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进展与分析目录一、内容简述..............................................41.1研究背景与意义.........................................51.2国内外研究现状.........................................71.2.1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91.2.2动态灾害效应研究现状................................111.2.3底板稳定性分析现状..................................121.3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141.4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5二、覆岩垮落冲击机理及其影响因素.........................192.1覆岩垮落过程分析......................................212.1.1覆岩破裂扩展规律....................................232.1.2冲击能量传递机制....................................252.2冲击动力学模型构建....................................272.2.1节理岩体本构关系....................................322.2.2动态破坏准则........................................342.3影响垮落冲击的主要因素................................352.3.1垮落形态与规模......................................392.3.2上覆岩层地质构造....................................402.3.3采掘活动方式........................................43三、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分析.............................443.1底板破坏模式识别......................................473.1.1循环加载下的损伤累积................................513.1.2冲击载荷下的失稳模式................................523.2动态应力应变分布规律..................................553.2.1弹塑性波传播特征....................................613.2.2内部应力集中与转移..................................633.3位移场与速度场演化特征................................653.3.1表面位移响应........................................673.3.2质点运动特性........................................693.4泊松比与体积应变动态变化..............................71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724.1数值模拟技术概述......................................744.2采用的计算模型与算法..................................774.2.1显式动力学算法......................................794.2.2边界条件处理........................................824.3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834.3.1几何模型构建........................................864.3.2材料本构参数获取....................................904.4模拟结果对比验证......................................92五、监测技术与现场实例分析...............................935.1动态监测系统与传感器布置..............................965.1.1量测物理量选择......................................975.1.2数据采集与传输.....................................1045.2典型矿井工程案例.....................................1065.2.1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1085.2.2底板动态响应监测数据...............................1115.3现场监测结果分析.....................................1125.3.1动态响应规律验证...................................1175.3.2工程安全评估.......................................119六、提高底板稳定性控制措施..............................1226.1支撑支护优化设计.....................................1236.1.1支护结构选型.......................................1246.1.2支护参数动态调整...................................1276.2预应力锚杆加固技术...................................1286.2.1锚杆布置方案.......................................1306.2.2加固效果评价.......................................1346.3减震隔震措施研究.....................................135七、结论与展望..........................................1397.1主要研究结论.........................................1417.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437.3未来研究方向.........................................144一、内容简述覆岩垮落冲击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一种常见动力灾害,对采场底板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UES的持续开发,矿井深部开采问题日益突出,覆岩垮落冲击问题也日益严峻,其对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覆岩垮落冲击的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覆岩垮落冲击是一种典型的岩体动力失稳现象,其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冲击能、冲击压力、冲击速度、冲击时间等参数。研究表明,覆岩垮落冲击的强度和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矿压、开采深度、煤层厚度、顶板岩性、采空区尺寸等。学者们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覆岩垮落冲击的动力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Lee等(2010)研究了不同矿压条件下覆岩垮落冲击的动力学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冲击能与矿压呈正相关关系。采场底板的破坏模式及影响因素覆岩垮落冲击会导致采场底板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包括裂隙扩展、底鼓、底板破坏等。底板的破坏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覆岩垮落冲击的强度、采空区尺寸、底板岩性、支护强度等。学者们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对采场底板的破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Zhao等(2015)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底板岩性条件下覆岩垮落冲击对采场底板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底板岩性对底板破坏模式有显著影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成果覆岩垮落冲击的动力特征现场监测、数值模拟揭示了冲击能、冲击压力、冲击速度等参数的影响因素采场底板的破坏模式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监测揭示了裂隙扩展、底鼓、底板破坏等破坏模式覆岩垮落冲击对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数值模拟、室内试验揭示了冲击荷载作用下采场底板的动力响应过程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覆岩垮落冲击会对采场底板产生动态响应,其动态响应特征主要包括应力波传播、动载作用下的底板变形、底板裂隙扩展等。研究表明,覆岩垮落冲击的动载作用会显著影响采场底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学者们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对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Wang等(2018)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覆岩垮落冲击作用下采场底板的动力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动载作用会导致底板应力集中和裂隙扩展。覆岩垮落冲击的防治措施针对覆岩垮落冲击对采场底板的破坏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优化开采参数、加强底板支护、改进通风系统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覆岩垮落冲击的强度和范围,提高采场底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覆岩垮落冲击的动力机制、底板破坏模式、动态响应特征等,并提出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性。1.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推进,矿采工作面临着愈发复杂的条件,特别是在岩石采场中。岩石受重力等因素作用下覆岩的垮落是一种常态的自然现象,然而这一过程产生的冲击往往会对采场底板产生动态响应,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研究这种响应特征不仅对保障矿山作业安全至关重要,还能有效提高矿山开采的效率与经济效益。因此针对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矿山开采需求的增长,对于岩石力学和矿山工程的研究持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显著。不少学者致力于分析覆岩垮落过程中冲击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采场底板的动态作用过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矿山工程的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生产中的安全预警和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当前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背景概述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矿山深度及规模逐渐增大,矿采作业面临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愈发复杂。特别是岩石采场在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引发的冲击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由于岩石的不均匀性和自然结构的不连续性等因素,覆岩在失去支撑后发生垮落时产生的冲击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这种冲击不仅可能导致局部地质结构的变化,还可能对采场底板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威胁到作业人员的安全和矿山的正常生产。因此对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意义分析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意义:通过对覆岩垮落冲击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矿山岩石力学行为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矿山工程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于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矿山工程中的力学模型,为矿山安全开采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意义: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对覆岩垮落冲击特征的了解有助于提高矿山作业的安全水平,减少因垮落引发的安全事故。此外基于研究成果的防护措施和预警系统的开发能够指导矿山开采实践,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矿山岩石力学行为的内在规律,还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当前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验证。1.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因素对底板稳定性的影响上,如开采深度、地质构造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逐渐形成了多种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研究体系。◉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众多研究者通过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地质条件、开采方式和支护措施下底板动态响应的特征和机制。例如,一些研究针对特定矿区的覆岩特性,分析了垮落冲击对底板稳定性及岩土体变形的影响;还有研究从动力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底板的动力响应特性。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新型支护技术对提高底板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方案的效果,为实际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序号研究内容主要成果1覆岩垮落冲击下底板动态响应提出了改进的有限元模型和分析方法2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底板稳定性分析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底板稳定的影响3开采方式对底板动态响应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开采方式下底板变形和破坏的特征4支护措施对提高底板稳定性的作用验证了锚杆、锚索等支护技术的有效性◉国外研究现状在国际上,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的研究同样备受关注。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探索上,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现场观测和实验室模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些国外学者通过长期观测,详细记录了覆岩垮落冲击过程中底板变形和破坏的实时数据,为深入理解底板动态响应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同时这些研究还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结合地质学、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对底板动态响应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此外国外学者还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应对底板动态响应中的潜在风险。序号研究内容主要成果1覆岩垮落冲击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了完善的覆岩垮落冲击模拟实验系统2底板动态响应的长期观测研究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底板变形数据3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提出了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研究思路4新型监测技术预警系统开发为及时应对底板动态响应中的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内外学者在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1.2.1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矿压显现规律是研究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矿压显现规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场应力分布、顶底板移动与变形、冲击地压发生机制等方面。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1)采场应力分布规律采场应力分布是矿压显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采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表明,覆岩垮落冲击会导致采场应力重新分布,形成应力集中区。文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覆岩垮落冲击对采场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岩垮落冲击会导致采场底板应力集中系数增加,最大应力集中系数可达1.5倍。应力集中系数可以表示为:λ其中σmax为最大应力,σ研究方法应力集中系数参考文献数值模拟1.5[1]实测1.2-1.4[2](2)顶底板移动与变形规律顶底板移动与变形是矿压显现的重要特征,直接影响采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文献通过现场实测方法研究了覆岩垮落冲击下顶底板移动与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覆岩垮落冲击会导致顶底板移动速度增加,最大移动速度可达0.05m/d。顶底板移动速度可以表示为:v其中Δh为顶底板移动距离,Δt为时间间隔。研究方法最大移动速度参考文献现场实测0.05m/d[2](3)冲击地压发生机制冲击地压是矿压显现的一种极端形式,对采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表明,覆岩垮落冲击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献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覆岩垮落冲击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岩垮落冲击会导致采场底板产生应力集中,当应力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冲击地压的发生可以表示为:P其中P为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应力,σmax为最大应力,σ研究方法临界应力参考文献理论分析10MPa[3]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采场应力分布、顶底板移动与变形、冲击地压发生机制等方面的规律,为采场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1.2.2动态灾害效应研究现状在矿山工程领域,动态灾害效应的研究一直是安全评估和预防策略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技术的进步,地下岩体的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动态灾害效应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1)研究方法目前,动态灾害效应的研究主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建立地下岩体的三维模型,结合地质力学、岩石力学和数值分析等理论,可以模拟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岩体变形和破坏过程。此外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观测手段也被用于验证数值模拟的结果,如声发射监测、应力波测试等。(2)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动态灾害效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通过对深部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揭示了采场底板在覆岩垮落冲击下的变形破坏规律,为矿山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一些研究成果还表明,通过合理的开采设计和支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动态灾害效应的发生概率。(3)存在的问题尽管动态灾害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地下岩体复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使得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受到限制。其次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一些实验技术和观测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矿山和不同开采条件的动态灾害效应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4)未来展望展望未来,动态灾害效应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体系,提高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将加强现场试验和观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理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此外还将加强对不同类型矿山和不同开采条件的动态灾害效应研究,以期为矿山安全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1.2.3底板稳定性分析现状目前,关于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底板稳定性分析方面,学者们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方法来进行研究。理论分析主要基于弹性力学、岩石力学等基础知识,建立底板稳定性分析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利用有限元等方法对下采场的底板动态响应进行预测;实验验证则通过建立实验室模型或现场监测数据来检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在这three方面,目前的研究现状如下:(1)理论分析现状理论分析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于覆岩垮落冲击对底板影响的三维效应考虑不足,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其次,部分理论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岩石的非线性特性,导致预测精度不够高。为了提高底板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覆岩垮落冲击对底板的三维效应和非线性特性,建立更准确的数学模型。(2)数值模拟现状数值模拟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下采场的底板动态响应进行预测。有限元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准确性,但在进行数值模拟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和求解方式等,这些因素会对模拟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合适的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以及优化求解方式,以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3)实验验证现状实验验证方面,目前主要通过建立实验室模型或现场监测数据来检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然而实验室模型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不完全一致。为了提高实验验证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验室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现场监测数据的采集技术,以及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底板稳定性分析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覆岩垮落冲击对底板的三维效应和非线性特性,建立更准确的数学模型,优化数值模拟方法,以及提高实验验证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地了解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1.3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1)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系统性地揭示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覆岩垮落冲击过程的动态监测与机理分析利用高速摄像机、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等设备,对覆岩垮落冲击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监测。建立覆岩垮落冲击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垮落冲击的能量传递机制和影响因子(如垮落角度、垮落块度、采场深度等)。公式表示垮落冲击能量传递过程:E其中E表示冲击能量,m表示垮落岩体的质量,v表示垮落岩体的速度。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分析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包括位移、应力、应变等参数。研究不同垮落冲击条件下底板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破坏模式。建立底板动态响应的数学模型,预测底板的动态响应过程。底板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分析不同支护结构(如锚杆、锚索、钢架等)对底板动态响应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等效方法,优化底板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提高底板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表格形式展示不同支护结构的优缺点:支护结构优点缺点锚杆成本低、施工便捷承载能力有限锚索承载能力强、适应性强施工难度较大钢架整体性好、承载能力强成本高、施工复杂安全预警与防治措施基于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底板安全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底板的动态响应状态。提出针对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防治措施,包括底板加固、水压控制、监测预警等。(2)主要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揭示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和机理。建立底板动态响应的数学模型,预测底板的动态响应过程。优化底板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提高底板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建立底板安全预警系统,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采场的安全生产。通过以上研究,为煤矿等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4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研究进展与分析的技术路线及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为了全面把握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本次研究采用以下技术路线(见内容):文献调研:搜集当前国内外关于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的相关文献资料,构建涵盖采场底板力学模型、感压岩柱特征、采底动态响应和邻近层动压及作用机制理论的文献数据库。采场底板力学模型构建:基于覆岩垮落冲击理论,引入采场底板所受动态外力的作用,对采场底板力学模型进行修正与优化,以实时追踪采场底板动态响应规律。数据采集与处理:安装动态传感器模块至采场底板关键位置,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获取采场底板振动、冲击响应数据。感压岩柱及采底动态响应研究:借助MindBody软件模拟覆岩垮落过程,并通过Fluent编织网格、FLAC3D数值模拟煤层底板响应,以及基于elinear问题的动弹性力学置法得出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邻近层动压作用机理分析:运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以及LS-DYNA软件仿真邻近层岩体在破断过程中产生孔隙岩体冲击波对采场底板的影响。成果解析与创新方法:根据所得动态响应特征,提炼和总结覆岩垮落采场底板力学理论与现象,并提出创新性防治方法。◉主要技术方法本次研究工作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采场底板力学模型构建动态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离散元、有限差分、有限元多场耦合数值仿真分析MindBody、Fluent、Flac3D等数值模拟软件的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关键技术方法实现的核心内容。◉采场底板力学模型构建采场底板力学模型通过引入动态外力,用于分析采场底板在覆岩垮落冲击下的力学行为和动态响应。具体的模型构建包括:覆盖层力学模型修正:考虑到采场底板除了受重力和支承压力等恒定作用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采空区岩体垮落产生的冲击力的作用。因此构建覆盖层力学模型时,需要在理想模型基础上附加采空区移动岩块对底板造成的动态冲击荷载。动态外力作用:覆岩垮落过程中,冲击波产生的动态外力会对采场底板造成重要作用。根据动裂纹扩展理论和刚体模型,可以计算出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峰值压力,并将其后的量值作为外力加载到采场底板模型上。动态响应分析:采用线性化假设,采用SC/SDV(系统/分系统)动态仿真算法,对采场底板进行动态模拟,得出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规律,比如振动频率、振幅的计算等。◉动态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传感器主要负责采集采场底板振动、冲击等数据。动态传感器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传感器安装:根据地质条件和研究需求,将高精度压电传感器布置在采场底板浅部布置,以实时监测底板振动和压力变化。数据采集:通过多通道数据采集器同步记录采场底板动态响应数据,并将原始数据以CSV文件形式存盘。数据处理:采用基于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小波变换时频分析等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取出底板的动态特征参数。比如,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处理底板不同时间段的response数据,实现频域分析。◉数值模拟分析针对采场底板的响应,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仿真和计算:离散元数值模拟:使用UDEC软件进行采场及底板离散元模型数值模拟,分析底板在所以就围岩移动过程中的动态响应特征,比如底板位移场、应力场和煤岩层破坏范围等。有限元数值模拟: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建立采场底板有限元模型,细分为质量自由度及模态扩充单元,模拟采场底板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自然振荡激发机理及动态响应。有限差分法数值计算:使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合动态应力波传播特征,用于描绘底板力学特性、动应力分布及采场底板变形情况。同时使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的耦合分析功能来研究采场底板在煤岩摩擦和冲击叫破断等耦合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规律。◉邻近层动压作用机理分析和评估为了更好地了解邻近层动压对采场底板的影响,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模拟:孔隙动态传波分析:运用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和LS-DYNA软件,对孔隙岩体压缩导致的岩层产生的高频率冲击波进行分析,测量扬压力和波进出底板的传播规律。采空区围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考虑采场三她层多场耦合作用,采用动态扩充Lagrange算法,在Fluent软件中进行流体、结构耦合作用模拟,从而分析采场及邻近层裂隙波作用下采场底板的能量传递和动态响应情况。通过以上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本研究从而实现覆岩c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系统化解析与创新防治方法的设计与验证。二、覆岩垮落冲击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覆岩垮落冲击是矿压现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机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覆岩垮落冲击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障矿井安全、提高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覆岩垮落冲击机理覆岩垮落冲击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覆岩失稳阶段:由于采动影响,覆岩应力重新分布,形成应力集中区。当应力集中超过岩石强度时,覆岩发生裂隙扩展和破坏,最终形成垮落裂隙带,并向上扩展至地表。垮落过程阶段:垮落裂隙带内的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失稳,并沿着垮落裂隙向前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岩块之间会发生相互碰撞和摩擦,产生巨大的冲击能量。冲击传播阶段:垮落岩块与采场底板发生碰撞,将能量传递到底板和工作面,形成冲击波。冲击波沿着底板传播,对工作面设备、支架和围岩造成损害。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覆岩垮落冲击可以表示为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垮落岩块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而转化为冲击波能量和热能。这个过程中,能量转换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能量转换效率模型:η=(E_波+E_热)/E_势其中:η表示能量转换效率E_势表示垮落岩块的重力势能E_波表示冲击波能量E_热表示热能(二)影响覆岩垮落冲击的因素覆岩垮落冲击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采场地质条件煤层厚度:煤层厚度越大,垮落岩块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冲击能量也越大。公式:E势=mgh(其中m为岩块质量,g覆岩性质:覆岩的强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都会影响垮落岩块的形成和运动,进而影响冲击能量。围岩应力状态:采动前后围岩应力状态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垮落岩块的形成和发展。开采技术因素采高:采高越高,垮落岩块越大,冲击能量也越大。采速:采速越快,覆岩应力重新分布越快,垮落岩块形成的速度也越快,冲击频率越高。支护方式:支护强度和方式会影响底板岩梁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冲击波的能量和传播范围。其他因素降雨:降雨会增加覆岩的重量,并可能导致覆岩软化,降低其强度,加剧垮落冲击。地震:地震会对覆岩和底板造成扰动,可能诱发垮落冲击。影响因素总结表:因素类别具体因素影响方式采场地质条件煤层厚度增大岩块高度,增加重力势能覆岩性质影响岩块大小和运动状态围岩应力状态影响垮落岩块的形成和发展开采技术因素采高增大岩块大小,增加冲击能量采速增加冲击频率支护方式影响底板岩梁稳定性,进而影响冲击波能量和传播范围其他因素降雨增加岩块重量,降低岩块强度地震对覆岩和底板造成扰动,可能诱发垮落冲击覆岩垮落冲击机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完善的冲击预测和防治方法,对于保障矿井安全、提高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1覆岩垮落过程分析覆岩垮落是指在开采过程中,上覆岩体由于应力作用而逐渐失稳并突然坠落的现象。这一过程对下采场的稳定性具有深远影响,可能导致底板破坏、巷道变形、风流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深入了解覆岩垮落的过程及其对下采场底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覆岩垮落过程进行了分析:(1)覆岩垮落的影响因素覆岩垮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岩石强度、应力状态、开采方式、采场布局等。岩石强度是指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是影响垮落过程的重要因素。应力状态是指岩石内部所承受的应力分布情况,应力过大或应力集中都会导致岩石失稳。开采方式包括爆破、机械采煤等,不同的开采方式对覆岩垮落的影响不同。采场布局则是指采场内部的空间布置和巷道布置,合理的采场布局可以有效减缓覆岩垮落的速度和范围。研究表明,岩石强度较低、应力状态较大、采用爆破采煤方式以及采场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下,覆岩垮落的可能性较大。(2)覆岩垮落的运动规律覆岩垮落的运动规律主要包括垮落速度、垮落范围和垮落形态。垮落速度是指岩体从开始失稳到完全坠落所需的时间,不同类型岩石的垮落速度有所不同。垮落范围是指垮落岩体的覆盖范围,受岩石强度、应力状态和开采方式的影响较大。垮落形态是指垮落岩体的形状和分布,常见的垮落形态有整体垮落和部分垮落。(3)覆岩垮落的预测方法为了预测覆岩垮落,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主要包括经验公式法、数值模拟法和物理模型试验法。经验公式法是根据已知岩石强度和应力状态等参数,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垮落速度和范围。数值模拟法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岩石应力场和岩体运动进行模拟,从而预测垮落过程。物理模型试验法则是通过在实验室中建立岩石模型,模拟真实的开采过程,从而研究垮落规律。目前,这些方法在预测覆岩垮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覆岩垮落对下采场底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底板应力、变形和破坏。底板应力是指底板承受的应力,过大应力可能导致底板破裂或塑性变形。底板变形是指底板在覆岩垮落过程中的位移和变形,严重的变形会影响下采场的生产和安全。底板破坏是指底板完全失去承载能力,导致巷道坍塌和人员伤亡。研究表明,覆岩垮落的速度和范围越大,对下采场底板的影响越严重。为了降低覆岩垮落对下采场底板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如加强巷道支护、优化采场布局等。覆岩垮落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前,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进一步研究覆岩垮落过程及其与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的关系,对于提高下采场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2.1.1覆岩破裂扩展规律覆岩(覆岩是指地面至煤层之间的岩层)的破裂扩展规律是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覆岩的破裂扩展过程直接关系到采动岩层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以及底板破裂的严重程度,进而影响到采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覆岩的破裂扩展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覆岩破裂的力学机制覆岩的破裂扩展主要受到煤层开采引起的应力重分布、岩层内部构造特征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主要力学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力集中与释放: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方覆岩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当应力集中超过岩层的屈服强度时,岩层发生破裂。破裂面的扩展通常是从应力集中区域开始,逐渐向四周扩展。拉伸与剪切破裂:覆岩的破裂形式主要分为拉伸破裂和剪切破裂。在应力集中区域,岩层主要以拉伸破裂为主,而在不同岩层之间的交界处,则容易发生剪切破裂。(2)覆岩破裂扩展规律覆岩的破裂扩展规律通常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σ其中:σmaxP为开采荷载h为覆岩厚度μ为泊松比εmaxE为弹性模量覆岩的破裂扩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主要特征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初期破裂阶段应力集中区域出现微小裂纹,破裂面扩展缓慢应力集中,但范围较小局部微小变形发展破裂阶段裂纹逐渐扩展,形成主破裂面应力集中范围扩大,应力梯度增加变形明显,出现下沉稳定破裂阶段裂纹扩展速度减缓,形成稳定的破裂带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变形趋于稳定(3)影响覆岩破裂扩展的因素覆岩的破裂扩展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开采深度:开采深度越大,覆岩的应力集中程度越高,破裂扩展范围也越大。煤层厚度:煤层厚度越大,覆岩承受的应力越大,破裂扩展越严重。岩层性质: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其破裂扩展规律有重要影响。例如,岩层的强度越高,破裂扩展越缓慢。开采方法:不同的开采方法(如长壁开采、短壁开采等)对覆岩的破裂扩展规律有不同影响。覆岩的破裂扩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深入研究覆岩的破裂扩展规律,对于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研究和采场的安全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2.1.2冲击能量传递机制冲击能量传递是研究覆岩垮落现象的核心问题之一,其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能量传递的物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值方法来模拟能量传递过程。下面对现有研究进展及捕捉机制进行分析。◉采取单自由度模型进行打击试验单自由度(blicance)模型主要忽略了冲击介质和接受介质之间的能量耗散,只关注于冲击介质的运动特性。Yosahi与Sotomayor[Z1]用一个单自由度弹簧阻尼模型分析了顶层煤岩层产生的冲击波,并得出结论:冲击波能量衰减于振动能量,并且由于摩擦存在阻尼作用。研究者采用物理模型对岩层、离层空气间隔以及冲击气垫绝热压缩进行了模拟分析[Z1]。岩层作为模型的基础介质,岩层冲击气垫绝热压缩产生的荷载是模型研究的关键因素。冲击气垫绝热压缩产生的荷载主要来自三方面,其一是采场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其二是岩层系统自重荷载的作用,如岩层断裂产生的大块跳落;其三是采场顶板大面积岩层断裂坠落到工作面带来的冲击荷载。这些荷载作用于工作面,引起冲击载荷在工作面的反射、折射,会导致工作面经常使用结构动态应力模型来分析采场底板响应。冯伟民和张建陶[Z2-3]分别研究了底板破岩量与岩层观点、采场底板结构以及底板支承压力分布[Z2-3],并将实际采场视为具有可行度的邓肯-卡洛模型弹硬模型。◉采用叠合模型探究冲击能量传递机制对于厚度较大的冲击介质的冲击力传递问题,通常采用层状模型(叠合模型)来研究冲击载荷从顶层岩层传递到底板这一过程[Z4]。叠合模型由孤立的大块煤岩体基本介质、材料风化程度较小的额外大块煤岩体以及质量略微减轻的煤岩材料组成。冲击介质层通过使用散体力学模型、弹性力学模型、连续介质模型等不同理论方法研究了采场顶板不同部位岩层破坏深度和应力的变化规律[Z4]。林树清提出了采场顶板从整体到局部断裂的运动模型[Z4]。孙衍文等人建了静态载荷作用下底板支承压力的力学模型,并对底板的岩石力学特性、坍塌释放量及岩层断块赋存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Z5]。他还采用不同比例的岩层风化系数建立了岩层分层损伤系数和非劣化受过重介质层作用的岩层模式。◉离层对冲击能量传递的研究离层覆盖体是冲击载荷的重要来源,研究其对下部煤层的冲击力是其力学作用特性研究重点。(closce6)对离层应用经典力学中的复区域、势能、弹性力学理论求解后得到采场顶板岩层离层数量、裂隙尺寸及分布等参数,从而计算得出最大能量产生的物理位置。采场岩层层间空隙覆盖体的冲击力与空间应力场的分布是研究采场上部岩层破碎以及向下传力过程的关键问题[Z5]。通过数值分析,学者们建立了离层碰撞模型,重新探讨了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的离层系统对下部的煤岩层冲击力与传力过程,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吴金炉采用动态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离层传力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离层介质阻力作为阻尼效应可以有效降低冲击能量[Z6]。李新宇和刘亚军对采场来压动态载荷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连续介质内自由离层与底板冲击载荷关系的研究方案,并且分析了底板载荷特点及采场来压条件[Z6]。采场冲击载荷对底板结构破裂规律影响的分析表明,该过程包括采场顶板煤岩层产生的冲击载荷传递到底板的各种方式,并利用不同应力检测手段捕捉采场底板破裂的临界破坏量。2.2冲击动力学模型构建冲击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核心工具,其构建目的在于精确描述冲击波传播、能量耗散及结构响应过程。根据研究对象的尺度、边界条件及应力波特性,构建模型通常可分为解析模型、数值模型及半经验半理论模型。(1)解析模型解析模型主要基于波动方程和弹性理论,通过假设简化条件求解控制微分方程,获得解析解。此类模型具有物理意义清晰、计算效率高的优点,但适用范围有限。1.1一维波动方程对于沿采场走向无限延伸的底板,通常采用一维波动方程描述冲击波传播过程。其控制方程为:ρ其中:ρ为介质密度。c为波动速度。uxFx边界的边界条件通常为如下形式:初始条件:ux,0边界条件:u0,t1.2双层介质模型实际采场底板往往由多层岩层组成,双层介质模型是解析研究中较为常用的简化模型。该模型假设底板由上覆岩层和下伏岩层组成,两者之间存在不连续面。可通过如下方程描述:上覆岩层:ρ1∂2u1∂t位移连续:u1应力连续:c1(2)数值模型数值模型通过离散化计算域和引入近似算法求解冲击动力学方程,适用于复杂边界和结构条件。目前常用的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DM)和有限体积法(FVM)。2.1有限元法有限元法通过将计算域划分为若干单元,建立单元方程并进行整体组装,最终求解线性方程组获得解。其基本步骤如下:单元离散:将底板划分为若干有限单元。单元方程: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建立单元振动方程。整体组装:通过单元矩阵组装成整体刚度矩阵。求解:引入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求解整体方程。采用有限元法模拟冲击响应时,需重点考虑冲击波的传播、反射、透射及能量耗散效应。例如,底板与上覆岩层、下伏岩层的界面效应可采用Lamb波模型或罚函数法进行离散化处理。2.2有限差分法有限差分法通过将时间域和空间域离散,以差分方程近似偏微分方程。该方法适用于规则几何形状和手边边界条件,计算效率高,但精度受网格尺寸影响较大。以一维波动方程为例,显式差分格式为:u通过迭代计算可逐步求解底板的动态响应。(3)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结合解析解和数值计算,基于现场实测数据或实验结果,对冲击动力学方程进行修正或补充。此类模型可较好地反映现场实际情况,但需积累较丰富的实验数据。3.1饱和介质修正采场底板往往含水量较高,流体对岩体力学性质具有一定影响。文献[2]提出采用Biot理论对波动方程进行修正,考虑孔隙压力的影响:ρ其中:K为体积模量。G为剪切模量。α为Biot系数。β为流体压缩系数。ϕ为孔隙率。3.2实验数据拟合通过落锤冲击实验或数值模拟,可获取底板的动态响应数据。文献[3]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如下函数形式:u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可确定u0、β和ω(4)模型对比与选择4.1模型对比不同冲击动力学模型的优缺点总结如下表:模型类型优点缺点解析模型物理意义清晰、计算效率高适用范围有限数值模型适用复杂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计算量大、模型构建复杂半经验半理论模型较好反映现场实际情况需要实验数据支持4.2模型选择依据模型选择需考虑以下因素:研究目标:若需快速验证概念或进行初步分析,解析模型较为适用;若需精确定量分析,数值模型更可靠。计算资源:解析模型计算时间短,数值模型可能需要高性能计算设备。边界条件:简单边界条件可选用解析模型,复杂边界条件需采用数值模型。实验数据:若有充分的实验数据,可选择半经验半理论模型提高精度。(5)模型构建中的关键问题模型构建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材料参数:岩体力学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模型结果,需通过实验测试或文献提供的数据进行验证。边界条件:底板的边界条件(自由边界、固定边界等)需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合理设定。冲击源:冲击力的时程曲线可通过实验测得或采用经验公式拟合。能量耗散:冲击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效应需进行合理假设或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模拟。最终,冲击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需通过实验验证或与其他模型的对比验证。通过不断优化模型构建方法,可更精确地描述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2.2.1节理岩体本构关系节理岩体是由多个岩石块体通过节理面相互连接而成的地质结构。由于其复杂的力学特性和本构关系,节理岩体的研究一直是岩石力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在覆岩垮落冲击的研究背景下,对节理岩体本构关系的深入了解尤为重要。随着岩石力学和计算科学的结合,人们对节理岩体的本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以下是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论研究进展节理岩体的本构关系涉及到其应力应变关系、破坏机制和力学特性等方面。理论研究中,通常采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等方法来建立节理岩体的本构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描述节理岩体的基本力学行为,如弹性变形、塑性流动和裂纹扩展等。同时通过对节理面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物理性质的研究,建立起相应的节理面模型,进一步丰富了节理岩体的本构关系理论。◉实验研究进展实验研究是验证和修正理论模型的重要手段,对于节理岩体,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被广泛采用。通过室内试验可以模拟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行为,通过现场试验可以直观地观测节理岩体的实际响应和破坏过程。这些实验结果对于修正和改进本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数值分析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分析方法在节理岩体本构关系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有限元、离散元等数值方法能够模拟节理岩体的复杂变形和破坏过程。通过建立精细的数值模型,可以模拟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进一步揭示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这些数值模型还可以用于预测和分析工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依据。◉节理岩体本构关系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对节理岩体本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节理面性质的不均一性、应力路径的复杂性等问题都给本构关系的精确描述带来困难。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建立更加精细的本构模型,发展适用于复杂应力环境的数值分析方法,以及加强实验研究和现场观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和动态响应特征,为工程实践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对节理岩体本构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覆岩垮落冲击下的动态响应特征,为相关工程实践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2.2动态破坏准则在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研究中,动态破坏准则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用于描述和预测底板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时的破坏行为,动态破坏准则通常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并结合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来建立。◉基本原理动态破坏准则的基本原理是,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底板上的岩土体将经历一个从弹性到塑性再到破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岩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岩土体的破坏。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岩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来确定其动态破坏准则。◉具体方法确定动态破坏准则的具体方法包括:极限平衡分析法:这种方法基于极限平衡理论,通过计算岩土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滑动面或破裂面来确定其动态破坏准则。该方法适用于分析岩土体在平面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情况。有限元分析法:该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岩土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可以确定岩土体的动态破坏准则。实验观测法:通过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冲击试验,观测岩土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岩土体的动态破坏准则进行验证和修正。◉应用案例以某大型铁矿为例,研究者们利用上述方法对其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极限平衡分析法和有限元分析法,他们确定了底板在不同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破坏准则。同时实验观测结果也验证了这些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应力状态破坏模式破坏位置平面应力状态前滑面破坏底板前部平面应力状态后滑面破坏底板后部动态破坏准则在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选择和分析动态破坏准则,可以为工程设计和安全监测提供有力支持。2.3影响垮落冲击的主要因素覆岩垮落冲击是矿山采动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动力灾害现象,其强度和影响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有效预测和防治垮落冲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岩体力学性质、采场几何参数、垮落方式、支护状况以及围岩环境等。(1)岩体力学性质岩体的力学性质是决定垮落冲击能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岩体的强度、弹模、密度和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岩体强度:岩体强度越高,垮落岩块越难破碎,冲击能量越大。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E其中Eimpact为冲击能量,m岩体弹性模量:岩体弹性模量(E)越大,岩体越刚硬,垮落过程中积蓄的弹性势能越多,导致冲击能量增大。弹性模量与冲击能量的关系可表示为:E其中n为经验系数(通常取0.3~0.7)。岩体密度:岩体密度(ρ)越大,垮落岩块质量越大,冲击动能越大。密度与冲击能量的关系为:E其中p为经验系数(通常取0.5)。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越高,岩体完整性越差,垮落岩块越易破碎,冲击能量分散,但单个岩块的冲击威力可能增大。节理裂隙密度(J)与冲击能量的关系复杂,通常可用以下经验公式表示:E其中k和α为经验系数。(2)采场几何参数采场几何参数包括采高、工作面长度、采空区形状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垮落岩块的几何特征和运动状态。采高:采高(H)越大,垮落岩块自由落体高度越大,冲击动能越大。采高与冲击能量的关系可用能量守恒定律表示:E其中v为岩块冲击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工作面长度:工作面长度(L)越大,垮落岩块体积越大,冲击能量越大。工作面长度与冲击能量的关系可表示为:E其中指数3表示岩块体积随工作面长度立方增长。采空区形状:采空区形状(如矩形、圆形)影响垮落岩块的稳定性及运动轨迹,进而影响冲击能量。研究表明,矩形采空区垮落冲击能量通常高于圆形采空区。(3)垮落方式垮落方式包括垮落岩块的初始状态、垮落顺序和堆积方式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垮落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垮落岩块初始状态:垮落岩块的初始状态(如完整岩块、破碎岩块)决定其冲击能力。完整岩块冲击能量通常高于破碎岩块。垮落顺序:垮落顺序(如单点垮落、多点垮落)影响冲击能量的累积和传播。多点垮落通常导致更大的冲击能量累积。堆积方式:垮落岩块的堆积方式(如堆积角度、堆积密度)影响冲击能量的分散和传递。堆积角度越大,冲击能量越集中。(4)支护状况支护状况包括支护强度、支护形式和支护位置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垮落岩块的稳定性及冲击能量的传递。支护强度:支护强度(σsE其中q为经验系数(通常取1.0~2.0)。支护形式:不同支护形式(如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对垮落冲击的抑制效果不同。锚杆支护通常具有更好的冲击抑制效果。支护位置:支护位置(如顶板、底板、两帮)影响冲击能量的传递路径和影响范围。底板支护对抑制垮落冲击尤为重要。(5)围岩环境围岩环境包括围岩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这些因素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和垮落冲击的发生。围岩应力状态:围岩应力状态(σ围岩E其中r为经验系数(通常取0.5)。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影响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垮落冲击的发生。断层附近垮落冲击通常更为剧烈。地下水:地下水会软化岩体,降低岩体强度,增加垮落冲击的风险。地下水位与冲击能量的关系复杂,通常可用以下经验公式表示:E其中h为地下水位深度,β和γ为经验系数。影响垮落冲击的主要因素包括岩体力学性质、采场几何参数、垮落方式、支护状况以及围岩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垮落冲击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因此在预测和防治垮落冲击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矿山安全生产。2.3.1垮落形态与规模在煤矿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研究中,垮落形态通常指的是采空区底板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时发生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常见的垮落形态包括:局部垮落:采空区底板在某一局部区域发生垮落,形成较大的空洞。全面垮落:采空区底板整体发生垮落,形成大面积的空洞。混合垮落:既有局部垮落又有全面垮落的情况。◉垮落规模垮落规模是指垮落形成的空洞面积或体积大小,它反映了采空区底板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根据研究进展,垮落规模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几何尺寸法:通过测量垮落空洞的几何尺寸(如直径、高度等)来估算其规模。能量法:利用能量守恒原理,通过计算垮落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来估算垮落规模。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大量实际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垮落规模的统计规律。◉表格展示垮落形态描述局部垮落采空区底板在某一局部区域发生垮落,形成较大的空洞。全面垮落采空区底板整体发生垮落,形成大面积的空洞。混合垮落既有局部垮落又有全面垮落的情况。◉公式示例假设垮落空洞的几何尺寸为D,则垮落规模V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πD2其中2.3.2上覆岩层地质构造在设计露天矿时,上覆岩层的结构构造对岩层的稳定性及岩层位移控制的地压特征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岩层的结构影响岩层应力的分布,而岩层的构造则影响岩层应力的变化。研究表明,上覆岩层在结构、力学性质、初变成岩过程及构造等方面复杂多变,这些特征并未形成统一的规律性认识,加之,不同地区、不同地质年代由于各种地质因素作用,对于构造形式、对其生成过程的认识均不统一。如Macksinder(1995)认为:地质构造主要包括应力剖面、结构面力学性质及结构面分布特征,Barton(1985)对纸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与物理和数学各方面提出了相互补充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岩体结构面的稳定性评价;Norris等(1975)将地质构造分为表层地段、中厚层地段和厚层地段,并通过对岩石柱State和薄层夹层的研究提出了脆性层和塑性层的划分方法;Leclerc(1977)的研究认为,在应力剖面上必须包括结构面和岩层厚度两个主要因素,并将其列入到地质分层计算方法中。此外金国庆等对地形地貌的外力对岩体变形破坏及位移的影响也做了相应的研究,认为不同的地表形态用以反应不同强度性质、不同结构面特征和不同产状特点的数量及稳定性是不相同的,覆岩深部在载荷截割影响下的岩体结构具有不均匀性、非连续性及非对称性的特点。根据我国上覆岩层的特征,下表中列出了岩层划分的方法和典型岩层特征,以及煤层突水地域的三维构造和产状(碾头斜矿区):考虑到上覆岩层与煤层之间存在着一紧密的接触面,这对于岩体应力的分布和岩层变形规律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在研究露天矿岩层变形控制规律时,往往也将煤层底板浅部的致密岩层作为研究对象。不同工程应用领域的学者、专家对上覆岩层的分类、产状及组合进行了诸多积极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在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和控制方向上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并进行有关试验验证和实际应用。在岩体结构稳定性评价公式中,岩层组合作用的约束一方面体现在其本身及岩层组间的相对互倾角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岩层剖面上以及岩层厚度变化。据CCMB对LKK煤层各种突水类型岩层组合的调查资料后统计发现,上覆岩层引起的突水与岩层的性质、组合程度、厚度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岩层的性质和组合程度则受到构造因素的影响。岩层及岩性弱普拉斯含水层泥质岩韵律表土层夹层研究层备注厚度(m)主因采煤下沉影响主因采煤下沉影响主因采煤下沉影响主因采煤下沉影响主因采煤下沉影响主因采煤下沉影响岩层类别弱普拉斯岩层弱普拉斯岩层弱普拉斯岩层弱普拉斯岩层弱普拉斯岩层弱普拉斯岩层结构特征结构面发育裂隙不发育裂隙不发育裂隙不发育裂隙不发育裂隙不发育产状(倾角)缓倾角缓倾角缓倾角缓倾角缓倾角缓倾角斜交方向岩体型状块状块状块状块状块状块状因果状岩层岩体质量构造影响成岩影响成岩影响成岩影响成岩影响成岩影响岩层强度中硬软软软软主要成因原岩破碎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含水层岩性特征颗粒一般不等粒碎屑,稍-中等黏土矿物组成粉砂,黏土矿物组成粉砂,黏土矿物组成粉砂,黏土矿物组成泥岩、砂岩、煤层岩层密度密度为2.6~2.7g/cm²密度为1.5~1.6g/cm²密度为1.8~2.0g/cm²密度为1.8~2.0g/cm²密度为1.8~2.0g/cm²密度为1.4~1.5g/cm²密度为1.5~1.6g/cm²产状(倾向)倾角倾角倾角倾角倾角倾角2.3.3采掘活动方式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不同采掘活动方式对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影响。通过研究各种采掘活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底板动态响应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持。(1)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是两种常见的采矿方式,它们在采掘活动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露天开采是在地表进行,通过剥离覆盖层直接开采矿石;而地下开采是在地下开采矿石,需要建立复杂的巷道系统。这两种采矿方式对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底板应力分布露天开采由于直接在地面进行作业,地表应力较大,容易诱发地表覆盖层的破裂和滑坡,从而对下方的采场底板产生冲击作用。而地下开采虽然应力相对较小,但由于巷道开挖和巷道支护的影响,底板应力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研究表明,地下开采的底板应力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但局部应力集中区域仍可能对底板产生一定的影响。1.2底板变形露天开采由于地表应力较大,底板变形较大,容易诱发底板破裂和变形;而地下开采的底板变形相对较小,但长期采矿过程中,巷道支护的破坏和巷道变形也会对底板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开采的底板变形主要表现为拉伸和压陷变形,而露天开采的底板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2)底板破坏模式露天开采由于地表应力较大,底板破坏模式主要为断裂和剪切破坏;而地下开采的底板破坏模式主要为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研究表明,地下开采的底板破坏模式受巷道支护方式和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3)底板振动露天开采由于地表应力较大,底板振动明显较大,容易诱发地质灾害;而地下开采的底板振动相对较小,但长期采矿过程中,巷道施工和采煤机械的运行也会对底板产生一定的振动。研究表明,地下开采的底板振动主要表现为低频振动,而露天开采的底板振动以高频振动为主。(4)底板安全性露天开采由于地表应力较大,底板安全性较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而地下开采的底板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地下采矿事故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研究表明,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可以提高地下开采的底板安全性。不同采掘活动方式对覆岩垮落冲击下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研究各种采掘活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底板动态响应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多种采掘活动方式对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影响,为采矿行业的安全发展提供更加科学依据。三、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分析采场底板在覆岩垮落冲击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响应特征,是影响采矿安全与效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采场底板的动态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场底板应力动态响应特征覆岩垮落冲击导致采场底板产生复杂的应力动态响应,包括应力集中、应力波传播和应力调整等。研究表明,采场底板的应力动态响应具有以下特征:应力集中现象显著:覆岩垮落冲击会在采场底板附近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尤其是在垮落源附近和底板深度较浅的区域。应力集中程度与垮落冲击能、覆岩破断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力波传播特性:覆岩垮落冲击产生的应力波会在覆岩和底板岩体中传播,并引起底板应力的动态变化。应力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受岩体力学性质、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应力调整过程:覆岩垮落冲击后,采场底板岩体会产生应力调整过程,应力状态逐渐趋于稳定。应力调整过程的时间长短与岩体力学性质、跨度宽度等因素有关。σmaxt=ft其中σ采场底板变形动态响应特征覆岩垮落冲击会导致采场底板产生变形,包括横向变形、纵向变形和沉降等。研究表明,采场底板的变形动态响应具有以下特征:变形分布规律:采场底板的变形分布规律与垮落冲击能、覆岩破断程度、底板岩体性质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垮落源附近底板变形较大,向远处逐渐减小。变形时间特性:采场底板的变形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变形量随时间变化。初期变形较快,后期变形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变形类型:采场底板的变形类型主要包括横向变形、纵向变形和沉降等。不同类型的变形对采矿安全的影响不同。为了量化分析采场底板的变形动态响应特征,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或现场观测方法进行。例如,通过建立覆岩垮落冲击模型,模拟垮落冲击过程中采场底板的变形动态变化,并分析变形分布规律、变形时间特性和变形类型等。【表】为不同垮落冲击能下采场底板最大沉降量的模拟结果(表格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垮落冲击能(kJ)底板最大沉降量(mm)1000505000150XXXX250采场底板裂隙扩展特征覆岩垮落冲击会导致采场底板产生裂隙,并导致裂隙扩展。裂隙扩展特征是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的重要指标,对底板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采场底板的裂隙扩展特征具有以下特点:裂隙产生位置:裂隙主要产生在应力集中区域和岩体结构面附近。裂隙扩展方向:裂隙扩展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通常平行于采场底板。裂隙扩展程度:裂隙扩展程度与垮落冲击能、底板岩体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研究采场底板的裂隙扩展特征,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或室内试验方法。例如,通过建立覆岩垮落冲击模型,模拟垮落冲击过程中采场底板的裂隙扩展过程,并分析裂隙产生位置、扩展方向和扩展程度等。裂隙扩展程度可以用裂隙扩展宽度来衡量,假设裂隙扩展宽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为:Wt=gt其中W(t)表示采场底板安全评价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是进行采场底板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采场底板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力安全评价:评价采场底板在垮落冲击作用下的应力状态是否满足安全要求。变形安全评价:评价采场底板的变形是否会导致采矿设备损坏或人员安全风险。裂隙安全评价:评价采场底板裂隙的扩展是否会导致底板失稳。通过对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特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垮落冲击灾害,提高采矿安全水平。3.1底板破坏模式识别覆岩垮落冲击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加载过程,其对采场底板的破坏模式识别是研究其动态响应特征的关键环节。底板破坏模式不仅直接影响矿压显现规律,还关系到采矿工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对底板破坏模式的研究,可以预测冲击能量的传递路径,为优化支护设计、制定安全规程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底板破坏模式识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底板破坏模式的分类底板破坏模式通常根据其形态、力学性质和发生机制进行分类。根据国内外研究,常见的底板破坏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破坏模式分类特征描述典型形态示意内容张裂型破坏(TensileFailure)底板发生大面积张裂,形成垂直或近似垂直的裂缝。主要由于拉伸应力超过底板岩石的拉伸强度。(示意内容:裂缝示意内容)剪切型破坏(ShearFailure)底板岩石沿某一剪切面发生错动,通常伴随有明显的位移。主要由于剪切应力超过底板的抗剪强度。(示意内容:剪切面示意内容)层状破坏(LayeredFailure)底板岩层沿层面发生滑移或断裂,破坏面平行于层面。主要由于层面软弱或夹泥。(示意内容:层状破坏示意内容)复合型破坏(ComplexFailure)综合张裂和剪切作用,形成复杂的破坏形态,如X型裂缝、阶梯状破坏等。(示意内容:复合破坏示意内容)(2)底板破坏模式的识别方法底板破坏模式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有限元数值模拟有限元数值模拟是一种常用的底板破坏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建立采场及其周边岩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动态冲击荷载,分析底板的应力场、应变场和位移场,从而识别其破坏模式。常用的有限元软件包括ANSYS、ABAQUS、FLAC3D等。设底板岩石的本构模型为弹塑性模型,其应力-应变关系可表示为:σ其中σ为应力,ϵ为应变。底板的破坏准则通常采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σ其中σ1和σ3分别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2.2地质统计学分析地质统计学分析通过收集底板破坏样本的地质数据,利用统计方法识别其破坏模式的分布规律。常用的方法包括克里金插值、协克里金插值等。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际矿山工程,能够有效利用现场数据,提高识别精度。设底板破坏样本的位置坐标为xi,yi,ziP其中wi2.3微震监测技术微震监测技术通过监测底板岩体破裂产生的微小震动信号,分析其频域、时域和能量特征,从而识别底板破坏模式。这种方法具有实时性好、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优点,近年来在底板破坏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设微震信号的时间序列为ut,其频谱为UU通过分析频谱特征,可以识别底板破坏模式的类型。(3)影响底板破坏模式的主要因素底板破坏模式的识别不仅要考虑其分类和识别方法,还需要分析影响底板破坏模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质构造:底板岩层的厚度、倾角、层理、节理等地质构造特征对底板的破坏模式有显著影响。支护强度:采场支护强度不足会导致底板破坏模式发生改变,增加破坏风险。冲击能量:冲击能量的大小和方向直接影响底板的应力分布,从而影响其破坏模式。开采深度:开采深度越大,底板承受的应力越大,破坏模式可能从张裂型向剪切型转变。通过对底板破坏模式的研究,可以为采场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科学依据。未来,底板破坏模式识别方法将更加注重多方法融合、智能化识别技术的发展。3.1.1循环加载下的损伤累积循环加载下的损伤累积是指在采场底板受到反复的应力作用时,其材料性能逐渐下降的现象。研究表明,损伤累积过程中,底板应力的波动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因素都会对损伤积累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循环加载下的损伤累积机制,研究者们对不同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底板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方法实验中,采用岩石力学试验机对底板进行循环加载试验。试验参数包括荷载幅值、加载频率和加载次数等。通过监测底板应力和应变的变化,可以评估循环加载下的损伤累积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循环加载作用下,底板的应力幅值越大、加载频率越高或加载次数越多,损伤累积越严重。此外应力波的传播速度和能量传递效率也会影响损伤累积过程。应力波的传播速度越快,能量传递效率越高,损伤累积越快。◉损伤累积模型为了描述循环加载下的损伤累积过程,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损伤累积模型。其中常用的一种模型是疲劳损伤模型,疲劳损伤模型考虑了应力的幅值、频率和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底板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损伤演化方程来预测底板的寿命。现有的疲劳损伤模型主要包括线性疲劳损伤模型和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线性疲劳损伤模型线性疲劳损伤模型假设损伤与应力应力的平方成正比,即D其中D表示损伤程度,Δsi表示第i次循环加载时的应力幅值,k◉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考虑了应力应力的非线性关系和材料疲劳软化现象,通过建立损伤演化方程来预测底板的寿命。常用的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包括幂律损伤模型和应变能密度损伤模型等。◉结论循环加载下的损伤累积是影响采场底板动态响应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研究和损伤累积模型,可以预测底板的寿命和行为,为采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未来,需要在更多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以完善损伤累积模型,提高预测精度。3.1.2冲击载荷下的失稳模式冲击载荷作用下采场底板的失稳模式主要包括冲击诱发型失稳和静载累积型失稳两类。其中冲击诱发型失稳主要由覆岩垮落产生的瞬时冲击应力触发,而静载累积型失稳则是在长期应力作用下,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混凝土搅拌车运输合同范本下载
- 签协议书彩纸
- 门头移交协议书
- 2025年山东安全员A证题库及答案解析
- 道路从业教育咋考试及答案解析
- 码垛机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商检危包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氢电解槽技术路线经济性比较与项目投资决策要素报告
- 2025-2030细胞治疗产业化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报告
- 2025-2030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产业化障碍与突破路径分析
- 酒店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 公司团队管理课件下载
- DB42∕T 2232-2024 湖北省水利工程护坡护岸参考设计图集
- 初中生劳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吉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真题及答案
- JJG(烟草)29-2011烟草加工在线水分仪检定规程
- 2024-2025学年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集团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T/SXCAS 015-2023全固废低碳胶凝材料应用技术标准
- 消防中控证考试题及答案
-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诊断工作指引
- 2025年中国厚膜加热器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