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第一小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1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第一小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2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第一小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3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第一小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4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第一小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看拼音,写词语。chéngrèn

duànliàn

nánkān

liáokuò

niǔkòu2.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澄(chéng)澈

秉(bǐng)性

迸(bèng)裂

镌(juàn)刻B.幔(màn)子

擂鼓(lèi)

折腾(zhē)

拟(nǐ)定C.矜(jīn)持

眼晕(yùn)恐吓(xià)

发怔(zhèng)D.监生(jiàn)

桅(wéi)杆

牲畜(chù)

揿(qìn)电铃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勇往直前。B.经过小华的认真整理,整个房间面目全非。C.诸葛亮神机妙算,所以周瑜自叹不如。D.同学们听到下周开展研学活动,喜不自胜,纷纷奔走相告。4.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六一”时,小军被评为“十佳少年”的称号。B.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C.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D.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B.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C.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D.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长出了嫩芽。我发芽了!种子自信了。②它默默地忍受着,但是它不甘心,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③当阳光洒在它的嫩叶上时,它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④种子在这里生活得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杂草都嘲笑它,说它是一颗不能发芽的种子。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8.请用动态描写,展现下雨时池塘的美丽画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根据课内积累填空。(1)《村晚》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出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2)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____。”是诗人的想象;朗读这两句诗时语速应____(轻快缓慢),以表达诗人还乡的迫切心情。(3)《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这两句勾勒出了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4)“其人弗能应也”是因为他之前所说的“_____”和“_____”前后矛盾。10.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下面是某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的相关报道。据调查,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有些孩子的付出甚至远远超过了成人。当我们被少年们的孝心感动时,再回过头来看身边的孩子,他们是否感激父母的关爱?是否懂得帮父母分忧?对父母的态度是否友善……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孝子,就赶快从孩子幼年抓起,对他进行孝心教育吧!【材料二】小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表项目为父母过生日主动做家务不跟父母顶嘴与父母谈心等父母吃饭给父母端茶水经常30%10%9%20%25%10%偶尔60%60%75%25%20%10%从不10%30%16%55%55%80%【材料三】福州市对多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个好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小学生对孝心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自己;现在有些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11、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10%的小学生从不为父母过生日。 B.有60%的小学生经常主动做家务。C.有75%的小学生偶尔与父母谈心。 D.能给父母端茶水的学生达到80%。12、以上三则材料要传递的主题是(

)A.要让小学生学会和父母相处,懂得感恩。B.不要让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C.要让“孝文化”在小学生的成长中生根发芽。D.要明白小学生对“孝心”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的原因。13、你赞成“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吗?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经历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在材料三中,福州市对多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了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你觉得学校可以怎么来改善目前的状况?请写出两条建议。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余尝谓,。心不在此,,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心既到矣,?15、把课文补充完整。16、解释画线词语。(1)余尝谓:____________(2)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1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最后一整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18、作者所说的“三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最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张雪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出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最幸福的理发师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商业街角,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理发店,店内只有一位白发如雪的老理发师,带着一个勤快的年轻助手。老人已经85岁了,依然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理起发来还是那么手法娴熟,干净利落,令人(

)。如今,各类美发屋遍布大街小巷,各种时尚的发型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各种现代化的理发工具也在不断涌现,而老人却始终以追求舒适为主,不赶时髦,而且收费依然低得可怜,就连他手上的理发工具,也几十年没有变化,仍旧主要是一把推子和一把剃刀。他的理发店规模一直不大,多是一些老年人和一些收入偏低的“底层人士”光临。一位记者闻知老人的故事,好奇地让我带他去认识认识这位高龄的理发师。那天,我们走进门脸不大、装修简单得近乎寒碜的小店,老人正笑容可掬地给一位老者理发。只见他穿一件很干净的白色大褂,左手抚着老者的头,右手握一把擦得锃亮的推子,咔嚓咔嚓地修剪着,剪下的碎发,很听话地被他轻轻甩入脚边的一个纸桶里,地上几乎不见一丝碎发。过了一会儿,他又用剃刀背轻轻地摩挲几下老者的脖颈,然后轻快地刮去上面残留的几许发根。接下来,他又拿出一个形状特别的耳勺,帮老者掏出耳朵里的残茧,喜得老者连连慨叹“真舒服”。最后,他让助手打来一盆清水,亲自为老者洗去头上和颈间的发渣。最后,他认真地端详了一番,才满意地点点头,接过老者的五元钱报酬。整整40分钟,我们看着他()地忙碌,简直是在欣赏民间艺术表演。我不解地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出来给人理发,他笑着回答了两个字——高兴。我又问他:“只是剪一个普通的头,赚钱不多,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还那么认真呢?”“那是我的职责啊,习惯了。”他喝了一口茶。我惊讶:“您这么一把年纪了,那可不轻松啊!”他依然(

):“你不知道,听着推子咔嚓咔嚓地游走,看剪下的头发轻轻飘下,心里别提有多么舒坦了,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啊。”原来,我们眼里看似很辛苦的劳动,在他那里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接下来,记者对他的一番聊家常般的采访,让我们更是惊讶不已,感慨不已。实际上,他不但不缺钱,还用理发赚来的钱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学生,现在还给两个大学生邮寄学费呢。他有一双特别有出息、特别孝顺的儿女。儿女曾多次劝他不要再去做理发师了,好好在家享享清福。他却说最好的享受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女要给他投资一个美发屋,他不同意,理由是跟那个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小理发店有感情了。他说他现在给人理发,赚的就是快乐,一间小店足够了。记者敬佩地问他打算将理发店开到何时,他呵呵笑着:“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开下去。瞧我现在这精神头啊,估计当个百岁理发师问题不大呀。”老人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走出小店很远了,我们还在(

)地慨叹:他是我们遇见的最幸福的理发师。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懂得享受做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便自然会拥有浸润心灵的幸福,久久地,陪伴在自己的人生路上。20、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有条不紊

不约而同

笑容满面

叹为观止21、短文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的写法写老人的理发店,突出了老人_____________;而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对老人的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22、短文画“______”的句子中“整整40分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3、短文通过介绍老人的家庭背景,说明老人坚持做理发师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从文中这位理发师老人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习作与书写。题目:那一刻,我了本学期结业典礼上,班级要举行“缤纷记忆”座谈会,要求每一位同学分享五年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重点要把事情经过讲清楚,要表达当时的真实感受。把你要分享的一件事写下来吧。要求:把经过写清楚,把“那一刻”写具体,不少于400字。【参考答案】1.承认

锻炼

难堪

辽阔

纽扣【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先正确拼读音节,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相应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检查所写词语是否正确。书写时要注意“承、炼、堪、阔、纽”这些容易写错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及易错点,做到书写规范、正确和美观。2.D【解析】D【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辨析能力,需要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尤其需要注意平舌翘舌、前后鼻音等。A:“镌刻”的“镌”读音应为juān;B:“擂鼓”的“擂”读音应为léi;C:“恐吓”的“吓”读音应为hè;D:正确。所以选D。3.B【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A恰当。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B不恰当。面目全非:指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用来形容认真整理后的房间不恰当。C恰当。自叹不如: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己感叹自己不如此人。D恰当。喜不自胜:欢喜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形容非常高兴。4.B【解析】B考查诗句感情理解。A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B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为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C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意为初闻涕泪满衣裳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表达了作者听闻大捷时的喜悦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D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为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达了作者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和浓浓的爱国之情。A、C、D项都是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B项表达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5.B【解析】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的步骤:A、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B、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C、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D、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①用词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④词序混乱。⑤重复啰唆。⑥前后矛盾。⑦不符事理。⑧归类不当。⑨指代不明。A项中,“‘六一’时,小军被评为‘十佳少年’的称号。”句式杂糅,应改为:“六一”时,小军被评为“十佳少年”的称号。C项中,“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用词不当,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收获精彩的人生。D项中,“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成分残缺,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6.C【解析】C【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C项中,“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并不是并列分句,中间不能用分号,可以改为: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7.C【解析】C【详解】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种子生活的不顺利,周围的杂草都嘲笑它;接着写它默默忍受着,汲取土壤中的养料;然后写种子破土而出,发出了嫩芽;最后写种子坚信自己一定会开出一朵鲜艳的花朵。故选C。8.我坐在窗前望着外边,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什么都看不清了。雨落在地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好看极了。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刚开始像断了线的珍珠,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成一条条小溪。【详解】本题考查动态描写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写话的能力。动态描写: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本题使用动态描写手法,将下雨时池塘中景物的动态美描写出来,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的场景更生动具体。如:下雨了,雨点打在地面上,打在水面上,打在荷花上,打在荷叶上。不知鱼儿到哪儿躲雨呢?池塘里的任何一样东西,被雨水冲洗过后焕然一新。熏风带着青草泥土和荷花荷叶的气息吹过,荷花和荷叶在清波荡漾的水面上翩翩起舞。9.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便下襄阳向洛阳

轻快

孤城遥望玉门关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雷震的《村晚》,全诗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意思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2)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意思是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朗读这两句诗时语速应轻快,以表达诗人还乡的迫切心情。(3)王昌龄的《从军行》,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4)出自文言文《自相矛盾》,全文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其人弗能应也”是因为他之前所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前后矛盾。10.A【解析】11、A12、C13、不赞成,作为一名学生好好学习,考取好成绩是孝敬父母的一方面,但孝敬父母还应该尊重父母,为父母分担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节假日关心问候父母,多和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等。14、

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主题班会。

在学校开展阅读经典孝心教育书籍的活动,如每天固定时间朗读《弟子规》。【解析】11、考查图表阅读能力。材料二是关于小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表。A由图可知,10%的小学生从不为父母过生日。说法正确。B由图可知,有60%的小学生偶尔主动做家务。说法错误。C由图可知,有75%的小学生偶尔不跟父母顶嘴。说法错误。D由图可知,从不给父母端茶水的学生达到80%。说法错误。12、考查材料内容理解。材料一点明了孝心缺失的社会问题以及进行孝心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二是关于小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表。反应出小学生和父母关系有待改善。材料三点明了目前小学生对孝心理解和执行有偏差。可知三则材料都是为了说明传播“孝文化”,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的重要性,故选C。13、考查观点评析。“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说法不正确,结合材料三“反映出目前小学生对孝心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可知,这样的看法说明对孝心的理解有偏差,真正的孝,可以结合材料一“他们是否感激父母的关爱?是否懂得帮父母分忧?对父母的态度是否友善……”可知,不仅是学业优秀,更多的是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父母有良好的关系,主动为其分忧、沟通。14、考查综合分析。调查反映的问题:目前小学生对孝心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孩子爱抱怨、不知感恩、不负责任。建议从让“孝文化”在小学生的成长中生根发芽来谈。建议:加强学校、家庭的孝心教育,开展孝心教育活动。评选孝心榜样,鼓励和父母建立良好关系。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则眼不看仔细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眼口岂不到乎16、

说。

随随便便,漫不经心。17、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18、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9、读书要用心,要做到认真,三心二意只会耽误自己,与不读有何差别?【分析】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15、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选段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6、本题考查解释词语。“余尝谓”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谓”意思是说。“却只漫浪诵读”意思是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意思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既:既然。矣:相当于“了”。岂:难道。乎:吗,语气词。“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18、本题考查选择关键信息。从文章中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知,“三到”指的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重要,原因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不用心读书会带来的危害去作答。如这样子可能只会浪费时间、自毁前程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20、叹为观止

有条不紊

笑容满面

不约而同21、

开理发店的与众不同

动作

高超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22、强调了老人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突出了老人对工作不仅认真负责,而且把它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享受。23、享受理发带给自己的快乐24、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懂得享受做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就可以拥有浸润心灵的幸福。【解析】20、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不约而同:没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笑容满面:神情愉悦、充满笑容的样子。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根据释义,结合语境,依次填入:叹为观止、有条不紊、笑容满面、不约而同。21、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赏析和文章的理解。结合文中“如今,各类美发屋遍布大街小巷,各种时尚的发型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各种现代化的理发工具也在不断涌现,而老人却始终以追求舒适为主,不赶时髦,而且收费依然低得可怜”可知,这里用老头的理发店和各类美发屋作对比,突出了老人开理发店的与众不同。结合第四自然段中“甩入”、“摩挲”、“刮去”等词可知,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对老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高超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2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句子“整整40分钟,我们看着他有条不紊地忙碌,简直是在欣赏民间艺术表演。”中“整整40分钟”强调了老人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同时也突出了老人对工作不仅认真负责,而且把它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享受。2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我们要通读片段,勾画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然后筛选出有效信息,总结作答即可。结合文中第六自然段“我不解地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出来给人理发,他笑着回答了两个字——高兴。”第十自然段“你不知道,听着推子咔嚓咔嚓地游走,看剪下的头发轻轻飘下,心里别提有多么舒坦了,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第十三自然段“实际上,他不但不缺钱,还用理发赚来的钱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学生,现在还给两个大学生邮寄学费呢。”可知,说明老人坚持做理发师是为了享受理发带给自己的快乐。24、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结合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懂得享受做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便自然会拥有浸润心灵的幸福,久久地,陪伴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概括可知答案。25、范文:那一刻,我长大了小时候,总以为自己是个小孩——这听起来很像或者就是一句废话,注意,请听我说,我所说的小时候是指我还认为自己是个小孩的时候,至于那个小孩,就是四五岁甚至襁褓中的小孩。是的,在那时,我的心还那么幼稚。但总之,经过那件事后,我长大了,就那件小小的事,却给了我不小的启发!就是那个全市的征文大赛,我也报名参加了,但等到题目发下来时,我立刻傻眼了:《那一刻,我长大了》,长大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