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集锦_第1页
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集锦_第2页
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集锦_第3页
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集锦_第4页
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集锦文学作品选考试旨在检验学习者对文学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水平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本集锦精选不同体裁、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片段及相关试题,题型多样,力求全面考察学习者的综合文学素养,可供教学参考及备考练习之用。一、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历来是文学作品选考试的重点与难点,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联想与感悟能力。(一)古典诗词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风急”“天高”“猿啸”等意象,营造了苍凉开阔的意境。B.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动衬静,描绘了秋日山林的萧瑟与江水的汹涌。C.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悲苦。D.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因时局艰难和个人潦倒而产生的忧愤之情。2.简答题:请简要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萧萧”和“滚滚”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3.分析题:前人评价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请结合全诗的结构、对仗、情感表达等方面加以阐述。(二)现当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4-5题。>再别康桥(节选)>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4.简答题:这首诗的首尾两节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鉴赏题:“云彩”这一意象在诗中多次出现,试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在全诗意境营造中的作用。二、散文阅读散文以其自由灵活的笔法、真挚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独到的见解,成为文学作品选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古代散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6-8题。>(节选自苏轼《赤壁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6.解释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1)逝者如斯(2)而卒莫消长也(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7.翻译题: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8.分析题:结合选段内容,谈谈苏轼在这段文字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是如何通过对“水”与“月”的论述体现出来的?(二)现当代散文阅读下面的现代散文选段,完成9-11题。>(节选自朱自清《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9.简答题:选段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的?请举例说明。10.分析题:文中两次写到“我”的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和情感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11.探究题:“背影”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为什么说它是全文的核心意象?三、小说阅读小说以其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意蕴,成为考察学习者叙事理解和审美判断能力的重要载体。阅读下面的小说片段,完成12-15题。>(节选自鲁迅《祝福》)>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12.选择题: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祥林嫂“捐门槛”的行为,表现了她试图通过封建迷信的方式来洗刷自己“不洁”的身份,获得社会的认可。B.四婶“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是导致她精神崩溃的直接原因。C.选段通过对祥林嫂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刻画了她在遭受打击后的恐惧、麻木与绝望。D.“木偶人”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压迫下,精神完全被掏空的状态。13.简答题:选段中祥林嫂“捐门槛”前后的精神状态有何变化?14.分析题:结合选段及你对《祝福》全文的理解,分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5.探究题:鲁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选段中也有体现。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眼睛”描写对于塑造祥林嫂形象的作用。四、戏剧阅读戏剧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集中的场景设置,展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阅读下面的戏剧片段,完成16-18题。>(节选自曹禺《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16.简答题:这段对话中,周朴园的台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17.分析题: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反映了鲁侍萍怎样的思想性格?18.鉴赏题:这段戏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对话,却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请简要分析其冲突的内涵。参考答案与解析(要点)(注:完整详细的答案与解析需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展开,此处仅提供核心要点。)一、诗歌鉴赏1.B(“以动衬静”不准确,应为“动静结合”或“气势磅礴”)2.“萧萧”摹写落叶声,“滚滚”状写江水流势。两词皆为叠词,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日萧瑟、江水奔腾的景象,烘托了诗人悲壮苍凉的心境。3.结构上,四联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对仗工整,尤其是颔联和颈联,词性、结构、平仄皆合律;情感上,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悲苦中见旷达(或:沉郁顿挫);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堪称律诗典范。4.结构上首尾呼应,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情感上,从“轻轻的”到“悄悄的”,情感由略带惆怅的依恋转为更为深沉、含蓄的洒脱与释然,强化了离别的主题。5.“云彩”象征着诗人对康桥美好而虚幻的回忆与眷恋。它轻盈、飘逸、易逝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朦胧、空灵、诗意的意境,也暗示了诗人与康桥之间那种若即若离、最终洒脱告别的情感。二、散文阅读6.(1)斯:这,指江水。(2)卒:最终,到底。(3)是:这,这个。7.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羡慕什么呢!8.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水的流逝与月的盈虚的观察,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从而消解了人生短暂的悲叹,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与慰藉。9.作者通过对父亲“戴、穿、走、探、攀、缩、倾”等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以及“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外貌描写,刻画了父亲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却依然为儿子奔波操劳的形象,饱含深情。10.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艰难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感动、心疼而流泪;第二次流泪是因为与父亲分别,不舍、怅惘而流泪。两次流泪情感内涵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父子间深厚的情感。11.“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象征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它是全文叙事的线索,也是情感抒发的焦点,凝聚了父子深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三、小说阅读12.B(“直接原因”应为多重压迫下的必然结果,四婶的话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13.捐门槛前:虽仍受歧视,但尚有通过“捐门槛”赎罪的希望,精神状态略好;捐门槛后:希望彻底破灭,精神崩溃,变得胆怯、麻木、记性坏。14.封建礼教的压迫(夫权、族权、神权);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冷漠自私的社会环境;祥林嫂自身的愚昧和软弱也是悲剧的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黑暗。1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选段中“眼睛窈陷下去”“失神的站着”等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在遭受沉重打击后内心的痛苦、恐惧与绝望,展现了其精神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四、戏剧阅读16.表现了周朴园的惊慌失措、警惕戒备和对鲁侍萍可能带来的麻烦的厌恶与恐惧,暴露了其自私、冷酷的本质。17.鲁侍萍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归咎于“命”,既表现了她对不公命运的悲愤与控诉,也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