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的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提升策略探究_第1页
基于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的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提升策略探究_第2页
基于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的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提升策略探究_第3页
基于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的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提升策略探究_第4页
基于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的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提升策略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的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提升策略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里,散文阅读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凭借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真挚浓郁的情感抒发以及深邃的思想内涵,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阅读散文,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品味作者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还能有效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锻炼思维,培养审美情趣,传承和理解文化,进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高中生的散文阅读理解力却普遍存在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仍较为传统,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逐字逐句地讲解散文内容,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掌握阅读技巧,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分析散文,一旦遇到稍有难度的文本,便会感到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散文阅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对散文中蕴含的象征意义、深层含义理解困难。此外,学生的阅读量相对较少,阅读视野较为狭窄,这也限制了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由于缺乏广泛的阅读积累,学生难以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散文作品,无法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影响了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提升高中生的散文阅读理解力已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这不仅关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关系到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散文阅读理解力,学生能够更好地汲取文学作品中的营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水平,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深入探究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散文阅读理解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借助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深入探究培养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的有效策略。通过对相关理论的运用与实践,期望能够揭示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机制,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参考,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角度来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散文阅读理解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使他们能够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进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若能运用图式理论和有效的阅读模式,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所营造的宁静优美的意境,体会到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提升散文阅读理解力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散文阅读能力能够带动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教师角度出发,本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传统、对学生阅读策略指导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本研究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图式,帮助他们建立与散文文本相关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运用不同的阅读模式,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式阅读模式,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理论层面,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通过对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培养的探索,能够丰富和拓展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为相关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证支持。本研究还可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探究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的培养路径。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图式理论、阅读模式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避免研究的盲目性。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图式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文献,了解到该理论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实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将其应用于高中生散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其次,运用调查研究法,对高中生的散文阅读现状进行调查。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选取多所高中的不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全面了解他们的散文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部分学生和语文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散文阅读教学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准确把握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的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现实依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散文阅读缺乏兴趣,阅读量较少,在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些问题为研究提供了针对性的方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散文教学案例,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和优化策略。在分析《荷塘月色》的教学案例时,观察学生在运用图式理论理解文章意境和情感时的表现,发现学生能够通过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图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美感,但在把握作者复杂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据此可以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情感分析能力的培养。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将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与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深度融合。以往的研究虽然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有所探讨,但在具体的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本研究将这些理论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其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注重探索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图式和阅读模式进行散文阅读。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构建知识图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使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理论基础2.1图式理论概述2.1.1图式的定义与内涵图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他将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内容的桥梁,属于先验的范畴。在康德的理论体系中,图式具有重要地位,它使得人类能够将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事物的认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图式的概念不断演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内涵,将其作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主体内部一种动态、可变的认知结构,最初源于先天遗传,但在个体与外界接触、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他提出的S→(AT)→R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作出反应(R),强调了图式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图式被定义为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是一种认知结构单元,它影响着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理解新信息。当我们看到“苹果”这个词时,大脑中关于苹果的图式就会被激活,我们会联想到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征,从而快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如果我们没有关于苹果的图式,就很难理解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在阅读理解中,图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并非简单的文字信息输入过程,而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阅读一篇散文时,会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在头脑中搜索与之相关的图式。如果读者拥有与散文主题、背景、写作风格等相关的图式,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在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时,如果读者对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文学风格以及个人经历有一定的了解,即拥有相关的图式,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2.1.2图式的类型及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图式主要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三种类型,它们在散文阅读中各自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语言图式是图式理论的基础,主要包括读者事先储备的词汇、语法和习惯用语等语言知识。在散文阅读中,扎实的语言图式是理解文本的基石。只有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掌握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才能顺利解读散文中的语句,进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读者不理解“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词语的含义,就无法准确想象出荷塘和叶子的形态;若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把握不准,也会影响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因此,丰富的语言图式能够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为深入理解散文内容奠定基础。内容图式指读者对文章主题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散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拥有丰富的内容图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如果读者对北平(现北京)的历史文化、秋天的季节特点以及郁达夫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赞美之情,感受到文章中所传达出的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时代气息。内容图式还可以帮助读者填补文本中的信息空白,通过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补充,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结构图式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特点、修辞手法和逻辑推理的熟悉程度。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其结构看似自由灵活,但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逻辑线索。了解散文的结构图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在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读者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发现作者先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再阐述其内在品质,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农民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对修辞手法的熟悉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散文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经常出现,它们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读者只有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2.2阅读模式理论2.2.1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把阅读过程视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线性解码过程。这种模式认为,读者首先从对字母、单词等最小语言单位的识别开始,逐步理解词汇的意义,接着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而理解句子的含义,最后通过对各个句子的整合来把握整个文本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是一个纯粹由文本驱动的过程,读者主要依赖阅读材料本身所呈现的信息,其注意力集中在识别和辨认课文中的词、句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和意义特征上。以阅读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基础理解阶段,学生需要先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像“确凿”“菜畦”“桑葚”等词语,理解它们的读音和含义。接着分析句子结构,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个句子,学生要理解其运用的排比修辞手法以及所描绘的百草园的丰富景象。通过对一个个句子和段落的理解,最终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与描述。然而,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过于强调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将阅读过程简单地看作是对文字符号的机械解码,忽视了读者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目的对理解的影响。这种模式容易使阅读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难以真正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在阅读一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或象征意义的散文时,仅靠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如在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时,仅从字词和句子层面理解,很难领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实则是对北方农民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歌颂。2.2.2自上而下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强调读者已有知识在阅读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阅读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层到低层的预测和验证过程。读者在阅读时,首先根据文章的标题、体裁、开头等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章的主题、内容和结构进行预测和假设。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断地利用文本中的线索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与文本信息相符,则继续阅读;如果不符,则对预测进行修正和调整,直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读者在看到标题后,会根据自己对荷塘和月色的已有认知,以及对朱自清散文风格的了解,初步预测文章可能会描绘荷塘的美丽景色,表达作者宁静、闲适的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当读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时,读者的预测得到了一定的修正,意识到文章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还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通过对文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作者内心独白的分析,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最终体会到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既对荷塘月色的美景陶醉,又因内心的苦闷而寻求解脱的复杂情感。自上而下阅读模式有助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整体框架,提高阅读效率。然而,这种模式也可能导致理解偏差。如果读者的背景知识不足或不准确,或者对文章的预测过于主观,就可能误解文章的含义。在阅读一些具有陌生文化背景或独特写作风格的散文时,读者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而无法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或者过度依赖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章进行牵强附会的解读。2.2.3交互式阅读模式交互式阅读模式是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阅读模式的综合与优化,它认为阅读是一个语言信息与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利用文本中的语言线索,从字词、句子等基础层面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又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和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预测、推理和判断,自上而下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进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促进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读者首先会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子进行识别和理解,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了解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具体描写。同时,读者会调动自己已有的关于秋天的印象、对北京的了解以及对郁达夫文学风格和个人经历的认知,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读者知道郁达夫对故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北京的秋天具有独特的韵味,基于这些背景知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赞美之情,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感。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词汇或句子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言线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推测,从而准确理解其含义;当读者对文章的整体主题和情感把握不准时,可以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2.3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的关系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阅读理解过程。图式理论为阅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基础。图式作为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还是交互式阅读模式,都离不开图式的参与。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中,读者对字母、单词、句子等语言单位的识别和理解,需要依赖已有的语言图式。只有当读者头脑中存储了足够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图式时,才能顺利地进行从低级到高级的解码过程。在阅读一篇散文时,如果读者不认识文中的某些字词,或者对句子的语法结构不熟悉,就会影响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而这些语言知识正是语言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中,读者利用已有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和假设,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内容图式帮助读者根据文章的主题、背景知识等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结构图式则使读者能够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结构线索等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逻辑关系进行把握。在阅读一篇关于历史文化的散文时,读者如果对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即拥有相应的内容图式,就能更好地预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寻找信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果读者熟悉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结构特点,即拥有结构图式,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交互式阅读模式更是充分体现了图式理论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中,读者既从文本的语言层面进行信息处理,又运用背景知识进行预测和推理,两种方式相互作用,而图式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读者在阅读时,会不断地在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之间进行切换和整合,以实现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当读者遇到一个不熟悉的词汇时,会先运用语言图式中的构词法知识、上下文线索等进行猜测,同时也会调动内容图式中的相关背景知识来辅助理解。阅读模式是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不同的阅读模式为读者运用图式进行阅读理解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侧重于从文本的语言细节入手,逐步激活读者的语言图式,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解;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则强调从读者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预测和验证来激活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进而理解文章;交互式阅读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图式,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阅读模式的选择和运用也会影响图式的激活和构建。读者在采用不同的阅读模式时,会根据阅读的目的、文本的特点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激活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图式。在阅读一篇科普散文时,读者可能会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然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调整自己的预测,这一过程中就会更多地激活和运用内容图式;而在阅读一篇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散文时,读者可能会采用自下而上和交互式阅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文章的字词、句子等语言层面,又结合自己的文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此时语言图式和结构图式的作用就会更加突出。三、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现状调查3.1调查设计与实施为全面、准确地了解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现状,本研究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多个关键维度,旨在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学生的散文阅读情况。在阅读习惯方面,问卷设置了关于阅读频率、阅读时间分配、阅读场所选择等问题。通过了解学生每周阅读散文的次数,以及在课余时间中阅读散文所占的比例,来把握学生对散文阅读的投入程度。询问学生通常在何处阅读散文,是家中、学校图书馆还是其他场所,有助于分析阅读环境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针对阅读能力,问卷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题目。通过让学生对不同难度的散文进行阅读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如概括文章主旨、分析作者情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等,来考察学生在理解文意、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散文中的某些观点或写作手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阅读策略维度,问卷询问学生在阅读散文时是否会运用如预测、推理、总结等策略,以及他们对不同阅读策略的使用频率和效果评价。了解学生是否会在阅读前根据文章标题和开头对内容进行预测,在阅读过程中如何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断生词的含义,阅读后怎样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有助于发现学生在阅读策略运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问卷还涉及学生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认知。通过设置相关问题,了解学生是否听说过图式理论和不同的阅读模式,以及他们对这些理论和模式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的认识。询问学生是否意识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图式)来理解文章,以及他们是否了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式阅读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本次调查选取了多所高中的不同年级学生作为样本,涵盖了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在调查实施过程中,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方便快捷,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线下则在课堂上统一发放问卷,由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填写,确保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问卷发放前,向学生详细说明了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强调问卷结果仅用于学术研究,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以消除学生的顾虑,鼓励他们如实填写。三、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现状调查3.2调查结果分析3.2.1阅读习惯与兴趣在阅读习惯方面,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8%的学生表示每周会经常阅读散文,而高达45%的学生只是偶尔阅读,甚至有37%的学生几乎从不主动阅读散文。在阅读时长上,每天能够投入30分钟以上阅读散文的学生仅占12%,大部分学生每天阅读散文的时间不足15分钟。这表明高中生在散文阅读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阅读频率较低,尚未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从阅读兴趣来看,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受到题材的显著影响。其中,抒情散文最受学生欢迎,选择喜欢抒情散文的学生占比达到42%,这类散文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生动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叙事散文也有一定的受众,占比为30%,叙事散文通过讲述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可读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的童年经历为线索,描绘了充满趣味的百草园生活和严格的三味书屋学习生活,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相比之下,哲理散文和写景散文的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分别占比18%和10%。哲理散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思考能力,因此部分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写景散文虽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但如果学生缺乏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体验,或者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理解不够深入,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通过播放与散文相关的音频、视频,展示图片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阅读情境,增强散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讲解《荷塘月色》时,可以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同时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感受下,更好地体会散文的意境和情感。还可以组织散文朗诵比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提高阅读兴趣。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3.2.2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后发现,整体成绩呈现中等水平,平均得分率为60%左右。在文意理解方面,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的学生占比为55%,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困难,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要点。在分析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散文时,部分学生只能简单地复述文章中的事例,而不能深入理解作者通过这些事例所传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结构把握上,仅有38%的学生能够清晰梳理散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散文的结构较为灵活,不像议论文和说明文那样具有明显的结构模式,这给学生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许多学生难以准确判断文章的线索,无法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材料和手法来组织文章,表达主题的。在阅读《白杨礼赞》时,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作者先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再阐述其内在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结构安排,从而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情感体悟方面,40%的学生能够较好地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但仍有60%的学生存在理解偏差或感受不深的问题。散文的情感表达往往较为含蓄,需要学生通过对文中的词句、意象、写作背景等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作者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的了解,或者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理解不够准确,导致在情感体悟上出现偏差。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赞美之情,以及蕴含其中的深沉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学生在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原因包括对散文文体特点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及生活阅历不足,知识储备不够丰富等。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2.3阅读策略运用情况在调查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散文时,策略运用较为单一,存在明显不足。在略读策略方面,只有25%的学生表示会经常运用略读来快速了解文章大意,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习惯逐字逐句地阅读,缺乏快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阅读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时,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细节内容上,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的把握,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在精读策略的运用上,虽然有40%的学生表示会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精读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缺乏系统的精读方法。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而不能深入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以及在文中的作用。在分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时,部分学生只能理解到月光的柔和,而不能体会到“泻”字所传达出的月光的动态美和静谧感,以及作者通过这个字所营造的宁静优美的意境。对于预测策略,仅有18%的学生能够在阅读前根据文章标题、开头等信息对内容进行合理预测。预测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训练和意识,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主动去思考文章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内容。推理策略的运用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有22%的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的线索进行合理推理,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散文中常常蕴含着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深层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推理来挖掘。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这种推理能力,无法理解文章中一些含蓄的表达和象征意义。在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有些学生不能通过对白杨树外形和品质的描写,推理出作者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北方农民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散文文本,系统地讲解各种阅读策略的特点和应用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散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3.2.4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仅有10%的学生表示听说过图式理论,并且对其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阅读模式,了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式阅读模式的学生分别占比12%、15%和8%,大部分学生对这些阅读模式的概念和应用场景感到陌生。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认知不足,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专门讲解这些理论和模式,学生缺乏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即使部分学生听说过相关概念,也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在阅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知道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图式理论的体现,也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激活和运用图式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认知不足为后续的教学渗透提供了依据。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和模式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具体的散文阅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图式理论和不同的阅读模式进行阅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这些理论和模式的优势,逐步掌握运用它们来提高散文阅读理解力的方法。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的关于秋天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图式,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先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预测,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验证自己的预测,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3调查结论与启示综合本次调查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高中生在散文阅读理解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阅读习惯上,学生普遍缺乏主动阅读散文的意识,阅读频率低、时间少,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方面,虽然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受到一定关注,但哲理散文和写景散文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对散文题材的兴趣存在明显差异。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学生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文意理解、结构把握和情感体悟等关键能力上,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薄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散文的深入理解。阅读策略运用上,学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略读、精读、预测和推理等策略的运用不够熟练,缺乏系统的阅读策略指导,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高效地获取信息和理解文章内涵。学生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认知极度匮乏。这反映出在日常教学中,相关理论和模式的渗透不足,学生缺乏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式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意识和方法。基于以上调查结论,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对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图式理论的重要性,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和激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在讲解一篇新的散文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词汇、语法知识,激活语言图式;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激活内容图式;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行文脉络,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图式。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教师还应根据散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模式。对于语言难度较大、内容较为陌生的散文,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先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对于主题明确、学生已有一定背景知识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先进行预测和假设,再通过阅读文本进行验证和补充;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采用交互式阅读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运用语言信息和背景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同样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可以运用图式理论,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散文文本进行互动。在阅读一篇关于历史文化的散文时,学生可以回忆自己在历史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以及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果是为了快速了解文章大意,可以采用略读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如果是为了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则可以采用精读和交互式阅读模式。通过运用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学生能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散文阅读理解力。四、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4.1激活与构建图式策略4.1.1利用预习激活已有图式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培养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的过程中,预习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为课堂阅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散文文本,初步接触文章内容,能够调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即相关的图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诗词,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这些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月色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大脑中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被激活。他们对月色的形象、意境以及文人墨客借月色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在阅读《荷塘月色》时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和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在回顾诗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诗词中的月色描写与《荷塘月色》的标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的预测。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测《荷塘月色》可能会描绘荷塘在月色下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中所产生的情感。这种预测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体现,他们利用已激活的图式对文章内容进行假设和推断,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寻找信息,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通过预习,学生对文章的背景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朱自清的生平资料以及《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和创作意图。学生在了解到朱自清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内心充满苦闷和彷徨后,再阅读《荷塘月色》,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既对荷塘月色的美景陶醉,又因内心的苦闷而寻求解脱的复杂情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4.1.2补充背景知识构建新图式对于一些主题较为陌生的散文,尤其是文化散文,补充背景知识是帮助学生构建新图式、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关键策略。文化散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知识,其内涵深邃,思想性强。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为例,这篇文章以敦煌莫高窟为背景,讲述了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事件,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忧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价值。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它保存了大量的壁画、雕塑和文书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学生了解到莫高窟的重要地位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文物被破坏和掠夺的痛心之处。教师还应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即中国在近代遭受列强侵略,国力衰弱,文化遗产面临严重威胁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道士由于无知和贪婪,将藏经洞中的文物低价卖给外国人,导致大量文物流失。学生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后,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悲愤和无奈之情,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除了历史背景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哲学思想。在《道士塔》中,作者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叙述,还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在近代历史中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构建起新的内容图式,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补充背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历史故事讲述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通过展示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雕塑图片,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莫高窟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和文化问题的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1.3分析文本结构强化结构图式文本结构是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内在逻辑。通过分析文本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强化结构图式,提高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以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为例,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座建在山上的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山外、山上、山下等不同的立足点,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现了小屋的自然之美;后一部分则从小屋的内部,如空气、光线、花园、山路等方面,描写小屋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分析文本结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在《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运用了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不同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来描绘小屋及其周围环境,使读者能够全面地感受到小屋的美。作者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小屋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它们是如何为表达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在分析多角度写景手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不同立足点的描写语句,分析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和带给读者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多角度写景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分析托物言志手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小屋的描写,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情感。通过对《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文本结构的分析,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结构图式,提高对散文结构的分析能力。在今后的阅读中,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文章的结构线索,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从而提升散文阅读理解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和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散文作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结构图式和写作能力。四、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4.2运用阅读模式优化阅读过程策略4.2.1初读:运用自上而下模式进行整体感知初读环节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接触,为后续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对散文进行初步的感知和理解,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学为例,在初读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故都的秋”进行大胆预测。学生在看到标题后,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章内容展开想象。他们可能会想到故都(北平,现北京)秋天的景色,如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高远的蓝天等,从而初步推测文章可能会描绘故都秋天独特的自然风光。学生还会思考“故都”这个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意识到文章或许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还可能会融入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这种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预测,正是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体现,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寻找信息,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在学生进行预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快速浏览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在浏览过程中,学生能够捕捉到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和词汇,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关键句直接点明了故都之秋的特点,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沉的眷恋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快速浏览,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了解到文章主要围绕故都的秋景展开,描绘了故都秋天的槐树、秋蝉、秋雨等景物,展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故都的秋》的开头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章结尾又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通过对开头和结尾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在初读环节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散文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后续的精读环节做好充分准备。4.2.2精读:采用交互式模式深入剖析文本精读环节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结构和语言特色。在这一环节,采用交互式阅读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与文本进行深度互动,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剖析文本。以陆蠡的《囚绿记》教学为例,在精读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字词理解。文章中有一些词语的含义较为深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仔细揣摩。“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中的“等焦”一词,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极度渴望和期盼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词如果换成其他词语,如“等急”“等烦”,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等焦”一词所蕴含的强烈情感,感受到作者对绿色的那份执着的爱。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陆蠡当时被困在沦陷区,他通过对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一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心境。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后,再阅读文章,就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绿”不仅仅是指常春藤的颜色,更象征着生命、自由和不屈的精神。作者囚绿,实际上是在困境中对自由和光明的一种追求和坚守;而最终放绿,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由的珍视。通过结合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在精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囚绿记》以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依次写了“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等情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作者运用了拟人、象征等写作手法,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情感和品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这些写作手法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4.2.3复读:借助自下而上模式巩固知识复读环节是对散文阅读的进一步深化,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复读时,借助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从字词、语句等基础层面入手,关注文章的细节,总结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能够使学生对散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以复习朱自清的《春》为例,在复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回顾文中一些优美的词语,如“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等,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之处。“朗润”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春天到来时,山变得明朗润泽的景象,给人以清新、生机勃勃的感觉;“卖弄”一词原本带有贬义,但在这里用来形容鸟儿的鸣叫,却生动地表现出鸟儿在春天里欢快活泼的姿态,充满了活力。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复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提高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在字词复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对文章中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回顾文中的比喻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春花的颜色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艳丽多彩;拟人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将春天分别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赋予春天以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写作技巧。在复读时,学生还要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春》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绘春天的美景,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生动,充满了诗意。学生在复读过程中总结这些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能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今后阅读其他散文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更加敏锐地捕捉文章的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4.3合作学习与阅读反思策略4.3.1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图式交流与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图式交流与完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前,教师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刘和珍在文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她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来纪念刘和珍?”“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些情感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激活各自头脑中的相关图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从刘和珍的勇敢抗争行为中,联想到历史上其他的爱国志士,激活了关于历史人物和爱国精神的内容图式;有的学生可能对文章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有独特的理解,从语言图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学生们对“真的猛士”的内涵、“直面”“正视”等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角度,发现自己理解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图式。在讨论刘和珍的形象时,一位学生可能认为刘和珍是一位勇敢无畏的爱国青年,她敢于反抗反动统治,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位学生则补充说,刘和珍不仅勇敢,还非常善良和有责任感,从文中她对母校的关心以及“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描写可以看出她的这些品质。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对刘和珍的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丰富了关于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容图式。在讨论作者的情感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生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残暴,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深切同情和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怒;有的学生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入手,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选择,体会作者情感的强烈和深沉。通过交流,学生们能够从多个层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完善了对文章情感主题的理解图式。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讨论任务。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需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判断其合理性,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散文阅读理解能力。4.3.2引导阅读反思深化图式与阅读模式运用阅读反思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阅读经验,深化对图式和阅读模式的运用,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力。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阅读完一篇散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在阅读前是否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预测,采用了哪种阅读模式,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阅读后对文章的理解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在阅读《故都的秋》后,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初读时运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进行预测的准确性,是否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等信息中合理地推测出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情感基调;在精读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交互式阅读模式,将文本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在复读时,借助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对文章的字词、语句等细节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总结出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通过反思阅读过程,学生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己在阅读策略运用上的优点和不足。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导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受到影响,那么在今后的阅读中,他们就会更加注重字词的积累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图式。如果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运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时,预测过于主观,没有充分结合文本信息进行验证,导致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那么在今后的阅读中,他们就会更加注重阅读模式的正确运用,提高阅读的准确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图式的运用情况。让学生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活了已有的图式,是否能够根据文章内容构建新的图式,图式的运用对理解文章起到了哪些作用等。在阅读《囚绿记》时,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时,是否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如对绿色的感知、对自由的理解等,来构建关于“绿”的象征意义的新图式。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在构建新图式时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构建图式。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整阅读策略,深化对图式和阅读模式的运用。根据学生在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阅读方法。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阅读速度较慢,理解效果不佳,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运用略读和跳读的技巧,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如果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他们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提高对结构图式的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学生能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提高散文阅读理解力,实现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五、教学实践案例分析5.1实践设计为了深入探究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在高中生散文阅读理解力培养中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选取了某高中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设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设为对照班。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水平、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经前期测试和评估,均无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在教学过程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解为主,按照文章的顺序逐段分析散文的字词、语句、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主旨等内容。在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会详细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然后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较为被动,主要是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而实验班则运用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回顾已学知识等方式,激活已有的关于秋天、北京的历史文化以及郁达夫的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图式。在课堂教学中,初读环节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和开头,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和情感进行预测,然后快速浏览全文,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从而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精读环节采用交互式阅读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字词、语句,结合背景知识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结构和语言特色。复读环节借助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让学生从字词、语句等基础层面入手,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图式交流与完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深化对图式和阅读模式的运用。本次教学实践持续一个学期,涵盖了教材中的多篇散文以及课外拓展的散文阅读材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严格控制其他变量,确保两个班级除教学方法不同外,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等方面保持一致。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实践的效果,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对散文的文意理解、结构把握、情感体悟等方面,通过对比两个班级学生在不同阶段测试中的成绩,评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在教学实践前后,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散文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策略的运用以及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认知等方面的变化。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小组合作能力等,综合评估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5.2实践过程5.2.1实验班级教学过程以《我与地坛》为例,在实验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理解力。在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让学生查阅关于史铁生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以及他与地坛之间的渊源。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构成了他们的内容图式。他们了解到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经历了痛苦与挣扎,而地坛成为了他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精神寄托,这为理解《我与地坛》奠定了基础。初读环节,教师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文章的标题“我与地坛”,并提问:“从这个标题中,你们能推测出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会写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有的学生猜测会写作者与地坛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学生进行预测后,教师让他们快速浏览全文,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在浏览过程中,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到文章不仅描写了地坛的景色,还深入探讨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母亲对他的爱。精读环节采用交互式阅读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教师首先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如“坍圮”“亘古不变”“肆意雕琢”等,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析文本。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在地坛中度过的漫长时光。学生在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后,再阅读文章中关于作者在地坛中对生命进行思考的段落,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时,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面对残疾时的痛苦与挣扎,以及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我与地坛》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作者与地坛的情感联系,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教师让学生梳理这两条线索,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条线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文中对地坛四季景色的描写,“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通过对四季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地坛的独特魅力,也烘托出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复读环节借助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生从字词、语句等基础层面入手,回顾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学生还会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复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或语句,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被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所感动,有的学生则对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完善自己的图式,提高散文阅读理解能力。5.2.2对照班级教学过程对照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详细讲解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在讲解“坍圮”这个词时,教师会强调其读音为“tānpǐ”,意思是“崩塌,倒塌”,并举例说明该词在文中的用法,让学生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在字词学习结束后,教师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依次分析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在分析第一段时,教师会指出这段主要描写了地坛的破败景象,为下文作者在地坛中的思考和感悟做铺垫。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会详细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如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在讲解完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后,教师会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向学生强调《我与地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愧疚之情。教师还会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传达这些情感和思想的,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与实验班级相比,对照班级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班级中,学生通过运用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能够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互动,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而对照班级的学生则更多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对文章的理解相对较为肤浅,缺乏深度和广度。5.3实践结果分析5.3.1成绩数据分析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统一的散文阅读理解测试。测试内容涵盖了对散文文意的理解、结构的把握、情感的体悟以及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测试成绩的详细统计与深入分析,发现两个班级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80.5分,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72.3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8.2分。从成绩分布来看,实验班在80分及以上分数段的学生比例达到了45%,而对照班在该分数段的学生比例仅为28%;实验班60-80分分数段的学生比例为50%,对照班为65%;实验班60分以下分数段的学生比例为5%,对照班则为7%。这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整体上更为优秀,高分段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低分段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在具体的题目类型中,文意理解题实验班的正确率为82%,对照班为70%;结构把握题实验班的正确率为75%,对照班为60%;情感体悟题实验班的正确率为78%,对照班为65%;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分析题实验班的正确率为70%,对照班为55%。在分析某篇散文的结构时,实验班学生能够准确梳理出文章脉络的比例较高,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结构图式,清晰地分析出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而对照班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则相对较弱,很多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成绩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运用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理解成绩具有显著效果。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从而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5.3.2学生反馈与评价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教学实践的效果,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策略的运用以及对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认知等方面展开。访谈则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收获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你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时,实验班有78%的学生表示兴趣明显提高,而对照班这一比例仅为45%。实验班学生在回答中提到,通过运用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进行学习,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感受到散文的魅力,从而对散文阅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在阅读《故都的秋》时,他们通过激活已有的关于秋天和北京的知识图式,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进行预测和理解,对文章中所描绘的故都之秋的独特韵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使他们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大增。对于“你是否掌握了一些新的阅读策略”这一问题,实验班85%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回答,他们表示学会了运用预测、推理、总结等阅读策略,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模式。而对照班只有50%的学生表示掌握了新的阅读策略,且很多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在实际阅读中难以有效运用。在访谈中,实验班学生纷纷表示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受益匪浅。一位学生说:“以前读散文总是感觉很吃力,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现在通过学习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我学会了在阅读前先根据标题和开头预测文章内容,阅读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感觉阅读变得轻松多了,也更有趣了。”另一位学生提到:“小组合作学习让我有机会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听到不同的观点,这让我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还有学生表示,阅读反思环节让他们能够不断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对照班学生则反映,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感觉比较枯燥,自己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表示在阅读散文时仍然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可以看出,基于图式理论和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