公式:FAI其中θ为断层倾角,α为断层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夹角。2.2沉积特征分析通过测井数据和岩心分析,研究沉积相带、沉积序列等。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沉积相带划分:采用沉积相模式识别方法,划分沉积相带。沉积序列分析: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分析沉积序列。(3)油气地质条件评价3.1烃源岩评价通过地球化学分析,评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有机质丰度分析:计算有机质丰度参数,如TOC(总有机碳)。生烃潜力评价:采用生烃潜力指数(API)进行评价。公式:API3.2储层评价通过测井数据和岩心分析,评价储层的物性。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孔隙度分析:计算孔隙度,采用阿伦尼乌斯方程进行校正。渗透率分析:计算渗透率,采用达西定律进行评价。公式:Q其中Q为流量,k为渗透率,A为截面积,ΔP为压力差,μ为流体粘度,L为长度。3.3盖层评价通过岩心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评价盖层的封闭性。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盖层封闭性评价:采用盖层封闭性指数(CCI)进行评价。公式:CCI其中M为有机质含量,ρ为密度,A为表面积。(4)勘探潜力分析4.1勘探目标优选通过综合评价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地质条件,优选勘探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多目标优选模型:采用多目标优选模型,综合评价地质条件。4.2勘探潜力评价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评价勘探潜力。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地质统计学评价: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评价勘探潜力。通过上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系统分析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并评估其勘探潜力,为后续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1.3.1采用的研究方法为了全面分析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本研究采用了以下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地质地球物理方法是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来推断地下结构的方法。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中,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反射、重力、磁力、电磁等。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地下构造、岩性和流体分布的信息,有助于识别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2)钻探与取样钻探是获取地下岩石样本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进行钻探,可以获取岩石样品,用于实验室分析,以确定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孔隙度等参数。此外钻探还可以直接观察地层结构和油气显示,为油气勘探提供直观证据。(3)数值模拟与建模数值模拟和建模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地质模型,结合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可以模拟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和分布情况。这种方法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藏的潜力,并为勘探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4)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处理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钻井数据、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储层特征和成藏条件等关键信息。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为油气勘探目标的选择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5)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是一套基于多学科知识和数据分析的综合评价工具。通过集成地质地球物理、钻探、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结果,构建一个全面的勘探评价体系。该系统能够对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1.3.2技术路线概述(一)勘探技术基础在塔里木盆地的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以确保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向地下发射地震波,分析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来推断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油气藏的位置。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油气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测井技术:在钻井过程中,通过测量岩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了解岩层的特性和油气藏的信息。测井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信息,为勘探提供重要依据。钻井技术:采用先进的钻井设备和施工工艺,提高钻井速度和钻井精度,降低钻井成本,提高勘探效率。(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探测地下油气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术:电阻率勘探:通过测量地层的电阻率,来推断地层的导电性,从而判断地层中是否存在油气藏。磁法勘探: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中的磁性物质,从而判断地层中是否存在油气藏。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重的变化来推断地层的密度和构造,从而判断地层中是否存在油气藏。遥感勘探:利用卫星和飞机等飞行器上的仪器,对地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地表的地质信息,为勘探提供参考。(三)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地表层和地下岩层中的化学元素分布,来推断地层中是否存在油气藏。在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术:岩石地球化学勘探: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化学元素分布,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油气藏的可能性。流体地球化学勘探:通过分析地下流体(如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中的化学元素分布,来推断地下油气的分布。(四)钻井技术在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中,我们需要采用特殊的钻井技术和设备,以应对高温、高压和复杂地层带来的挑战。这些技术包括:深井钻井技术:开发专门的深井钻井设备,提高钻井深度和钻井效率。水平井技术:通过钻水平井,可以更好地了解地层的结构和油气藏的情况。水力压裂技术:利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油气的产量。(五)数据处理与解释在勘探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些技术包括:数据采集: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实时采集地震、测井和钻井数据。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插值和反演,得到地下岩层的详细信息。结果解释:通过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知识,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释,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提高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的勘探效率和准确性,为实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1.4论文结构安排(1)引言本节将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质背景以及油气勘探的现状和重要性。同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奠定基础。(2)塔里木盆地概况本节将详细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和水文概况,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3)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本节将重点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包括油气藏的分布、类型和形成机制。此外还将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勘探潜力。(4)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本节将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包括油气藏的预测方法、勘探技术选择以及勘探前景等方面。(5)结论本节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的挑战和机遇,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将系统地探讨塔里木盆地的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参考。二、塔里木盆地地质概况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被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阿尔金山脉所环抱。盆地内部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是中国重要的油气战略后备基地。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构造、沉积和成矿条件,为万米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特征塔里木盆地在其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元古代和古生代的结晶岩系组成,盖层则主要由中新生代的沉积岩系构成。盆地内部的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中央隆起带、北缘拗陷带和南缘拗陷带(【表】)。◉【表】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单元构造单元面积(万平方公里)主要特征中央隆起带15由西部的塔克拉玛干古隆起和东部的库车新生代断陷组成北缘拗陷带25包括吐哈坳陷、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南缘拗陷带10包括塔南隆起和洋勒塔格隆起中央隆起带是盆地的最高部分,其顶面深度由西部的塔克拉玛干古隆起向东部逐渐抬升,最大高程可达4000米。北缘拗陷带和南缘拗陷带是盆地的沉积中心,厚度可达7000米以上。塔里木盆地的断裂系统极为发育,主要集中在中央隆起带和边缘断裂带上。这些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沉降和抬升,也控制了油气运移和聚集。断裂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逆冲断裂:主要发育在中央隆起带,如塔北逆冲断裂带。平移断裂:主要发育在北缘和南缘,如雅麦断裂带。伸展断裂:主要发育在库车新生代断陷,如吐哈坳陷的伸展断裂带。断裂带的力学性质和活动历史对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的沉积记录涵盖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多个沉积时期,其中以中新生代的沉积最为发育。盆地内部沉积序列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沉积相区:2.1沙漠相区沙漠相区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发育有厚层的风积沙丘和黄沙沉积,厚度可达数百米。这些沉积物通常含油能力较差,但部分地区可能存在良好的封堵条件。2.2湖相-海相区湖相-海相区主要分布在北缘和南缘的拗陷带,发育有厚层的湖相和海相沉积。这些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例如,塔中地区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海相碎屑岩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2.3河相-三角洲相区河相-三角洲相区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北缘和南缘,发育有厚层的河相和三角洲相沉积。这些沉积物中包含了大量的碎屑岩和泥岩,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场所。例如,塔北地区的上覆新生界砂岩和泥岩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公式】有机质丰度计算公式TOC其中TOC为有机碳含量(%).塔里木盆地的沉积特征表明,盆地内部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和储集条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塔里木盆地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其中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是评价油气资源潜力的重要指标。3.1有机质丰度根据大量的地球化学分析,塔里木盆地的主要生油岩系为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和海相碎屑岩。这些生油岩系的有机碳含量(TOC)普遍较高,一般认为TOC>0.5%即为良好的生油岩。盆地内的有机质丰度分布如【表】所示。◉【表】塔里木盆地主要生油岩系有机质丰度生油岩系平均TOC(%)良好生油岩系TOC(%)下古生界碳酸盐岩0.8>0.5海相碎屑岩1.2>0.53.2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评价油气生成能力的重要指标,塔里木盆地的有机质成熟度普遍较高,主要以成熟-高成熟阶段为主。有机质成熟度的计算通常采用镜质体反射率(Ro)指标,一般认为Ro>0.5%即为高成熟阶段。Ro其中Ro为镜质体反射率(%)。油气地质条件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综合了构造、沉积和岩石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良好的油气成藏和分布条件。4.1油气藏类型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藏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背斜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中央隆起带和边缘断裂带的背斜构造中。断层相关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如断鼻构造和断块构造。地层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区域性不整合面附近,如海相-湖相之间的不整合面。4.2油气运移方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纵向运移:油气从深层的生油岩层中向上运移,形成油气藏。横向运移:油气通过断裂带和裂缝进行横向运移,形成远距离的油气藏。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径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4.3油气成藏期次塔里木盆地的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生界油气成藏阶段:主要发生在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期间。新生界油气成藏阶段: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期间。不同成藏期次的油气藏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概况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特别是在万米超深层勘探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2.1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盆地之一。它位于欧亚板块中部,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过程中的产物。该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复杂性使得了解其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塔里木盆地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地构造单元,即中亚裂谷、南天山凹陷以及塔里木北缘断隆带。单元特征描述中亚裂谷主要是第三纪的红层和富含硝和盐的中亚盐盆南天山凹陷发育有大量的三叠纪至新近纪厚度不等的冲断层和逆冲断层塔里木北缘断隆带裂谷晚期构造,发育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塔里木盆地的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生代的大型拗陷期和晚新生代的断拗沉陷期。古生代拗陷期:这一时期,塔里木盆地为东西向的坳陷中心,且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随着内陆伸展和海水退却,陆相沉积物逐渐增多。晚新生代断拗沉陷期: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欧亚板块,导致了盆地内大规模的抬升与沉降,形成了多期的断陷盆地,其中包含大量新生代的陆相沉积物,为油气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可勘探区域介绍在塔里木盆地中,以下几个区域具有较大的油气探测潜力:西北缘:新近纪和中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互交错,具有多期构造活动和多套生烃岩层的特点。库车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其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层的海相沉积环境为油气生成提供了有效的地质条件。阿克库勒构造带:以断裂系统复杂、生烃潜力大而著名,是塔里木盆地中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之一。这些区域在地质背景上各有特色,预示着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成就潜力。从地质背景到资源潜力,每一段地质历史的演进都是该地区油气资源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体现。2.1.1构造单元划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对于研究其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地质研究和勘探资料,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肉眼构造单元克拉通:克拉通是塔里木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单元之一,主要包括库尔勒隆起、哈密隆起、焉耆隆起等。这些克拉通具有稳定的地壳结构,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构造单元主要特征地质特征库尔勒隆起较大的面积,稳定的地壳结构丰富的油气资源哈密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壳较年轻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烟台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壳较为破碎油气勘探难度较大断块:断块是塔里木盆地中的另一类重要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北断块、中断块和南断块等。断块具有不稳定的地壳结构,但也可以形成油气藏。构造单元主要特征地质特征北断块多个断层相交,地壳活动较强油气资源分布较广中断块地壳活动适中,油气资源丰富需要进一步勘探和研究南断块地壳活动较弱,但部分地区也具有油气资源需要重点勘探(2)深部构造单元除了肉眼构造单元,塔里木盆地还存在着深部构造单元,如深断裂、深反射弯等。这些深部构造单元对于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构造单元主要特征地质特征深断裂深达数千米以上的断裂可能形成油气藏深反射弯地壳中的反射信号较强可能存在油气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单元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背景。下一步将重点研究这些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2.1.2构造演化历史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复杂地质过程,其形成与演化与亚洲中部造山带及周缘盆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和深部探测资料,可以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前寒武纪基底形成阶段塔里木盆地的古构造格架形成于前寒武纪,该时期,盆地主体经历了强烈的板块碰撞和crustal碎裂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褶皱-逆冲构造体系。这一阶段的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离散过程。通过对盆地内基底岩石的同位素测年分析,发现该阶段存在多期火山活动,表明经历了多次构造应力场的转变(内容)。时代主要地质事件构造特征震旦纪-寒武纪板块碰撞,基底块体拼合,裂谷作用形成复杂的褶皱-逆冲构造,火山活动频繁奥陶纪-志留纪裂谷持续扩展,沉积盆地形成形成区域性伸展构造泥盆纪-石炭纪地壳拉伸,沉积巨厚页岩沉积形成大规模裂陷盆地(2)海西-印支期盆地区域拼接阶段海西-印支期(约XXXMa),塔里木盆地与周缘裂谷盆地和造山带发生大规模的板块碰撞,形成了统一的构造单元。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盆地边缘形成了厚层的褶皱山系。同时盆地内部沉降接受巨厚的沉积,沉积间断层发育,表明地壳经历了多期次的拉伸与压缩(【公式】)。Δℎ其中Δℎ为断层位移,θ为断层倾角,l为断层长度。(3)燕山-喜马拉雅期裂陷与inversion阶段燕山运动(约160-70Ma)和喜马拉雅运动(约50-0Ma)期间,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塔里木盆地经历了显著的裂陷与inversion过程。盆地边缘断裂系统活动强烈,形成了多期次的沉降中心和隆起带。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的转变导致盆地在经历了长期的裂陷沉降后,部分区域经历了构造inversion,形成了新的隆起构造。这一阶段的构造演化对盆地内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4)新生代构造整体稳定阶段新生代以来,塔里木盆地整体构造活动逐渐减弱,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虽然局部仍存在一些小规模的构造活动,但总体上盆地的构造形态和应力场已经趋于稳定。这一阶段为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多期次的构造事件共同塑造了其现今的构造格局。这些构造特征不仅对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也为盆地的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条件。2.2地层发育特征塔里木盆地在万米超深层地域内展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地层发育特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钻探揭露,其地层主要发育于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总厚度可达数千米甚至逾万米。各时代地层在沉积相、岩性组合以及地质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序律性,为油气运聚提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储盖组合条件。(1)前寒武纪基底塔里木盆地的前寒武纪基底主要由变质岩系和结晶基底构成,其下部为变质程度较高的石榴石角闪岩、黑云母片麻岩等,构成盆地的硬质根基;上部则发育了绿片岩相的石英岩、板岩等浅变质地层。基底普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网络,这些构造结构不仅是盆地形成的物质基础,也为油气后期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内容)。地层单元主要岩性厚度/km地质时代主要特征变质岩系石榴石角闪岩、黑云母片麻岩等>15元古宙、太古宙变质程度高,结构致密,区域稳定性好结晶基底石英岩、板岩等>20元古宙绿片岩相,具有一定的韧性变形能力剖面结构与地震反射特征前寒武纪基底在区域上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大陆块,其上覆地层普遍发育不整合覆于其之上。地震反射特征上,基底通常表现为强反射或零相位反射,下方为无反射或复杂波组,反映了基底的深尺度及复杂构造背景。(2)古生界古生界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力层系之一,主要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地层,总厚度可达数千米。其中以石炭系、二叠系和奥陶系-寒武系为主要目的层段。岩石类型与沉积环境古生界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三大类别: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海盆环境,如中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台地相、台缘斜坡相等,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为主。这类岩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常发育溶洞、裂缝等储集空间。碎屑岩:主要分布在滨浅海、三角洲等环境,如石炭系、二叠系的砂岩、粉砂岩等。这类岩层既是良好的储集层,也是有效的盖层。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如泥盆系的部分火山岩系,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公式:储集空间发育程度(E)=(孔隙度Φ+裂隙密度λ)×岩石表面积A其中孔隙度Φ和裂隙密度λ是影响储集空间的主要因素,岩石表面积A则与成藏环境密切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成岩作用主要受沉积环境、流体运移等因素控制。例如,奥陶系-寒武系碳酸盐岩的成岩晚期普遍发育了白云石化、交代作用等,这些作用显著改善了岩石的储集性能。(3)中生界中生界主要发育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盆地内重要的烃源岩和储盖层。侏罗系暗色泥岩是一位重要的生油层,而白垩系砂岩则是主要的储集层。中生界岩性组合以碎屑岩为主,如侏罗系的页岩、泥岩,白垩系的砂岩、泥岩等。这些岩层普遍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储盖组合。地层单元主要岩性厚度/km地质时代沉积特征侏罗系页岩、泥岩等5~10侏罗纪深水、半深水沉积环境白垩系砂岩、泥岩等8~12白垩纪滨海、浅海沉积环境(4)新生界新生界主要发育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第三系是盆地内最新的沉积层系,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之一。第三系主要发育疏松砂岩、页岩、泥岩等,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第三系沉积环境多样,包括前陆盆地带的冲洪积扇、辫状河、三角洲等。这些沉积环境形成了多套砂泥岩互层,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地层发育复杂,从基底到盖层,从古生界到新生界,每一套地层都蕴含着独特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这些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性组合以及构造结构,共同决定了盆地内油气运移的路径和分布规律。2.2.1主要地层序列塔里木盆地主要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新生界、古生界和中生界三个大地层级别。新生界新生界包括第三系(Eocene-Simplonian)和第四系。常见代表地层有:第三系上亚群:这一亚群又称为白垩系(Karhuymian-Manaboutian),地层从下到上可分为湿套妃群(颇为塔群)、铁板貂木群、愚人木群、突尔塔格木群等。各地层的特征如下:地层名称地质年代厚度(m)岩性特点-石炭系均为海相沉积,间有陆相互层。本盆地塔北单套厚度一般大于500m,最小为400m,最大可达1200m,多为砂泥互层,岩石以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和碳质泥岩为主,部分见灰岩、白云岩夹层。本区的第四系可分上更新统(N1)、中更新统(N2)和新近系(Q),厚度为XXXm,岩性从老到新可描述为含冲洪积层的湖相沉积,其中潘口组分砂质公寓岩夹砾岩和泥岩,湖水组含盐大于0.2%的湖相石膏岩、碎屑岩和钙芒硝夹层。古生界古生界主要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岩层为碎屑岩、灰岩、碳酸盐岩与火山岩。寒武系与奥陶系:这一时期的地层都以海相沉积的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寒武系灰岩瘤状构造发育,观察时经常可见生物斜隔槛结构特点。志留系与泥盆系:常以“砂页岩》为主要标志层,这些地层属海相半深水-滨浅水环境,灰岩占比少。石炭系与二叠系:石炭系灰岩层较为发育,有些区域可形成2-3层叠瓦状灰岩。2.2.2不同地层特征塔里木盆地的万米超深层油气藏涉及多个地层,每个地层都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古生界地层古生界地层主要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等时期的地层,这些地层在塔里木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这些地层富含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地层的特征包括厚度较大、沉积环境多样以及存在多种类型的储油层。特别是在一些构造交界的部位,往往会有较好的油气聚集条件。古生界地层的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中生界地层中生界地层主要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等时期的地层,与古生界相比,中生界地层的油气生成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一些特定的地质环境下也可能形成良好的油气藏。这些地层的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储油层类型多样以及可能存在一些次生油气藏。因此在中生界地层中也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新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主要包括新生代的第三纪地层,这些地层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中相对较少涉及,但在一些特定区域仍然有一定的勘探价值。新生界地层的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环境相对活跃、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储油层等。虽然勘探难度较大,但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地层特征总结表:地层特征描述油气分布特点勘探潜力评价古生界厚度大,沉积环境多样,有机质丰富油气生成能力强,构造交界部位常有聚集重点勘探目标之一中生界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储油层类型多样,次生油气藏可能存在油气生成能力相对较弱,但仍有一定勘探价值有一定勘探潜力新生界沉积环境相对活跃,可能存在特殊类型储油层勘探难度较大,仍需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的勘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针对不同地层的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制定合理的勘探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率。2.3岩石类型与分布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沉积岩系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三大类。不同岩性的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对于揭示盆地的演化历史和油气成藏规律至关重要。(1)碎屑岩碎屑岩是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其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展现出明显的分层性。根据粒度和沉积环境,可细分为:细粒碎屑岩:包括粉砂岩、泥岩和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腹部和边缘地带,是重要的烃源岩。粗粒碎屑岩:主要包括砂岩和砾岩,多发育在盆地边缘断裂带和盆岭过渡带,是主要的储集层。碎屑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受沉积环境、成熟度及后期改造作用共同控制。根据测量数据,孔隙度普遍在5%15%之间,渗透率多在0.1100mD之间。◉【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碎屑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粒度组分(%)孔隙度(%)渗透率(mD)粉砂岩10~308~120.1~10砂岩40~705~100.1~50泥岩<10<5<0.1(2)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发育在盆地边缘的裂陷槽和前陆褶皱带。根据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可分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中深水环境,结晶粒度和晶间孔发育,是优质的储集层。灰岩:多发育在局限台地和障壁海岸环境,生物扰动构造和裂缝发育,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碳酸盐岩的物性受后期白云岩化作用和fractures控制显著。研究表明,优质白云岩的孔隙度可达20%以上,渗透率可达100mD以上。(3)火山岩火山岩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中分布相对有限,主要发育在盆地的边缘断裂带上。根据岩石结构和成分,可分为:熔岩:以安山岩和玄武岩为主,具有较好的封隔性能。碎屑火山岩:包括火山角砾岩和火山碎屑岩,物性较差,但可作为盖层或烃源岩。(4)岩石分布规律综合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岩石分布具有以下规律:自下而上:沉积序列从基底层到顶部的岩石类型逐渐由粗粒碎屑岩过渡到细粒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横向分带性:盆地腹部以暗色泥岩和页岩为主,边缘地带则以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构造控制:断裂构造控制着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的分布,同时也影响了碎屑岩的储集性能。公式:岩石饱和度SfS其中:VfVt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的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其分布规律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需要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进一步精细刻画岩石类型和分布,为油气勘探提供更准确的依据。2.3.1主要岩石类型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超深层油气藏区。根据对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岩芯的详细研究,主要发现了以下几种岩石类型:岩石类型特征描述花岗质岩花岗质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侵蚀能力。在超深层油气藏中,花岗质岩是储层的主要岩性之一。变质岩变质岩主要由云母、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经过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的影响,其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藏中,变质岩也是重要的储层岩性。砂岩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砂粒等矿物组成,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藏中,砂岩可以作为储层岩性,提高油气的储量和产量。泥岩泥岩主要由粘土矿物、有机质和水组成,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性。然而在某些地区,泥岩可以作为隔离层,有助于保护油气藏免受污染。此外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藏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岩石,如煤系地层、油页岩等。这些岩石类型在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藏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花岗质岩、变质岩、砂岩和泥岩等。这些岩石类型在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这些岩石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对于深入认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2.3.2岩石空间分布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地层的岩石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序性和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沉降、沉积环境变迁以及后期构造改造等因素。通过对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主要特征:(1)主要岩类及其分布规律万米超深层地层主要发育以下几种岩石类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其中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是油气赋存的主要载体,变质岩则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深大断裂带附近。◉【表】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岩石类型主要岩性空间分布特征沉积环境举例碎屑岩砂岩、粉砂岩、泥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央的坳陷区,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分布,与盆地沉降中心基本一致。湖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等碳酸盐岩生物礁、滩坝、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隆起区和半隆起区,呈断块状或穹隆状分布。潟湖相、台地相等变质岩变质砂岩、变质板岩、片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深大断裂带附近,呈狭长带状分布。区域变质作用(2)岩石空间分布的数学描述为了更定量地描述岩石空间分布的规律,可以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建模。假设某岩层的厚度ℎx在空间位置xℎ其中μ为岩层厚度的平均值,σ为标准差,x为空间位置坐标。通过对多个井位的岩石厚度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到不同岩层的空间分布模型,进而预测未钻井区域的岩石分布情况。(3)岩石空间分布对油气勘探的影响岩石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影响,例如,碎屑岩中的砂岩体往往是油气的主要储集体,其分布的连续性和物性参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油气藏的规模和勘探成功率。碳酸盐岩中的礁体和滩坝则具有较好的封堵条件,也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因此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需要结合岩石空间分布特征,选择有利的勘探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2.4构造变形与应力场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其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变形作用。这些构造变形和应力场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构造变形特征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断层活动:盆地内发育有多条断层,其中一些是深大断裂,如阿尔金断裂等。这些断层的活动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褶皱作用:盆地内还发育有一系列褶皱构造,如库车凹陷的东河湾向斜等。这些褶皱构造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积极作用。岩性变化:盆地内的岩石类型多样,从下到上依次为前陆盆地沉积、克拉通沉积、前陆盆地沉积和克拉通沉积。这种岩性变化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应力场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应力场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地壳应力场:盆地内地壳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垂直应力主要来自地壳内部的重力作用,而水平应力则主要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构造应力场:盆地内的构造应力场主要由断层活动产生。这些断层在构造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位置和性质,从而形成复杂的应力分布。流体压力场:盆地内的流体压力场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流体压力场的变化可以导致油气的聚集和释放。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和应力场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油气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潜力。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制定更为合理的勘探策略,以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2.4.1构造变形特征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地层的构造变形特征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多层次构造圈闭发育以及强烈的深大断裂系统。通过对区域地震剖面、钻井地质资料和岩心samples的综合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其主要叠加阶段包括:古生界的裂谷增生阶段、中生界的挤压变形阶段以及新生界的幕式构造变形阶段。根据区域地震资料分析,古生界地层主要发育具有区域性的normalfaults和half-graben结构,反映了盆地初始裂谷阶段的构造特征。以下是典型裂谷阶段的断层展布特征表:构造阶段主要构造样式断层类型深度范围(km)古生界裂谷阶段Normalfault断陷系统Normalfault0-10中生界挤压阶段Thrustfault和Fold系统Thrustfault0-15新生界幕式变形Strike-slipfault和SubsidenceStrike-slipfault5-20(2)多层次构造圈闭发育构造变形控制了多层次构造圈闭的形成,主要包括:深层地幔柱构造圈闭:其埋深主要位于9-12km之间,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和破裂带。中深部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5-8km之间的构造圈闭。浅层地层褶皱和断块构造:埋深在2-5km的浅层圈闭。通过具体公式计算构造应力,可以描述构造变形的力学机制:σ(3)强烈的深大断裂系统塔里木盆地存在多条深大断裂系统,控制着基底断裂和盖层变形,主要可分为:北西向深大断裂: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逆冲断裂系统。北东向深大断裂:表现为左旋走滑断层,具有显著的应力传递作用。这些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行局部应力累积分析:Δσ其中Δσ表示应力增量,T为最大剪应力,θ为断层面倾角,A为构造作用面积。(4)构造变形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构造变形对深层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裂缝发育规律:受断裂系统控制,断裂密集区储层裂缝最为发育。储层迁移特征:构造变形导致部分储层发生叠置和错断。流体运移方向:深大断裂控制了流体在纵向上的运移通道。综合分析表明,构造变形是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油气赋存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2.4.2地应力场特征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板块腹地,受到周缘板块构造格局的影响,地应力场特征复杂多变。地应力在区域上呈现水平构造应力占主导、垂直构造应力强度的非均匀分布特征。◉I拟静力学平面上不同深度点的地带横向应力大小利用地震剖面上不同深度处的后续波反演结果,结合测井资料估算相应深度处的拟静力学应力状态。通过时间域反演的层析成像可以测试塔里木盆地区域上不同位置点、不同深度的横向应力大小。结果显示,塔北、顺北区块的地应力水平分量较垂直分量大,且应力随着深度增大而减小(【表】、内容)。区域应力值应力情况塔北、顺北区块水平分散地应力水平分量较大注:数据来源于不同深度点地应力反演测算结果。【表】:塔里木盆地不同深度地应力影响因素内容:地应力量测与水平、垂直应力状态关系内容◉II垂直地应力幅值预测塔里木盆地的地应力模型应充分考虑两种类型的区域深部构造变形:第一,快速变形(如:安纳托利亚板块作用)产生的深层变形;第二,短期或中期变形(如:南西秦岭块体的肛体作用)的多期次的变形叠加。这两种类型区域的构造变形多发生在深部地区,并且可以解释快速变形导致的应力重新分布现象。利用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和同位素测年等多种手段,确定构造带和断裂带的产生、演化与活动时间。利用大地测量手段分析:部分地震反射剖面记录了构造活动期间地震活动带形成的正断层和水下岩下断层的变形特征。一些地震剖面上显示了正断层和水下岩下断层的强烈感应,而另一些地震剖面上则未发现这种现象。地热数据:地温梯度的变化一般可以反映垂直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参考区域地温梯度实测数据(【表】),塔里木盆地垂直地应力的分子选项和辐射选项预测结果(【表】)。区块地温梯度°测点大洲国家点数塔中区块“YHP16YHPAsia中国2轮南区块”YSN12.4YSNAsia中国1塔西北区块”YHP13.3YHPAsia中国2东北区块”CJ(onl+tight)获CJ组”3C生”CJ(onl+tight)获”Europe阿尔巴尼亚60西南区块”西北太平洋舌片试验”7“西北太平洋舌片试验”America美国63注:数据来源于区域地温梯度实测数据。【表】:塔里木盆地部分测点地温梯度表[第一张【表】V1这段时间内塔中区块:第一类预测结果:100Integrations100Calculations48undefined(.as)YHP1locations(sitetype1)ErrorFailed。[第二张【表】V336%~0.4-vxyc注:数据来源于垂直地应力预测公式。【表】:塔中区块地应力分析以上为“地应力场特征”部分的详细内容,结合地震剖面数据、地温梯度实测数据以及垂直地应力预测模型,展现了塔里木盆地的地应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三、万米超深层油气地质特征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通常指埋深大于6500米的深部地层)油气地质特征复杂多样,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以下从地层层序、沉积环境、储层岩相、烃源岩、盖层、圈闭类型以及压力温度系统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3.1地层层序与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次的钻井揭示,其地表以下存在多套巨厚的地层序列。【表】展示了塔里木盆地深部地层层序简表(部分)。◉【表】:塔里木盆地深部地层层序简表(单位:Ma,m)层序地层名称大致时代厚度范围(km)E古生界新元古代-石炭纪>15上古生界二叠系二叠纪4-6下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奥陶纪-志留纪3-5海相泥盆系-石炭系泥盆纪-石炭纪5-8万米超深部地层古生界上寒武统2-3中-下奥陶统3-4城里组-蓬莱坝组3-5……中生界三叠系2-3侏罗系2-3白垩系2-4新生界古近系1-2新近系1-2第四系<1沉积环境演化:从古生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到中生界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再到新生界的湖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塔里木盆地深部沉积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万米超深层发育的城西区块等地,主要为一套深水碳酸盐岩斜坡-台地相沉积。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礁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是重要的储层类型。3.2储层特征万米超深层储层类型多样,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储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常见于侏罗系、白垩系及部分新生界地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型和裂缝型为主。孔隙类型主要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等;裂缝类型则有构造缝、溶蚀缝等。物性特征:储层普遍埋深大,成岩作用复杂(【表】)。成熟度较高,裂隙发育,但孔隙度、渗透率普遍偏低。通常具有低压、低渗透率特征。◉【表】:典型超深碎屑岩储层物性统计(平均值)岩性孔隙度(%)渗透率(mD)压力系数砂岩5.0-12.00.1-50.00.7-1.1含砾砂岩3.0-8.00.05-20.00.6-1.0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的存在对改善储层物性至关重要。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高角度张性断裂和剪切裂缝是主要的天然裂缝来源。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白云岩,包括细晶白云岩、粉crystalline白云岩等。常见藻白云岩、台地相白云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以白云岩原生孔隙(如晶间孔)和次生溶蚀孔洞为主,裂缝亦可发育。物性特征:孔隙度相对较高(常为8%-15%),但渗透率也受裂缝发育程度影响,变化范围较大。3.3烃源岩特征塔里木盆地万米超深层烃源岩主要为海相深水碳酸盐岩和陆相泥岩。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层系: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特别是奥陶系、寒武系的暗色泥白云岩。生烃母质:主要是富含有机质的藻类、细菌等微微植物。类型:以Ⅰ型、Ⅱ1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较高,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烃潜力:生烃能力强,是盆地主要的古油源。但由于埋深过大,生烃演化时间与排烃过程受多种因素控制。陆相泥岩烃源岩:主要层系:中生界(如三叠系)和新生界(如古近系)的暗色泥岩。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有机质为主,成熟度相对较低,多处于成熟-低成熟阶段。类型:以Ⅱ2型为主。生烃潜力:本身生烃潜力相对较低,但可以作为区域盖层,或在其成熟后贡献一定规模的湿气/凝析油。3.4盖层特征万米超深层的区域性盖层发育良好,是形成有效油气藏的关键要素之一。主要盖层类型:泥岩盖层:分布广,厚度大。如古生界泥岩、中生界暗色泥岩、新生界膏盐岩泥岩等。其盖层能力主要取决于厚度、均质性和排替压力。膏盐岩盖层:主要发育在中生界,具有异常高压封闭能力和较强的封堵水动力封堵能力。3.5圈闭类型万米超深层油气圈闭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等。构造圈闭:深大断裂相关圈闭:由深部张性或剪切断裂活动形成的断层相关岩性圈闭或断块圈闭。背斜圈闭:发育在区域性不整合面之上或大型沉积体内部,如古生界背斜、中生界背斜等。地垒、地垒礁ring等:发育在沉积边缘。岩性圈闭:致密砂岩体:在特定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性尖灭、透镜体等。白云岩块体:碳酸盐岩沉积期后构造抬升或白云岩古礁体等形成的块体。地层-岩性圈闭:不整合遮挡:上覆地层对下伏储层的区域性不整合覆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