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古诗教学教案及案例解析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登高》全诗;理解并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如“渚清沙白”、“萧萧”、“艰难苦恨”等)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诗歌中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联系杜甫生平理解诗歌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深秋登高时所抒发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秋的悲慨,也有对个人身世飘零、年老多病的感伤,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与敬仰。(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颔联、颈联的深刻含义及其蕴含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与意象的鲜明。*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悲秋”之情与诗人的个人遭遇、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多重悲慨;体会诗人在苦难中依然坚守的人格力量。(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课时安排1-2课时(建议2课时,以便充分展开讨论与品味)(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教师提问:“同学们,当秋天来临,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景象?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秋天,在文人墨客笔下,常常是一个富有诗意却也容易引人愁思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一同走进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高》,看看在那个特定的秋日,他独登高台,又会生发怎样的感慨。”*板书课题:登高杜甫,并简介杜甫(可突出其“诗圣”地位及“沉郁顿挫”的诗风,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1.教师范读: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2.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节奏。教师巡视,纠正字音(如“渚”zhǔ、“潦倒”liáodǎo等)。3.指名朗读: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强调读出诗歌的韵味和初步的情感基调。4.整体把握:提问:“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引导学生找出“悲”字)三、再读解意(约15分钟)1.逐联解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提问:“首联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引导学生找出“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分析“急”、“高”、“哀”、“清”、“白”、“飞回”所带来的萧瑟、悲凉之感。)*教师点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三峡秋日图,奠定全诗“悲”的基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问:“这一联写了什么景象?‘无边’、‘不尽’有何深意?‘萧萧下’的落木和‘滚滚来’的长江,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的开阔与苍凉,以及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教师点拨: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落木”象征生命的凋零,“长江”象征时间的永恒与人生的渺小。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约10分钟)*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登高》的意境和情感基调,解读了首联和颔联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作业:1.熟读全诗,尝试背诵。2.预习颈联和尾联,思考诗人为何而“悲”。3.搜集杜甫生平资料,特别是写这首诗时的背景。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齐背或指名背)。*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悲’,这种‘悲’最初是由什么引发的?”(秋景)二、品读悟情(约20分钟)1.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生结合预习和所查资料,小组讨论:“诗人为何而‘悲’?请结合这一联中的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万里”(空间之远,漂泊之广)、“悲秋”(季节之悲,触景生情)、“常作客”(长期漂泊,久居他乡)、“百年”(指暮年,生命将尽)、“多病”(身体之苦)、“独登台”(孤独无依,形单影只)。*教师总结:这一联将“悲”具体化,由景生情,转入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悲叹,是诗人长期漂泊、年老多病、孤独无依的多重悲慨的集中体现。2.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艰难苦恨’具体指什么?‘繁霜鬓’和‘新停浊酒杯’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遇和心情?”*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生活困顿)理解“艰难”不仅指个人生活的艰辛,也指国家命运的艰难。“苦恨”是深深的遗憾和痛苦。“繁霜鬓”言愁绪之深,年华老去。“新停浊酒杯”则写出了诗人因病断酒,连借酒消愁的慰藉也失去了,愁苦更无处排遣。*教师点拨:尾联将个人的悲苦与家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深沉博大,体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三、探究赏析(约10分钟)1.情感脉络梳理:引导学生梳理诗人情感的层层递进:由秋景之悲->身世之悲->家国之悲,情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2.艺术手法赏析:*情景交融:全诗以“悲秋”为线索,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紧密结合。*对仗工整: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对仗句(尤其是颔联和颈联),体会其结构美和音韵美。*炼字精妙:如“急”、“高”、“哀”、“清”、“白”、“萧萧”、“滚滚”等词语的准确运用。四、拓展延伸(约5分钟)*提问:“面对如此深重的苦难,杜甫是否一味消沉?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品格?”(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悲苦中蕴含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以及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可简要提及杜甫其他表现类似情感的诗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五、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总结:《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日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孤独无依的悲苦情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诗。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谈谈你对《登高》中“悲”的理解。3.课外阅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比较其与《登高》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六)板书设计(示例)登高杜甫(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景)悲凉(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壮阔、苍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情)身世之悲(客、病、独)(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情)家国之悲(艰难、潦倒)情感主线:悲(景->人->国)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炼字精妙二、案例解析(一)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的是《登高》教学过程中“品读悟情”环节中对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解读。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对杜甫的生平有初步了解,但对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仍需引导。(二)教学片段实录(节选)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登高所见的萧瑟秋景,那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确实让人感到一丝悲凉。那么,这种“悲”仅仅是因为看到了秋天的景色吗?我们来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杜甫的生平,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一联中,诗人为何而“悲”?找出关键词,说说你的理解。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讨论中。)教师:好,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小组代表A:我们组觉得,“常作客”说明杜甫经常在外面漂泊,不能回家,所以他会悲伤。“万里”说明他离家很远。教师:说得很好,“万里”点出了漂泊的——?学生齐答:遥远。教师:对,空间的遥远。“常作客”呢?“客”是什么意思?学生B:客人,这里指在外地。教师:“常”字又说明了什么?学生B:说明他不是偶尔一次,而是经常,长时间这样。教师:非常好!“常作客”点出了漂泊的——?学生齐答:长久。教师:所以,“万里悲秋常作客”,就点出了他因长期远在异乡漂泊而产生的思乡之愁、羁旅之苦。还有其他关键词吗?小组代表C:“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多病”和“独”。“多病”说明他身体不好,“独登台”说明他是一个人,很孤独。教师:嗯,身体的病痛和内心的孤独,这又是一层悲。“百年”呢?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多大年纪了?学生D:我查了资料,好像是五十多岁。教师:对,杜甫写《登高》时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他当时大约五十五岁。古人寿命不如今人,“百年”在这里指的是——?学生D:晚年,暮年。教师:是的,时已暮年,又“多病”,还要“独登台”,这种孤独感和凄凉感是不是更加强烈了?同学们,你们试着想象一下,一个五十多岁、疾病缠身的老人,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眺望远方,他会想些什么?学生E:他可能会想家乡的亲人,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学生F:他可能会想到自己这一生,到处漂泊,一事无成,身体又这么差,觉得很悲哀。教师:同学们都很有共情能力。所以,这一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以说是把诗人的“悲”具体化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里有几层“悲”?(引导学生概括)*第一层:漂泊之悲(万里、常作客)*第二层:年老之悲(百年)*第三层:多病之悲(多病)*第四层:孤独之悲(独)教师:仅仅这些吗?我们再联系一下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经历了什么?学生G:安史之乱!教师:对,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也深受其害,四处逃难。虽然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国家元气大伤,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杜甫自己也是贫病交加。所以,他的“悲”,仅仅是个人的悲吗?学生H:不是,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教师:非常好!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悲慨,正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也是他伟大之处。这一联,将个人的不幸遭遇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也为尾联更深沉的感慨做了铺垫。(三)案例反思与解析1.注重学法指导,引导自主探究: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将“悲”的内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问“这一联中,诗人为何而‘悲’?请结合这一联中的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自主寻找关键词,并结合课前预习的背景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2.以“关键词”为抓手,深入文本内核:教师敏锐地抓住了“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关键词,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精准解读,层层剥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的丰富内涵。这种方法直观有效,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诗句的核心信息。3.情境创设与共情引导:教师通过“你们试着想象一下……”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诗歌情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情体验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能使学生对诗人的“悲”产生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5.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教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回答也成为了课堂进一步推进的资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深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例如,在学生回答“常作客”后,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食品蜡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膦酸盐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哈巴俄苷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负离子纤维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明光市明古新材料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 中国金属空气电池项目商业计划书
- 忻州市中医院透析患者饮食指导考核
- 通辽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年度综合能力考核
- 忻州市中医院门静脉系统超声考核
- 中国高纯铟项目创业计划书
- GB/T 7631.5-1989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5部分:M组(金属加工)
- GB/T 26988-2011汽车部件可回收利用性标识
- GB/T 24645-2009拖拉机防泥水密封性试验方法
- GB/T 16840.4-1997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4部分:金相法
- 大剧院声场模拟分析
- 小学生法制教育课件讲义
- 分镜头脚本范文(推荐八篇)
- 医学装备科医院设备绩效管理修订方案
- What do you want to be教学设计教案
- 4.3诚实守信 课时训练(含答案)
- 介入神经放射诊断治疗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