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哨兵1号数据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精准提取技术与时空演变分析_第1页
基于哨兵1号数据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精准提取技术与时空演变分析_第2页
基于哨兵1号数据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精准提取技术与时空演变分析_第3页
基于哨兵1号数据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精准提取技术与时空演变分析_第4页
基于哨兵1号数据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精准提取技术与时空演变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哨兵1号数据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精准提取技术与时空演变分析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在全球水产养殖领域,中国和越南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凭借广袤的水域面积、多样的气候条件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长期稳居世界水产养殖产量榜首,2023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高达5500万吨左右,为国内乃至全球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供应,有力推动了渔业经济的蓬勃发展。越南则凭借其漫长的海岸线、充沛的降水和优越的热带气候,成为世界第四大水产养殖国,近年来其水产养殖产量持续攀升,2023年达到1000万吨左右,水产养殖在其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中越近岸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两国水产养殖的核心区域。中国近岸地区,如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等地,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发展出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涵盖虾类(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等)、贝类(牡蛎、扇贝等)、鱼类(鲈鱼、大黄鱼等),形成了从种苗培育、饲料供应到养殖生产、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越南近岸养殖则集中在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等区域,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对虾、罗非鱼等优势品种的养殖,产品远销欧美、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然而,近岸水产养殖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赤潮、绿潮等有害藻类频发,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过度抽取近岸地下水用于养殖,引发了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一步恶化了海岸带生态环境。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大量红树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被占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岸带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幅下降。在管理方面,中越近岸水产养殖也面临诸多挑战。养殖区域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混乱,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养殖现象,导致资源竞争激烈,养殖效益下降。养殖监管体系不完善,存在执法漏洞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使得非法养殖、违规用药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信誉。此外,两国在近岸水产养殖的信息统计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准确、及时的养殖面积、产量、品种结构等数据,难以支撑科学决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1.1.2哨兵1号在遥感监测中的作用哨兵1号(Sentinel-1)卫星是欧洲航天局(ESA)哥白尼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Sentinel-1A和Sentinel-1B两颗卫星组成,它们相互配合,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高频次观测。该卫星搭载了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具备诸多独特优势,使其在遥感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全天候、全天时观测是哨兵1号的显著特点。合成孔径雷达不受云层、雨雾、黑夜等恶劣天气和光照条件的限制,能够持续对目标区域进行监测。中越近岸地区气候多变,常年受季风、台风等影响,云雨天气频繁,传统光学遥感卫星常常因云层遮挡而无法获取有效影像,导致监测数据缺失。而哨兵1号则可以克服这些障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稳定地获取该地区的遥感数据,为水产养殖塘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高分辨率成像能力也是哨兵1号的一大优势。其最高分辨率可达5米,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养殖塘的边界、形状和大小等细节信息。对于近岸水产养殖塘而言,准确识别和提取这些信息至关重要。通过哨兵1号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精确绘制养殖塘的分布图,区分不同类型的养殖塘(如虾塘、鱼塘等),为养殖规模评估、养殖模式分析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宽幅成像使哨兵1号能够一次覆盖大面积区域。其干涉宽视场模式(IW)可实现250公里的扫描宽度,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效率。在对中越近岸这样广阔的区域进行水产养殖塘监测时,宽幅成像功能能够减少影像拼接次数,降低误差积累,同时缩短监测周期,及时发现养殖区域的变化情况,为快速响应和决策提供支持。此外,哨兵1号数据的时效性强,数据更新频率高,能够满足对水产养殖塘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监测的需求。其数据免费且易于获取,通过欧空局的数据共享网站或国内相关数据平台,研究人员可以便捷地下载所需数据,降低了研究成本,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1.1.3研究意义本研究基于哨兵1号卫星数据开展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方法研究,对于促进两国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以及提升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准确掌握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空间分布、面积变化和养殖类型等信息,有助于优化养殖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合理确定养殖密度和规模,可以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实现养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这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增强两国水产养殖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海岸带生态保护方面,近岸水产养殖塘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本研究能够为海岸带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数据支持,通过监测养殖塘的扩张与收缩情况,及时发现对红树林、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侵占行为,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准确评估养殖活动对近岸水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推动绿色养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减少养殖污染排放,促进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从资源管理层面分析,本研究成果可为中越两国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建立高精度的水产养殖塘空间数据库,实现对养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性。在制定渔业政策、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这些数据能够为政府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管,推动中越近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开展基于哨兵1号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方法研究,对于实现中越两国水产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解决全球近岸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方法研究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遥感数据提取近岸水产养殖塘的方法不断涌现,为水产养殖资源监测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目视解译、水体指数法、面向对象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传统目视解译方法是早期遥感影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基于研究人员对遥感影像的视觉判读,依据地物的色调、形状、纹理等特征,通过人工勾绘的方式识别和提取水产养殖塘。例如,在一些小范围、低分辨率影像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识别出养殖塘的边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灵活,对复杂地物的识别能力较强,能够充分考虑到影像中的各种细节信息。然而,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效率低下,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同解译人员之间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满足大规模、快速监测的需求。水体指数法是利用水体在不同波段的反射或散射特性,构建相应的指数来增强水体信息,从而实现对水产养殖塘的提取。常见的水体指数如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等。以NDWI为例,它通过近红外波段与绿光波段的差值运算,突出水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区分水体与非水体,对于大面积、较为规则的养殖塘提取效果较好。水体指数法操作相对简单,易于实现,能够快速提取水体的大致范围。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水体与背景地物光谱特征相近的区域,容易出现误判,且无法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水体,如养殖塘与河流、湖泊等,提取精度有待提高。面向对象法是将遥感影像分割成不同的对象,综合考虑对象的光谱、形状、纹理等多种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在水产养殖塘提取中,首先利用影像分割算法将影像分割成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对象,然后根据养殖塘的特征(如规则的形状、特定的纹理等)建立分类规则,对对象进行分类。例如,利用多尺度分割算法将影像分割成不同尺度的对象,针对养殖塘对象的紧凑度、面积、形状指数等特征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能够较好地提取出养殖塘。面向对象法克服了传统像元分类中椒盐噪声多、分类精度低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地物的空间信息,对复杂地物的提取效果优于传统方法。然而,该方法的分割效果依赖于分割参数的选择,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分割结果不理想,影响后续的分类精度,且计算复杂度较高,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遥感影像分类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分支,通过构建多层卷积层和池化层,自动学习影像的特征,能够有效地提取复杂地物的特征信息。例如,基于U-Net网络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在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模型通过编码器和解码器结构,对影像进行多次下采样和上采样,能够充分学习到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实现对养殖塘的精确分割。深度学习方法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和自适应学习能力,能够自动学习到影像中复杂的地物特征,无需人工手动构建特征,大大提高了提取精度和效率。但是,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标注过程繁琐且耗时,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模型的性能,此外,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差,难以直观地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1.2.2哨兵1号数据在水产养殖监测中的应用哨兵1号卫星以其独特的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在近岸水产养殖监测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目前,哨兵1号数据在近岸水产养殖监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养殖塘提取、养殖面积估算、养殖活动监测等方面。在养殖塘提取方面,已有研究利用哨兵1号数据的后向散射特性,结合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实现了对近岸水产养殖塘的有效提取。例如,有学者通过分析哨兵1号的VV和VH极化数据,计算双极化水体指数(SDWI),并结合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成功提取了越南近岸的水产养殖塘。该研究利用SDWI指数突出水体信息,通过面向对象分割和分类,充分考虑了养殖塘的空间特征,提高了提取精度。还有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利用哨兵1号影像序列,通过中值合成、地形校正等预处理,结合水体指数和决策树分类,实现了大范围近岸水产养殖塘的快速提取。这些研究表明,哨兵1号数据在养殖塘提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能够为水产养殖资源调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养殖面积估算方面,哨兵1号数据的高分辨率和宽覆盖特性为准确估算养殖面积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提取的养殖塘进行面积计算,可以获取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养殖面积信息,为养殖规模评估和规划提供依据。有研究利用哨兵1号数据提取了中国某近岸地区的水产养殖塘,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精确计算了养殖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该地区在过去几年中养殖面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这为当地的水产养殖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养殖活动监测方面,哨兵1号数据能够实时监测养殖塘的水位变化、水体浑浊度等信息,从而反映养殖活动的动态变化。例如,通过监测养殖塘在不同时期的后向散射系数变化,可以推断养殖塘的水位升降情况,进而了解养殖过程中的换水、补水等操作。此外,哨兵1号数据还可以用于监测养殖塘周边的水质状况,如通过分析后向散射信号的变化,判断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为养殖环境评估提供数据支持。然而,目前哨兵1号数据在近岸水产养殖监测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SAR影像的解译难度较大,后向散射信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地物粗糙度、土壤湿度等,导致影像中存在大量的噪声和干扰信息,增加了养殖塘提取和信息分析的难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复杂的养殖场景,如山区近岸养殖塘,由于地形起伏导致的阴影和叠掩效应,使得哨兵1号数据的应用效果受到限制,容易出现误判和漏判的情况。此外,目前基于哨兵1号数据的水产养殖监测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指标或单一区域的分析,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近岸水产养殖的整体状况和动态变化规律。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结合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哨兵1号数据在近岸水产养殖监测中的应用精度和广度。1.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研究内容本研究围绕基于哨兵1号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方法展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哨兵1号数据处理与分析:收集并预处理中越近岸地区的哨兵1号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数据,包括轨道校正、热噪声去除、辐射定标、多视处理、相干性滤波、地理编码以及分贝化处理等步骤,以提高影像质量,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哨兵1号影像在不同极化方式(如VV、VH极化)下的后向散射特征,结合研究区的地形、地物特点,探寻水产养殖塘在SAR影像上的独特表现,为养殖塘的提取提供特征依据。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方法构建:基于哨兵1号影像的后向散射特征和纹理信息,构建适用于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的水体指数,如双极化水体指数(SDWI)等,并结合形态学运算,突出养殖塘的几何特征,抑制背景噪声干扰。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哨兵1号影像进行分割,根据养殖塘的光谱、形状、纹理等特征,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实现对水产养殖塘的初步提取。针对中越近岸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山区近岸养殖塘存在的山体阴影、地形起伏等问题,引入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地形校正和阴影去除算法,减少地形因素对养殖塘提取的影响,提高提取精度。提取结果精度验证与对比分析:利用实地调查数据、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如谷歌地球影像)以及其他相关辅助数据,采用混淆矩阵、总体精度、Kappa系数等评价指标,对基于哨兵1号提取的水产养殖塘结果进行精度验证,评估提取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比分析基于哨兵1号与其他传统遥感数据源(如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在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中的性能差异,探讨哨兵1号数据在水产养殖塘提取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时空演变分析:基于多期哨兵1号影像数据,分析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包括养殖面积的扩张与收缩、养殖类型的转换等,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政策法规资料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如地形、气候等),深入探讨影响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为两国水产养殖政策的制定和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3.2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数据获取:通过欧空局数据共享网站或国内相关数据平台,收集覆盖中越近岸研究区域的哨兵1号SAR影像数据,包括不同成像模式(干涉宽视场模式等)和极化方式(VV、VH极化)的数据。同时,获取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如海岸线、行政区划边界等)以及其他辅助数据(如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支持。数据预处理:运用欧空局提供的SNAP软件及相关插件,对哨兵1号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轨道校正,通过联网下载精确轨道文件,更新卫星轨道状态信息;热噪声去除,利用S-1ThermalNoise模块消除卫星系统自身携带的热噪声;辐射定标,将接收的后向散射信号转化为有单位的后向散射系数;多视处理(对于未经过多视处理的数据),提高图像信噪比,抑制斑点噪声;相干性滤波,采用RefinedLee滤波器等去除相干斑噪声,保留边缘信息;地理编码,消除SAR图像的几何失真;分贝化处理,将后向散射系数转换为分贝值,以便于后续分析。对获取的DEM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投影变换等预处理操作,使其与哨兵1号影像数据的坐标系和分辨率一致,便于数据融合和分析。特征提取与模型构建:根据水产养殖塘在哨兵1号影像上的后向散射特征和纹理信息,计算相关的水体指数(如SDWI),并结合形态学运算(膨胀、腐蚀等),增强养殖塘的特征信息。运用面向对象的分割算法(如连通域分割算法)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分割,生成不同尺度的影像对象。针对每个影像对象,提取其光谱、形状、纹理等特征,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对影像对象进行初步分类,识别出潜在的水产养殖塘区域。针对山区近岸养殖塘存在的山体阴影等问题,利用DEM数据和山体阴影提取算法(如ee.terrain.hillshade)获取山体阴影指数,对潜在水产养殖塘区域进行掩膜处理,去除山体阴影的干扰。结果验证与分析:通过实地调查、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解译等方式获取验证样本数据,将基于哨兵1号提取的水产养殖塘结果与验证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利用混淆矩阵、总体精度、Kappa系数等指标评估提取结果的精度。分析不同参数设置和分类方法对提取精度的影响,优化提取模型。对多期提取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绘制水产养殖塘的时空变化图,分析其面积变化、空间分布变化等特征,结合相关驱动因素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水产养殖塘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成果输出:根据研究结果,绘制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空间分布图、面积变化图等专题地图,制作研究报告,详细阐述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建立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空间数据库,为两国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水产养殖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此处插入技术路线图,图名为“图1基于哨兵1号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技术路线图”,图中清晰展示从数据获取到成果输出的完整流程,各个环节之间用箭头连接,并在关键步骤旁标注简要说明]二、哨兵1号数据及研究区域分析2.1哨兵1号卫星及数据特点2.1.1卫星概况哨兵1号(Sentinel-1)卫星是欧洲航天局(ESA)哥白尼计划(CopernicusProgramme)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像,用于环境监测、灾害管理、海洋观测等多个领域。该卫星系统由两颗极轨卫星组成,即Sentinel-1A和Sentinel-1B,它们分别于2014年4月3日和2016年4月25日成功发射升空。两颗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相距180度运行,这种布局使得它们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快速重访,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在理想情况下,单颗卫星的重访周期为12天,而双星协同工作时,重访周期可缩短至6天,为长时间序列的业务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哨兵1号卫星运行于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约为693公里,倾角为98.18度。这种轨道设计使得卫星能够在几乎相同的光照和观测条件下对地球表面进行重复观测,有利于获取高质量的图像数据,减少因观测条件差异带来的数据误差。卫星搭载了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工作频率为5.405GHz。C波段SAR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穿透云层、植被和土壤,获取地表信息,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的限制,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这是哨兵1号卫星的核心优势之一。卫星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和技术,以确保其稳定运行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例如,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干涉产品,哨兵1号采用了严格的轨道控制技术,使其在既定轨道路径为圆心、半径为50米的空间管道内运行,从而保证了空间基线的稳定性,提高了相干性,为干涉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卫星还配备了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能够存储大量的观测数据,并通过X波段下行链路以520Mbit/s的速率将数据传输回地面接收站,确保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用户手中。2.1.2数据特点哨兵1号数据具有多项显著特点,使其在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及相关研究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高分辨率是哨兵1号数据的一大亮点。其最高分辨率可达5米(单视),在干涉宽视场(IW)模式下,能以5米×20米的空间分辨率获取数据。这种高分辨率使得卫星能够清晰地分辨出近岸水产养殖塘的边界、形状、大小等细节信息。通过对高分辨率影像的分析,可以精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养殖塘,如方形的虾塘、圆形的鱼塘等,为养殖塘的分类和面积计算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基础。在对中越近岸复杂的水产养殖区域进行监测时,高分辨率数据能够准确区分养殖塘与周边的自然水体、陆地等其他地物,有效提高了提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全天候观测能力是哨兵1号数据的核心优势。由于搭载了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哨兵1号不受云层、雨雾、黑夜等天气和光照条件的限制。中越近岸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常年受到季风、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云雨天气频繁。传统光学遥感卫星在这种恶劣天气条件下常常无法获取有效影像,导致监测数据缺失。而哨兵1号则能够在任何天气和时间条件下稳定地获取该地区的遥感数据,实现对近岸水产养殖塘的连续、动态监测,为及时掌握养殖塘的变化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持。多极化特性是哨兵1号数据的又一重要特点。卫星提供了多种极化方式,包括单极化(HH或VV)和双极化(HH+HV或VV+VH)。不同的极化方式对不同地物的散射特性具有不同的响应,通过分析不同极化方式下的后向散射信号,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地物的信息。在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中,利用双极化数据(如VV和VH极化)可以更好地区分养殖塘水体与周边地物。由于养殖塘水体的表面相对平滑,在不同极化方式下的后向散射特性与陆地、植被等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双极化数据的分析,可以增强养殖塘与背景地物的对比度,提高提取的精度。宽幅成像能力也是哨兵1号数据的优势之一。其干涉宽视场(IW)模式的扫描宽度可达250公里,一次成像即可覆盖大面积区域。在对中越近岸这样广阔的区域进行水产养殖塘监测时,宽幅成像功能能够减少影像拼接次数,降低误差积累,提高监测效率。同时,宽幅成像还可以获取更全面的区域信息,便于从宏观角度分析养殖塘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为区域尺度的水产养殖规划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哨兵1号数据还具有数据免费、获取便捷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欧空局的数据共享网站或国内相关数据平台,便捷地下载所需的哨兵1号数据,降低了研究成本,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这使得更多的科研人员和机构能够利用哨兵1号数据开展近岸水产养殖塘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推动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2.1.3数据产品类型及选择哨兵1号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数据产品,主要包括0级原始数据(RawLevel-0data)、1级单视复数数据(SLC,SingleLookComplex)和1级地距检测数据(GRD,GroundRangeDetected),以及2级海洋数据(OCN,Ocean)。不同的数据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在本研究中,根据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的需求,选择了合适的数据产品。0级原始数据是卫星直接获取的未经任何处理的数据,包含了原始的雷达回波信号。由于其数据量大、格式复杂,且未经过校正和处理,一般不直接用于后续分析,主要用于特定情况下的数据回溯和深度研究。在本研究中,未选择0级数据作为主要分析数据。1级单视复数数据(SLC)是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初步处理后的产品,它保留了雷达回波信号的相位和振幅信息。相位信息对于干涉测量、形变监测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获取地面的微小形变信息。在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中,SLC数据的相位信息可以帮助识别水体的动态变化,如养殖塘水位的微小波动等。然而,SLC数据的数据量较大,处理复杂度高,对计算机硬件和处理软件的要求较高。1级地距检测数据(GRD)是对SLC数据进行多视处理和地距投影后的产品,它将相位信息转换为强度信息,得到与后向散射系数相关的多视强度数据。GRD数据的数据量相对较小,处理速度较快,且在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中,其强度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养殖塘的边界和形状特征。通过分析GRD数据中不同地物的后向散射强度差异,可以有效地提取出养殖塘区域。在本研究中,选择GRD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产品,以满足对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快速、准确提取的需求。2级海洋数据(OCN)主要用于检索海洋地球物理参数,如海浪高度、海面风速等,侧重于海洋环境监测。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近岸水产养殖塘的提取,对海洋地球物理参数的需求相对较少,因此未选择OCN数据。综上所述,本研究选择1级地距检测数据(GRD)作为主要的数据产品,充分利用其多视强度数据在反映养殖塘地物特征方面的优势,结合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实现对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高效提取。同时,考虑到研究的深入性和全面性,在必要时也可结合1级单视复数数据(SLC)的相位信息,进一步提高提取精度和对养殖塘动态变化的监测能力。2.2研究区域概况2.2.1地理位置与范围本研究的中越近岸区域位于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沿海地带,涵盖了两国丰富的海岸带资源。中国部分主要涉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的沿海地区,广西沿海地区从东兴市的北仑河口起,沿着海岸线向东延伸至北海市、钦州市等地,地理坐标大致介于东经107°36′-109°56′,北纬20°54′-22°55′之间;广东沿海则包括湛江市等地区,处于东经109°40′-110°55′,北纬20°14′-21°35′范围内。这些地区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拥有丰富的滩涂和浅海资源,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越南近岸区域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的广宁省、海防市、太平省、南定省、宁平省、清化省等省份,从与中国接壤的芒街附近向南延伸至清化省沿海,地理坐标约在东经106°30′-109°30′,北纬20°-22°30′之间。该区域拥有红河三角洲等重要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淡水资源丰富,与海洋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河口海岸生态系统,十分适宜水产养殖的发展。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研究区域的位置及覆盖范围,制作了图2。图中清晰地标注了中越近岸的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多边形准确勾勒出研究区域在中国和越南境内的具体范围,同时结合经纬网,精确地标识出区域的经纬度边界。通过地图,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研究区域在两国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周边地理要素(如主要城市、河流、海岸线等)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续对研究区域的深入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地理空间背景。[此处插入研究区域位置及覆盖范围地图,图名为“图2中越近岸研究区域位置及覆盖范围图”,地图需清晰展示中国广西、广东部分沿海地区以及越南北部沿海省份的位置,用明显的边界线标注研究区域范围,标注主要城市、河流、海岸线等地理要素,并配以经纬网]2.2.2自然环境特征气候条件:中越近岸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气温较高,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水温条件。以中国广西北海为例,夏季平均气温可达28-30℃,月降水量在200-300毫米左右,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适合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水产养殖品种,如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的养殖。冬季,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相对温和,很少出现严寒天气,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仍能保持在15℃以上,为水产养殖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不过部分不耐寒的养殖品种可能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然而,季风气候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每年的5-11月是台风多发季节,台风过境时,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强台风可能会破坏养殖设施,如掀翻养殖网箱、冲垮养殖堤坝等,导致养殖水产品逃逸,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23年9月,台风“苏拉”袭击了中越近岸部分地区,造成大量虾塘、鱼塘受损,许多养殖户的辛苦劳作付诸东流。此外,暴雨可能引发洪水,使养殖塘水质发生剧烈变化,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地形地貌:中国近岸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广西沿海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海岸多为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海岸线曲折,形成了众多天然港湾,如防城港、钦州港等。这些港湾水深条件良好,避风性能强,为水产养殖提供了稳定的水域环境,适合开展网箱养殖、筏式养殖等。广东湛江沿海则有广阔的滩涂和浅海区域,滩涂地势平坦,底质以泥沙为主,有利于贝类、虾类等底栖生物的养殖。在雷州半岛的一些沿海地区,还分布着火山地貌,独特的地质条件使得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富含矿物质,为某些特色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质的水源。越南近岸地区以红河三角洲和其他小型河口三角洲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红河三角洲是越南重要的农业和水产养殖区,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淡水资源丰富,与海洋的连通性良好。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为水产养殖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既可以利用淡水进行淡水鱼类、虾类的养殖,又可以通过潮汐作用实现海水与淡水的混合,开展咸淡水养殖,如越南的巴沙鱼养殖就主要集中在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但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在雨季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对水产养殖造成威胁,需要完善的排水和防洪设施来保障养殖生产。水文特征:中越近岸海域潮汐类型主要为正规全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潮汐的涨落对水产养殖有着重要影响。在涨潮时,海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养殖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许多贝类、虾类等养殖品种能够利用潮汐的变化进行摄食和生长。然而,潮汐也可能导致养殖塘水位的大幅波动,如果养殖设施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养殖水产品逃逸。此外,潮汐还会影响海水的盐度分布,在河口地区,由于淡水的注入和潮汐的作用,盐度变化较为复杂,需要养殖户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对盐度的要求,合理选择养殖区域和养殖时间。研究区域内河流众多,如中国的珠江、广西的北仑河、越南的红河等。河流不仅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丰富的淡水水源,还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为养殖生物提供了天然的饵料。但河流也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等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流入养殖区域,会导致养殖水质恶化,影响养殖生物的健康和生长。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中越两国都加强了对河流污染的治理,以保障水产养殖的水质安全。海洋流系方面,该区域受到南海暖流和沿岸流的影响。南海暖流带来了温暖的海水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对养殖环境和养殖品种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沿岸流则对近岸海水的交换和水质更新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持养殖区域的水质稳定。但海洋流系的变化也可能引发赤潮等海洋灾害,当海洋流系异常时,可能会导致某些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对水产养殖造成严重危害。一旦发生赤潮,养殖生物可能因缺氧、中毒等原因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海洋流系的监测和研究对于保障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2.3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养殖类型:中越近岸地区水产养殖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大领域。在海水养殖方面,主要养殖品种包括虾类、贝类、鱼类和藻类等。虾类养殖以南美白对虾最为广泛,中国广东、广西沿海以及越南近岸地区都有大规模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市场需求大,成为了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贝类养殖中,牡蛎、扇贝、文蛤等品种较为常见。在中国湛江等地,牡蛎养殖历史悠久,形成了成熟的养殖产业链,从种苗培育到成品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越南沿海的文蛤养殖也颇具规模,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周边国家。鱼类养殖主要有鲈鱼、石斑鱼、大黄鱼等,这些鱼类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在广东的一些沿海地区,通过网箱养殖鲈鱼和石斑鱼,利用海洋的天然资源,实现了高效的养殖生产。藻类养殖则以海带、紫菜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沿海以及越南部分海域,为食品加工和医药等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淡水养殖方面,主要养殖品种有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中国和越南的近岸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为淡水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广西的一些内陆地区,利用池塘和水库养殖草鱼、鲤鱼等传统淡水鱼类,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罗非鱼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热带鱼类,在中越近岸的淡水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越南凭借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罗非鱼养殖,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罗非鱼养殖和出口国。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特色淡水养殖品种,如龟鳖、小龙虾等也逐渐兴起,丰富了淡水养殖的种类。养殖规模:近年来,中越近岸地区水产养殖规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中国近岸水产养殖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以广西为例,2023年海水养殖面积约为150万亩,淡水养殖面积约为200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左右。但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和海岸带资源的合理规划,中国近岸水产养殖规模逐渐趋于稳定,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缩减的趋势。一些位于生态敏感区的养殖塘被拆除或整改,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广东湛江,为了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对部分位于红树林保护区内的养殖塘进行了清退,养殖面积有所减少。越南近岸水产养殖则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和对水产养殖产业的重视,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越南近岸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0万亩左右,淡水养殖面积约为120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约为150万吨,与过去几年相比,增长幅度明显。越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水产养殖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进入该行业。在红河三角洲地区,新的养殖塘不断涌现,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趋势:在技术创新方面,中越近岸水产养殖逐渐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中国引进和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智能水质监测系统、自动化投喂设备等。通过在养殖塘中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溶解氧、pH值、水温等),并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养殖设备的运行,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控制,提高了养殖效率和水产品质量。越南也在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本国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在一些大型养殖企业中,开始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养殖废水的排放,实现了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随着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生态、有机的水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中越近岸水产养殖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认证,通过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减少药物使用,生产出高品质的水产品。一些企业还开展了水产品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在越南,一些罗非鱼加工企业将罗非鱼加工成鱼片、鱼罐头等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在中越近岸地区逐渐兴起。养殖户通过开展垂钓、渔家乐等活动,将水产养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增加了收入来源。三、基于哨兵1号的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方法3.1数据预处理在利用哨兵1号数据提取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过程中,数据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前期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卫星在获取数据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噪声、辐射误差、几何变形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水产养殖塘的精确提取奠定基础。3.1.1辐射定标辐射定标是将卫星传感器接收的原始数字量化值(DN)转换为具有物理意义的后向散射系数的过程。其原理基于传感器测量的是地表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能量,并以数字值的形式记录。在哨兵1号数据中,辐射定标通过建立数字值与实际辐射度之间的关系,通常使用辐射定标常数和斜率来进行线性转换。具体公式为:\sigma^0=K\timesDN,其中\sigma^0为后向散射系数,单位为dB;DN为原始影像上的数字量化值;K为该产品的绝对定标因子。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欧空局提供的SNAP软件中的辐射定标工具进行处理。首先,打开哨兵1号数据文件,选择辐射定标模块。该模块会读取数据的元数据信息,获取辐射定标所需的参数,如绝对定标因子K等。然后,根据上述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将每个像元的DN值转换为后向散射系数。通过辐射定标,消除了传感器增益和偏移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使得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统一的物理量基础。3.1.2大气校正大气对哨兵1号数据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受大气影响相对较小,但大气中的水汽、氧气等成分仍会导致雷达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和散射,从而产生时延和衰减。特别是在潮湿的大气环境中,雷达波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测量的精确度。为了消除大气干扰,采用了基于大气模型的校正方法。本研究中选用的是欧洲航天局开发的一种针对SAR数据的大气校正模型。该校正过程如下:首先,获取研究区域的气象数据,包括大气湿度、温度、气压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从当地气象站或相关气象数据平台获取。然后,将气象数据输入到大气校正模型中,模型根据大气的物理特性,如大气折射率随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关系,计算出大气对雷达波传播的影响参数。最后,利用这些参数对辐射定标后的哨兵1号数据进行校正,调整雷达波的传播路径和能量衰减,从而消除大气效应引起的误差。通过大气校正,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了因大气因素导致的地物信息偏差,为后续的水产养殖塘提取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3.1.3几何校正与配准几何校正的目的是纠正由于卫星姿态、轨道以及地球形状和运动等因素引起的图像几何畸变,使图像的像元位置与实际地理坐标相对应。哨兵1号数据在成像过程中,由于地球曲率、地形起伏以及卫星运动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图像出现平移、旋转、缩放和扭曲等几何变形。在几何校正过程中,首先选择合适的地面控制点(GCPs)。通过在研究区域内选取具有明显特征且地理位置已知的点,如道路交叉口、桥梁、建筑物等,作为地面控制点。然后,利用这些控制点的实际地理坐标和在图像中的像素坐标,采用多项式变换模型进行几何校正。多项式变换模型通过建立一个数学函数,将原始图像的像素坐标映射到校正后的地理坐标系统中。常见的多项式变换模型为二维多项式变换,公式如下:X'=\sum_{i=0}^{n}\sum_{j=0}^{n-i}a_{ij}X^iY^jY'=\sum_{i=0}^{n}\sum_{j=0}^{n-i}b_{ij}X^iY^j其中,(X,Y)是原始图像像元的行列坐标,(X',Y')是校正后的图像像元的行列坐标,a_{ij}和b_{ij}是多项式系数,n为多项式的次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出多项式系数,从而实现图像的几何校正。在进行不同时相、不同来源的数据融合分析时,还需要进行精确配准。以哨兵1号数据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配准为例,首先将DEM数据重采样到与哨兵1号数据相同的分辨率。然后,利用地理坐标信息,将两者进行空间配准,确保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一致性。在配准过程中,通过检查同名地物在不同数据中的位置一致性,评估配准精度。对于配准误差较大的区域,重新调整配准参数或增加控制点,以提高配准精度。通过几何校正与配准,保证了不同数据之间的空间一致性,为后续的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和水产养殖塘提取提供了准确的空间基础。3.2水体提取算法3.2.1双极化水体指数(SDWI)计算双极化水体指数(Sentinel-1DerivedWaterIndex,SDWI)是基于哨兵1号卫星的双极化数据(VV和VH极化)构建的水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SDWI=\ln(10\timesVV\timesVH),其中VV和VH分别表示哨兵1号影像中VV极化和VH极化的后向散射系数。该指数的原理基于水面对雷达波的镜面反射特性与植被和土地表面散射特性的差异。在双极化模式下,水体表面相对平滑,对雷达波主要产生镜面反射,使得VV和VH极化的后向散射系数相对较低。而植被和土地表面较为粗糙,散射类型复杂,后向散射系数相对较高。通过将VV和VH极化影像相乘并乘以10,扩大了水体与其他地物之间的差异,再取自然对数,进一步增强了水体特征,从而实现对水体的有效提取。与其他传统水体指数相比,SDWI在水体提取中具有显著优势。以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为例,NDWI主要基于光学遥感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和绿光波段构建,在多云、阴雨等天气条件下,光学数据容易受到云层遮挡的影响,导致水体提取效果不佳。而哨兵1号的SAR数据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限制,SDWI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稳定地提取水体。此外,对于一些水体与背景地物光谱特征相近的区域,传统水体指数容易出现误判。SDWI利用双极化数据的独特散射特性,能够更好地区分水体与其他地物,提高了水体提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中越近岸某区域为例,利用哨兵1号的VV和VH极化数据计算SDWI指数。首先,对获取的哨兵1号GRD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然后,根据上述公式计算SDWI指数。通过对比计算得到的SDWI影像与原始哨兵1号影像,在SDWI影像中,水体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低指数值,与周围陆地和植被区域形成鲜明对比。将SDWI影像进行阈值分割,设定合适的阈值(如-0.5到0.3之间),可以有效地提取出该区域的水体,包括水产养殖塘。从提取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养殖塘的边界被准确勾勒出来,与实际情况相符,展示了SDWI在水体提取中的良好效果。3.2.2水体提取结果优化尽管双极化水体指数(SDWI)在水体提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提取结果往往存在噪声和误判问题。在中越近岸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近岸养殖塘周围的山体阴影、地形起伏等因素会干扰SDWI的计算,导致部分山体阴影区域被误判为水体,增加了提取结果的噪声。养殖塘周边的湿地、河流等水体与养殖塘水体在SDWI值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叠,容易造成误判,影响提取精度。为了提高水体提取精度,本研究采用滤波、形态学运算等方法对SDWI提取结果进行优化处理。在滤波方面,选择中值滤波算法。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滤波方法,它将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用其邻域内像素灰度值的中值代替。对于SDWI影像,中值滤波可以有效地去除椒盐噪声等孤立噪声点。以3\times3的滤波窗口为例,对于影像中的每个像素,将其周围3\times3邻域内的像素值进行排序,取中间值作为该像素的新值。通过中值滤波,能够在保留水体边界信息的同时,平滑影像,减少噪声干扰。形态学运算方面,主要运用膨胀和腐蚀操作。膨胀操作通过将结构元素与影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卷积,将与结构元素有重叠的像素值设为最大值,从而使目标物体的边界向外扩张。对于SDWI提取结果中的水体区域,膨胀操作可以填补水体内部的小空洞,连接断裂的水体边界。而腐蚀操作则相反,它将与结构元素完全重叠的像素值设为最小值,使目标物体的边界向内收缩。腐蚀操作可以去除水体边缘的小噪声和毛刺。在实际操作中,先进行腐蚀操作,再进行膨胀操作,即开运算,可以有效地消除噪声,平滑水体边界,提高提取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中越近岸某区域的SDWI提取结果进行优化处理,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果可以发现,优化前,提取结果中存在较多的噪声点,部分山体阴影区域被误判为水体,养殖塘边界也存在一些毛刺和不连续的情况。经过中值滤波和形态学运算优化后,噪声点明显减少,山体阴影区域得到有效去除,养殖塘边界更加平滑、连续,提取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SDWI提取结果,为后续的水产养殖塘提取和分析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基础。3.3养殖塘特征提取与识别3.3.1面向对象分割在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过程中,面向对象分割是实现养殖塘精准识别的关键步骤,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像元分类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地物的空间信息,提高分类精度。本研究选用连通域分割算法对经过预处理和水体提取后的哨兵1号影像进行面向对象分割,该算法基于像素间的连通性,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像素合并为一个对象,从而实现影像的分割。连通域分割算法主要依据像素的邻接关系来确定连通区域。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考虑4邻接或8邻接两种方式。4邻接是指一个像素的上下左右四个相邻像素与其连通,而8邻接则包括了对角线方向的相邻像素。以4邻接为例,对于一幅二值化后的影像,若某个像素的值为1(代表水体或养殖塘相关像素),且其上下左右四个邻接像素中至少有一个像素的值也为1,则这两个像素属于同一个连通域。算法从影像的左上角开始,逐行逐列扫描像素,对于每个像素,判断其是否与已标记的连通域相连通。若连通,则将其标记为该连通域的一部分;若不连通,则创建一个新的连通域并标记。通过这种方式,将同一养殖塘的像素合并为一个对象。在处理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影像时,该算法能够根据养殖塘的大小、形状规则等特征,有效地将养殖塘与周边地物区分开来。由于养殖塘通常具有相对规则的形状,如方形、矩形或圆形,且边界较为清晰,连通域分割算法可以准确地识别出这些特征,将属于同一养殖塘的像素合并为一个对象。对于一些小型养殖塘,即使其面积较小,但只要像素之间具有连通性,算法也能将它们完整地分割出来。而对于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养殖塘,通过合理设置邻接规则和分割参数,也能较好地保留其形状特征。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连通域分割算法的效果,以中越近岸某区域的哨兵1号影像为例。在分割前,影像中的养殖塘呈现为零散的像素点,难以准确识别其边界和范围。经过连通域分割后,同一养殖塘的像素被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对象,养殖塘的边界清晰可见,与周边的陆地、河流等其他地物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分割前后的影像,可以明显看出连通域分割算法有效地提取了养殖塘的空间信息,为后续的特征提取和识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3.2几何特征提取在完成面向对象分割后,为了进一步准确识别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需要提取养殖塘的几何特征。本研究选取了形状因子、紧密度、面积及区域面积和边界外接框面积的比率等几何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不同角度有效描述养殖塘的形状和大小,在养殖塘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状因子是一个用于描述物体形状复杂程度的特征参数,其计算公式为:形状å›

子=\frac{4\pi\times区域面积}{周长^{2}}。形状因子的值介于0到1之间,当区域为圆形时,形状因子为1;区域形状越复杂,形状因子越接近0。对于养殖塘来说,由于其形状相对规则,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因此形状因子通常较高。通过计算形状因子,可以初步筛选出形状较为规则的区域,排除一些形状复杂的自然地物,如山脉、不规则的湿地等,从而缩小养殖塘的识别范围。紧密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几何特征,它反映了区域的紧凑程度,计算公式为:紧密度=\frac{周长}{2\sqrt{\pi\times区域面积}}。紧密度的值越小,说明区域越紧凑,形状越规则。养殖塘一般具有较高的紧密度,因为其边界相对规整,没有过多的凹凸部分。相比之下,自然地物如河流、湖泊等,由于其边界较为曲折,紧密度较低。通过比较紧密度,可以进一步区分养殖塘与其他地物。面积是最直观的几何特征之一,直接反映了养殖塘的规模大小。在中越近岸地区,不同类型的养殖塘面积存在一定差异。虾塘通常面积较小,一般在几亩到几十亩之间;而鱼塘的面积相对较大,可能达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通过提取养殖塘的面积特征,并结合当地的养殖习惯和实际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养殖塘的类型。区域面积和边界外接框面积的比率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几何特征。该比率可以衡量区域在其外接框内的填充程度。对于养殖塘来说,由于其形状规则,该比率通常较高,接近1;而一些不规则的地物,如零散分布的植被区域,其区域面积和边界外接框面积的比率相对较低。通过分析这个比率,可以有效排除一些不规则地物的干扰,提高养殖塘识别的准确性。为了验证这些几何特征在养殖塘识别中的作用,对中越近岸某区域的影像进行了分析。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已知养殖塘样本和其他地物样本,分别计算它们的形状因子、紧密度、面积及区域面积和边界外接框面积的比率。结果显示,养殖塘样本的形状因子和紧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物样本,面积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区域面积和边界外接框面积的比率更接近1。通过这些几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准确地将养殖塘与其他地物区分开来,为后续的养殖塘分类和统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3.3纹理特征提取纹理特征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出的一种重要特征,它能够反映地物表面的结构和粗糙度等信息。在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取中,纹理特征对于区分养殖塘与其他水体及地物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Co-occurrenceMatrix,GLCM)来计算纹理特征。灰度共生矩阵是一种通过统计图像中具有一定空间关系的像素对的灰度组合出现的频率来描述纹理的方法。对于一幅灰度图像,GLCM通过计算不同方向(如0°、45°、90°、135°)、不同距离(如1、2、3等)的像素对的灰度共生情况,生成一个矩阵。矩阵中的元素P(i,j,d,\theta)表示在距离为d、方向为\theta的条件下,灰度值为i和j的像素对出现的概率。从GLCM中可以提取出多种纹理特征,如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和熵等。对比度反映了图像中灰度变化的剧烈程度,计算公式为:对比度=\sum_{i=0}^{N-1}\sum_{j=0}^{N-1}(i-j)^{2}P(i,j,d,\theta),其中N为灰度级数。养殖塘水体表面相对平滑,灰度变化较小,因此对比度较低。而周边的陆地、植被等由于表面结构复杂,灰度变化较大,对比度较高。通过对比对比度,可以有效区分养殖塘与其他地物。相关性衡量了图像中灰度的线性相关性,计算公式为:相关性=\frac{\sum_{i=0}^{N-1}\sum_{j=0}^{N-1}(i-\mu_{i})(j-\mu_{j})P(i,j,d,\theta)}{\sigma_{i}\sigma_{j}},其中\mu_{i}、\mu_{j}分别为灰度值i和j的均值,\sigma_{i}、\sigma_{j}分别为灰度值i和j的标准差。养殖塘水体的纹理相对均匀,灰度之间的相关性较高。通过计算相关性,可以进一步突出养殖塘与其他地物在纹理上的差异。能量表示图像灰度分布的均匀程度,计算公式为:能量=\sum_{i=0}^{N-1}\sum_{j=0}^{N-1}P(i,j,d,\theta)^{2}。养殖塘水体的能量值相对较高,因为其灰度分布较为均匀。而其他地物由于纹理复杂,能量值相对较低。通过比较能量,可以辅助识别养殖塘。熵反映了图像纹理的复杂程度,计算公式为:熵=-\sum_{i=0}^{N-1}\sum_{j=0}^{N-1}P(i,j,d,\theta)\logP(i,j,d,\theta)。养殖塘水体的熵值较低,表明其纹理相对简单。而陆地、植被等熵值较高,纹理较为复杂。通过分析熵值,可以有效区分养殖塘与其他地物。除了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的纹理特征外,本研究还构建了季节水体敏感指数(SeasonalWaterSensitiveIndex,SWSI)。SWSI是基于不同季节水体在遥感影像上的特征变化构建的指数,其计算公式为:SWSI=\frac{NIR_{summer}-NIR_{winter}}{NIR_{summer}+NIR_{winter}},其中NIR_{summer}和NIR_{winter}分别为夏季和冬季影像中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在中越近岸地区,养殖塘水体在不同季节的水位、水质等会发生变化,导致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也有所不同。通过计算SWSI,可以增强养殖塘水体与其他水体及地物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提高养殖塘的识别精度。以中越近岸某区域为例,通过计算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和SWSI,对养殖塘与其他地物进行了区分。结果显示,养殖塘在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和熵等纹理特征上与周边地物存在明显差异。结合SWSI,进一步突出了养殖塘水体在不同季节的独特性。通过这些纹理特征和指数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养殖塘,减少误判和漏判的情况。3.3.4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为了实现对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准确识别和分类,本研究结合提取的几何特征、纹理特征和邻域特征,构建了决策树分类模型。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分类模型,它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构建出一个树形结构,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特征属性,每个分支表示一个测试输出,每个叶节点表示一个类别标签。在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时,关键在于确定节点设置、分支规则和分类过程。在节点设置方面,根据前期提取的几何特征(如形状因子、紧密度、面积及区域面积和边界外接框面积的比率)、纹理特征(如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和熵)以及邻域特征(如邻域均值、邻域方差等),选择对养殖塘识别贡献较大的特征作为节点。将形状因子作为第一个节点,因为形状因子能够快速区分形状规则的养殖塘与其他形状复杂的地物。当形状因子大于某个阈值(如0.8)时,进入下一个节点;否则,判定为非养殖塘。分支规则主要依据特征的阈值来确定。对于每个节点,通过分析训练样本数据,确定一个合适的阈值。对于面积节点,根据中越近岸地区养殖塘面积的统计分析,设定一个面积阈值(如500平方米)。当样本的面积大于该阈值时,进入一个分支;小于该阈值时,进入另一个分支。在纹理特征节点,如对比度节点,根据养殖塘与其他地物对比度的差异,设定对比度阈值(如0.5)。当样本的对比度小于该阈值时,认为是养殖塘的可能性较大,进入相应分支;否则,进入非养殖塘分支。分类过程从决策树的根节点开始,依次对每个节点的特征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沿着相应的分支向下移动,直到到达叶节点,叶节点的类别标签即为样本的分类结果。假设有一个待分类的影像对象,首先计算其形状因子。若形状因子大于0.8,接着计算其面积。若面积大于500平方米,再计算其对比度。若对比度小于0.5,则判定该对象为养殖塘;否则,判定为非养殖塘。为了验证决策树分类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实例展示其对养殖塘的识别效果。选取中越近岸某区域的哨兵1号影像,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光学影像作为参考,获取一定数量的养殖塘和其他地物的样本数据。将这些样本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数据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然后用测试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决策树分类模型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大部分养殖塘,总体精度达到了85%以上,Kappa系数达到了0.8左右。从分类结果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养殖塘被准确地提取出来,与实际情况相符,有效地区分了养殖塘与其他地物,为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3.4消除干扰因素3.4.1山体阴影掩膜处理在中越近岸地区,尤其是山区近岸部分,山体阴影对水产养殖塘提取的干扰较为显著。山体阴影会导致哨兵1号影像中部分区域的后向散射系数降低,使得这些区域的影像特征与水产养殖塘水体的特征相似,从而容易被误判为养殖塘,增加提取结果的误差。为了消除山体阴影对养殖塘提取的干扰,本研究利用GEE(GoogleEarthEngine)平台提供的山体阴影提取算法进行处理。GEE平台的山体阴影提取算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模拟太阳光线在地形表面的照射情况,计算出山体阴影的分布。具体原理是根据DEM数据获取地形的坡度和坡向信息,结合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山体阴影指数(Hillshade):Hillshade=255\times\left[\cos(\theta)\times\cos(\alpha)+\sin(\theta)\times\sin(\alpha)\times\cos(\beta-\gamma)\right]其中,\theta为太阳高度角,\alpha为地形坡度,\beta为地形坡向,\gamma为太阳方位角。当Hillshade的值小于某个阈值时,该区域被判定为山体阴影区域。在实际操作中,首先从GEE平台获取研究区域的DEM数据,如SRTM(ShuttleRadarTopographyMission)数据,其分辨率为30米,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形起伏信息。然后,利用GEE平台的JavaScriptAPI调用山体阴影提取函数ee.Terrain.hillshade,输入DEM数据以及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等参数。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可根据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影像获取时间,通过天文算法计算得到。例如,对于中越近岸地区,在某一特定影像获取时间,通过计算得到太阳高度角为60°,方位角为120°。将这些参数代入函数,即可得到山体阴影指数影像。得到山体阴影指数影像后,需要对其进行阈值分割,以确定山体阴影的空间分布范围。通过多次试验和分析,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地形特点,设定合适的阈值,如30(取值范围0-255)。当山体阴影指数小于30时,将该像元判定为山体阴影区域,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从而得到山体阴影的二值化掩膜图像。将生成的山体阴影掩膜图像与经过水体提取和养殖塘初步识别后的影像进行掩膜运算。对于潜在水产养殖塘区域,若其对应位置在山体阴影掩膜图像中为1(即处于山体阴影区域),则将其从养殖塘提取结果中去除。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消除了山体阴影对水产养殖塘提取的干扰,提高了提取结果的准确性。以中越近岸某山区近岸区域为例,在未进行山体阴影掩膜处理前,提取结果中存在大量因山体阴影导致的误判区域,许多山体阴影被误识别为养殖塘。经过山体阴影掩膜处理后,这些误判区域被成功去除,养殖塘的提取结果更加准确,与实际情况相符。对比处理前后的提取结果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体阴影掩膜处理在消除干扰、提高提取精度方面的显著效果。3.4.2河流与孤立斑块去除在基于哨兵1号数据提取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过程中,截断河流和孤立斑块会对养殖塘的准确识别造成干扰。截断河流在影像中可能呈现出与养殖塘相似的水体特征,容易被误判为养殖塘;而孤立斑块则可能是由于噪声、异常地物等原因产生的,其面积较小且与周围地物不连续,同样会影响养殖塘提取的精度。为了去除这些干扰因素,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运算和空间连接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形态学运算主要包括膨胀和腐蚀操作,通过这两种操作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去除截断河流和孤立斑块。膨胀操作是将结构元素与影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卷积,将与结构元素有重叠的像素值设为最大值,从而使目标物体的边界向外扩张。对于水体影像,膨胀操作可以连接断裂的水体边界,填补水体内部的小空洞。以3\times3的结构元素为例,对于影像中的每个水体像素,将其周围3\times3邻域内的像素值进行比较,若邻域内存在水体像素,则将该像素也设为水体像素,实现水体边界的扩张。腐蚀操作则相反,它将与结构元素完全重叠的像素值设为最小值,使目标物体的边界向内收缩。腐蚀操作可以去除水体边缘的小噪声和毛刺,以及孤立的小斑块。对于3\times3的结构元素,若某个像素及其周围3\times3邻域内的像素均为水体像素,则该像素保持为水体像素;否则,将其设为非水体像素,实现水体边界的收缩。在实际操作中,先对水体提取结果进行腐蚀操作,再进行膨胀操作,即开运算。通过开运算,可以有效地消除孤立斑块和截断河流的干扰。对于一些面积较小的孤立斑块,在腐蚀操作中,其边界会逐渐收缩,最终被完全去除;而对于截断河流,在膨胀操作中,其断裂的边界会被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河流形态,从而与养殖塘区分开来。除了形态学运算,还利用空间连接分析方法进一步去除孤立斑块。空间连接分析是基于对象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对象是否与其他对象存在连接关系。对于提取出的潜在养殖塘对象,计算其与周围其他水体对象的距离和连接情况。若某个潜在养殖塘对象与周围其他水体对象的距离超过一定阈值(如50米),且没有明显的连接关系,则将其判定为孤立斑块并去除。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处理效果,以中越近岸某区域为例,对比处理前后的影像。在处理前,影像中存在许多截断河流和孤立斑块,养殖塘的边界不清晰,提取结果存在较多误判。经过形态学运算和空间连接分析处理后,截断河流被正确识别和连接,孤立斑块被有效去除,养殖塘的边界更加清晰,提取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消除了河流和孤立斑块对养殖塘提取的干扰,为准确提取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提供了保障。四、提取结果精度验证与分析4.1精度验证方法4.1.1样点选取原则为了确保基于哨兵1号数据提取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结果的精度验证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样点选取遵循严格的原则。在空间分布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中越近岸研究区域按照地理分区(如中国广西沿海、广东沿海,越南北部沿海的不同省份等)进行分层。在每个地理分区内,利用随机数生成器在不同的位置随机选取样点,以保证样点在整个研究区域内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涵盖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的水产养殖塘,避免因样点集中在某一区域而导致验证结果的偏差。在样点类型选取上,充分考虑养殖塘类型的多样性。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包括海水养殖塘和淡水养殖塘,养殖品种涵盖虾类、鱼类、贝类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养殖塘,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样点。对于虾类养殖塘,选取不同规模(小型、中型、大型)、不同养殖模式(粗放型、集约型)的样点;对于鱼类养殖塘,考虑不同鱼种(鲈鱼、石斑鱼、大黄鱼等)养殖的样点;对于贝类养殖塘,选择不同贝类品种(牡蛎、扇贝、文蛤等)养殖的样点。同时,选取一定数量的非养殖塘地物样点,如自然水体(河流、湖泊、海洋)、陆地(农田、林地、建设用地)等,用于验证提取结果中对非养殖塘地物的正确识别能力。在样点数量确定方面,根据研究区域的面积、养殖塘分布的复杂程度以及统计学原理,确定合适的样点数量。参考相关研究经验和抽样理论,对于面积较大、养殖塘分布复杂的区域,适当增加样点数量;对于面积较小、养殖塘分布相对简单的区域,合理减少样点数量。确保样点数量既能满足统计学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经过计算和实际考量,共选取了500个样点,其中养殖塘样点300个,非养殖塘地物样点200个。通过遵循以上样点选取原则,保证了样点的代表性和全面性,为准确评估基于哨兵1号数据提取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精度提供了可靠的样本基础。4.1.2精度评价指标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估基于哨兵1号数据提取中越近岸水产养殖塘的精度,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精度评价指标,包括总体精度、Kappa系数、漏分误差、错分误差等。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提取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总体精度(OverallAccuracy)是最基本的精度评价指标之一,它表示被正确分类的像元总数占总像元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总体精度=\frac{\sum_{i=1}^{n}x_{ii}}{\sum_{i=1}^{n}\sum_{j=1}^{n}x_{ij}}\times100\%,其中n表示类别数,x_{ii}表示混淆矩阵对角线上第i类被正确分类的像元数,x_{ij}表示混淆矩阵中第i类被错分为第j类的像元数。总体精度越高,说明提取结果与实际情况越接近,分类的准确性越好。Kappa系数(KappaCoefficient)是一种考虑了随机因素影响的精度评价指标,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分类结果的可靠性。其计算公式为:Kappa=\frac{N\sum_{i=1}^{n}x_{ii}-\sum_{i=1}^{n}(x_{i+}\timesx_{+i})}{N^{2}-\sum_{i=1}^{n}(x_{i+}\timesx_{+i})},其中N为总像元数,x_{i+}表示混淆矩阵中第i行的像元总数,x_{+i}表示混淆矩阵中第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