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二(下)生物论证评价试题_第1页
2025年高二(下)生物论证评价试题_第2页
2025年高二(下)生物论证评价试题_第3页
2025年高二(下)生物论证评价试题_第4页
2025年高二(下)生物论证评价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二(下)生物论证评价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关于细胞呼吸的论证评价某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氧气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实验结论的论证分析正确的是()氧气浓度(%)CO₂产生量(mmol/h)酒精产生量(mmol/h)01212516610200A.氧气浓度为0%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该结论通过CO₂和酒精产生量相等可直接验证B.氧气浓度为5%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多于无氧呼吸,因CO₂产生量大于酒精产生量C.氧气浓度为10%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酒精产生量为0D.实验结果表明,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升高而持续增强,该推论符合数据变化趋势论证要点:需结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从物质守恒角度分析葡萄糖消耗量与气体产生量的关系。例如,无氧呼吸中CO₂与酒精的摩尔比为1:1,而有氧呼吸中CO₂产生量与葡萄糖消耗量的比为6:1。遗传规律的论证逻辑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假说。下列哪项实验结果直接支持该假说()A.F₁高茎豌豆自交,F₂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B.F₁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测交,后代高茎:矮茎=1:1C.纯合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₁全为高茎D.豌豆花的结构特点保证了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论证要点:假说需解释“F₁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若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则F₁(Dd)产生配子时成对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F₂才会出现DD:Dd:dd=1:2:1的基因型比例,进而表现为3:1的性状分离比。稳态调节机制的论证评价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某同学提出以下观点,其中论证不严谨的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是维持血糖平衡的核心,因为两者分别降低和升高血糖浓度B.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素分泌,该过程不需要垂体参与,证据是下丘脑与胰岛B细胞间存在神经联系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支持该结论的实验证据是给低血糖小鼠注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回升D.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可导致糖尿病,这一推论的逻辑是受体异常→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血糖升高论证漏洞:选项C未排除胰高血糖素对非糖物质转化的影响,仅通过血糖回升无法确定是肝糖原分解的结果,需补充肝糖原含量变化的检测数据。二、非选择题(共55分)实验设计与结果论证(15分)某研究团队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①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溶液,编号为1~5,置于0℃、20℃、37℃、60℃、100℃水浴中保温5分钟;②向各试管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立即混合均匀并开始计时;③反应10分钟后,各试管加入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如下表:温度(℃)0203760100颜色变化深蓝色蓝色无色浅蓝色深蓝色(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酶活性,可用淀粉剩余量(碘液颜色深浅)表示。但实验设计存在一处缺陷,导致结果可信度降低,请指出并说明理由。论证要点:未控制唾液淀粉酶的初始温度。若酶溶液未与淀粉溶液达到相同温度就混合,会导致反应初期温度不稳定,影响酶活性测定的准确性。(2)根据实验结果,有同学得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否严谨?请从数据趋势和实验范围角度进行论证。论证要点:不严谨。37℃时淀粉完全水解(无色),表明此时酶活性较高,但60℃时仍有部分淀粉水解(浅蓝色),无法排除“最适温度可能在37℃~60℃之间”的可能性。需在37℃附近设置更密集的温度梯度(如30℃、35℃、40℃、45℃)进一步实验。进化理论的证据与论证(20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但当时缺乏遗传学证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结合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机制,完善了进化理论。(1)某海岛有一种昆虫,其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该岛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残翅昆虫比例显著上升。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这一现象时,需论证哪些关键环节?论证要点:变异的普遍性:昆虫种群中存在长翅和残翅的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大风环境下,长翅昆虫易被吹到海中死亡,残翅昆虫更易存活;自然选择:残翅个体存活率高,繁殖后代的机会多,导致种群中残翅基因频率上升;适应进化:残翅性状成为有利变异,种群基因库发生定向改变。(2)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进化理论提供了新证据。例如,人与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差异为0,与猕猴的差异为1。这一数据如何支持“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论点?论证要点:细胞色素c是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表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越近。人与黑猩猩的序列一致,说明两者在进化树上的分歧时间较晚,共同祖先的生活年代距今较近,间接支持所有生物起源于共同祖先的观点。生物技术伦理的论证分析(20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可精准修改生物体DNA序列,在农业和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但也引发伦理争议。某观点认为:“应全面禁止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因为其可能导致‘设计婴儿’和基因歧视。”(1)支持该观点的论证依据可能包括哪些?技术安全性:目前基因编辑可能引发脱靶效应,导致非预期基因突变,对后代健康造成风险;社会公平性:若允许基因增强(如提高智力、身高),可能加剧社会阶层分化,形成“基因特权”;伦理底线:人类生殖细胞编辑改变了可遗传的基因,相当于“设计下一代”,违背自然生殖的随机性。(2)反对该观点的论证可能从哪些角度展开?医学必要性:对于严重遗传性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症),生殖细胞编辑可从根本上阻断疾病传递,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技术可控性:随着技术进步,脱靶风险可降低,且可通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法律监管规范应用;个人自主权:父母有权为子女选择健康的基因,避免疾病痛苦,这符合优生优育的伦理原则。论证评价:双方论证需权衡“技术风险”与“社会收益”。全面禁止可能错失医学突破机会,完全放开则可能引发伦理危机,因此需建立“禁止基因增强,允许基因治疗”的分级监管体系。三、综合论证题(30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多维度论证某湖泊生态系统因周边农田化肥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蓝藻水华。科研人员提出两种治理方案:方案A:投放化学杀藻剂,快速杀灭蓝藻;方案B: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并投放食藻鱼类(如鲢鱼)。(1)从短期效果和长期稳定性角度,比较两种方案的生态效益,并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知识进行论证。短期效果论证:方案A能快速降低蓝藻数量,但杀藻剂可能同时杀灭其他浮游生物,破坏食物链;方案B中沉水植物通过竞争光照和营养抑制蓝藻,食藻鱼类捕食蓝藻,作用较缓慢但对生态系统扰动小。长期稳定性论证:方案A杀灭蓝藻后,若氮磷污染未解决,蓝藻易再次爆发,且杀藻剂残留可能导致二次污染;方案B通过沉水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改善水质,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根本上抑制水华。(2)若采用方案B,某同学预测“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进一步改善水质”。请设计实验验证该预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实验思路:取富营养化湖水,设置三组实验:①对照组(自然水体);②实验组1(种植苦草);③实验组2(种植苦草+投放鲢鱼);定期检测各组水体的溶氧量、pH值、氨氮含量及蓝藻密度,连续监测1个月。预期结果:实验组2的溶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1,氨氮含量最低,蓝藻密度下降最快,证明沉水植物与食藻鱼类协同作用可通过提高溶氧量促进物质循环,提升水质。论证逻辑:沉水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好氧微生物活性增强→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降低蓝藻的营养来源→蓝藻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四、论证评价题(20分)科学史案例的论证逻辑分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³²P标记的T₂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是“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1)请补充该实验的具体步骤,并说明每一步如何支持“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步骤1:用³²P标记噬菌体的DNA,³⁵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论证: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区分DNA和蛋白质,为后续追踪两者的去向提供依据。步骤2:用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后搅拌、离心;论证:搅拌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使细菌沉淀(含子代噬菌体)与上清液(含外壳)分层。步骤3:检测沉淀和上清液的放射性;论证:³²P标记组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DNA进入细菌),³⁵S标记组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蛋白质未进入细菌),表明噬菌体注入细菌的是DNA,而非蛋白质,且子代噬菌体的性状由DNA控制。(2)若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³⁵S标记组的沉淀放射性偏高,这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请从论证严谨性角度分析。论证分析:不会。³⁵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若因搅拌不充分而随细菌沉淀,沉淀中虽出现放射性,但³²P标记组的放射性仍远高于³⁵S组,且子代噬菌体中可检测到³²P而无³⁵S,因此“DNA是遗传物质”的核心结论不受影响。但该操作失误会降低实验数据的说服力,需通过重复实验排除干扰。五、开放性论证题(25分)生物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辩证论证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利大于弊”,请从农业、医学、环境三个角度构建论证框架,并指出可能的反驳点及回应策略。论证框架示例:|角度|支持论据|可能反驳点|回应策略||----------|--------------|----------------|--------------||农业|抗虫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害虫可能进化出抗性,导致农药用量反弹|结合“庇护所”策略(种植非转基因作物),延缓抗性进化,同时研发多基因抗虫品种||医学|转基因微生物生产胰岛素,提高产量并降低成本|转基因食品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通过严格的过敏原检测和安全性评估,确保转基因产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环境|转基因作物可培育耐旱品种,适应气候变化|基因漂移可能导致野生近缘种获得抗性基因,破坏生态平衡|研发不育转基因作物(如无籽品种),或通过地理隔离限制基因漂移风险|综合论证: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可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改进控制,其在解决粮食短缺、疾病治疗和环境保护中的潜力巨大,因此应在严格监管下推广应用,而非因噎废食。命题说明考查目标:本试题以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基于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对实验方案、结论及科学观点的严谨性进行评价。内容覆盖:涵盖必修模块的核心知识,如细胞代谢、遗传规律、稳态调节、生态系统及生物技术伦理,同时融入科学史和前沿进展,体现学科本质。论证层次:从“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