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研究杨芸妍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防火墙
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28;F832.39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研究摘要随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机构国际化、大型化的发展潮流,金融机构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发展已成为主要趋势。金融控股公司,正是在这种趋势下所产生的重要组织形态,是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但是,金融控股公司在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协同效应等优势的同时,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及风险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2008年以来,美国和世界遭遇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和金融控股公司宽松的综合经营体制有关。防火墙法律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防范利益冲突,控制风险传递,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都相继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立法,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法律制度。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类金融控股公司,但大都风险意识低,内控机制缺失。加上我国立法的不完善,这些金融机构大都处于金融监管的空白。因此,应借鉴先进的防火墙制度经验,加快建立与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法律制度。全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介绍了防火墙法律制度的内涵、特征、法律性质,比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墙、中国墙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总结了有关防火墙法律制度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议,并且讨论了防火墙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及其功能。第二章: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法律设计。对如何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进行了讨论,包括构建的价值目标和具体原则,防火墙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第三章: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模式和法律实践。重点介绍了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防火墙制度模式,比较和分析各个地区不同的特点和实践经验。第四章: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介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及其防火墙制度的发展现状,并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防火墙法律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3STUDYONTHEFIREWALLLEGALSYSTEMOFFINANCIALHOLDINGCOMPANY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liberalizationand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financialinstitutions,largefinancialinstitutionsoperatinginasegregatemanagementtomixedmanagementhasbecomeamajortrend.Financialholdingcompany,animportantorganizationalforminthistrend,istheinevitableproductoffinancialinnovation.Thefinancialholdingcompanyisbringingtheadvantagesofscaleeconomy,scopeeconomyandsynergisticeffect,however,atthesametimetheresultingconflictofinterestandriskcannotbeignored.Since2008,theUnitedStatesandtheworldsufferedthemostseverefinancialandeconomiccrisissincetheGreatDepression,whichhasrelationtotheriskbroughtbyfinancialholdingcompanyunderthelooseoperatingsystemtoacertainextent.Theconstructionofthefirewalllegalsystemcaneffectivelyguardagainstconflictofinterest,controlriskcontagion,andhassignificantmeaningfor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holdingcompanies.ForeigncountriesandtheTaiwandistricthavesuccessivelypassedtherelevantlegislationaboutthefinancialholdingcompany,toestablishafinancialholdingcompanyfirewalllegalsystem.InChina,therehavebeenvarioustypesoffinancialholdingcompanies,buttheriskawarenessislow,lackofinternalcontrolmechanisms.Inaddition,duetotheblankofourlegislation,thesefinancialinstitutionsareatthelegalandregulatoryvacuum.Therefore,weshouldlearnfromtheadvancedfirewallsystem4experience,tospeeduptheestablishmentandimprovementofChina’sfinancialholdingcompanyfirewalllegalsystem.Fulltextexpectprefaceandconclusion,isdividedintofourchapters.ChapterOne:Basictheoryofthefirewalllegalsystemoffinancialholdingcompany.Introduce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legalnatureofthefirewall’slegalsystem,comparetheGlass-Steagallwall,Chinesewallandfirewalllegalsystem,summarizethemainacademicpointandrelateddisputeaboutthefirewalllegalsystem,anddiscussthenecessityandfunctionofthefirewalllegalsystem.ChapterTwo:thelegalsystemdesignoffinancialholdingcompanyfirewall.Discussonhowtobuildafinancialholdingcompany’sfirewallsystem,includingthebuildingvaluegoalsandprinciplesthemaincontentsofthefirewallsystemandtheoperationalmechanism.ChapterThree:ThemodeoffirewallsystemandlegalpracticeinforeigncountriesandTaiwanregion.FocusonthefirewalllegalsystemoftheUnitedStates,GermanyandTaiwanregion.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andpracticalexperienceaboutfirewallsysteminvariouscountriesandregions,ChapterFour:TheestablishmentandimprovementofChina’sfinancialholdingcompanyfirewalllegalsystem.IntroducethedevelopmentofChina’sfinancialholdingcompanies,aswellasthefirewallsystem,andputforwardspecificproposalsonhowtoestablishandimproveChina’sfirewalllegalsystem.KEYWORDS:FinancialHoldingCompany,firewall,legalsystem1目录引言............................................................................................................................1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二、文献综述与创新之处......................................................................................2第一章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基本理论..........................................................4一、防火墙制度的内涵、特征及法律性质..........................................................4(一)防火墙制度的内涵..............................................................................4(二)防火墙制度的特征..............................................................................5(三)防火墙制度的法律性质......................................................................6二、“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制度和“中国墙”制度...........................................7(一)“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制度...............................................................7(二)“中国墙”制度....................................................................................8三、有关防火墙制度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议......................................................9(一)主要学术观点......................................................................................9(二)相关争议............................................................................................10四、防火墙制度的功能.........................................................................................11(一)防范利益冲突.....................................................................................11(二)控制风险传递....................................................................................15第二章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法律设计........................................................18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价值目标与具体原则............................18(一)价值目标............................................................................................18(二)具体原则............................................................................................18二、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20(一)法人防火墙........................................................................................20(二)业务防火墙........................................................................................22(三)资金防火墙........................................................................................23(四)信息防火墙........................................................................................25(五)人事防火墙........................................................................................25三、防火墙制度的运行机制................................................................................262(一)完善防火墙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增强公开性及透明度............26(二)确立穿越防火墙的责任分配制度....................................................26(三)加强外部金融监管,监督防火墙的有效运行................................27第三章国外及台湾地区防火墙制度模式与法律实践..............................................28一、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模式................................................................28(一)美国防火墙制度的演变....................................................................28(二)现行美国防火墙制度的主要内容....................................................29(三)评价....................................................................................................32二、德国全能银行的防火墙制度模式..............................................................32(一)德国全能银行的特点........................................................................32(二)德国全能银行的防火墙制度............................................................33(三)评价....................................................................................................35三、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模式........................................35(一)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35(二)我国台湾地区监管法规的修正及防火墙制度的改革....................38(三)评价....................................................................................................38第四章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建立与完善..............................................40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及有关防火墙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40(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40(二)有关防火墙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41二、建立与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建议..................................42(一)必要性与紧迫性................................................................................42(二)具体建议............................................................................................42结论........................................................................................................................44参考文献........................................................................................................................451引言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为了顺应金融综合经营①发展的潮流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确立了不同的组织发展模式。美国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ServicesModernizationActof1999)②,开放银行控股公司可变更登记为金融控股公司以跨业经营各类金融服务,正式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经营制度;英国分别在1986年出台了《金融服务法》(FinancialServicesAct1986)和1987出台了《银行法》(BankingAct1987)③,改变了英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促进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结合,以共同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业务。我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颁布了《金融机构合并法》和《金融控股公司法》,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综合经营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通过在一个法人实体内部设置不同的业务部门,全面交叉经营各项金融业务;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④,通过设立多个法人子公司,统一被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经营各类金融业务。虽然各国在组织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协同效应等组织模式的优势,有效地提升了各国的金融机构跨业经营效率及国际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1)可能存在利益冲突。金融机构兼营不同的金融业务,各个部门的经营目标并不相同,会出现利益矛盾和冲突;(2)可能导致风险传递。在综合经营的金融组织体内,风险可能会通过内部交易或关联业务等链条在不同的经营部门之间传递,即使不存在这些链条,也可能因为公众的信心效应引起风险传染。(3)可能产生监管空白。不同监管部门在对下属的各金融子公司进行监管时,若各监管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仅按照各自的行业监管标准和监管方法对各自的监管对象进行监管时①20世纪90年代,针对金融业分业经营,我国首创了“混业经营”的概念,后来受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台湾地区颁布的《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影响,又逐渐使用了“合业经营”“跨业经营”等说法。最近,中国金融高层认为“混业经营”一词有“混业经营实业”之嫌,建议改成“综合经营”。参见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本文采纳上述观点。②Gramm-Leach-BlileyAct,Pub.L.No.106-1-2,&900,113Stat.1338(1999)③此二法规的主要内容已由英国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于2000年所指定的《金融服务暨市场法》(FinancialServicesandMarketsAct2000)所取代。④金融控股公司又可以分为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和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含脚注和参考文献)凡台湾的法律称谓均应加引号或去书名号加引号,台湾地区的“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金管会”均应加双引号。2就会产生监管盲点。①正是存在上述的种种弊端及问题,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规定设置防火墙制度②。一般认为,防火墙制度主要是针对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本文也主要是以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金融控股公司以“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形式综合经营各类金融业务,又通过在集团内部设立防火墙制度的方式,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和控制风险传递。但值得提及的是,德国全能银行实际上也存在类似的防火墙制度,本文在第三章对该模式的防火墙法律制度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评价。目前在我国,各金融机构已开始进行综合经营的各种尝试,通过业务合作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类金融控股公司,但是大都风险意识较低,内控机制缺失。加上我国现行相关法律的滞后性,这些金融机构大都处于金融监管的真空,给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及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快对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的研究,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和控制风险传递,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专业管理水平,并对培育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与创新之处国内有关防火墙法律制度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了数年之久,很多学者对防火墙制度设立的必要性、理论依据、设置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也曾尝试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条例,但因种种原因很多建议尚未实现。此外,在撰写此文之时,美国因受2008年次贷危机的重创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自大萧条以来最重大的改革,于2010年7月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Dodd-FrankWallStreetReformandConsumerProtectionAct),这其中也涉及到有关防火墙制度的改革。我国台湾地区也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弊端,于2009年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法》的修正案,并出台了大量的其他相关法案,对金融监理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梳理与改革。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本文通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实证案例等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第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系统性的研究,并对防火墙制度的①王继祖等译:《帕特曼报告(以众议员赖特·帕特曼为首的美国国会众议院银行与通货委员会所属国内金融小组委员会1966、1967和1968年间对商业银行的活动所作的三个调查报告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8页②本文中,防火墙制度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是相同的概念3概念、特征、法律性质及功能等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二,参阅了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最新的相关法案措施,对有关理论问题和改革动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第三,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防火墙制度,评价和总结了其防火墙制度的模式的不同特点,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及防火墙制度的设立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一章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基本理论一、防火墙制度的内涵、特征及法律性质(一)防火墙制度的内涵“防火墙”(firewalls)其本来意义是指在建筑物的两端或在建筑物内将建筑物分隔成区段,以防止火灾蔓延。①金融监管意义上“防火墙”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首次提出的。②1987年阿伦格林斯潘第一次在美国官方档中使用了“防火墙”的概念,特指“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特别是信用交易”的措施,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援用,泛指隔离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系列措施。③从目前各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规定来看,实际上并无“防火墙”一说,所谓防火墙,乃一学理上之名词,乃防止金融机构跨业经营后所可能产生之利益冲突及不当联结行为。④根据日本学者高仁木教授的研究,对防火墙制度的内涵做出过如下解释:“规范金融控股公司与银行、证券子公司的交易行为,以及业务、人事、信息的流通关系;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辖下银行子公司、证券子公司及其他类型子公司等之间的关系;应具有防范“利益冲突”、滥用地位及有利交易条件,并且能使第三者不致误认,以及不致产生经营风险的功能;应可维护银行及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健全经营,避免对信用秩序及支付制度有不良影响;防范子公司间发生信息滥用、资金不正当流通、资产买卖、信用保证、子公司董事职位兼任及交叉营销等情况;各经营(或交易)单位之间一部分或全面限制的方式可以灵活组合以解决问题。”⑤上述定义较全面的揭示了防火墙制度的特征及功能。防火墙制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防火墙制度包括了“中国墙”⑥;狭义的①张强、曾宪冬:《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设立监管“防火墙”的思考》,《金融研究》2003第9期②StatementbyAlanGreenspan,Chairman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BeforetheCommitteeonBanking,HousingandUrbanAffairs,U.S.Senate,Dec.1,1987.74Fed.Res.Bull91(1988).SeeJonathanR.Macey&GeoffreyP.Miller,BnakingLawandRegulation,Little,BrownandCompany,1992,PP.557-565.③[台]施敏雄:《美国银行与证券业务分离制度及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台北市银月刊》1992年第6期,转引自刘筱琳:《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法学评论》(双月刊),1999年第6期④王文宇著:《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65页⑤康华平著:《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36页⑥“中国墙”是设置在综合性证券商中的一种信息隔离制度,因被称作“信息长城”而得名,本章第二节对该制度有详细的讨论。5防火墙制度仅指法人防火墙和业务防火墙。有学者对防火墙制度与中国墙制度的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二者的规范目标有本质的不同①,也有的学者对防火墙与中国墙的本质、法律地位及功能加以区分。②笔者认为,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控股公司的不断发展,防火墙制度不再仅仅是为了弥补“中国墙”的自律缺陷所产生的风险隔离制度,其内容及功能逐步包括了规制信息滥用和防止内幕交易行为,因此从广义的角度去界定防火墙并无不当。“中国墙”也被称为信息防火墙,是金融控股公司中防火墙制度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所论述的防火墙制度也是从广义上理解的。笔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中的防火墙是泛指这样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它是依据法律规定,在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各法人之间设立的,禁止或限制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业务在资本、业务、人员和信息上的不正当联系及流动,防范潜在利益冲突的爆发,有效预警金融风险的产生,并控制风险的传递和外溢。(二)防火墙制度的特征通过分析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含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它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一种设立于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制度安排。简单地说,金融控股集团是由金融控股公司及各个子公司共同构成,虽然彼此之间人格独立但实际上是处于同一控制权下,在资金、业务及人事上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防火墙制度就是在金融控股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设立的隔离预警措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二,防火墙制度属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内容。所谓内控制度,是相对外部监管制度而言的,是金融机构自身为保证稳健经营而设立的一系列工作程序与制度,包括企业内各层次授权与责任的结构、业务流程中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③各地的金融控股公司法都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如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2009)第五十一条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其办法,由主管机关定之”。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机制还涉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第三,防火墙制度的设置与运行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防火墙制度不仅仅通过隔离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不正当联结行为以达到控制风险的作用,还承担着风险识别、预防警报(warn-in-system)④的功能。金融控股集团作为各子公司组成①刘筱琳:《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②蔡奕:《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分析与法律监管》,中国民商法律网,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3月20日/article/default.asp?id=15297③谢平著:《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86页④该观点由台湾高雄大学创始校长、台湾大学法律系名誉教授王仁宏提出6的集合体,内部之间的资金、业务、人员和信息往来在所难免,而且风险的产生与爆发具有偶然性与传递性,除了要隔离不当联系及流动,还应当通过建立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防范与化解一整套机制,相互配合共同运行,在相关风险发生时把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保持金融业的高效与安全。第四,防火墙制度是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司自律规范相结合的风险控制制度。它一方面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建立与实施,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在法律上都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必须予以遵守。另一方面防火墙制度也是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以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的自治机制与自律规范,在不违背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及风险程度等因素建立起一套适合的防火墙制度。(三)防火墙制度的法律性质前文已提及,防火墙制度属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内容,那防火墙制度是不是仅仅属于公司自律管理的范畴?其法律地位怎样,各国法律是如何对其规定的?这就涉及对防火墙制度法律性质的探讨。笔者认为,防火墙制度在防范利益冲突和控制风险传递上已经逐渐成为金融控股公司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一方面,防火墙制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内部自治,其设立的目的以及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对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经营风险的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如客户、投资者、债权人等,其集团化、多元化的法人经营模式会带来严重的利益冲突与风险传递等问题,进而波及整个金融行业,危及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所以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既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也有利于保护各相关利益者,实际上属于法律制度问题,也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各国立法均从风险隔离、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在法人地位、业务联系、资金往来、人事安排等各方面,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构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如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对金融控股公司所能从事金融业务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集团内部交易的类型、上限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限制性规定。又如日本1998年通过的《金融体制改革法》规定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或证券公司与其银行子行在进行交易时贯彻“无关联”原则,对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设置“防火墙”。①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在2009年通过修正案之后规定,“共同使用客户数据时,除个人基本数据外,其往来事务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应先经客户书面同意……。”我国虽然尚未制定金①蔡奕:《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分析与法律监管》,中国民商法律网,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3月15日/article/default.asp?id=152977融控股公司法,但对于金融机构中所产生的内部关联交易及利益冲突等问题也有相应的规定。如2004年4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与经营合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对于要求建立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机制、防范利益冲突等方面均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综上所述,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既是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金融监管和法律调整的重要内容,各国均通过相关的立法规定,对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设立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法律上的依据。二、“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制度和“中国墙”制度在金融体制中,除了防火墙制度外,还有另外“两墙”制度,在功能及效用上与防火墙制度有一定的重合,一个是格拉斯-斯蒂格尔墙,一个是中国墙。下文对这两墙制度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一)“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制度在1933年,因银行大量参与证券市场投机而引发了1929年经济危机和证券市场的崩溃,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alss-SteagallAct》,即《1933年银行法》),针对银证兼营的弊端而确立了金融分业体制,旨在限制银行业务范围,分割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因法案规定银证分业经营而被形象地比喻为“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又简称为GS墙。主要内容包括:(1)商业银行不得进行证券发行、承销等属于投资银行的业务,而只可以经营指定的政府债券和投资等级较高的证券,并且将该限度限定在银行自有资本和盈余的10%。(2)禁止银行及其子公司与证券业公司形成关联关系。(3)禁止投资银行开展支票存款、存单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4)有关商业银行职员和投资银行职员的兼任禁止规定。①这之后,美国国会针对金融业的发展情势,又先后出台相关法案及修正案。1956年,美国颁布了《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以限制多头银行控股公司从事非银行业务。美国国会又于1970年通过了《银行控股公司修正法案》,把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置于美联储的监管之下。1986年12月,美联储重新解释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第20条(即禁止商业银行主要从事证券业务),允许商业银行可以有上限至5%的收入来源于投资银行业务。此后,美联储又允许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信托公司从事商业票据业务。1987年美联储进一步放松了银行业对证券业的渗透,证券业务收入比重由原先的5%提升到10%。1996年12月美联储又规定,允许银行控股公司设立证券业关联公司,同时将证券业务收入比重放宽至25%。①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重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74页8直到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与证券业务互相渗透,GS墙完全倒塌。①与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相比,虽然“格拉斯—斯蒂格尔墙”也能够有效控制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风险传递,但其采取的是一种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是以牺牲金融效益和金融创新为代价。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不再仅仅是指不同行业间的、外部的隔离措施,而是指设在金融集团内部的,为有效平衡综合经营效应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逐渐泛指对不同金融业务的隔离。②(二)“中国墙”制度另外一项与防火墙相关的制度是“中国墙”(ChineseWall),又被称为“信息长城”或“信息防火墙”。“中国墙”制度源于1966年的美林证券公司内幕交易案。③1966年,美林公司担任了道格拉斯航空公司可转换公司债的主承销商。在承销期间,美林公司获知该公司赢利水平可能下降,于是承销部门私自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公司的销售部门,后者又透露给部分客户,获取该信息的客户便在该信息公布之前卖出了所有的道格拉斯公司股票并进行该股票的卖空交易,使得其他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美林公司违反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反欺诈条款为由对其提起诉讼。最终,美林公司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美林公司承诺“制定、实施和保证遵循新的程序规则,为内幕信息提供更加有效的保护,以免其被泄露。”为实施所谓“新的程序规则”,美林公司作了如下声明:“禁止承销部任何成员泄露在讨论或谈判某公司证券的公开或私下发行过程中从该公司处获得的、未对广大投资公众公开的信息,但对下述人员透露者例外:注册管理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注册管理机构的法律部、就该拟定发行的证券与承销商直接相关的人士、研究部人员以及承销团其他共同承销人的包买部门。”④上述机制的确立要求金融机构内部必须建立起信息隔离墙制度,以防止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不当流动。这一制度当时被媒体比喻为“中国长城”,这就是“中国墙”制度的由来。美林内幕交易案虽然在美国历史上只是成为了一项司法判例,但其开创了“中国墙”制度,并且在1986年,英国《金融服务法》正式确立了该项制度。该法案同时授权证券和投资局对建立“中国墙”可以采取以下特别规则:“授权或要求由①谢非:《利益冲突与金融管制“三墙”》,《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2期②刘巍:《金融控股公司中的防火墙制度研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4期③MerrillLynch,Pierce,Frend&SmithIne,Re43SEC933(1968)HarryMcvea,FinancialConglomeratesandtheChineseWall,ClarendonPress,Oxford,1993,P124④蔡奕:《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分析与法律监管》,中国民商法律网,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3月15日/article/default.asp?id=152979被授权的人将其在从事一部分业务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由其保留,防止在从事其他部分业务过程中接触以取得。并且为此目的授权或要求由一部分业务的受雇人保留该信息,防止其他部分业务的受雇人取得。”①后各国立法相继效仿,对“中国墙”的设立都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与要求。与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相比,“中国墙”主要是设置在综合性证券商中的一种信息隔离墙制度,属于广义的防火墙制度的内容。三、有关防火墙制度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议(一)主要学术观点有关防火墙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设置防火墙的目的、方式、内容及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美国RossCarnsotn在《银行法原理》一书中指出:“防火墙是分离银行与其子公司在从事证券活动时的风险的一种制度,其目的在于防止全能银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风险传染。”②美国学者Calomiris(2000)主张在规范控股公司架构的前提下,银行与证券业务间需要设置“内防火墙”(Firewall)。其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为避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第二十条所明确的,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的损失,可能会转移给银行控股公司;第二,为避免银行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③在我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法学院王文宇教授(2001)提出,防火墙制度应当就金融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及其子公司间的相互业务或交易行为、联合业务推广行为、负责人及职员之兼任及行为规范、资讯流用或营业设备或也应场所之功用等行为适当规范、限制或禁止。④台湾大学法学院戴敬哲(2007)对金融控股公司共同行销行为过程中的场所、人员兼任、资讯互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台湾中正大学教授王志诚(2010)对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设置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证。台湾高雄大学创始校长、台湾大学法律系名誉教授王仁宏(2011)认为,防火墙制度除了应具备风险隔离的作用外,还应该具有预防警报的功能(warn-in-system)。在我国,刘筱琳(1999)提出应当设立防火墙制度以监管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中国人民银行夏斌(2004)提出应加快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建设,并对设置的意义、具体原则及主要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建议。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四奇(2004)对防火墙制度设立的理论依据及其挑战进行①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45页②RossCranston,PrinciplesofBankingLaw,ClaerndonPress,Oxford,1997.14.③阮永平著:《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16页④王文宇:《建构金融控股公司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台湾金融财务季刊》,2001年6月第二辑第二期10了论证,提出了防火墙制度适用的例外情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雷兴虎(2009)认为应在易于产生激励机制冲突的业务之间建立“防火墙”,以严格规范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二)相关争议虽然防火墙制度的理论研究及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很多人也对防火墙的作用及效力提出了质疑,甚至主张取消防火墙制度。如许多人都认为防火墙只有在集团处于良好经营状况的时候才能起作用,当集团内的某个实体特别是金融机构经营业绩欠佳的时候,这道防火墙可能就形同虚设。因为在危机时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援助处于困境中的非银行子公司方面具有较大“声望利益”(reputationalinterest),他们会不顾公司之间的法律分隔而提供援助。①“当监管部门设立了防火墙,企图在资产负债目标资产一栏中防止风险的扩散时,更大的风险会从资产负债目标另一头——负债一栏中冒出来。即使是最有效的资产隔离对负债风险也是无效的。”②又如1986年SEC诉第一波士顿案(SECv.FirstBoston)也反映了信息防火墙无法有效地避免和控制道德风险和内幕交易的发生,也暴露了自律性约束机制的先天不足。反对防火墙制度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防火墙制度与综合经营体制是相矛盾的,其设置会影响金融综合经营效益的发挥,因此根本就不应当设置,而应彻底采德国“混业”模式;二是防火墙制度即使存在,实质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金融机构必然会为追求金融创新和效益绕过防火墙的限制,就算能够阻隔有关风险,也无法重铸信心防火墙,依然会带来风险传染与外溢;三是代理法中的相关规则以及金融控股公司法中的“深石原则”对金融股防火墙制度形成了理论上的挑战。尽管存在上述争议,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万能的制度设计,防火墙制度亦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其固有的内在不足就抹杀其存在的制度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在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多样化经营等优势的同时,也必然面对着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冲突、风险蔓延、信息滥用及内线交易等问题,自应采取适当之防弊机制。③实际上,防火墙制度在防范利益冲突和控制风险传递上已逐级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控制措施,其存在的价值也不容质疑。①ArthurE.Wilmarth,Jr.l,HowShouldWeRespondToTheGrowingRisksOfFinancialConglomerates?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LawSchool,PublicLawAndLegalTheoryWorkingPaperNo.034,2001,P22②TheRegulationOfFinancialConglomerates-InternationalExperience,来自美联储官方网站工作文件。③王志诚:《银行之分业与跨业——防火墙之建置》,《月旦法学》,2010年4月,第235页~247页11四、防火墙制度的功能一般来说,防火墙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防范利益冲突和控制风险传递,下文分别而论之。(一)防范利益冲突1、金融控股公司中利益冲突的内涵及产生的原因利益冲突(conflictofinterest)一直是各国公司法调整及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平衡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由于其内部组织架构及股权关系复杂,业务功能繁多,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利益冲突问题则更加的突出与复杂。所谓利益冲突是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同时对于不同的某些个人、某些集团或组织以及某种事物在忠诚度和利害关系上发生矛盾的现象。①台湾学者施敏雄认为造成利益冲突的原因,是由于经济主体上存在两种以上合法的利益,但利益之间有冲突或对立现象,因而造成任何交易主体一方的决定,可能会因为将某一方的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致使另外一方利益受损。②换句话说,利益冲突根源在于主体角色的多元化,而由此产生的利益竞争或矛盾。一方面,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看,其经营业务范围广泛,各子公司有相应的经营目标,金融控股公司可能会出于整体经营效益的考虑为某一金融业务的需要而牺牲其他金融业务利益的情况,甚至各子公司因利益驱动还会产生相互竞争的现象;另一方面,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金融控股公司因从事两种以及两种以上不同义务,从而会引起和客户、公众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利益不协调。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利益冲突可根据台湾学者王文宇的观点,分为内部利益冲突和外部利益冲突。2、利益冲突的分类及具体表现形式(1)内部利益冲突③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利益冲突主要是指金融控股公司各个下属子公司之间以及金融控股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利益层面上的摩擦甚或对立,同时亦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因股东构成方面的多元性所导致的利益失衡与僵持等问题。金融控股①王继祖译:《帕特曼报告(以众议员赖特·帕特曼为首的美国国会众议院银行与通货委员会所属国内金融小组委员会1966、1967和1968年间对商业银行的活动所作的三个调查报告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6页②杜称华:《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③主要借鉴了曾罡:《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中的相关观点,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2公司是由多个下属子公司在母公司的统一控制权下组成的一个整体,既需要在宏观上把握整个集团的经营战略,又需要确保各子公司能够通过集团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范围优势。但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的经营目标是不相同的,很可能从自我利益出发,通过业务往来或关联交易等方式损害其他子公司甚至是整个集团的长远利益。虽然市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理性的投资者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这样一种利益驱动形成牵制,①但是,即使每个单独的个体是理性的,但经由公共或集体选择后,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也就是说,相互影响甚至矛盾的个体理性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②此外,由于金融控股公司股东层面上的多元性导致其在利益要求方面也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和冲突,严重阻碍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自我调整机制作用的发挥,也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利益冲突问题更加突出。内部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首先,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存在同业竞争关系。虽然各子公司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但由于金融行业经营的特殊性以及金融市场中资源的稀缺性,各子公司会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而彼此竞争,并且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利益冲突问题日益尖锐,由此严重影响金融控股公司的稳定综合经营。其次,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之间以偏离金融市场基准的价格转移业务或者资产。③在实践当中,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可通过内部交易和关联关系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某些接受业务或者资产的子公司也很可能未能获得额外利益,实际上只是被承担和转移风险的替代品。这种内部转移定价的方式因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也容易引起整个集团公司系统性风险。再次,金融控股母公司的整体战略与子公司经营发展之间的冲突。基于整体业务经营与资产配置策略的考虑,母公司很可能利用自身的控制地位,主观地抑制甚至牺牲某些子公司的利益取得,而扶持和协助其它子公司的经营发展。如母公司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利益,强行地要求其银行子公司以过低的价格与他方当事人进行交易而使该公司遭受了重大损失,这种交易行为无疑会有损于子公司股东及其债权人的利益。④最后,金融控股公司股东之间因各自业务经营领域以及利益要求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内部利益冲突。股东构成方面的多元性在扩大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经营规模,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亦难以避免的导致了金融控股公司股东之间在自我利益层面上的相互冲突以及股东自我利益与金融控股公司整体利益之间产生①王威:《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及外部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②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法律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88页③陈斌:《金融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利益冲突与法律监管》,《经济学前沿》,2005年第3期④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监管中的金融防火墙法律制度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3背离。(2)外部利益冲突所谓外部利益冲突,主要指金融集团成员及外部金融业务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如金融集团成员与客户、投资人以及监管部门等之间的利益冲突均属于外部利益冲突。①外部利益冲突又被某些学者认为是狭义的利益冲突,其实质是利益相关者由于委托代理而引起的忠诚度和利害关系的不协调。②外部利益冲突与内部利益冲突的形成机理有一定的差异,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与信息的不完善,也可以说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在委托—代理关系执行中出现的道德风险,信息优势方会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对信息劣势方造成损失。③金融控股公司中所涉及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了股东、经理员工、社会公众、债权人等所有的参与成员,详见下图金融控股公司与相关者的利益相关图④利益相关者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利益相关点股东股票价值最大化员工要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顾客、投资者希望自己的利益不受金融机构从事多元化金融业务的影响,能否享受到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竞争者本公司的优势领域如何表现监管当局防止金融势力过度集中和垄断、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稳定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金融控股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非常的多,而且利益取向也更加多元化。综合各方观点,总结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⑤金融控股公司以强行销售及捆绑销售的方式,向客户推荐其集团下属的其他金融产品,也称之为经济锁定。金融控股公司因自身的利益将不会就购买何种产品向顾客提供合理公正的建议,他们会向顾客建议购买自己附属机构的产品而不是其他机构的产品,当该商品不符合客户之利益时,就会产生金融集团及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同时向客户提供贷款和开展承销业务的方式以转嫁破产风险(BankruptcyRiskShifting)。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对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借款人施加压力来迫使其选择集团公司的证券商发行或承销证券,所得资金用以偿还贷款。①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34页②阮永平:《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92页③HaroldD.Skipper,Jr.:《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服务一体化:承诺与缺陷》,世界银行“金融服务一体化研讨会”论文,2002年9月12日④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76页⑤主要参考了王文宇(2003)、阮永平(2007)以及康华平(2006)等学者的相关观点14这样,金融控股集团便将自身的贷款风险转嫁给购买企业证券的外部投资者。为了确保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证券子公司的证券顺利发行或者保险子公司的保险产品顺利发售,金融控股公司可要求旗下银行类存款机构以低于市场交易条件贷款给第三方客户,贷款客户必须把部分或全部贷款用于购买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的证券或保险产品,这既损害了贷款客户的利益,也可能损害存款客户的利益。金融控股公司可利用各部门的信息优势,在相关的内幕信息尚未公开前,进行内线交易或其他不利于市场竞争的行为,从而损害投资者客户的利益,有的学者也称之为回旋(Spinning)和抢先行动(Front-running)。①金融控股公司下的银行子公司或贷款部门可能绕过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而对集团内部的其他子公司发放贷款,特别是在明知该公司处于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将给自身带来巨大的风险,也和存款客户及债权人的利益相冲突。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各子公司可能会为了相互支撑价位,而各自购入成员跌价股票,而将损失转嫁给客户、债权人、存款人、投资人和保单持有人。金融控股集团可能会利用其扮演的信托基金经理的角色,违背忠诚义务,将其所承销证券的未售出部分或者将其投资持有难以顺利出售的证券“抛售”给信托账户,这些“天真的投资者”成了金融控股集团最好的“垃圾收购者”。私人信息的滥用。金融控股集团因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掌握着许多的客户信息。集团为强化其竞争力,各子公司共同分享各自的客户信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甚至可能将某子公司的客户信息泄露给其他子公司的客户,导致客户与客户之间产生利益冲突。3、防火墙的建立与防范利益冲突有关金融控股集团引发的利益冲突问题,从制定以限制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开始,学术界一直有着争锋相对的激烈争论。②但大部分学者都赞同金融控股集团是存在严重的潜在利益冲突,并受到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上文已提及,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利益冲突主要分为内部利益冲突和外部利益冲突,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冲突更多的交织在一起而形成混合利益冲突,也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利益冲突的防范更加复杂与艰巨。防火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考虑两种类型的利益冲突,才能在预防及规制金融控股公司利益冲突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防火墙制度的核心与关键因素在于依据风险收益的①阮永平:《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104页②有许多学者支持金融集团“无利益冲突”的观点,也有的学者认为金融集团或者混业经营制度存在“利益冲突”。详见阮永平:《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98-104页15差异性以及功能机构的特殊性,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众多业务予以分离,以此避免其相互之间在风险传递的催化和诱导之下出现利益摩擦甚至冲突,从整体上保证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结构均衡及其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和稳健。另一方面,通过确立防火墙制度以防止子公司之间不当的信息流通、业务联营及资金融通等行为,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避免信息不对称,提升一般投资者的利益冲突感知,加大对普通交易大众利益的保护,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控制风险传递1、风险传递的含义金融控股公司是多元化的金融集团,除了一般金融业务风险外,由于其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关系网络,在各种金融业务的互动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风险,可以说风险的存在是无法避免。在这种组织体制下,如果一种业务部门出现财务问题,例如丧失偿付能力或丧失流动性,可能会传递到集团内部其它被监管或不受监管的业务部门,这一过程就是风险传递(Contagion)。①风险传递又被称之为风险传播、风险传染、或多米诺骨牌效应,其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的状态。2、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分析根据风险传递传导机制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风险传递分为接触性传染机制和非接触性传染机制。②“接触性传染”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逆向交易(也称为反向交易)传递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个成员机构,其传递的基础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非接触性传染”主要归因于客户的心理预期、集团声誉引发的“羊群效应”及公众信心的丧失,如对银行持股公司可能破产的心理恐慌所引发的。上述两种风险传递由于其在形成原因上有所不同,下面分别论述之。(1)接触性风险传染①张春子:《多元化金融业务风险特征与监管》,《新金融》,2001年第6期②蔡奕:《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分析与法律监管》,中国民商法律网,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3月15日/article/default.asp?id=15297文中举了两个案例表明构建“防火墙”制度的必要性:【案例一】1973年,加州一家名为贝弗利山庄的银行持股公司拥有贝弗利山庄国家银行,但同时也参与通过商业票据筹资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当这家持股公司的一个主要债务人拖欠贷款后,该公司无力兑现到期的商业票据而面临破产。破产危机对公众所形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公众对银行与该持股公司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认识,导致了对贝弗利山庄国家银行的大规模挤兑,使该银行资金枯竭,面临倒闭的风险。最终监管者不得不出面将该银行与其他银行合并。【案例二】1975年,汉密尔顿银行股份公司控股汉密尔顿国家银行——当时田纳西州最大的银行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该持股公司便建立了一家抵押金融公司,并迅速拓展其业务。在很短的时间内,该抵押公司就出现了大量的债务,碰到了严重的资金问题。为了挽救抵押公司,管理层安排汉密尔顿国家银行买下大量棘手的抵押资产。这一交易后来直接导致了汉密尔顿银行的破产,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宣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案例一属于风险的非接触性传染机制,案例二属于典型的接触性风险传染机制。16上文已提及,接触性风险传染主要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逆向交易而进行,其传递的基础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需要说明的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是双向性的,在适度的范围内可以给集团带来协同效应,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使得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成为其经营策略的重要组成内容或基本的财务运用杠杆。但内部交易可能使某个子公司的风险传递到集团内部的其他子公司甚至是整个金融集团,由此而引发系统性风险。根据欧盟2001年4月26日通过的《对金融企业集团中的信用机构、保险业及证券公司之补充性监管指令及修订其它相关指令之建议案》中的定义,所谓集团内部交易,是指金融企业集团内被管制实体直接或间接地依于同一集团内部的其它实体来履行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支付性或非支付性债务所进行的任何交易。①199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发布了《集团内部交易和风险控制原则》,指出金融集团的内部交易表现为以下10种形式:(1)交叉持股;(2)集团内部一个公司代表另一个子公司进行交易;(3)在多元化金融集团内部短期流动性的集中化管理;(4)向集团内部其他子公司提供或者从其他子公司获得担保、贷款或承诺;(5)管理和其他服务安排,如养老金安排或后台服务;(6)主要股东的风险(包括贷款和承诺、担保等表外风险);(7)在集团内部配置客户资产的风险;(8)子公司之间资产的买卖;(9)通过再保险的风险传递;10)引起与第三方有关的风险在集团不同子公司之间进行传递的交易。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接触性风险传染主要是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各成员之间密切的业务联系而产生,既包括了股权上的联系,也包括内部资金融通、相互担保等内部交易形成的联系。这种内部交易所形成的关联关系使得控股公司内部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增大了整个控股公司的风险。(2)非接触性风险传递在非接触性风险传递中,金融控股集团成员机构之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如资本控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一家子公司的财务或经营危机并不足以影响或恶化其他子公司的经营。但是人们并不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由一批法律上互相分离的法人实体所组成,而一般会将金融控股集团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一旦金融控股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发生危机,人们就会认为危机也会蔓延到其他子公司那里,进而将这种危机联系到整个集团身上,产生对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信任危机。于是,公众投资者在集团声誉机制及“羊群效应”的影响下而产生①黎四奇:《欧盟对金融集团内部交易及风险集中的监管》,《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②Jointforum,Intra-GroupTransactionsandExposuresPrinciples,at/publ/bcbs62.pdf,Feb.21,200617的心理预期,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将面临突如其来的挤兑风潮和流动性风险。“羊群效应”,亦称从众心理,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为:当决策人了解的信息有限时,他往往需要对周围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以提取信息,从而采取类似的行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在考察投资行为时,就从声誉(Reputation)角度出发,提出投资者的投资政策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掌握的信息,为了得到很好的绩效评价,投资者具有从众的偏好。在此情况下,决策主体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反应,而根据社会舆论做出决策,是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综合,其根源在于决策信息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①公众信心是金融控股公司持续经营的外部环境条件,也是金融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一方面,公众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参与交易的金额较小、对金融企业的决策没有什么影响力、处于信息劣势等原因,公众在金融交易中属于弱势的一方;但另一方面,他们人数众多,在总体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综上所述,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传递分为接触性风险传染和非接触性风险传染,由内部交易引起的接触性风险传染是金融控股集团风险传递的内在基础,由心理因素和集团声誉引起的非接触性风险传染是金融控股集团风险传递的外部加速器。这两种不同的风险传递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加剧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传递。3、防火墙的建立与控制风险传递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是有效控制风险传递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金融防火墙制度,以阻隔银行从事其他金融业务所产生的弊端或者风险传染,以防范因经济大恐慌或不动产价格急速下跌所导致的整体资产价值紧缩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②一方面通过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子公司之间构筑金融防火墙的方式限制内部交易,具体又包括法人防火墙、业务防火墙、资金防火墙等,以保证集团内部交易的公平,其具体的内容及运行机制将在第二章详细阐述。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金融控股公司有关信息防火墙制度以及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从事前防范的方面树立公众对金融控股公司及金融市场的信心,提高金融控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①项俊波著:《现代金融市场知识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63页②SeeStevenA.Ramirez,DepoliticizingFinancialRegulation,41Wm.&MaryL.Rev.503,587-588(February,2000)第二章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法律设计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价值目标与具体原则(一)价值目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旅游巴士的租赁合同范本
- 高考理科考试题及答案
- 福建生物中考试题及答案
- 俄罗斯电焊考试题及答案
- 动词短语考试题型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索类火工品项目投资计划书
- 电子政务考试题及答案
- 2025物流配送员合同范本
-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 丙炔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与考评制度
- 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课件 第2章 光源系统认知与选择
- 预付款申请书范文
- 《企业管理决策》课件
- 楼顶广告牌拆除施工方案
- T-GXAS 349-2022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水衰变池设计技术规范
- 2024年中国妇科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全国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竞赛中药调剂员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安全教育教案第五章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 中国普通食物营养成分表(修正版)
- 城市地下综合管网管理系统建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