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题及阅卷参考_第1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题及阅卷参考_第2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题及阅卷参考_第3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题及阅卷参考_第4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题及阅卷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题及阅卷参考前言本套模拟试题严格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北京市高考语文命题趋势命制,旨在帮助高三学生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复习效果、提升应试能力。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阅卷参考力求体现高考评分的公正性、科学性与导向性,希望能为一线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北京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本试卷共X页,共X道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此处省略论述类文本材料,约1000字。材料选取方向:围绕文化传承、科技伦理、社会发展、艺术审美等具有时代性与思辨性的主题,如“数字时代的文化记忆”、“人工智能的人文关怀”等。文本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干扰项:以偏概全/偷换概念)B.(干扰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C.(正确项)D.(干扰项:过于绝对/强加因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干扰项:反向推导错误)B.(正确项)C.(干扰项:扩大范围)D.(干扰项:时态错误/已然未然)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相关但非核心)B.(不相关)C.(最契合核心观点)D.(稍有联系但力度弱)4.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5.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材料中某一重要概念或观点)的理解。(3分)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此处省略非连续性文本材料,通常为2-3则材料,围绕同一主题,如“城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等。材料形式可能包括图表、新闻报道、研究报告、评论等。)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息对应错误)B.(正确梳理)C.(关系理解错误)D.(时间/数据错误)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合理推断)B.(夸大其词)C.(以偏概全)D.(无中生有)8.请综合上述材料,为(某部门/某群体)就(材料主题相关问题)提出三条具体可行的建议。(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此处省略文学类文本材料,约____字。体裁优先考虑散文或小说。散文宜选择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人生感悟或文化底蕴的作品;小说宜选择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引人深思、主题具有普遍性的作品。)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某个情节/手法的正确分析)B.(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概括)C.(对语言特色的恰当评价)D.(错误的分析或过度解读)10.文中(某段景物描写/某个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11.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或某一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12.文本表达了(某种情感/某个主题),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并联系自身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四、古诗文阅读(共3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此处省略文言文材料,选自二十四史、诸子散文或其他经典古籍,人物传记类或议论说理类均可,字数约____字,难度适中,包含常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确断句)B.(一处错误)C.(两处错误)D.(多处错误)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确解说)B.(正确解说)C.(错误解说)D.(正确解说)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确概述)B.(正确概述)C.(错误概述/遗漏关键信息)D.(正确概述)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略)(4分)(2)(略)(4分)17.(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某一行为/决策)?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此处省略古代诗歌,优先选择唐诗宋词,题材包括写景抒情、咏史怀古、边塞征战、田园山水等,作者可知名或稍有难度的非课标必背篇目。)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诗句的正确理解)B.(对艺术手法的正确分析)C.(对情感的准确把握)D.(错误的理解或赏析)19.这首诗(某联/某句/某个意象)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学习,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从而达到“”的境界;对于朋友的缺点,应该“”。(2)杜甫《登高》中,用“,”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悲苦。(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描绘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此处省略语言文字运用材料,通常为1-2段,内容贴近生活,涉及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等,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选用句式、补写句子、压缩语段等能力。)21.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恰当)B.(恰当)C.(不恰当)D.(恰当)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正确修改)B.(修改后仍有语病)C.(修改方向错误)D.(改变原意)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XX个字。(4分)(1)(2)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XX个字。(5分)六、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此处省略作文材料。材料类型可以是名言警句、社会现象、寓言故事、漫画等,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例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颢、程颐《二程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然而,在对“新”的追求中,也有人开始怀念“旧”的时光,坚守“旧”的价值。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与自身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阅卷参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1.(3分)C(A项……;B项……;D项……)2.(3分)B(A项……;C项……;D项……)3.(3分)C(A项侧重……,与材料核心观点……;B项……;D项……)4.(3分)*评分标准:能准确概括出材料在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据选择、语言特点等方面的2-3个主要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逻辑清晰,可得3分。只概括特点而无分析,或分析不准确,酌情扣分。*答题要点:1.论证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层层递进/并列展开等。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至少答出两种并简析)。3.论据特点:典型性、权威性、新颖性等。4.语言特点:准确、严密、鲜明、生动等。*阅卷提示:学生只需答出其中两点并合理分析即可得满分。重点在于“分析”,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不能空泛。5.(3分)*评分标准:能结合文本阐释概念内涵或观点实质(1分),能联系现实生活举出恰当例子(1分),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言之成理(1分)。*答题要点:1.解释文本中的核心概念或观点。2.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实例(正面或反面)。3.谈谈自己对这一概念或观点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价值或启示的认识。*阅卷提示:鼓励学生有个性化、有深度的思考,但必须言之有据,紧扣文本和现实。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6.(3分)C(A项对应材料X第X段……;B项……;D项……)7.(3分)A(B项材料中是“可能”/“部分”,选项表述为“必然”/“全部”;C项……;D项材料未提及……)8.(6分)*评分标准:每条建议2分。建议需“具体可行”,即具有针对性(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可操作性(能够实际推行)、合理性(符合常理和政策导向)。只提宏观方向,不具体,酌情扣分。*答题要点:1.针对材料一/角度一的问题,建议……(具体措施)。2.针对材料二/角度二的问题,建议……(具体措施)。3.针对材料三/综合角度的问题,建议……(具体措施)。*阅卷提示:学生答案可能不限于上述角度,只要从材料出发,言之有理,具体可行即可得分。鼓励创新性建议,但需合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9.(3分)D(A项分析了……手法,作用是……;B项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准确;C项语言的……特色赏析恰当;D项对……的理解有误/过度解读了……)10.(4分)*评分标准:内容上(2分),结构上(2分)。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推动情节、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答题要点:1.内容/景物/细节本身特点:……(描绘了……景象/展现了……细节)。2.营造氛围/奠定基调:渲染了……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的基调。3.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情感/性格/处境。4.表现主题:暗示/深化了……的主题。5.结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与上文……形成对比/照应标题或开头……。*阅卷提示:根据该景物描写/细节在文中的实际作用赋分,不必面面俱到,答出两点主要作用并分析到位即可得满分。11.(5分)*评分标准:能概括出人物的3-4个主要形象特点(3分),并结合文本具体事例或描写进行分析(2分)。特点概括准确,分析具体,逻辑清晰。*答题要点:1.形象特点1:如……(性格、品质、身份、处境等),分析:文中……情节/描写体现了这一点。2.形象特点2:如……,分析:文中……情节/描写体现了这一点。3.形象特点3:如……,分析:文中……情节/描写体现了这一点。(可酌情增加或减少特点数量,以准确全面为原则)*阅卷提示:避免标签化,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从人物的言行、心理、他人评价等方面入手。12.(6分)*评分标准:观点明确(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联系自身体验(2分);语言流畅,逻辑清晰(1分)。*答题要点:1.明确表达是否认同文本的情感/主题(或提出自己对该情感/主题的理解)。2.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情节、人物、语言、手法等)阐释该情感/主题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主题。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或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谈谈对这种情感/主题的共鸣、启示或不同看法。4.总结升华,回应观点。*阅卷提示:“是否认同”均可,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联系自身体验”要真实具体,避免空洞。鼓励个性化解读,但必须基于文本。四、古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13.(3分)A14.(3分)C(C项……,这里指……,而非……)15.(3分)C(C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并未提及“……”)16.(8分)*评分标准:每句4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得分点主要包括:重要实词(1-2个,每个1分)、重要虚词(1个,1分)、特殊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1)(略)*得分点:“……”(释义)、“……”(释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