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_第1页
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_第2页
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_第3页
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_第4页
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⑴生物学因素胎儿期和青春期是影响性别角色最大的两个时期。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性激素会影响性别特征的形成。“荷尔蒙在胎儿期便把心理的和生理的倾向性组织分成为男性的或女性的,到了青春发育期,荷尔蒙的增加激活了这些早在机体里被决定的倾向性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01.(2)家庭因素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会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有实验研究发现,婴儿在18个月时就出现性别刻板印象,而在这一时期内,婴儿主要是在父母的言行中习得相关的经验。还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家长性别角色期待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有重要影响,幼儿会在父母期待的影响下朝着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王璐.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以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为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王璐.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以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为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3)学校因素教师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会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幼儿园里普遍性缺少男性教师,因此男性和女性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会失衡。还有研究者发现,游戏中的道具也会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4)大众传媒有研究者对幼儿园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发现,幼儿教材编写者会无意识地将性别刻板印象内化。有研究者对动画形象的调查发现,有些动画片里的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或存在性别形象单一等问题。因此,针对这大众传媒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制作者应尊重两性基本权益基础上赋予两性角色及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来影响和教育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荆建华.媒介传播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J荆建华.媒介传播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J].理论与思考,2006,6(2):47.综合以上内容可知,生物因素最早影响个体的性别特征,属于先天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大众传媒属于后天影响个体性别角色的因素。这些后天影响因素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在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需要联系家庭和社会,家园配合并选择合适的社会传媒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二)关于双性化的已有研究1.双性化概念的研究对双性化概念的研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在此之后,“1964年,A.S.Rossi将双性化定义为:人们共同拥有典型的女性化和典型男性化的人格特征秦晋芳.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而后在1981年,Sandra.Bem公开发布了第一个专门测量个体性别角色类型的量表(Bemsexroleinventory,BSRI),并将性别角色分为了未分化、男性化、双性化、女性化四种类型秦晋芳.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2.双性化内容的研究国外对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方面。EmilyS.Lefkowitz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拥有着性别角色是双性化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比较高EmilyS.LefkowitzandPeterB.Zeldow.MasculinityandFemininityPredictOptimalMentalHealth:ABelatedTestoftheAndrogynyHypothesis[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2006,87(1):95一l01.”。KimShifren通过研究发现:“拥有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表现更好KimShifren,AdrianFumham,andRobertL.EmilyS.LefkowitzandPeterB.Zeldow.MasculinityandFemininityPredictOptimalMentalHealth:ABelatedTestoftheAndrogynyHypothesis[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2006,87(1):95一l01.KimShifren,AdrianFumham,andRobertL.Bauserman.EmergingAdulthoodinAmericanandBritishSamples:Individuals’PersonalityandHealthRiskBehaviorsJournalOfAdultDevelopment,Vol.10,No.2,April2003.我国在双性化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大多是在借鉴国外双性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分析。我国对于双性化的现有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是青少年学生和成年人,研究内容为性别角色双性化与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性。王红瑞(2005)也通过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相比其他三种拥有更加健康良好的情绪状况王雪萍.武汉市3-6岁幼儿双性化教育的调查研究以武汉市两所幼儿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性别角色更有助于自身心理发展以及更好的适应社会,进而在职业发展方面双性化个体也更具优势。因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成为当前社会背景下王雪萍.武汉市3-6岁幼儿双性化教育的调查研究以武汉市两所幼儿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近年来我国在性别角色双性化方面的研究才逐渐聚焦于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者对双性化的研究主要从家庭、幼儿、幼儿园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幼儿教育方面,杜斌、陈淑欣提出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文学作品、家园合作等途径培养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幼儿园方面,结合幼儿园女教师较高的现状,姚伟、宫亚男通过对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培养研究后提出“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男性对幼儿的影响力姚伟,宫亚男.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姚伟,宫亚男.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0-143.综合国内外关于双性化内容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对于双性化的研究大多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进行,国内对于幼儿双性化的研究大多实在借助国外双性化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的范围还比较局限,研究数据还需要不断完善。3.双性化教育途径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笔者发现在已有研究中阐述的双性化教育的途径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而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社会途径主要是社会传媒。因此,对于双性化教育的途径,笔者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1)家庭教育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人员,也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家长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方式会对幼儿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刘晓静提出“父母要有双性化意识,平等对待男孩和女孩,正确对待幼儿的异性化行为刘晓静.关于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东:山东教育,2001(27):16-18.”。另外,家长要有双性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父母共同参与刘晓静.关于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东:山东教育,2001(27):16-18.(2)学校教育教师也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提升幼儿园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幼儿园应多增加男性幼儿教师,但在男性幼师稀少的社会现状下,幼儿园可以聘请专门的男性体智能老师。另外,在同伴交往方面,与异性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培养。除了以上提到的,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等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3)大众传媒儿童读物、教材和动画片中的性别角色都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产生影响。李玲玲认为“在编写教材时大众传媒的创作者应尽量摆脱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尽可能赋予主人公双性化的人格特征李玲玲.幼儿双性化人格及其培养[J].南京:文教资料,2009(7):153-155李玲玲.幼儿双性化人格及其培养[J].南京:文教资料,2009(7):153-155.综上所述,关于双性化教育途径的研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幼儿园首先需要帮助幼儿家长树立双性化意识,实现家园共育。同时,幼儿园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途径除了日常生活活动还有集体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在这些途径中教师可以借助大众传媒,通过讲故事、榜样示范、观看音像制品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研究目的在已有研究证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个体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更健康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情况下,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双性化观念和双性化教育实施等方面的研究,探究幼儿园双性化教育的现状,以推进幼儿园的双性化教育,且丰富当前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研究。(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阅读双性化教育相关的文献,并对国内的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研究以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现状,探寻当前双性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幼儿园开展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活动提供一些理论借鉴。2.实践意义首先,对幼儿而言,双性化性别角色有利于幼儿人格特质的健全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对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探求幼儿园在实施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引起大众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关注。消除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实施和双性化观念来研究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双性化观念在本研究中,将从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和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幼儿教师的双性化观念,通过对问卷中幼儿教师对问卷中该部分数据的整理,来进行分析。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行为根据回收问卷中教师双性教育行为的数据汇编,获得了幼儿园教师的双性教育行为得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的双性教育水平。幼儿教师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根据对回收问卷中教师双性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的数据汇编,结合对幼儿教师的访谈,来探究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实施现状。三、研究对象(一)研究地点的选取将本研究的地点确定在成都市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展的难度很大且难以实施。其次,成都市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幼儿园分布广,区域差别大,具有差异性和一定的代表性。最后,研究者离成都近,对成都市的幼儿园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研究和调查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一)研究对象的选取根据最新显示的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近于1:4的数目比例,最终确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范围内随机抽取4所私立幼儿园和1所公立幼儿园,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所选幼儿园中负责教学工作的主班老师、助教及相关教学人员(见表2.1)。表2.1幼儿双性化教育调查研究(幼儿教师问卷)取样表幼儿园班级取样人数总数公立(一所)小班412中班4大班4私立(四所)小班1648中班16大班16总计6060四、研究思路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分为六个步骤。首先,笔者在了解当前教育热点、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的条件下确定了研究主题。其次,通过查阅大量与双性化及双性化教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完成文献综述。然后,进行研究设计。第四步是对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第五步是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具体分析。最后,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五、研究方法(一)文献法搜集并阅读与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有关的期刊、论文和书籍,总结分析国内外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找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另一方面为本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借鉴。本研究涉及到的主要资料的学科领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二)问卷法“问卷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张宝臣,李兰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4.”。本次研究引用的是西华师范大学秦晋芳的硕士学位论文《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研究》中的《幼儿双性化教育调查研究(幼儿教师问卷)》对所选取的5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者到幼儿园进行现场分发和收集。该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在问卷填写前明确告知研究对象问卷的用途和保密性,确保研究对象真实填写。张宝臣,李兰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4.(三)访谈法“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方法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8.”。本研究是对在随机选取的5所幼儿园中每所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选一名老师进行访谈,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双性化性别教育的看法以及在教师在双性化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解决策,为问卷调查做进一步的补充,以对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现状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8.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一)研究工具问卷法的研究工具引用的是西华师范大学秦晋芳的硕士学位论文《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研究》中的《幼儿双性化教育调查研究(幼儿教师问卷)》(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测,结果显示该问卷信度系数值为0.612,α>0.6,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可接受)。结合研究内容对该问卷的维度进行了划分,结果如下表2.2所示:表2.2问卷的维度划分与对应题号表维度对应题号幼儿教师的性别角色双性化观念2-4题幼儿教师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行为6-20题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22-24题(二)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研究中运用Excel和SPSS22.0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首先,用Excel办公软件将回收的教师问卷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其次,将问卷中进行编码,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将“从不”、“偶尔”、“经常”、“一直是”这四个表示不同程度的选项分别赋值为1、2、3、4。另外,对“是否”类型的问题,分别赋值“-1和1”。然后,将编码和赋值之后的数据导入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导出统计结果,对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第三部分研究结果与分析一、研究结果呈现在研究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部分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5份,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现状、对问卷调查结果做进一步补充,研究者运用访谈法又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访谈。通过对研究数据的整理,笔者将从幼儿教师的双性化观念、双性化教育行为、双性化教育的途径和双性化教育的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呈现。幼儿教师的性别角色双性化观念对幼儿教师双性化观念的研究,从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和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调查分析如下:1.幼儿教师对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在问卷中,对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认识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如下表3.1所示:表3.1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认识情况表了解情况完全不了解有一点了解比较了解完全了解总数人数83125165所占百分比12.3%47.7%38.5%1.5%100%调查结果表明,86.2%的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有不完全的了解,1.5%的教师完全了解双性化教育,12.3%的教师完全不了解双性化教育。从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对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够深入。2.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对幼儿双性化教育幼举足轻重的作用。3-6岁的幼儿处于经验学习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会在活动中无意识的体现出来,加深双性化教育效果。本问卷中对幼儿教师的性别角色意识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3.1所示:图3.1幼儿教师双性化意识情况统计图图3.1反映的是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情况,分值以中位数0为衡量标准,中位数以下表示严重缺乏双性化意识,存在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得分在中位数以下的人中得-3分的人占样本总人数的0%,而得-1分的人占样本总人数的12.3%,这表明没有完全无双性化意识的幼儿教师。但有少部分幼儿教师双性化意识较弱,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中位数以上分值越高表示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越高。得分为1分的人数占样本总量的18.5%,表示这部分人虽然有一定的双性化意识,但还是有较轻的性别刻板印象。所得分值为3分的幼儿教师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占样本总量的69.2%,表示这部分的幼儿教师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且有较强的双性化意识。从总体上来看,有较少一部分幼儿教师双性化意识较弱,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但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双性化意识。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行为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将“从不”、“偶尔”、“经常”、“一直是”这四个表示不同程度的选项分别赋值为1、2、3、4分。计算问卷中调查教师双性化教育行为的题目得分,最后得分是每个选项的均值,并以赋值的中位数2.5分为标准来衡量幼儿教师是否具有的双性化教育的行为。当均值越接近中位数时表示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行为水平越好。表3.2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行为得分表14道题总分值频数均值2009652.207如表3.2所示,对教师问卷中7-20题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到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水平总体得分均值为2.207,结果表明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总体水平较好。进一步从日常生活活动、区域活动、体能活动三方面探究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行为,具体统计结果如下: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行为问卷中的5.18题主要对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行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3.3幼儿教师日常生活活动中双性化教育情况得分表8道题总得分频数均值1090652.09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双性化教育主要从对男女幼儿的关注期望、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语言和行为来进行调查,如表3.3所示,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双性化教育得分均值为2.09,当均值越接近中位数时表示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行为水平越好,因此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双性化教育水平较好。幼儿教师在体能活动指导中的双性化教育行为问卷中的16.17题对幼儿教师在体能活动指导中的双性化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3.4所示:表3.4幼儿教师体能活动中双性化教育统计表2道题总得分频数均值309652.37由于选项的设置,在该部分均值大于中位数时幼儿教师在体能活动中双性化教育行为越高。从表3.4得到均值该部分均值为2.37小于中位数,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在体能活动中双性化教育行为较弱。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的双性化教育行为问卷中的19.20题对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的双性化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3.5所示:表3.5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双性化教育情况得分表2道题总得分频数均值368652.83由于选项的设置,在该部分均值大于中位数时幼儿教师在体能活动中双性化教育行为越高。从表3.5得到均值为2.83大于中位数,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双性化教育行为较好。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途径幼儿园的教育途径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集体教育活动和其他活动四种。本研究对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途径作了调查,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图3.4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途径统计图如上图3.4所示,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结合对幼儿教师的访谈,有幼儿教师表示“行为最能反映性格,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契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实施双性化教育”。除此之外,集体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也是双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等活动中,幼儿兴趣大、参与度高,将双性化教育融入其中,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方式多样化,每位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亦有所不同,在本研究中,大致将幼儿教师教育方式分为了五种,并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做了调查统计,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图3.5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方式统计图如上图3.5所示,讲故事和榜样示范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针对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幼儿教师在进行双性化教育时用讲故事和榜样示范这两种教育方式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时借助大众传媒,通过观看相关音像制品来引导幼儿发展双性化性别角色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双性化教育方式。除此之外,个别谈话的方式也是幼儿教师在进行双性化教育时教育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幼儿教师实施双性化教育不够系统化在调查问卷中,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都有一定的双性化意识,其中69.2%的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双性化意识,这说明了幼儿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性别角色意识,但在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方法及途径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途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讲故事和榜样示范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是渗透式的教育,缺乏教育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故而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二)幼儿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认识不足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双性化观念及双性化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幼儿教师的访谈结果得知: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了解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源和书本,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和培训。在幼儿教师对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认识的调查中,86.2%的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有不完全的了解,1.5%的教师完全了解双性化教育,12.3%的教师完全不了解双性化教育。总体而言,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虽有了解,但了解不够深入。作为学校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双性化观念对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三)幼儿园男女幼儿教师比例不均衡,幼儿园缺少双性化教育环境在调查问卷中,有对“班级内是否有男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数据中有80.5%的幼儿园班级中没有男教师,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幼儿园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远远少于女性教师。虽然女性幼儿教师有一定的双性化意识,但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是会无意识展现出更多地女性所特有的人格特质,而男性所具有的特有的人格特质女性教师是无法展现的。因此,在这种教师性别较为单一化的教学环境下,对幼儿实施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故而,幼儿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远远少于女性教师这一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双性化教育环境,亦不利于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幼儿园缺乏对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的指导和培训在调查中发现,幼儿教师之间的双性化观念和双性化教育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双性化观念较强、双性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表示自己对双性化的了解与学习大多出于对当前教育热点的关注与自身的兴趣。部分幼儿教师在访谈中也提到,幼儿园未组织双性化教育相关的教研讨论及教师双性化教育的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幼儿园对双性化教育不够重视,未对幼儿教师进行双性化教育方面的系统指导和培训,故而导致了幼儿教师之间双性化观念和双性化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在开展双性化教育时不够系统化,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幼儿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不够重视从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情况表可以看出,30.80%的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意识水平不高,但总体看来都有一定的双性化意识。在幼儿的双性化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渗透式的教育,缺少正式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因此幼儿教师也缺少了双性化教育的反思,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水性化教育水平。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效果。幼儿园缺少男性幼儿教师从研究结果来看,有80.5%的幼儿园班级中没有男教师。幼儿的双性化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作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对象之一,教师的行为和教育观念会在生活中悄然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观。在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女性幼儿教师的比例远大于男性幼儿教师。虽然女性幼儿教师具有双性化意识且有一定的双性化教育观念可以促进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但男性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双性化教育中的影响也是不可替代的。男性幼儿教师具有的男性优秀人格特质会在幼儿园的活动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四、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建议 (一)幼儿园重视对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的指导和培训幼儿园应时刻关注教育动态,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教学研讨,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幼儿园应当系统地组织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进行学习,并且可以通过请相关的教育专家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指导和培训、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交流会等方式来加强幼儿园双性化教育。(二)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双性化教育观念幼儿的教育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双性化观念对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小部分的幼儿教师还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都不够深入和完全。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教师应当改变自身的固有思维,更加全面、系统地去学习和了解双性化教育,做好理论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的双性化教育水平。幼儿教师在进行双性化教育的同时积极与幼儿家长沟通交流,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三)幼儿园适当增加男性教师或男性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双性化教育环境在幼儿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除了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双性化教育观念和较好的教育水平之外,良好的双性化教育环境对幼儿园开展幼儿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双性化教育环境,幼儿园应多给优秀男性幼儿教师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机会。幼儿园可以采取聘请品德优秀的男体能老师或有其他特长的男老师的方式来改善幼儿园老师性别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参考文献:[1]王璐.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以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为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2]陈侠.中学生性别角色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3]曾本君.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现代教育,2017,29(2):44.[4]王荷香.基于双性化视域的幼儿性别教育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9(8):30.[5]盖秀灵.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2.[6]陈铭德,朱琦性.教育的困惑与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1.[7]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8]盖秀灵.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2..[9]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9(4):43-47.[10]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5.[11]梁风华.性别角色教育——论性别双性化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4):30.[12]廖周芬.小学儿童性别认同与异性交往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13]张宏.3-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及性别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14]王雪萍.武汉市3-6岁幼儿双性化教育的调查研究以武汉市两所幼儿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刘爱书,庞爱莲.发展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69.[16]秦晋芳.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研究[D].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8.[1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7.[18]Constantinople,A.Masculinity-Femininity:AnExceptiontoAFamousDictum?[J].PsychologicalBulletin,1973,80.389-407.[19]PleckJH.Thetheoryofmaleroleidentity:Itsriseandfall1936tothePresentIn:Lewned.IntheshadowofthePast[J].PsychologyPortmysthesexes,1984,205-225.[20]Spence,JT.GenderIndentityAndItsImplicationsfortheConceptsofMasculinityandfeminity,InMaheBAMaherWB(Exls)[J].ProgressinExperimentalPersonalityResearch1985.[21]Gilbert,IA.MeasureofPsychologicalMascunityandFemininit:ACommentonGaddy,GlassandAmkoff[J].JournalofConsultingPsychology,1985,32,163-166.[22]陈会昌,庞丽娟.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辽宁:沈阳出版社,1995:6.[23]臧忠卿.因子分析在中学生女性性别角色期望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01):12-15.[2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01.[25]洛圆博.体育游戏发展幼儿性别角色能力的实验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26]李林仙.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5,19(4):25.[27]王素韵.幼儿园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6.[28]赵萍.教材中的性别文化透析[DB/OL].ttp://,2001/07/19.[29]张艳.幼儿对动画形象的性别角色认同特点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30]荆建华.媒介传播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J].理论与思考,2006,6(2):47.[31]曹海峰.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5(4):12.[32]EmilyS.LefkowitzandPeterB.Zeldow.MasculinityandFemininityPredictOptimalMentalHealth:ABelatedTestoftheAndrogynyHypothesis[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2006,87(1):95一l01.[33]KimShifren,AdrianFumham,andRobertL.Bauserman.EmergingAdulthoodinAmericanandBritishSamples:Individuals’PersonalityandHealthRiskBehaviorsJournalOfAdultDevelopment,Vol.10,No.2,April2003.[34]Onsson,P.&Carlsson,I.Androgynyandcreativity:astudyofrelationshipbetweenabalancesex-roleandCreativefunctioning[J].Scandinavianjournalofpsychology,2000,(41):269—274.[35]张晗.幼儿双性化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江苏: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3):13-16.[36]姚伟,宫亚男.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0-143.[37]刘晓静.关于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东:山东教育,2001(27):16-18.[38]王红瑞.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视角分析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J].广西:基础教育研究,2010(23):46-47.[39]邓亚玲.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江苏: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10):3-3.[40]李玲玲.幼儿双性化人格及其培养[J].南京:文教资料,2009(7):3-3.[41]张宝臣,李兰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4.[42]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8.附件A幼儿教师访谈提纲一、访谈目的:通过调查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看法以及教师在双性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探寻幼儿园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现状。二、访谈对象:在随机选取的5所幼儿园中每所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选一名老师进行访谈。三、访谈内容:1.您知道幼儿性别角色类型有哪几种吗?在幼儿教育中您更倾向于对幼儿进行哪种类型性别角色的教育?2.您对双性化性别角色了解吗?3.您是从哪些渠道了解双性化教育的呢?4.您认为影响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因素有哪些?5.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呢?6.您有和其他老师就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这一话题讨论过吗?7.在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时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怎么解决的呢?附件B幼儿双性化教育调查研究幼儿教师问卷亲爱的老师:您好!感谢您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本问卷旨在调查幼儿双性化教育中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问卷为匿名方式,答案仅作研究之用,严格保密,希望得到您的真实回答。再次感谢您对本研究的支持和配合!1.基本信息:您所教班级(如中2班)您的教龄有学历(中专、大专、本科、本科以上)2.您是否觉得男孩子更需要勇敢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