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训练一、单选题1.下列估计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42℃C.云南夏季某晴天的午后室外温度是10℃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答案】D【知识点】常见物体的温度【详解】A.加冰的橙汁是冰水混合物,温度应维持在0℃左右,不可能达到-10℃。故A不符合题意;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42℃已是严重高烧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C.云南夏季午后阳光强烈,室外温度通常在30℃以上,10℃过于凉爽不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一般在22-26℃之间,25℃是理想的舒适温度。故D符合题意。故选D。2.根据下表的数据,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物质熔点/℃沸点/℃酒精﹣11778汞﹣39357铅3271740A.80℃的酒精是液态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汞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C.-39℃的汞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铅在500℃时是固态【答案】C【知识点】温度计的选择、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详解】A.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80℃的酒精是气态,故A错误;B.由于汞的熔点为﹣39℃,当气温接近-50℃时,水银已凝固,所以,不能选用汞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故B错误;C.汞的熔点是-39℃,该温度的水银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或液态,若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D.铅的熔点是328℃,在500℃时,已经全部熔化,是液态,故D错误。故选C。3.2025年初,我国科学家在天宫空间站首次制出工业级铌合金,其熔点超过2400℃。在太空中利用激光精确加热悬浮的铌合金颗粒使其转变为液态,液态金属能凌空漂浮,避免了金属与容器接触可能产生的污染,使材料纯度得以提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铌合金属于非晶体B.在制备过程中铌合金颗粒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C.温度为2000℃时,铌合金为气态D.液态金属凝固成铌合金的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答案】D【知识点】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详解】A.因为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题目已知铌合金有熔点,所以铌合金属于晶体,故A错误;B.在制备过程中,铌合金颗粒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而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故B错误;C.铌合金熔点超过2400℃,而2000℃低于其熔点,此时铌合金为固态,故C错误;D.液态金属凝固成铌合金的过程是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不断放出热量,故D正确。故选D。4.如图甲所示,将1600℃的铁水抛向高空,化为漫天华彩,遍地生金,这是来自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技艺——“打铁花”的浪漫;小明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打铁花”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打铁花时所用到的铁是晶体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C.在图像的BC段,铁水仍然持续吸收热量D.满天飞舞的铁花还在继续熔化【答案】D【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凝固的概念及现象【详解】A.由图乙可知,铁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说明铁是晶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固态,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图像的BC段,铁处于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满天飞舞的铁花放出热量,发生凝固,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5.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纸做的锅装上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水烧开了,而纸锅不会燃烧;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做纸锅用的纸最好用粗糙的厚纸B.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火焰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D.纸锅里的水在未加热之前,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答案】C【知识点】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沸腾的现象及特征【详解】A.做纸锅用的纸最好用光滑的厚纸,是因为光滑的纸不易渗水,厚纸盛水不容易破碎,故A错误;B.若纸锅中无水,火焰会将纸锅点燃,因此火焰的温度高于纸的着火点,故B错误;C.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吸热沸腾,温度不再升高,纸锅受水的影响,纸锅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C正确;D.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沸腾时需要达到沸点,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的汽化现象,纸锅里的水在未加热之前,会蒸发,因此会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C。6.小明同学对冰加热,他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象中的BCD段是冰的熔化过程B.DE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没有吸热C.水的沸点是100℃D.AB段物质在吸热,BC段物质没有吸热【答案】C【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沸腾的条件、沸点【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BC段温度不变,温度为0℃,这个温度是冰的熔点,故A错误;B.DE段是水的沸腾,此时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吸热,故B错误;C.由图中信息可知,在100℃时,水的温度不再上升了,故水的沸点是100℃,故C正确;D.AB段物质在吸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物质也在吸热,故D错误。故选C。7.我国新疆吐鲁番市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如图所示,当地流行使用的“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等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温很低时,井水不会蒸发B.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加快了井内水的蒸发C.利用暗渠来输送井水,可避免阳光照射,减少蒸发损失D.暗渠内空气流速快,能减慢蒸发【答案】C【知识点】蒸发的现象及特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详解】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水温很低时,井水也会蒸发,故A错误;B.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减慢了井内水的蒸发,故B错误;CD.用暗渠来输送井水,避免了阳光照射,可以降低水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减少蒸发损失,故C正确,D错误。故选C。8.如图甲所示为《天工开物》中清朝人制酒的场景,图乙为装置示意图。地锅内盛有发酵液体(含酒精和水),火焰加热地锅,顶部天锅内盛冷水。已知酒精沸点为78℃,水的沸点为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在地锅液体中吸热汽化B.酒精蒸气在天锅外壁遇冷液化C.地锅内液体温度达到78℃时,水不会汽化D.最后蒸出的“尾酒”的酒精浓度较低【答案】C【知识点】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的现象及特征【详解】A.地锅内的液体吸热,温度升高,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温度较高的酒精蒸气在天锅外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变为液态酒精,然后经接酒槽流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因此地锅内液体温度达到78℃时,水也会汽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D.随着酒精的蒸出,地锅内酒精的含量越来越少,所以最后蒸出的“尾酒”中水的含量较高,所以酒精浓度较低,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9.煲骨头汤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都要放热C.锅内骨头汤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D.打开锅盖时通过加大火力加快了汤的沸腾,这是因为提高了汤的沸点【答案】C【知识点】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详解】A.“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而不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汽化后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故A错误;B.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汽化过程需要吸热,而不是液化现象,液化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C.液体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锅内骨头汤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D.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打开锅盖时,锅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加大火力不能提高汤的沸点,而是使汤吸收更多的热量,加快汤的汽化,从而加快汤的沸腾,故D错误。故选C。10.过去常用的冰箱利用了一种叫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如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炎热的夏天打开冰箱门可以看到“白气”,这是液化现象B.氟利昂在冷凝器内汽化、吸热,把冰箱内的热放出C.氟利昂在冷冻室内液化、放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D.从冰箱内拿出的冰冻饮料会“冒汗”,这是熔化现象【答案】A【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详解】A.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冒出来的温度较低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B.制冷剂气态进入冷凝器,气态的制冷剂变为液态的制冷剂,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把冰箱内热散失掉,故B错误;C.液态的制冷剂通过电冰箱冷冻室,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把冰箱冷冻室内热带走,故C错误;D.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会“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饮料瓶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A。11.甲、乙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大致位置及产生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甲杯出现在杯子的整个外壁,汽化吸热B.乙杯出现在杯子的整个外壁,液化放热C.甲杯出现在外壁的液面下方,液化放热D.乙杯出现在内壁的液面上方,汽化吸热【答案】C【知识点】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详解】AC.甲中冰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外壁接触,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液面下方杯子外壁,液化放热,故A错误,C正确;BD.乙杯中的热水温度较高,蒸发形成的水蒸气向上运动时遇到冷的内壁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液面上方杯子内壁,液化放热,故BD错误。故选C。12.小南同学在寒假时去了哈尔滨旅游。在冰雕展上看到了许多雕刻精美的冰雕,如图所示。而在自然界,天空中的云、高山上的积雪、河面上的冰、冰层下流动的水,以及空气中的水蒸气,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在下列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白露时,朝露晶莹 B.霜降时,霜打枝头C.冬至时,檐头冰挂 D.立春时,冰雪消融【答案】A【知识点】液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凝固的概念及现象【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冰挂是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3.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炎热的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热C.游泳后刚上岸,感觉比较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D.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凝固形成的【答案】D【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详解】A.炎热的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糕周围冒“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糕放出热量,变成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化雪冷”是因为固态的雪熔化成液态的水时要吸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游泳后刚上岸,身体表面有水,水在蒸发,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皮肤温度降低,感到比较冷,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4.地球总水量约为1.368×1018m3,淡水只占全球水存储量的2.78%,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云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组成的B.树叶蒸腾作用是升华现象C.化雪的时候很冷是因为凝固吸热D.自然界中水不断循环,不会减少,因此不必节约【答案】A【知识点】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详解】A.云的形成既有液化现象,也有凝华现象,即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组成的,都需要放出热量,故A正确;B.树木蒸腾作用是树内水分汽化为水蒸气,这一过程需要吸热,故B错误;C.化雪的时候,物质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该过程中吸收热量,故C错误;D.自然界中水的总量虽然不变,但真正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淡水却不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节约水资源,故D错误。故选A。15.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收热量的是()A.冰雪消融 B.湖水结冰C.叶尖上形成露珠 D.草叶上形成白霜【答案】A【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详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B.湖水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凝固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叶尖上形成的露珠,是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草叶上形成的白霜,是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多选题16.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是晶体 B.A的熔点是80℃C.A熔化用了10分钟 D.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答案】AC【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详解】A.由图可知,B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非晶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A的温度达到80℃后保持不变,所以A的熔点是80℃,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A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结束,A熔化用了5分钟,故C错误,符合题意;D.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所以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C。17.优秀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很多诗句中,涉及到了物态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水到冰属于凝固,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的形成属于液化,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属于凝华,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的形成属于升华,其过程属于吸热过程【答案】ABC【知识点】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凝固的概念及现象【详解】A.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A正确;B.露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B正确;C.霜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C正确;D.雪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D错误。故选ABC。三、填空题18.如图甲所示,糖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戏曲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待糖汁(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此过程需要热量。工艺师吹制玻璃工艺品,如图乙所示,需要不断给玻璃加热,使玻璃处于比较软的状态,玻璃的温度不断升高,并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玻璃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答案】凝固放出非晶体【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详解】[1][2]糖汁原本是液态,制成“糖人”后变成固态。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3]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题目中提到玻璃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玻璃是非晶体。19.小明用一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已有读数为38.6℃)先后测量实际体温分别是36.2℃和39.5℃的两个人的体温,则实际体温为36.2℃的测量结果为℃,实际体温为39.5℃的测量结果为℃。【答案】38.639.5【知识点】体温计【详解】[1][2]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需要用力甩动,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6℃,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温度计的示数只能上升或不变,不能下降,若实际体温高于38.6℃,温度计示数会上升;若实际体温等于38.6℃,温度计示数会不变;若实际体温低于38.6℃,温度计示数会不变;所以实际体温是36.2℃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6℃,实际体温是39.5℃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9.5℃。20.很多滑雪场一般都是利用造雪机来实现人工造雪。人工造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形成的“人工雪”,这个过程会热量。人工造雪时,气温必须(选填“高于”或“低于”),才可以实现造雪。【答案】凝固放出低于【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详解】[1][2]人工造雪时,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变为冰晶形成的,由液态变成固态,这个过程叫凝固,凝固需要放出热量。[3]水的凝固点是0℃,人工造雪时,气温必须低于0℃,才可以实现造雪。21.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同学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但有的同学由于运动不当,我们可以用喷雾“冷疗法”缓解外伤的疼痛,如图所示是一款疗伤喷雾剂,装瓶时采用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疼痛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起到镇痛的作用。【答案】压缩体积汽化【知识点】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压缩体积液化【详解】[1]液化的方法有降温或压缩体积,氯乙烷装瓶时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2]将氯乙烷对准人的疼痛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吸收皮肤表面的热量,降低皮肤表面的温度,可起到镇痛的作用。22.小玲在家中做饭时,她发现厨房里处处都有物态变化。(1)液化石油气是在一定温度下利用的方法把石油气体液化装在钢罐里;(2)冬天,厨房窗户上会起水雾,水雾是在玻璃侧(选填“内”或“外”);(3)煮饭时打开电饭锅盖时,若不小心容易被水蒸气烫伤,烫伤的原因;一是水蒸气的温度高,二是水蒸气放热。【答案】(1)加压##压缩体积(2)内(3)液化【知识点】降低温度液化、压缩体积液化【详解】(1)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①压缩体积;②降低温度。液化石油气是在温度不变下进行,故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石油气体液化装在钢罐里。(2)水蒸气遇冷液化。冬天,厨房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窗户放热液化形成水雾,水雾是在玻璃内侧。(3)煮饭时打开电饭锅盖时,若不小心容易被水蒸气烫伤,烫伤的原因;一是水蒸气的温度高,二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皮肤发生液化放热。四、实验题2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冰的熔化特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设计与进行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的合理顺序应是(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3)图甲中的小试管内应该放(选填“冰块”或“碎冰粒”),其目的是。(4)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是为了。【分析与论证】(5)实验过程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其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冰的温度为℃。(6)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是(选填“AC”“BC”或“AD”)段,其熔化特点为。第7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交流与反思】(7)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8)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9)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知,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此时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汞”)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液体。物质凝固点/℃沸点/℃酒精78汞357(10)另一组的同学采用了一样的实验装置,但冰熔化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记录温度和观察状态,请你帮他们想一个在实验中延长冰熔化时间的方法:。(11)小明又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试管中的碎冰第min开始熔化,14min后持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选填“会”或“不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答案】(1)自下而上(2)秒表(3)碎冰粒使固体受热均匀(4)使试管里的冰受热均匀,使温度缓慢上升,便于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5)(6)晶体BC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固液共存态(7)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冰中,不能碰到试管壁和底(8)冰还能从烧杯中的水中继续吸收热量(9)酒精(10)减小酒精灯火焰(或增加冰的质量)(11)虚10不会【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化和凝固的图像【详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因为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的位置确定铁圈的高度,再安装其他器材,合理顺序应是自下而上。(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3)[1][2]图甲中的小试管内应该放碎冰粒。因为碎冰粒与热源的接触面积更大,受热更均匀,加热时间短,效果明显。(4)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试管里的冰受热均匀,使温度缓慢上升,便于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5)由图甲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在0℃以下,所以其示数为-12℃。(6)[1][2][3]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则BC段是熔化过程,由此可知冰是晶体,从图像可以得出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试管中碎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15min完全熔化,历时10min,所以第7min,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7)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完全浸没在被测物质中,且不能接触试管壁和试管底。因为如果玻璃泡接触试管壁或试管底,测量的温度就不是被测物质的真实温度,会受到试管壁或试管底温度的影响。(8)在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公司良心活动方案
- 言语游戏活动方案
- 诈骗演练活动方案
- 表演式家长会活动方案
- 促进员工健康生活计划
- 识字老师活动方案
- 认识动物活动方案
- 语言主持活动方案
- 融资宣传活动方案
- 装修公司店铺活动方案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真题试卷:银行财务会计案例分析
- 2025年国家管网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945人正式启动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分辨鞋子的左右课件
- GB/T 41304.5-2025知识管理方法和工具第5部分:组织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估
- 高空灯具安装施工方案
- 2025年国家电投校园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执业药师模考模拟试题(历年真题)附答案详解
- 影视行业AI内容生成与创意方案
- 班主任能力提升笔试题集
- 恩华药业安全培训课件
- 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