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雨果作品中的海洋意象研究——以《海上劳工》为例
摘要作为享誉世界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太多的不朽经典。《海上劳工》是雨果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作为雨果在流亡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海上劳工》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赢得了极高的评价。除了雨果在作品中一贯彰显出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外,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海洋意象群,也是在研究这部作品时我们所应重点关注的部分所在。本文,我们将从雨果的《海上劳工》入手,并从多个方面分析其中出现的海洋意象。关键词:《海上劳工》;海洋意象;雨果引言在雨果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海上劳工》是一部具有着很高艺术成就、但却又往往被掩盖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光环之下的作品。该书在出版伊始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海上劳工》已经整本发行的情况下,刊登了该书连载版的报纸依然畅销;雨果的儿子也对老父亲的新书赞赏有加;甚至章鱼也因为此书中的描写变成了当时人们的宠儿,人们都喜欢带着“章鱼帽”来展示时髦;当时尚未崭露头角的法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左拉也称赞道:“在这里诗人给了他想象和情感以充分的自由。他再没有说教,再没有争辩……我们也身临其境地进入了人与无极相抗衡的大思想家之宏廓的梦境。”本书通过描写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老船长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吕谢特深沉而无私的爱,为拯救杜朗德机器而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以及为了成全心上人爱情而所做出的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所能迸发的无穷力量以及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感。《海上劳工》除了延续了雨果作品中一贯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外,其故事背景也以海洋为依托,书中每个人的命运,每个情节的开展,似乎也都与大海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关系,雨果似乎也在创作中刻意赋予了海洋以深层次的寓意,这也使得对本书中海洋意象群的分析成为研究本文的重点所在。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与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就是位于典型的沿海地区:雅典倚海而立、因海而生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海洋不仅营造了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也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后伴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并由此开始,西方文学中的海洋意象便开始逐步发展,内涵也在随着时代一点点丰富起来,成为西方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意象。例如:古希腊神话中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每当发怒时,都会让大海掀起巨浪,以此来惩罚人类;《奥德赛》里奥德修斯从海上历尽艰辛还乡的过程中,大海也扮演了一个不停制造麻烦的恶魔的角色。由此可见,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年代里,人类对于海洋等其它自然事物都充满着敬畏,甚至在神话色彩的影响下,海洋对人类的命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资本市场的开拓,海洋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开始逐渐发生改变。人类对世界以及海洋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海洋不再是可怕的深渊,而是一种可以征服甚至利用的宝藏。由此在近现代,诸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麦尔维尔《白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蕴含着丰富海洋意象的文学经典层出不穷,儒勒·凡尔纳所创作的《海底两万里》等一系列科幻小说更是突破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对海洋及未知世界的想象空间。随着文学作品中海洋意象的内涵发生着变化,文学界对于海洋意象的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而事实上,海洋意象不仅体现着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凝聚着欧洲人的种族记忆和文化积淀,在文学和文化领域都成为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二、雨果对海洋的接受而雨果对海洋的又一次接受和思考,则来自于他被流放于根西岛期间。由于公开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复辟,雨果不得不遭受流放的命运,而这一走,就是十九年。而根西岛的生活环境也与巴黎大相径庭:相比于嘈杂的巴黎,这里没有接连不断的起义,没有争执不断的议会,只有宁静和美丽,还有随之而来的孤独。“巴黎是骚动的社会,大海是本色的自然。”远离了政治斗争漩涡——巴黎以后,虽然不能再亲身投身入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但雨果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宁静。如此鲜明的环境对比下,也更激发了雨果的思索。在“海滨阳台”的时光,堪称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期:终日面对着大海,看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海鸥和水手们,雨果在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诗歌与小说,其中就包括长篇小说《海上劳工》。闲暇时,他也不辞辛劳地实地调研,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新邻居”:“他和尤丽叶一起观察过海员们怎样攀登过陡立的绝壁,探访了悬崖上走私贩子的岩洞,留意过章鱼——这种凶残的怪物,这种怪物在他的小说中起着一种戏剧性的作用。”对照全书不难看出,这些实地探访所获得的宝贵经验最后都在《海上劳工》中的部分情节中得到了体现,使得全书的内容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可信。而大海广阔而又雄浑的气势也给了雨果以情感上的启迪,“站在峭壁上,向海洋,向深渊,向无极呼唤。一生从未像这样工作过。”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海洋似乎都带给了雨果更加充沛的情感支撑。就像雨果在回复船员们的信中就这样写道:“我在反抗我在抵抗专制主义,就像你们抵抗风暴一样。让我周围那群卑鄙的家伙,那群黑暗中的走狗狂吠吧,而我还是要履行我的职责,他们的仇恨不太使我忧虑,如同大海的泡沫不会使你们担心一样。”三、《海上劳工》中的海洋意象及作用在本书的序言中,雨果这样写道:“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三种斗争对象,这三者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人必须有信仰,于是就有了庙宇;人必须创造,从而有了城市;人必须生活,从而有了犁和船。可是要满足这三种需要就包含着三种斗争……三重沉重的命运压在我们身上,亦即教理的命运、法律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笔者揭示了第一种命运;在《悲惨世界》中,笔者揭示了第二种命运;在本书中,笔者阐释了第三种命运。”由雨果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海上劳工》正是一部人与自然的抗争史,人与自然的斗争自然成了故事的主线和主要矛盾。所以本书中的海洋类意象,也应该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汹涌的海水、弥漫的大雾、凛冽的海风、残暴的章鱼甚至贪吃的海鸥,一切的海洋意象都可以成为人类的绊脚石。既然雨果在本书中旨在歌颂人类面对自然困难时的伟大,那么对主人公吉利亚特势必抱着肯定和歌颂的态度,对自然意象一定会持有相反的态度。也正因此,我们在研究《海上劳工》中的海洋意象时,不仅要关注意象本身,更要结合作者的感情色彩及写作态度。海洋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时代有着某些共通之处,但是又往往会带着作者情感的烙印。而若将雨果另外两部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说在《巴黎圣母院》中,克劳德副主教是教理(宗教)的象征、《悲惨世界》中的沙威是法理(社会)的象征,那么《海上劳工》中的大海既是自然的象征。三者分别在各自的作品不仅是“斗争的对象”,同时也起着矛盾主线的作用,自身也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所在:克劳德即是拯救卡西莫多的仁慈主教,也是对埃斯梅拉达心怀叵测之心的小人;沙威即是铁面无私,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的警官,在内心中却被冉阿让的无私逐渐地感化;而大海即是船员和水手们生活和工作的依托,却也随时可能吞没它所承载的一切。而三部作品无一例外,往往又是人道主义成为了化解矛盾的良药。“在桎梏着人类的这三种命运之中,又交织着内心的命运这一最沉重的枷锁,亦即人类的心灵。”在表达内容上,这三对矛盾凝结了雨果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而在情节上,也正是它们对情节的推动起了最大的作用。因此,海洋意象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我们在研究《海上劳工》时所应关注的重点所在。在任何一个文学作品中,意象都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对它的分析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开展。下面,笔者将尝试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情节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海上劳工》中海洋意象的作用。(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海上劳工》中,大海为故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背景,换句话说,所有的故事无非就是在海上和海边两处开展的。除此之外,大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背景墙,所有人物的性格也都在其中得到了塑造甚至发展,并通过另一个侧面突现出来。与之相似的,在雨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中也出现了海洋意象。但是与《九三年》中的大海只是一个情节展开的引子、战争爆发的前奏不同,《海上劳工》中的海洋意象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更何况从篇幅上来看,《九三年》中海洋意象与人物的关系仅限于开头部分,而《海上劳工》则是贯穿全书的,众多人物的活动乃至出身、人物设定都与海洋意象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在《海上劳工》中,对人物形象最为典型的塑造就体现在主人公吉利亚特的身上。1.人物设定在本书初次介绍吉利亚特时,就将其塑造成一个“海边人”的形象:“常与海洋、风暴和黑夜打交道”“他是个游泳好手”“他经常攀登悬崖峭壁,经常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各个岛屿之间,有什么船使什么船,经常没白天没黑夜地冒险行进在最困难的航道上,从而成了一个惊人的海上人”这样的人物设定一方面道出了独特的海洋生存环境对吉利亚特的影响,他对大海如此地熟悉为下文前去营救轮船机器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这也让吉利亚特的出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的母亲本就被旁人认为是“来历不明的人”,在她去世后“他的悲伤渐渐消失,与周围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一种诱惑,把他引向了万物,远离人世,一步步把他的灵魂与孤独结合在一起”,似乎证明了他身上的孤独和忧郁是与生俱来的,愈加加深了周围人对他的不解和冷落。这也侧面反映了他身上的优秀品质与身边的自然环境一样,是一种不被雕琢的,天然的形成,并不是在道德和宗教的约束下所形成的,因此就愈加彰显出它的可贵。2.营救机器而在全文的高潮部分即吉利亚特拯救机器的过程中,海洋意象又一次大规模出现。而这一次则是作为吉利亚特的对立面出现,是为了突出吉利亚特的英勇:滔天的巨浪耗尽了他的力气,海上的暴风雨让他患上了感冒,贪嘴的海鸟吃掉了他的食物。但是所有的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更加地凸显了吉利亚特的英勇和无畏。在这里,大海成了吉利亚特英勇搏斗的战场,各种海洋意象是他的敌人,是他勇气和智慧的试金石,作者借此通过另一个侧面,来塑造出吉利亚特的形象与性格。3.自我牺牲而在最后的部分中,当吉利亚特决定牺牲自己以成全心上人戴吕谢特的爱情时,大海的咄咄逼人更加体现出他的善良,无私与无畏。“对于吉利亚特来说,大海,是他成长,成功的砺石;对于冷酷的社会来说,大海,则是一个虽狂暴而并不邪恶的力量。”大海只是他不得不战胜的对手,而世俗的力量才是他无法战胜的敌人。因此当凶猛的、却也曾是他手下败将的大海以不可一世的姿态袭来时,他只是平静地接受。似乎早已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战胜了邪恶的自然力量,却逃不出心中世俗所赋予的枷锁,他心甘情愿地将曾经的战场,作为自己最后的坟墓。海水来势愈加凶猛,愈能体现出他内心的平静,他人格中的无私与自我牺牲精神愈得以彰显。通过描写吉利亚特的自杀,雨果所崇尚的人道主义再次得到了体现,也使得吉利亚特的人性光辉更加闪耀。实际上,无论是吉利亚特,还是勒蒂埃利大师傅、克吕班师傅,亦或是那些无名的水手,他们的性格和形象都在这些海洋的意象群中彰显出来。勒蒂埃利大师傅久经沙场,在与大海的搏斗中屡战屡胜,从容不迫,视“杜朗德”号轮船为自己的又一个亲生孩子;水手们每日辛勤劳动,即使每日都有葬身大海的风险,但还是乐观地过着每一天。因为每个人的行为活动都在海洋的大环境中进行,所以大海就像一面镜子,将每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投射出来。(二)主题的表达1.人与自然的斗争正如前文提到过的那样,《海上劳工》的故事描写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歌颂的依然是雨果作品中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作为人类对立面的大自然不断地给人们制造灾难,在二者不断斗争的过程之中,才使得人性的光辉得以在其中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提取出全书的第一个主题:歌颂了人与自然斗争时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人类拥有战胜自然的能力和勇气以及人类必将战胜自然的决心。雨果的这种观点,某种程度也继承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勇于开拓的精神,是带有一定的时代和进步色彩的。而在书中,作为先进生产力标志的无疑是勒蒂埃利大师傅的汽船“迪朗德”号了,它是作为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封建落后观念、人类与自然两对矛盾斗争的着力点。雨果很详细地描述了汽船发展伊始人们的不解和嘲讽:“学者们把汽船看作不可能的而加以否定;教士们也把汽船当做亵渎而不予认可。科学判它的罪,宗教把它打下地狱,富尔顿成了又一个路济弗尔。海边的百姓也因为这一新发明给他们带来的不适而一同加以诋毁。”而后来则是“即使十几条汽船在海上穿梭往来,也不会有人抬头看上一眼的,最多只能吸引一下某个行家,看一看它们喷出的烟雾的颜色,分辨出这条船烧的是威尔士煤,那条船烧的是纽卡斯尔煤。”通过前后两种态度的对比,雨果不仅表达了对封建落后思想的嘲讽,也表达了对新兴资产阶级开拓精神的肯定。而另一个人与自然矛盾的着力点就是依海为生的人们,尤其是主人公吉利亚特了。以吉利亚特为首的人们是人性与生命力的象征。大自然(更多的是海洋的意象)则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一开篇,雨果就通过描写“吉尔德-奥尔姆-于尔坐椅”让读者对大海的险恶有了初步的认识:“涨潮的大海是一座可怕的碉堡”;在“迪朗德”号触礁时,海雾的一步步逼近则为后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而在最精彩的吉利亚特孤身救船的片段中,海上的暴风雨、贪吃的海鸥、凶猛到可以置人于死地的章鱼,种种海洋意象似乎都成为了吉利亚特的敌人。而重要的是,吉利亚特勇敢地战胜了所有困难,成功地将宝贵的机器拯救出来。这不仅突出了吉利亚特的机智勇敢,也隐喻着人对自然的一次伟大胜利。这再一次体现了雨果“人定胜天”的自然观,表达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和决心。2.社会的残酷无情在故事的最后,本应抱得美人归的吉利亚特却发现心爱的姑娘内心却早有所属。为了成全戴吕谢特,他毅然选择自沉于“吉尔德-奥尔姆-于尔坐椅”之上。从表面上看,吉利亚特最后依然被大自然的力量所击倒,被大海所吞噬,其实并不然。“从吉利亚特这个人物,可以看出雨果的人生哲学:人在自然中是一个伟大的作品,不管人在自然下怎样渺小,都应与之顽强斗争,不逃避和退缩,有战胜一切的坚强信念,就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自然的主宰。但是比自然更可怕的是社会,纵然是自然中伟大的英雄也难逃于社会的吞噬。”雨果自始至终肯定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来成为自然的主宰,但这只是雨果思想的一部分而已。雨果在作品中最想要表露的,依然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九三年》中的朗德纳克、郭文西、穆尔登、《笑面人》中的格温普兰一样,吉利亚特是一个其貌不扬,但却同样心地善良,愿意为了成全他人牺牲自己利益甚至生命的角色。在雨果所阐述的三种斗争对象“宗教、自然、社会”中,社会往往是最难战胜的。而我们还应注意的是,在《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卡西莫多和冉阿让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与感化,但吉利亚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一种自然的本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然形成,这就使得他身上的人性光芒异常地闪亮。而对于吉利亚特的死,雨果似乎想借此表达的是:我们往往可以战胜自然的力量,却无法摆脱社会的约束。相较于社会的冷酷与残忍,自然的力量虽然强大,但似乎少了些凶残的本质,少了些对人们内心的残害。雨果曾对《海上劳工》说有过这样的评论:“我是想赞美劳动,赞美意志,赞美一切使人伟大的东西。我是想表明,深渊中最无情的深渊,是人心,能逃得过大海,却逃不过女人”世俗的力量,不是某个人可以通过一己之力去改变的。而说到雨果对社会的看法,就不得不提到人道主义。雨果一直将其视为拯救社会的一种良方。纵观法兰西18至19世纪的历史,无论是封建王朝时期,还是资产阶级统治时期,亦或是巴黎公社时期,法国社会始终未曾稳定过,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而雨果本人也曾经在保皇派和革命派之间转变。人道主义不是雨果对现状的软弱与妥协,而恰恰是在暴力革命屡次受阻、以及当时社会上种种思潮的影响下,雨果所能对当时的法兰西所能开出的最后良药。从全文的结尾来看,吉利亚特选择自沉于海底,是雨果人道主义的又一次极致彰显。在雨果的作品中,人道主义往往是通过牺牲自我利益甚至是生命来达成的。“吉利亚特则在成全之后安然离开,他不想让任何人为难,也不愿成为心爱女子幸福的绊脚石,他的消隐和退出彻底而坚决,他的死只是一种本能的引导”在旁人看来,他的死是如此得壮烈;可在吉利亚特自己看来,如同营救“迪朗德”号机器一样,这只是表达对心上人爱意的一种方式,更是出于爱情的一种本能。3.情节的发展在文学作品中,矛盾是全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故事开展的诱因所在。不论是在情节还是内容上,矛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乃是一个“矛盾酝酿——矛盾产生——矛盾解决”的过程,正如溪流遇到了河床中的巨石,或者从中而过,或者绕道而行,因为文中的矛盾一旦出现,就必须在故事结尾前得到解决。在雨果的作品中,善恶斗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矛盾。在《海上劳工》中的诸多矛盾中,而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羊合作收购合同范本
- 创业企业融资合同范本
- 农村租地耕种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协议合同模板
- 共同买房投资合同范本
- 剧场餐厅租赁合同范本
- 公司土地分包合同范本
- 共同投资股权合同范本
- 合伙人分开合同协议书
- 公司年度任务合同范本
- 储水式电热水器成品检验报告
- 人工智能就业影响及研究进展
- 文献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 5-4、MSSP - SOTAR - 泰康人寿 5-4、MSSP - SOTAR - 泰康人寿
- 小餐饮备案承诺书(样式)
- GB/T 8642-2002热喷涂抗拉结合强度的测定
- GA/T 139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主机安全加固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 7园艺植物的植株管理课件
-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经典)-课件
- 第7章-牧草形态特征
-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