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你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1.《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哪些内容?2.“论语”是什么意思?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而”是什么?4.《论语》一书的行文结构是什么?5.《论语》一书的作者是谁?《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论”指“论纂”(编纂),“语”指言论,“论语”即经过整理编辑的言论。《论语》的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和“章”。所谓“章”,即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篇”则是若干“章”的集合。《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如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本篇就名为“学而(篇)”,第二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为政以德”,本篇就名为“为政(篇)”,等等。《论语》二十篇篇目如下: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称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快速记忆:诗书礼易春秋)我是翻译官!规则:每次每个小组派出一名组员参赛,最先正确翻译出PPT上出现的某一章(随机出现,不一定按照课文顺序),计1分。十二章后,累计得分最高组每个同学获得“小小翻译官”称号,并加2分。注意:如果比赛过程中哪一组组员在底下干扰比赛进行,那么该小组直接取消本次比赛参赛资格。下面请各小组派出第一轮参赛选手,做好准备。第一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第二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第三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第四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第五轮: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六轮: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第七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第八轮: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第九轮: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第十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然后学习(他们的优点),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身上也有的缺点)。”第十一轮: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对我而言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第十二轮: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你了解孔子吗?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的家世: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后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的八世孙叫孔父嘉。商朝是子姓,孔父嘉是商朝王子微子启的后代,也是子姓,名嘉,字孔父。孔父嘉官至宋国大司马。后来孔父嘉在宋国遭遇杀身之祸,其家臣被迫携其幼子出逃至鲁国,后遂以字为氏,曰“孔氏”。
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孙,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子姓,孔氏。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孔子的母亲叫颜徵在。
那为什么我们不称孔子为“子孔子”而称他为“孔子”或“孔丘”呢?
古人的姓和氏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先秦讲究“同姓不婚”,所以一般女子称姓,以便男子在求亲之时辨别两家是否为“同姓”。如秦始皇嬴政的母亲称“赵姬”,原因是她本是赵国的女子,以赵为姓。古时国君一般称“公”,其子称为“公子”,如齐桓公本名公子小白,晋文公本名公子重耳;其孙、曾孙、玄孙皆称为“公孙”,后世百家姓“公孙”一姓便是来源于此。孔子的始祖原本是王室,古代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的说法,即到了王室子孙的第五代,不能再延用先辈的氏了,只能另起新氏。至第六代便不得以“公孙”为氏,故孔父嘉并没有继承“公孙”这个氏,孔父嘉的后代以孔父嘉的字“孔父”中的“孔”字作为后世的氏。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而:表承接,然后。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之:代词,它,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说:通假字,同“悦”,愉快。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不是也……吗?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朋:志同道合的人。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自:从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乐:快乐。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知:知道,了解。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愠:生气,恼怒。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君子:指有才德的人。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姓____名____,字______,春秋末期___国人,____的弟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昨天老师说曾子不是孔子的学生,是老师讲错啦,跟大家道歉!!!(>人<)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吾:人称代词,我。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日:每天。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三:泛指多次。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省:自我检查、反省。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为:替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谋:谋划。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而:连词,表顺接。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忠:竭尽自己的心力。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信:诚信。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习:温习。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有:通假字,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十有五:十五岁。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而:连词,表顺接,然后,就。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志于学:有志于做学问。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惑:迷惑,疑惑。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从心所欲:顺从心中所想的,顺从意愿。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逾:越过。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矩:规矩,法度。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逾矩:越过法度,超过规矩。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温习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为:成为。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矣:句末语气词。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则:就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思:思考。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思:思考,这里指只是空想。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则:就。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殆:疑惑。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颜回,字____,春秋末期___国人,____的弟子。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贤:有贤德,品德高尚。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可译成“竹筐”或“竹篮”。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一箪食:一竹篮饭。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一瓢饮:一瓢水。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陋巷:简陋的巷子。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堪:能忍受。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其:他的,此处指颜回的。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忧:穷困的忧愁。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也:句中表停顿,可不译。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改:改变。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知:了解,知道。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者:代词,……的人。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好:喜爱,爱好。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乐:以……为快乐。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饭:吃。名词作动词。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疏:粗糙,粗粝。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疏食:粗粮。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饮:喝。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水:冷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肱:胳膊。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曲:使……弯曲。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而:连词,表承接,然后,就(可不译)。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枕:以……为枕头,枕着,名词作动词。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之:代词,它,这里指胳膊。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乐:乐趣。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亦:也。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矣:了,句末语气词。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而:连词,表修饰,此处表示这种“富贵”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可不译)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于:介词,对,对于。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如浮云:像浮云一样。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三人:泛指几个人。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行:走。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必:一定。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我师:我的老师。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翻译时需要把“焉”提前到“三人行”后面)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择:选择,选取。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代词,他们的。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善者:好的方面,优点。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从:顺从,跟从,这里指学习。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之:代词,指“其善者”即“他们的优点”。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代词,他们的。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不善者:不好的地方,缺点。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川上:河边。川,河流。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曰:说。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逝:往,离去。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逝:离去的东西,这里指“时间”。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如:像……一样,同……一样。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斯:代词,这,指河水。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不舍昼夜:日夜不停。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三军:指军队。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可:可以,能够。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夺:改变。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帅:主帅。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即卜商,字_____,春秋末期___国人,孔子的弟子。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博学:广泛地学习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可不译。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笃:坚定。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笃志:坚定志向。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切:恳切。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近思:思考当前的事情。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仁:仁德。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矣:句末语气词,了。必须了解的古代文学史!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从古至今你能说出几个?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先秦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
先秦夏朝你们所了解的为数不多的夏朝故事:大禹治水……商朝甲骨大量使用,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周朝西周东周《诗经》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各国史书均称为“春秋”,传说中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潜心修订鲁国史书(即《鲁春秋》)。“春秋笔法”《楚辞》,屈原《离骚》关于先秦的一点补充:“风骚”:指的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有成语叫“独领风骚”。
现在常指举止轻佻,行为放荡。“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原始社会时期,各部落实行禅让制,即“退位让贤”,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直至大禹的儿子启继承部落首领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改原始部落的“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其实也不仅是王室,先秦社会,包括大夫、士等都是通过世袭的方式传位。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秦朝从秦始皇到秦二世(胡亥),二世而亡,朝代太短,辜负了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希望“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伟大心愿。秦朝没啥杰出的文学作品传世,倒是因为秦王朝太过短命,使得后世文学作品中常常以这个朝代为题材,如: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汉代贾谊的《过秦论》,流传于民间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等等……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先秦秦汉西汉东汉扬雄:《甘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长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扬马”“班马”汉赋四大家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先秦秦汉三国蜀吴魏诸葛亮《出师表》《诫子书》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先秦秦汉三国魏“三曹”:曹操:《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丕:《典论·论文》《燕歌行》《与吴质书》
曹植:《洛神赋》
《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魏晋南北朝西晋东晋陆机《文赋》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魏晋南北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朝梁萧统:《文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南朝梁陈徐陵:《玉台新咏》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魏晋南北朝隋唐
隋代只有两位皇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魏晋南北朝隋
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必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等。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李商隐,杜牧,等。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北宋南宋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唐宋古文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赵老师带你梳理中国文学史:以下请做好笔记!!!(敲黑板*3)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低空经济无人机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认证报告
- 产品销售后质量保证责任承诺书8篇
- 办公室安全与消防检查清单模板
- 业务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
- 我的乡村生活记事作文(4篇)
- 客户服务流程优化工具客户满意度调查与分析模板
- 智能仓储物料分配调配管理模板
- 科研诚信之研究道德承诺书(9篇)
- 执行合同准时精确保证函(6篇)
- 电商行业保障承诺书4篇范文
- 装修工程竣工验收方案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考试题(附答案)
- 防爆电气装配工作业指导书
- 气象预警矩阵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与效果评估报告
- 新修订去极端化条例课件
- 数控机床维修知识培训课件
-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及义务教育培训资料
- 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其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医用制氧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知识产权普法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 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