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教案设计_第1页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教案设计_第2页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教案设计_第3页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教案设计_第4页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引言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结晶。八年级下册的古诗学习,在学生已有的古诗文积累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题材范围与思想深度。本教案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细致品读、深入探究,不仅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更能体悟诗人情感,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本设计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情感熏陶有机结合。一、《关雎》教学设计《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其地位不言而喻。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是《诗经》中“风”诗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一)教学定位与目标本课的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诗经》的世界,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如“风、雅、颂”、“赋、比、兴”等。对于《关雎》本身,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爱情场景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品味诗歌质朴优美的语言,特别是“兴”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初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二)教学思路与过程导入环节,可从学生熟悉的爱情歌曲或故事入手,引发学生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再自然过渡到《诗经》中对爱情的描绘,激发学习兴趣。诵读感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注意读出韵律和情感)、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并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氛围。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轻快,“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焦灼,“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喜悦,都应在读中体现。文本解读环节,不宜逐字逐句翻译,以免破坏诗歌的整体美感。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文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何关联?这种写法有何妙处?(此即“兴”的手法,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对美好爱情的歌颂)。诗中的“君子”是如何追求“淑女”的?他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寤寐求之”的渴望,到“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再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设想与喜悦)。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叙事线索与情感脉络。语言品味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叠词(如“关关”、“参差”、“窈窕”)、对偶句以及反复咏叹的句式,体会其音乐美和表达效果。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反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生动描绘了采摘荇菜的动态过程,侧面烘托了君子对淑女的执着追求。拓展延伸部分,可简要介绍《诗经》的其他名篇,如《蒹葭》,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经》的魅力。或组织学生讨论:在今天看来,《关雎》所描绘的爱情观有何可取之处?(三)教学反思与调整《关雎》的语言相对古朴,部分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有别,需要教师在诵读和解读环节给予适当点拨,但切忌过度解读,保留诗歌的朦胧美。对于“爱情”主题的探讨,应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强调诗歌中所体现的对美好品德(“窈窕”)的追求。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诗中送别诗的名篇,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更是家喻户晓,展现了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与昂扬的精神风貌。(一)教学定位与目标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厚友情和豁达情怀。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如“三秦”、“五津”);品味诗歌对仗工整、气势雄浑的语言特点;体会诗人在送别场景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教学思路与过程情境导入,可从学生自身的送别经历谈起,或播放相关的送别歌曲,营造氛围,自然引入诗歌。简介作者王勃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诵读涵咏,应注重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气势和情感变化。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境界开阔,语调应沉稳;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情感真挚,语调稍平缓;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顿开,语调应高昂、豪迈;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则语重心长,充满劝慰。文本解读,可围绕“送别”展开。首联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赴任的地方,“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气势,“望”字则将相隔千里的京城与蜀地联系起来,开阔的意境中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颔联直抒胸臆,点出“同是宦游人”的身份,将离别之苦升华为对共同境遇的理解与共鸣,情感更为深沉。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悲戚,以“知己”的可贵和“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劝慰,希望友人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在离别时哭泣,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积极基调。语言赏析,重点关注诗歌的对仗和用典。“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对仗工整,气势不凡。“三秦”、“五津”的典故运用,使诗歌更富文化内涵。比较阅读,可将本诗与其他送别诗(如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送别诗的风格差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本诗的豪放与豁达。(三)教学反思与调整对于“宦游人”的理解,学生可能缺乏切身体会,教师需要适当解释唐代文人的漫游和仕宦风气,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积极意义,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感悟,培养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诗人以自身的遭遇为出发点,推己及人,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一)教学定位与目标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悲惨的生活境遇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所描绘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凄凉景象以及诗人由此产生的复杂情感;深刻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自我牺牲精神;品味诗歌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真挚强烈的特点。(二)教学思路与过程背景铺垫至关重要。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生平及“安史之乱”的资料,课堂上教师简要介绍,特别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生活困顿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基调。诵读指导,要引导学生读出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从“八月秋高风怒号”的焦灼,到“唇焦口燥呼不得”的无奈,再到“布衾多年冷似铁”的凄凉,“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愁苦,直至最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壮,情感层层递进,朗读的语气、语速也应随之调整。文本解读,可按照诗歌的叙事顺序,逐节分析。*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卷”、“飞”、“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生动描绘了秋风的狂暴和茅屋的破败,寄寓了诗人的焦灼与痛惜之情。*第二节写群童抱茅的情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既有对顽童的嗔怪,更有对自身年迈无力的无奈与悲凉。*第三节写夜雨难眠的愁苦,“布衾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连串的描写,将诗人生活的困顿推向极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情感更为深沉。*第四节是全诗的高潮,也是灵魂所在。诗人从自身的苦难中挣脱出来,转而心系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最后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结,展现了诗人忘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人格境界。这部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需引导学生反复吟咏,深入体会。情感体验是本课的核心。可设计问题:诗人在自身如此困顿的情况下,为何会产生“大庇天下寒士”的愿望?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讨论,感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民胞物与情怀。语言品析,关注诗歌运用白描手法和生活化语言的特点,如“风怒号”、“茅飞渡江洒江郊”、“布衾冷似铁”等,这些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极具感染力。(三)教学反思与调整杜甫的这种崇高情怀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可能略显抽象。教学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诗歌具体意象和诗人遭遇的细致分析,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可结合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石壕吏》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诗圣”的整体认知。四、《卖炭翁》教学设计白居易的《卖炭翁》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之一,诗歌通过对卖炭翁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一)教学定位与目标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理解诗歌的叙事性;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卖炭翁)和故事情节;分析诗歌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技巧;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强烈谴责。(二)教学思路与过程导入新课,可从介绍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及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入手,让学生了解本诗的创作目的。或展示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诵读感知,应注意读出故事的节奏感和卖炭翁的情感变化。从烧炭的艰辛,到卖炭的期待,再到炭被掠夺后的绝望,情感跌宕起伏。文本解读,可将诗歌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分析。*开头四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肖像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勤劳、困苦的卖炭翁形象。“烟火色”、“十指黑”的细节,极具表现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几句是心理描写的经典。“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强烈的矛盾对比,深刻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和无奈心理,“可怜”二字饱含同情。*“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描写卖炭翁艰难的运炭过程,“一尺雪”、“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泥中歇”等词语,具体描绘了卖炭翁的辛苦。*接下来写宫使的出现和掠夺:“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翩翩”一词极具讽刺意味,与卖炭翁的“牛困人饥”形成鲜明对比。“手把文书口称敕”的蛮横,“回车叱牛牵向北”的粗暴,以及“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不等价交换,将宫市制度的罪恶暴露无遗。“惜不得”三字,写出了卖炭翁的绝望与无助。手法探究,重点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卖炭翁的辛苦与所得的微薄对比;宫使的骄横与卖炭翁的卑微对比;天气的寒冷与卖炭翁内心的“愿天寒”对比;炭的“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价值对比。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细节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对卖炭翁外貌、动作、心理的细节刻画,对宫使衣着、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通过对卖炭翁悲惨遭遇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学习白居易关注现实、同情民生疾苦的精神。(三)教学反思与调整“宫市”制度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做简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社会背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加深对人物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五、通用教学建议1.强化朗读,以读促悟: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和关键。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通过反复吟咏,自然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品味语言,涵咏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炼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4.问题引导,合作探究: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5.读写结合,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