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用智能变色玻璃-第1部分:有机
电致变色玻璃》
(报批稿)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国标委发〔2024〕14号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第一批
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由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制定
《汽车用智能变色玻璃-第1部分:有机电致变色玻璃》国家标准,项目编号:
20242144-T-339。
1.2工作过程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着手成立了标
准编制组,制定了标准编制计划,明确了任务分工,确定了制定原则和指导思想,
拟定了制定进度。在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完成了标准框架。
编制组收集了有关汽车智能玻璃用有机电致变色玻璃相关的国内外资料,进
行了认真分析,并充分考虑到近年来智能玻璃产业现状,作了充分的验证试验。
2024年4月,组建了国标修订专家组。邀请行业内权威的生产、检测、应用
单位的专家,进行了详细的标准框架、性能指标等的讨论。并撰写了初步标准草
案。
2024年7月初,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标准委员会TC114-
SC9的组织下,标准起草组及国内电子变色企业及国内智能玻璃相关专家,在京
召开标准启动会。
2024年7月至9月21日,标准起草组结合启动会专家意见,结合验证试验
数据分析,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说明
2.1编制原则
本文件严格遵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有关规定起草。本文件的编制紧密结合超薄玻璃行业发展
需要,结合汽车智能变色玻璃产业发展需求,使本文件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
本文件按照有机电致变色玻璃相关的技术理论,以促进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为导向,为汽车智能变色玻璃测量技术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解决智能玻璃综合
性能评价难题,并充分考虑了多种类型玻璃的科研与生产方面的需要,使本文件
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2主要内容论据
2.2.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汽车用有机电致变色玻璃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在汽车上作为车窗使用
的以有机材料作为电致变色介质的汽车智能变色玻璃。
3.1技术要求
3.1总则
首先通过总则,规定汽车智能玻璃用有机电致变色玻璃产品不仅要满足本文
件规定的各项试验内容,还应同时根据产品的不同应用,满足相应的产品标准的
要求。
因为电致变色玻璃应用场景广泛,在建筑、汽车、机车、飞机乃至家装电子
器件等各个方面均会有应用场景,各个应用场景之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全部在
一个标准中列出,标准会太臃肿,也没有必要。在已经有相应的发布了的产品标
准的基础上,对电致变色玻璃的特有性能进行评价才是本文件的编制思路和原则。
同样根据审查会的意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表述进行了编辑性的修改。
4.2外观质量
规定了电致变色玻璃的外观质量要求,主要是针对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区域
的外观质量,分为点状缺陷和线状缺陷,以及斑纹等缺陷,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又
根据专家的反馈意见增加了电极的外观要求。
外观缺陷的要求为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区域的要求,在草案编制期间原本为
参考GB/T18915.1中的相应要求,但经过厂家调研及验证试验,将相应的指标
较GB/T18915.1降低了,原因为:镀膜的电致变色玻璃,其镀膜层层数远多于
普通镀膜玻璃,因此质量控制也比普通镀膜玻璃难上很多,因此相应需要将要求
下降,其他类型的电致变色玻璃如有机夹层的电致变色玻璃其外观质量也将包括
点状和线状缺陷,但考虑到有机和无机产品的应用场景可以重叠,应规定通用的
或者基本的外观质量缺陷要求,同一应用场景下不应针对不同产品不同要求,且
标准中考虑到电致变色玻璃的应用场景广泛,所以其外观质量也应满足其应用场
所的相关标准的要求。如应用在汽车上时,除了上述的外观缺陷外,还应满足
GB/T17340中对外观的整体要求,其中还包括了对中间层和模具痕迹等的要求。
4.3光学性能
光学性能中包括了:电致变色玻璃的褪色态和着色态的可见光透射比值、紫
外线透射比、可见光反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光直接反射比、太阳能总
透射比和红外总透射比。
在实际使用中,电致变色玻璃一般会存在好几档,不同的档位之间透射比相
差较大,同时还会根据传感器接受到的光强实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射比进行调
节,但从一个透射比状态转化为另一透射比状态时,其变化的中间状态是无法保
持稳定的,也就无法得到稳定的光学性能,因此对检测或标准来说规定中间状态
的可见光透射比的偏差值意义不大,同样对转换时间也是如此。标准中基于以上
原因,仅对两个可以保持稳定的极端状态进行了规定,即在实际制品各个档位的
透射比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可以保持稳定的状态进行光学性能的测量。
其中可见光透射比偏差的要求与其他的太阳能光学性能的要求稍有不同,两
者要求在草案时并未完全区分,但经过验证试验后,通过数据发现可见光透射比
在褪色态时偏差远大于其他的光学性能,因此对要求进行分别规定。根据分析,
首先是因为电致变色玻璃的特性,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电池,对其充放电的同时会
产生颜色变化,但无法完全充放电,总会有所残留,因此绝对值偏差会较大。但
其他的如太阳能总透射比等,因其考察的是整个波段的偏差,部分被吸收的可见
光将以红外线等方式重新释放能量,因此整体的偏差值并不大。
通过规定不同状态下可见光透射比与标称值的差值,避免了以次充好的可能,
且能保证一定的产品一致性,使消费者买到与宣传相一致的产品。可见光透射比
的大小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电致变色产品的观感,规定了这一最低要求,对推广电
致变色玻璃起到积极作用,将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检测太阳能性能可以很好地反
应电致变色玻璃的节能优势,对其推广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4转换时间
转换时间也是反映电致变色玻璃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转换时间短的产品,
能够对变色要求迅速反应,转换时间长的产品,则对变色要求反应滞后,直接关
系到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观感。
标准中规定了统一的要求和方法来对电致变色玻璃的转换时间进行评价,通
过相同的条件来评价产品的质量,可以更好地区分质量不一的产品,方便消费者
进行选择。
但电致变色玻璃应用场景广泛,不同场景下消费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用
于汽车上时的变色时间要求远远短于用于建筑上时的变色时间。同时当前电致变
色玻璃在建筑上应用较多,因此标准中对用于建筑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的转换时间
进行了明确要求,对其他领域的转换时间未作明确要求。但无论应用领域,均可
采用本文件规定的试验方法,同时各类相关产品标准中对变色时间的要求均以秒
为单位,因此标准中以每秒记录一次透射比值或反射比值进行控制,最终的要求
也精确到秒。
通过验证试验发现,多数情况下从褪色态转换为着色态的着色转换时间远高
于从着色态变为褪色态的褪色转换时间,特别是当着色态的可见光透射比值小于
5%后,其转换时间大幅增加。因此本文件对感知转换时间和完全转换时间进行了
不同的要求。
本文件中要求,当按照本文件所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
汽车用有机电致变色玻璃的转换时间,应满足以下要求:
试样的感知着色转换时间应不大于150s,完全着色转换时间不大于300s;
试样的感知褪色转换时间应不大于150s,完全褪色转换时间不大于300s;。
4.5颜色均匀性
电致变色玻璃的颜色均匀性直接反映了玻璃镀膜或使用的其他变色材料是
否均匀或优良,如果均匀性不好,特别是用在建筑上时,会产生颜色的突兀变化
或者东一块西一块的斑点等等情况,变色前后玻璃的视觉效果将极差。因此在标
准中规定了单片玻璃以及同一批次玻璃的颜色均匀性,以避免因质量问题在同一
片或同一批的电致变色玻璃上产生过大色差。
本文件按照实际产品的性能比普通镀膜玻璃略微放宽,但实际验证试验下来
最大的也未超过2.5,因此征求意见稿略微放宽后改为单片和批量色差均不应大
于3.0。
4.6功耗限值
作为电致变色玻璃,为实现变色过程,需要对其进行通电,但变色过程及保
持某一透射比状态消耗的能量不应过大,用于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上时,驱动电
量过大将加重交通工具的电机负担,用于建筑上时,耗电量过大这使其节能效果
的作用大大减弱。因此标准中设定此项参数,以供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并以此区分耗能大与耗能小的产品。
4.7绝缘电阻
作为需要通电驱动的产品,使用电致变色玻璃应考虑到其用电安全的问题,
标准中规定了电致变色玻璃最基本的绝缘电阻,以保证其用电时最基本的安全。
4.8温湿度耐久性
电致变色玻璃的循环次数,直接反映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标准规定的循环
次数之后,电致变色玻璃的性能仍能保持稳定,则可以认为电致变色玻璃的寿命
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但具体的循环次数与实际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没
有相关证据可以引用或说明。
在电致变色玻璃的各种应用场景中,可能会出现雨淋高湿和低温的情况,因
此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电致变色玻璃的循环次数进行评价。标准规定了
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电致变色玻璃同时进行循环测试。并要求在一定的循
环次数后其可见光透射比及外观等应仍能满足标准的基本要求。
4.9辐照耐久性
前一项温湿度耐久性,其对膜层或有机中间层的评价仅停留在循环本身对变
色层的影响,雨淋、高低温等条件对密封件的影响更大,对膜层或有机层本身的
影响反而并不大,而实际使用中,太阳光才是对变色层伤害最大的外界条件,因
此需要通过模拟太阳光的照射来评价变色层的稳定性如何。
考虑本产品标准对应的国内产品的情况,以及玻璃行业的相关试验周期,及
该产品实际工作应用场景,将辐照总时间设定为1000h。
4.10抗冲击性能
试验方法同GB/T5137.1-2020中第5章。
4.11电磁屏蔽性能
经调研移动、联通、电信4G、5G信号集中在758MHz-788MHz、2300MHz-
2400MHz、2515MHz-2675MHz、3400MHz-3600MHz、4800MHz-4900MHz频率
范围,且试样公称厚度大于5mm,因此,试验方法规定用GB/T30142规定的屏
蔽室法对平面试样进行测试。
4.12光热舒适性
按GB/TXXXX《汽车玻璃光热舒适性测试评价方法》中规定的方法和计
算规则进行。
标准中模拟了实际使用时的状态,在通电变色的同时再对样品进行高强度的
模拟阳光辐照。在试验后,评价其外观质量和可见光透射比等基本性能,应仍能
保证产品的继续使用。
5)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规定了进行电致变色玻璃标准规定的各项试验时的基本环境条件,并规定厂
家应提供着色态和褪色态的变色条件或电致变色控制系统,以使电致变色玻璃在
试验过程中顺利完成变色。
5.2外观质量
规定了对电致变色玻璃外观质量检测时的试验方法。同时规定了使用的各种
测量器具及精度。均采用国内现有的对测量器具精度进行要求的标准进行引用,
以规范这些测量器具。
5.3光学性能
在送审稿中,可见光透射比和其他光学性能的试验方法分开规定,按照审查
会的意见,报批稿中将这两者的试验方法进行合并。
主要的测量方法依然按照GB/T2680进行。
但汽车及机车等交通工具用的安全玻璃在驾驶员视野区域有单独的要求,如
可见光透射比应大于70%或60%,且其方法与GB/T2680不同,此时测量可见光
透射比应使用相应领域中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即按照本文件规定的方法进行
时需要满足本文件规定的要求,但按照其他产品标准规定的方法时,应满足相应
标准的要求。
5.4转换时间
电致变色玻璃通过电致变色控制系统使其从褪色态变为着色态,或由着色态
变为褪色态。本文针对感知转换时间和完全转换时间给出了不同的方法,其中透
射比变化80%所对应的时间为感知转换时间;对于完全转换时间,通过对550nm
波长的透射比值进行实时记录,连续记录10min,在这10min内,找到透射比在
某个时刻后的20s内透射比变化不超过0.2%,此时刻与开始变色的时刻相减即
可得到变色的时间,将此时间作为转换时间。
550nm作为人眼最敏感的光波长同时也是太阳光的平均波长,以此波长进行
评价转换时间,可以反映实际情况下的人眼视觉观感,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实
际情况下人眼对电致变色玻璃变色过程的感觉。
5.5颜色均匀性
色差值的测量基本按照GB/T18915.1阳光控制镀膜玻璃标准的试验方法进
行。但取点和测量状态为本文件特殊规定,GB/T18915.1中采取从玻璃上切取
100×100大小的样品,无法切取的这在相同的位置进行测量。电致变色玻璃由
于需要通过整个膜层或有机层来进行导电,无法进行切取,切取即破坏了膜层或
有机层,因此在GB/T18915.1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位置在制品或试验上进行测
量。但本文件中明确规定应在着色态和褪色态下进行测试,因只有在这两个稳定
的状态下进行测试有意义,中间状态无法保持稳定,颜色在不断变化,无法得到
有效的颜色坐标值。
与GB/T18915.1同理,对单片玻璃的不同位置的色差以及一批玻璃中的不
同玻璃的相同位置的色差进行试验。既可以反映同一片玻璃本身的色差情况,同
时也可以评价不同玻璃之间的色差情况。
5.6功耗限值
通过记录试样在变色过程中以及保持着色态或褪色态一段时间所消耗的能
量来评定变色功耗。考虑到消耗的能量与变色的面积有直接关系,因此以每平米
消耗的能量来进行要求。本方法以记录变色过程和维持过程中每秒种记录的电压
和电流,再进行加和积分来计算试样的功耗。
5.7绝缘电阻
规定了在干燥环境和潮湿环境下的不同的测试方法,保证在这两种环境下,
均能保证用电的基本安全。试验过程基本按照JC/T2129《电致液晶夹层调光玻
璃》中规定的测量干燥和潮湿环境下的绝缘电阻的方法,以500V直流电压连接
试样的边缘区域和电极,维持此电压2min,在绝缘测试仪上可读出电阻值,若无
法读出或显示测不出来,则其电阻值是远远大于标准中规定的50MΩ。
5.8温湿度耐久性
考察电致变色玻璃的循环耐久性能,但仅在普通室温干燥环境下进行循环耐
久性能,无法反映其真实的运行情况,于是在考虑到电致变色玻璃在实际使用中
的情况后,并在QC/T947《汽车自动防眩目后视镜技术条件》标准中的相应试验
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本项试验。
试验简单描述为:保持在-20℃使电致变色玻璃在褪色态和着色态之间循环
2000次,再在常温中循环6000次,最后在高温高湿箱中循环2000次,总共10000
次循环。最后检查外观检查,可见光透射比和转换时间等。具体细节中,还包括
了每次更换循环的环境时应检查试样的情况,如果其可以正常运作则继续进行试
验,如果无法正常运转则试样已经破坏,试验失败,即试样不满足要求。按照审
查会的意见,增加了电致变色控制装置应放在试验箱外的规定,防止误解。
5.9辐照耐久性
循环的仪器采用模拟太阳光源,且规定了光源的光谱分布应至少达到JJF
1615标准中规定的B级,以保证对实际的太阳光的模拟程度够高,不至于某一
波段过大或某一波段过小给试样的变色层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试验方法中同样
明确要求保持试样的表面温度控制在65℃,由于电致变色玻璃变为着色态后,
颜色较深,吸收阳光能量将导致玻璃的整体温度上升,特别是其内部将产生很高
的温度,如果不进行通风,高温会破坏镀膜或有机层,因此必须进行通风以模拟
实际的情况,但风速不宜过大,因此以表面温度的范围来控制风扇的转速,实际
在验证时试验时发现,在夏天白天时仪器配备的风扇通过通风即可保证温度控制
在试验要求的范围内,其余时间风扇功率将会适当下降。同时按照审查会的意见,
明确规定电致变色控制装置应放在试验箱外。另外,按照审查会上的讨论,本方
法采用夏天正午阳光最强烈时的辐照强度,连续不间断的照射,来进行加速老化,
类似的理念在光伏产品的方法中应用广泛,现在建筑和汽车玻璃的辐照采用的是
强紫外辐照非全光谱辐照,但强紫外对膜层和有机物质破坏极大,所以在最新修
订的汽车玻璃耐模拟气候试验中,对塑料玻璃也采用的是全光谱辐照,强紫外可
能会突破膜层和有机化合物的阈值,导致膜层和有机化合物未经过长期辐照就破
坏了。综合以上,依然选择太阳模拟器进行试验。
通过模拟强烈的阳光辐照,同时将试样通电,使其在褪色态和着色态之间进
行循环,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单次循环停留时间不会过快,因此设定每个循环包
括5min的着色+1min保持+5min褪色+1min保持的模式进行试验,共计循环5000
次,保证辐照耐久性时间不少于1000h。
试验方法同时还规定了如果10000次循环无法反映出试样的高品质,还可以
按照供需双方商定的循环次数继续进行试验,以确定试样达到更高水平的要求。
6)检验规则
规定了出厂检验的项目、适用型式检验的情况。并规定了组批、抽样和判定
规则,对不同试验后如何判定合格做出了明确规定。
其中出厂检验规定测量外观质量、可见光透射比偏差或可见光反射比偏差,
外观质量是常规项目应进行检验,可见光透射比偏差或可见光反射比偏差可以采
用分光光度计对制品进行快速测量并反映产品的质量,且并非破坏性试验,因此
也列为了出厂检验的项目,通过可见光透射比或反射比已经可以反映电致变色玻
璃的变色情况。
表4的抽样方案根据GB/T2828.1-2012,按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一般
检验水平Ⅱ,AQL=6.5。但根据与厂商沟通了解,外观质量部分厂家为全部检测,
因此企业也可自行制定适合的出厂检验抽样方案。
可见光透射比试验需要至少3块试样为一组,也需要进行特殊抽样或片片检
测,因此需要在制品中随机抽取。
在型式检验中,首先规定了在5种情况下应进行型式检验,同时规定了检验
项目为第4章的所有项目。外观质量的抽样方案与出厂检验相同,但其他检测项
目应从制品中随机抽取标准要求的样品数量。在单项判定中,除了外观质量和光
学性能外,其他项目因描述基本一致,因此合并为一条。在所有项目均合格的情
况下,该批产品为合格。
三、主要试验验证及情况分析
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等。
为了确定本标准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编制组特制定了试验方案,对
标准中涉及的所有检验项目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样品选择上,尽量做到数量充
分、有代表性。征集3个厂家、4种结构、多种尺寸的试验样品。具体试验结果
见附件1《验证试验报告》。
四、标准中涉及专利情况
未发现本标准技术内容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等情况
本标准制定后将有效推动汽车用电致变色玻璃的发展,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
点:
1)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汽车用电致变色玻璃行业的发展并推动智能玻
璃行业技术的整体进步;
2)标准制定后,汽车玻璃厂家、原材料和技术提供方、汽车主机厂将有标
准可依,解决目前只以合同作为判定依据或以经验作为判定依据的现状,能够加
快汽车用变色玻璃国内厂家的发展,减轻其相应的研发费用和推广费用;
3)有利于汽车主机厂和消费者使用该类新型产品,并建立起对产品质量的
信心,将给整个产业注入一支强心剂,对该细分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4)同时减少未来因质量问题产生的纠纷,即使产生纠纷也有标准可依,能
够通过检测机构和法院进行评价,减少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一份力量。
于前文所示,该类电致变色玻璃产品不仅可以用在交通工具领域,也可用在
建筑领域和电子领域(如手机已有应用),其基础性能和定义类似,如变色时间
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变色范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本标准将协调这些基础性的定
义和测量方法,但也由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其测量方法和要求也需要进行相应
的改进和优化,在不产生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汽车领域特殊性的新的要求或
改进原来的力学、电学和耐久性要求。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
水平的对比情况
目前国际上尚无汽车用电致变色玻璃的产品或试验方法标准发布。目前ISO
正在制定《汽车电致可调玻璃试验方法》,也由本编制组编制,但该ISO标准为
试验方法标准,未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本次制定国内标准将协调该ISO标准中
的内容,避免产生矛盾。两个标准可同步制定,本标准内容将覆盖该国际标准的
内容,且增加符合国内情况的部分测试。
七、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不矛盾。
该类电致变色玻璃已有相关建材行业产品标准,如JC/T2631-2021《电致变
色玻璃》、JC/T2129-2012《电致液晶夹层调光玻璃》和GB/T35847-2018《电致
液晶贴膜调光玻璃》发布和《电子染料液晶调光玻璃》产品标准正在报批,以上
标准均为建材行业标准,其指标以及试验方法无法完全套用在汽车行业中,需考
虑汽车行业的安全、耐久、用电以及有害物质防护的特殊性,此次制定标准也将
协调上述产品标准,对基础性的电致变色机理性条款,如变色时间变色范围等进
行协调;同时还有行业基础性术语标准《智能玻璃术语》已经在报批中,此次也
将协调该术语标准,不与其发生矛盾;除了以上功能性的产品标准或术语标准,
本标准还将协调GB9656《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和正在报批的《机动车玻
璃通用技术要求》,满足汽车玻璃的基础性安全和耐久性的要求。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重大分歧意见。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建议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
办法、实施日期等)
建议标准发布后6个月实施。
十一、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二、其它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附件1验证试验报告
一、样品种类、数量及合格率一览
1.1本文件所收集到的有机电致变色玻璃样品,共有4家不同的企业提供,样品清单如下:
表1验证试验样品清单
厂家尺寸/mm结构应用领域数量/块
A300×300×5.72夹层汽车10
300×300×5.72夹层汽车20
B
600×600×5.72夹层汽车20
300×300×5.72夹层汽车20
C
600×600×5.72夹层汽车20
D600×600×5.72夹层汽车10
1.2合格率一览
序号项目合格率
1外观83.3%
2尺寸偏差100%
3紫外线透射比、光学性能100%(不包含对比度)
4转换时间100%
5颜色均匀性78.6%
6功率限值100%
7绝缘电阻100%
8温湿度耐久性75%
9辐照耐久性100%
10抗冲击性100%
11电磁屏蔽效能100%
12光热舒适性100%
二、试验结果:
2.1外观
表1外观质量测试结果
样品编号尺寸(mm)技术要求试验结果判定
玻璃有1个直径0.8mm点
A300×300符合
状缺陷
B300×300是否有点状缺陷无缺陷符合
(玻璃针孔、气
B600×600无缺陷符合
泡、结石、光畸
C630×630无缺陷符合
变点,透光
C300×300点)、线状缺陷无缺陷符合
有1条30mm×0.1mm玻璃
D300×300不符合
面划伤
外观质量合格率:5/6=83.3%。
2.2尺寸偏差
样品编号调光膜与中间层试样公称厚度试样实测平均厚厚度偏差判定
总公称厚度(mm)度(mm)(mm)
(mm)
A-11.525.725.60-0.12符合
A-21.525.725.58-0.14符合
A-31.525.725.59-0.13符合
B-11.525.725.60-0.12符合
B-21.525.725.61-0.11符合
B-31.525.725.60-0.12符合
C-11.525.725.57-0.15符合
C-21.525.725.60-0.12符合
C-31.525.725.55-0.17符合
D1.525.725.63-0.09符合
厚度偏差合格率:100%。
2.3紫外线透射比、光学性能
表3光学性能验证数据
可见光太阳光直太阳光太阳能红外热能
反射紫外透紫外反对比
样品透射接透射反射总透射总透射
比%射比%射比%度
比%比%比%比%比%
A1褪色55.8753.330.060.0530.7029.3941.0035.26
3.88
A1着色14.4113.74-0.04-0.0313.6913.1532.5738.55
B褪色19.9118.99-0.02-0.029.208.7630.3729.65
54.03
B着色0.390.37-0.03-0.036.456.2628.9832.11
C褪色52.259.04-0.045.0132.7210.3747.4133.72
6.43
C着色8.138.620.014.9327.2511.6643.2648.13
D褪色10.425.28-0.044.935.347.1427.9322.66
3.17
D着色3.295.32-0.045.014.447.1527.2625.31
本标准对对比度不做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2.4转换时间
表4转换时间性验证数据
样品感知转换时间s判定完全转换时间s判定
A1褪色48符合不稳定,不适用---
A1着色78符合不稳定,不适用---
B褪色15符合129符合
B着色35符合180符合
C褪色22符合112符合
C着色35符合140符合
D褪色18符合90符合
D着色34符合120符合
转换时间合格率:100%。
2.5颜色均匀性
表5颜色均匀性验证数据
A着色(不稳定)5min
Y(%)Lab最大色差判定
1.2V
115.4646.26-32.8416.39
217.5848.98-31.8517.53
316.3347.40-32.220.865.10不符合
417.6849.10-32.2120.12
516.3147.37-31.6815.79
备注:2号样品因自身原因,状态不稳定,一个小时了透射数据还一直在变。
以上数据为5min时的测试结果。
A褪色(不稳定)5min
Y(%)Lab最大色差判定
1.2V
112.6242.19-33.8816.05
213.9744.19-32.6615.65
314.7945.34-32.6917.084.20不符合
415.2846.01-32.3016.77
513.9444.14-31.5914.32
备注:2号样品因自身原因,状态不稳定,一个小时了透射数据还一直在变。
以上数据为5min时的测试结果。
B着色5min1.2VY(%)Lab最大色差判定
120.7052.62-9.63-0.23
220.5152.41-9.38-0.05
320.6452.55-9.63-0.190.37符合
420.6752.59-9.510.04
520.5752.47-9.540.09
B褪色5min1.3VY(%)Lab最大色差判定
10.454.082.75-11.14
20.444.002.67-11.03
30.454.052.68-11.040.23符合
40.454.062.71-11.03
50.454.022.68-10.93
C着色5min0.9VY(%)Lab最大色差判定
154.7578.90-3.51-0.130.28符合
254.7678.90-3.41-0.32
354.5778.79-3.38-0.30
454.8378.94-3.44-0.18
555.0279.05-3.48-0.27
C褪色5min0.9VY(%)Lab最大色差判定
19.8737.614.26-47.87
29.8437.564.11-47.75
39.7537.394.18-47.680.55符合
49.7537.384.25-47.75
59.8537.584.57-48.02
其他颜色均匀性数据
序号单片反射色判定单片反射批判定单片批量透判定
差量色差射色差
A2.24符合3.35不符合--
B0.35符合0.33符合0.33符合
C0.26符合0.32符合0.43符合
颜色均匀性合格率:11/14=78.6%
2.6功率限值
表6维持功耗测试结果
样品编试样尺寸变色面积变色功率维持功耗
电压判定
2/V2
号/mm/m(W/m2)(W/m)
A着色300×3000.06251.20.420.080符合
A褪色300×3000.06251.20.530.070符合
B着色300×3000.06760.70.280.007符合
B褪色300×3000.0760.70.350.009符合
C300×3000.06760.90.470.012符合
D600×6000.06760.70.560.015符合
维持功耗合格率:100%
2.7绝缘电阻
表7绝缘电阻测试结果
绝缘电阻/GΩ
试样尺寸
样品编号试样类型判定
(mm)
干燥环境潮湿环境
A非镀膜试样300×300243.2631.80符合
B非镀膜试样300×300355.1044.33符合
C镀膜试样600×600244.5155.36符合
D非镀膜试样600×600221.2533.88符合
绝缘电阻合格率:100%。
2.8温湿度耐久性
表8温湿度耐久性测试结果
试验前试验后
褪色态褪色
样品编着色可见着色
着色可见光褪色态可见光可见光差判定
号光透射比差值%
透射比/%透射比/%透射比值%
/%
/%
不符
A14.4055.6616.5247.328.342.12
合
B0.3719.9117.580.552.330.18符合
C8.1352.2510.2249.522.081.37符合
D3.2910.425.028.901.731.52符合
辐照耐久性合格率:3/4=75%
2.9辐照耐久性
表9辐照耐久性测试结果
辐照前辐照后
褪色态
样品编着色可见着色褪色
着色可见光褪色态可见光可见光判定
号光透射比差值%差值%
透射比/%透射比/%透射比
/%
/%
A-114.4055.8717.5252.263.613.12符合
B-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规范厂房租赁合同范本
- 贷款抵押服务合同范本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专项攻克试题(含解析)
- 2020-2025年国家电网招聘之财务会计类题库与答案
- 强化训练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章节测试试题(含解析)
- 监理延期合同(标准版)
- 第1课 邓稼先(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 2025版的苏州市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汽车工艺工程师岗位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字人动作捕捉师中级考试备考指南
- 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文本版)
- 院感培训课件医疗废物
- 《多功能救援三角架》课件
- tisax信息安全管理
- 旋风除尘器结构与性能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标准解读
- 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流程
- 《孤独的小螃蟹》阅读测试(含答案)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文献总结报告
- 四大管道焊接施工方案
- 宠物犬鉴赏与疾病防治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石河子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