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卷I高考语文真题精校版解析_第1页
2017全国卷I高考语文真题精校版解析_第2页
2017全国卷I高考语文真题精校版解析_第3页
2017全国卷I高考语文真题精校版解析_第4页
2017全国卷I高考语文真题精校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I)精校版深度解析引言:真题的价值与解析的意义2017年全国卷I语文试题,作为高考改革深化阶段的代表性试卷,其命题思路、考查重点与题型设置,对我们理解高考语文的发展趋势及备考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解析力求在精校真题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严谨的解读,不仅点明考点,更致力于剖析命题逻辑,提供实用的解题策略与思维路径,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份有深度、有温度的备考资料。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年度论述类文本选取了关于气候正义的哲学思辨文章,这类文本理论性较强,观点鲜明,逻辑性严密,是考查考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经典载体。1.整体感知与核心观点把握:文章围绕“气候正义”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了其在空间维度(国际公平)和时间维度(代际公平)上的内涵与要求。考生首要任务是通读全文,迅速抓住各段中心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气候正义的必要性)、分析问题(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具体体现及挑战)。2.题目解析:*第1题(选择题):通常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目需要将选项与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比对,特别注意程度副词、范围限定词、因果关系等易设误点。如本题中关于“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的区分,需准确对应原文表述。*第2题(选择题):侧重考查对原文论证的分析。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考生需辨识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推进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支持观点,以及选项对论证过程的表述是否准确。*第3题(选择题):往往涉及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把握作者的隐含倾向,推断需基于原文,不能主观臆断或过度引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17年选取的是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林先生的文字细腻灵动,富有哲思,对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1.文本解读关键:文章以“窗子”为核心意象,巧妙地将“窗内”与“窗外”的世界对立又联系起来。“窗内”象征着个体被局限的、带有审视意味的视角;“窗外”则代表着广阔的、鲜活的、却又似乎遥不可及的现实生活。作者通过对窗外景象的观察与内心的波动,表达了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既有向往,也有隔阂,更有对“看”与“被看”、“想象”与“真实”的辩证感悟。2.题目解析:*第4题(选择题):考查对小说(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项往往从人物、情节、环境、手法、主题等角度设置,需要考生结合文本细节进行辨析。*第5题(简答题):如“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其象征意义或深层意蕴。解答时需回归原文,找出所有与“窗子”相关的描写和议论,结合上下文语境,由表及里,分层概括。*第6题(简答题):如“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人称的变换是文学表达中常见的技巧,其作用通常与情感表达、叙述角度、读者代入感等相关。考生需敏感捕捉人称转换的节点,并分析其背后作者情感态度的微妙变化,以及对主题表达的作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年度实用类文本选用了关于“中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三则材料,包括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等,体现了对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关注。1.材料特点与阅读策略:实用类文本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阅读时,应快速浏览,抓住每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和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观点、数据等)。对于多则材料,要注意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题目解析:*第7题(选择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选项可能是对单一材料的转述,也可能是对多则材料信息的整合,需要仔细核对。*第8题(选择题/简答题):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或要求概括某一方面的信息。这类题目要求信息筛选全面、准确,概括简洁、精炼。*第9题(简答题):如“我国科幻小说迎来‘黄金时代’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此处以常见题型为例,2017年实际题目为关于ITER计划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多则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整合,分点作答,确保答案的全面性和条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选材为《宋书·谢弘微传》,属于典型的史传文。史传文以记人叙事为主,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阅读要点:*梳理人物生平:明确传主的主要经历、官职变迁、主要事迹。*把握人物品格:通过传主的言行举止、他人评价,概括其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理解文言现象:重点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的用法。2.题目解析:*第10题(选择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时可借助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对称句式、语法结构等标志进行判断。*第11题(选择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如“名”与“字”的关系、官职名称、礼仪制度等。这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第12题(选择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项往往会对原文信息进行增删、调换、曲解,需仔细比对。*第13题(翻译题):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要求“信、达、雅”。翻译时,首先要通读全句,把握大意;其次要找出句中的得分点,如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等,确保这些得分点准确翻译;最后要将翻译后的句子进行整合,使其通顺流畅。(二)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的是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题材上属于应试诗,具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1.诗歌解读:首联描绘贡院环境,“无哗”二字点出考场的肃穆安静。颔联以“下笔春蚕食叶声”比喻考生落笔写字的声音,生动形象,富有动态感。颈联“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点明科举考试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德行与才华并重。尾联“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则表达了诗人虽自感衰病,但对考官们能慧眼识珠、选拔出真正人才充满信心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其作为主考官的责任感。2.题目解析:*第14题(选择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包括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等。错误选项常表现为对诗句的曲解、手法判断错误或情感把握不准。*第15题(简答题):如“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从修辞手法、炼字、描写角度、表达效果、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赏析。解答时,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或所蕴含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考查的是理解性默写。*第16题:题目会给出一定的语境提示,要求考生写出相应的句子。这不仅要求考生背诵名句,更要理解其含义和使用语境。如“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需要考生准确回忆并书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备考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注意易错字的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这部分题型灵活,考查点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17题(选择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要求考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成语或词语的细微差别,如语义轻重、感情色彩、适用对象、搭配习惯等。*第18题(选择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考生需掌握基本的病句辨析方法。*第19题(选择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如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填入横线处,使之与上下文衔接连贯;或判断某一语境下的表达是否得体。*第20题(补写句子):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使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解答时要注意前后文的提示信息,句式的一致性等。*第21题(图文转换/逻辑推断):2017年考查的是根据所给文段,说明“气候正义”的内涵,属于下定义或信息整合概括。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准确提取信息,并进行规范表达。四、写作2017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是:“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审题立意: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开放性。*核心任务:“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意味着文章要面向特定读者,语言要考虑到他们的认知背景,内容要能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和特色。*关键词选择与关联:这是审题的关键。“两三个关键词”、“有机的关联”,要求考生不能随意堆砌关键词,而是要找到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有中心、有层次的立意。例如,可以选择“高铁”和“移动支付”,展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生活;选择“长城”和“京剧”,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选择“一带一路”和“美丽乡村”,探讨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对世界的贡献;也可以选择如“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辩证地探讨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追求的目标。*文体与角度:文体不限,但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均可。角度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泛。2.构思行文:*标题:要鲜明、生动,能概括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开头:可以简要引出话题,点明所选关键词及其意义。*主体:围绕所选关键词,结合具体事例、数据、现象等进行阐述,展现中国的某一侧面或多个侧面。要突出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使文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采用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对中国未来的展望,或发出友好的邀请等,呼应“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任务。3.注意事项:*避免标签化、刻板印象:展现一个立体、真实、发展的中国。*语言得体:考虑到“外国青年”这一读者对象,语言应通俗易懂,同时也要体现中文的魅力。*情感真挚:融入自己对中国的真实情感和思考。*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结语:从真题解析到能力提升对2017年全国卷I语文真题的解析,不仅仅是为了回顾一套试卷,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备考的智慧。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