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Objective:AbstractObjective:Theaimofthispaperistodelveintotheintricateconnectionexistingbetweenempathy,indifferenceandviolentattitudeofhighschoolstudents,aswellasthedifferencesofempathy,indifferenceandviolentattitudeindifferentgroups,andanalyzetheinfluencingfactorsofempathy,indifferenceandviolentattitudeofhighschoolstudents.Methods:Inaddition,350highschoolstudentswereselected,andthestudydatawereanalyzedthroughSPSS21.0.Results:Highschoolstudentsareabovethemiddlelevelofempathy,Aathyandviolentattitudearebelowthemiddlelevel;Whereempathyability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singender,Girlshavemoreempathicabilitythanboys;Thesignificantgenderdifferenceofthehostilitydimensioninhighschoolviolenceattitudes,Boyshaveahigherdimensionofhostilitythangirls;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gradelevel,Gradethreestudentshavehigherempathyabilitythanothergrades,Gradeonestudentsaremoreindifferentandviolentattitudethanothergrades;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growinglocation,Studentswhogrewupincountytownshavemoreempathythanthosewhogrewupinotherareas,Studentswhogrewupinruralareasweremoreindifferentandviolentthanthosewhogrewupinotherareas;Whetheronlychildren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dimensionofcompassioncare,hostility,Notanonlychildthantheonlychild,Theonlychildismoreviolentthanthenon-onlychild;Whether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opinionselectiondimensionsandcolddimensionsforsingle-parentfamilies,Highschoolstudentsfromnon-single-parentfamiliesaremoreempathicthanhighschoolstudentsfromsingle-parentfamilies,Theindifferencequalityofsingle-parentfamiliesisstrongerthanthatofhighschoolstudentsfromnon-single-parentfamilies.Conclusion:strongempathyabilityofhighschoolstudentstendtofeelmoresensitivetoothers,moreunderstandingandrespectothers,oftenshowlowindifferenceandviolence,indifferenceandviolenceattitudeofhighschoolstudentsmaylackofconcernandempathyforothers,thusmorelikelytoproduceviolence.Thisstudysuggeststostrengthentheempathyofhighschoolstudents,reducetheindifferencetraits,willhelptocurbandpreventtheoccurrenceofviolence,maintainagoodcampusandsocialorder.Keywords:empathy;indifference;violentattitude;highschoolstudents前言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校园欺凌现象依旧严重,校园暴力的发生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带来了严重危害REF_Ref28854\r\h[1],也对整个社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校园欺凌这种现象还是一直存在,但是在过去社会对于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这一现象惩处不明确,甚至还会不作为,对于情节较轻的施暴者直接不予以处理,但如今,随着网络兴起对于这类事件的曝光,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加以关注,欺凌行为在《中华人们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有明确的界定,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的去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压的行为,这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伤害。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周边那都可以认为是校园欺凌。当然校园欺凌本质上是一种凌虐,施暴者主观上会具有明确的侵犯性、故意性的行为,他们实施的行为往往会超出我们社会公众的忍耐性,而这些恶意的行为往往也是施暴者想让对方出丑而达到自己寻求刺激和快感的目的。高中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都可能导致欺凌行为的产生。暴力态度是这类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且共情能力与冷漠特质是影响暴力态度的重要因素。高中生的共情能力能够影响他们与周围同伴之间的关系,冷漠特质肯会加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隔阂进而会引发这类暴力欺凌行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帮助高中生提升共情能力、降低冷漠特质和降低暴力态度倾向,将有助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更好的预防和干预。1文献综述1.1共情能力1.1.1共情能力的含义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且能够对此做出适当行为反应的能力REF_Ref28997\r\h[2]。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处境,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还具有人际关系协调作用,对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共情能够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真实想法,进而产生共鸣REF_Ref29040\r\h[3]。总之共情能力都是很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所以说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共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重要课题。1.1.2共情能力的相关研究根据文献的整理发现对于共情能力的研究,陈武英REF_Ref29066\r\h[4]等人研究了共情的性别差异,认为共情在性别当中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在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共情就出现了性别差异。陈慧REF_Ref29102\r\h[5]等人的研究发现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而重要的联系。仇瑞REF_Ref29118\r\h[6]等人采用Bootstrap法分析风险认知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共情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发现心理健康与共情能力、风险认知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还发现共情能力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以及风险认知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两条间接路径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颜志强REF_Ref29154\r\h[7]等人借助元分析技术在共情研究中总结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反应受到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1.1.3共情能力的作用共情能力具共情能力有调节作用,可以调节冷漠特质的高低;共情能力促进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会因为共情更加稳固。高中生在共情能力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而在亲社会行为上则存在显著的生源差异。进一步研究显示,共情能力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效应REF_Ref29180\r\h[8]。共情能力缺乏会直接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校园欺凌多集中于中学阶段,现如今多数人对与校园欺凌一词的认识其实是不准确的,认为只有攻击性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的校园欺凌,但实际上言语辱骂、取外号等都属于校园欺凌,这些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都反映了共情能力的缺失。共情能力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特质之一,作为人类情感共享和理解他人情绪的主要特质,不仅能够促进个体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相理解,而且更能够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所以说共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1.2冷漠特质1.2.1冷漠特质的含义冷漠无情特质(CallousUnemotionaltraits,CU特质)这种异常的情感特质主要表现为冷酷无情,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对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感受也漠不关心,当犯错时,他们不会感到悔恨或内疚,反而情感表达浅薄,较少展现出内心的情绪REF_Ref29203\r\h[9]REF_Ref29223\r\h[10]。冷漠特质者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均展现出更为严重、稳定且富有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在成人期往往演变为暴力犯罪,并可能最终发展成为终身持续犯罪人REF_Ref29258\r\h[11],冷漠特质者通常在情感上对他人的悲伤和恐惧持漠视态度,缺乏共情能力。这种特质与攻击和暴力行为紧密相关,表现为更加强烈的破坏性、更长的持续时间和更高频率的攻击及暴力行为REF_Ref29288\r\h[12]。冷漠特质高的青少年不仅在发展为严重的攻击行为和暴力犯罪上存在更高风险,他们可能展现出独特的攻击和暴力犯罪模式。研究还发现,两种类型的青少年暴力犯在冷漠特质、麻木维度以及无情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预谋性青少年暴力犯在这些特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冲动性青少年暴力REF_Ref29314\r\h[13]。1.2.2冷漠特质的相关研究肖玉琴REF_Ref29288\r\h[12]等人在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研究中发现CU特质者在情感上表现为对负性情绪加工不敏感,缺乏共情。罗贵明REF_Ref29379\r\h[14]的研究总结出冷漠无情特质,大五人格是攻击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1.2.3冷漠特质的相关理论(1)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在接收和筛选信息时,他们往往忽视处罚性质,因此当面对高额回报和奖励时,这类人群会优先考虑奖赏,而忽略潜在的惩罚结果,这种信息加工方式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冲动行为REF_Ref29412\r\h[15]。(2)低恐惧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人在进行攻击行为时,通常会跟着惩罚结果的出现,个体会由于对出现的惩罚而出现恐惧,因此由脑发出停止攻击的信号,紧接着结束攻击行为,但冷漠特质人群拥有比一般人群更低的静息心率,这一个生理特点使他们难以精准的识别和体验恐惧情绪,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并且这类人群的攻击倾向都较高REF_Ref29490\r\h[16]。(3)大脑神经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冷漠特质较强的人群相较于普通人群,冷漠特质的人的杏仁核通常较小而且还会存在一些缺陷。这种缺陷或会使得他们难以精准地感受生活中的一些愉快或恐惧的情绪。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冷漠特质人群的杏仁核普遍偏小,他们在某些反应上可能表现得更为迟钝。例如,在攻击他人时,他们可能无法准确且及时地体验到对方的感受,因此自身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痛苦感REF_Ref29513\r\h[17]。1.3暴力态度1.3.1暴力态度的含义暴力(Violence)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通常是指展示出现倾向于使用暴力或侵害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包括言语威胁、语言攻击、肢体威胁、人际冲突等强烈的不良倾向和行为。所以说暴力态度直接决定着个体是否会出现暴力这一类行为。暴力态度(AttitudesTowardViolence)是指对他人使用包括语言暴力或会对他人产生伤害的一些行为的倾向和态度,是一种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中的暴力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倾向REF_Ref9088\r\h[18]。在相同暴力刺激的外部环境中,个体的暴力行为便取决于其暴力倾向性——暴力态度REF_Ref29565\r\h[19]。1.3.2暴力态度的相关研究李小平REF_Ref9003\r\h[20]等人在对暴力态度的影响中发现移情的启动放松了男性被试的外显暴力态度,而对女性被试没有影响结果表明移情及暴力态度之间不存在内隐联结关系。关慕桢REF_Ref29608\r\h[21]等人研究发现,激情犯和累惯犯的外显态度有显著差异,但是内隐态度未见显著差异。李永占REF_Ref9039\r\h[22]探讨暴力视频游戏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总结出特质愤怒在大学生暴力视频游戏接触与其网络攻击行为及暴力态度的关系中均具有调节作用,暴力态度还部分中介了特质愤怒与暴力视频游戏接触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共同影响。1.3.3暴力态度的影响因素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个体中内隐着暴力态度水平与被激活的权利感水平是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就是一个高权力感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会具有较为强烈的内隐暴力态度,总而言之就是说权力感会影响个体的暴力态度;刘真真REF_Ref29654\r\h[23]等人发表于中国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中人格、社会支持、性别均会影响着暴力态度。所以说暴力态度越强从而暴力行为越容易产生,高中生的暴力态度和倾向将会直接的决定其会产生哪些暴力行为。1.4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一些研究发现,共情能力与积极社会交往、良好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相反,冷漠特质表现为对他人的情感的忽视、冷漠以及漠不关心,这种特质的个体常常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且会产生较强的暴力态度,暴力态度越强表现出的暴力倾向越强,从而会出现像欺凌这类的暴力行为。有研究发现,共情能力在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共情能力的强弱影响了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程度,而冷漠特质的存在常常会削弱这一影响,使得个人会更容易表现出暴力倾向,从而增加暴力行为的发生率。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了共情能力与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之间的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而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的关系则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可以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及针对相关人群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方案。共情能力被认为与个体的暴力倾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冷漠特质在许多精神障碍中都及暴力倾向有关。张林REF_Ref9088\r\h[18]等人的研究得出冷酷无情特质显著正向预测欺凌行为,道德推脱和内疚在该过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降低冷酷无情特质对欺凌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总结出冷酷无情特质是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纪林芹REF_Ref29686\r\h[24]等人在研究中得出共情与欺凌行为及冷酷无情特质之间的关系是交叉滞后的。所以研究他们的内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几种心理特质及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发展出有效的控制和干预暴力行为的策略。1.4.1高中生共情能力及暴力态度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共情能力往往及暴力行为呈现负相关。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高中生会更加关注他人情感需求、更愿意倾听和支持他人、对暴力行为的抵制力更强;相反,共情能力较弱的高中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对暴力行为持着较为宽容的态度。因此,提高高中生的共情能力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暴力行为的产生。1.4.2高中生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关系冷漠特质是一种缺乏情感表达和关怀的个人特质,具有冷漠特质的高中生更容易对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置若罔闻,对暴力行为的认可度较高。许多得出均得出冷漠无情特质及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冷漠特质及暴力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冷漠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倾向于展现出更多攻击和冲突行为,因此,降低冷漠特质者在高中生中的比例,可以有效减少暴力行为的产生。2问题提出2.1问题的提出关于校园欺凌相关的一些研究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学者们先后开展一些相关的研究。如今在国内,虽然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依旧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可以结合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的因素有,第一,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学生们对于暴力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对于暴力态度的倾向越强,则越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第二,虽然在国内有部分学者会通过冷漠特质这一特质来进行对校园欺凌的研究,但是这些只限于常理的暴力行为,对于校园欺凌不应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还应该包括一些语言上的欺凌,关系上的排挤,该特质与这些暴力行为是怎样的关系,目前得出的结论还不太明确。第三,共情能力是否能够调节学生的冷漠特质,提高学生共情能力和降低学生的冷漠特质是否能够降低学生对于暴力态度的倾向,从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对于以往得出的研究结果的不足,在一方面希望知道如今高中校园中学生的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的现状,在另一方面更希望能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冷漠特质对于暴力态度的影响有多大,共情能力是否可以减少暴力态度的产生。此次的研究创新点是通过在研究中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找到新的干预校园欺凌的方法和途径。2.2研究目的(1)深入探讨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2)分析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的影响因素。(3)揭示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2.2.1研究内容(1)了解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关系概念。(2)探讨共情能力、冷漠特质以及高中生暴力态度三者的关系。(3)探究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的关系。(4)概况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关系研究的意义。2.2.2研究假设从以下三个方面假设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的关系:(1)共情能力与冷漠特质的关系。共情能力强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冷漠特质。(2)共情能力及暴力态度的关系。共情能力强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暴力态度。(3)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关系。冷漠特质较强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暴力态度。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共情能力较强的高中生往往对他人的感受更为敏感,能更加理解并尊重他人,因此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相反,冷漠特质较强的高中生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理心,从而更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2.3研究意义2.3.1理论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文献综述阐明了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间的关系,分析他们的相关原因和机理。具体的使用问卷量表测量了高中生的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进而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2.3.2现实意义(1)通过研究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相关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提供实施相关干预策略的依据,帮助青少年改善共情能力,减少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3)通过揭示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的关系,可以为社会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培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情感的青年一代。3研究方法与结果3.1研究对象在开展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守伦理原则,确保研究的道德合理性以及合规性,保护了参与者的权益和隐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贵州省剑河县第二中学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向各个年级的三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353份问卷,有效问卷共有330份,有效率为93.5%。如表1所示为被试的基本分布情况。表1被试的基本分布情况变量类别人数百分百性别男16850.9%女16249%年级高一11334.2%高二11033.3%高三10734.8%成长所在地农村8826.6%乡镇11534.8%县城12738.4%是否独生子女是7121.5%否25978.4%是否单亲家庭是4714.2%否28387.5%3.2研究工具为了探究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关系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使用了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冷漠无情特质量表(ICU)、Buss-Perry攻击问卷中文修订版,三个量表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3.2.1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在本研究中主要用来测量高中生的共情能力。该量表由詹志禹REF_Ref29732\r\h[25]等人在Davis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基础上修正所得。此量表共22个条目,分为4个因子,其中观点采择5个条目,同情关怀6个条目,个人痛苦5个条目,想象力6个条目。总分为0~88分,有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量表分数越高则可表明共情能力越强。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0.87,则说明本量表信度值很高。3.2.2冷漠无情特质量表(ICU)在本研究中主要用于测量高中生的冷漠无情特质。该量表是由罗贵明REF_Ref9209\r\h[26]在2015年修订新奥尔良大学心理学家Frick于2004年编制的冷漠无情特质量表而成。共21个条目,分为3个因子,分别是麻木8个条目,淡漠8个条目,无情5个条目。量表采用李克特4级计分,其中有12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量表得分越高,反映出的冷漠无情特质程度越显著。本研究中冷漠特质量表的α系数为0.75,则说明本量表信度值很高。3.2.3Buss-Perry攻击量表中文修订版在本研究中是用于测量高中生对于暴力的态度。该量表是吕璐REF_Ref29774\r\h[27]等人在2013年对中文大学版Buss-Perry攻击量表进行修订后所得,共20个条目。分为4个因子,分别是身体攻击6个条目、愤怒5个条目、敌意4个条目、替代攻击5个条目。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采用1~5五级计分。量表总分越高则说明对于暴力的态度倾向越强烈。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0.84,则说明本量表信度值很高。3.3数据分析在通过问卷星将问卷回收后录入数据到SPSS中,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研究结果4.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暴力态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调查的变量整体状况,根据收集的数据通过各个维度整理汇总后得到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详见表2所示。表2各变量维度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小值(M)最大值(X)平均值(E)标准偏差观点采择042.060.94同情关怀042.290.95个人痛苦041.850.67想象力042.170.90冷酷031.150.88淡漠031.190.87无情031.280.79身体攻击152.711.11愤怒152.581.12敌意152.611.11替代攻击152.631.08共情能力042.090.65冷漠特质031.210.81暴力态度152.631.06量表采用李克特计分法,共情能力采用0~4分的五级计分,冷漠特质采用所0~3分四级计分,暴力态度采用1~5分五级计分。其共情能力的中值为2,个人痛苦维度的平均值低于2,说明个人痛苦维度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他维度则高于2,说明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冷漠特质的中值为1.5,其维度均低于1.5,说明冷漠特质及各维度处在中等水平偏下,暴力态度的中值为3,各维度均低于3,说明暴力态度及各个维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4.2差异性检验4.2.1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表3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因素性别t男(M±SD)女(M±SD)观点采择1.99±0.962.14±0.92-1.52同情关怀2.23±0.992.35±0.91-1.18个人痛苦1.81±0.71.9±0.64-1.29想象力2.07±0.912.26±0.87-1.90冷酷1.24±0.881.05±0.861.94淡漠1.25±0.881.12±0.841.35无情1.32±0.791.24±0.790.89身体攻击2.78±1.112.64±1.111.22愤怒2.68±1.162.47±1.071.69敌意2.75±1.122.48±1.12.23*替代攻击2.72±1.12.54±1.051.55共情能力2.02±0.662.17±0.63-1.98*冷漠特质1.27±0.821.14±0.81.46暴力态度2.73±1.082.53±1.041.74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共情能力、冷漠特征、暴力态度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得,高中生的性别在敌意维度、共情能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在敌意维度,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在共情能力维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4.2.2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表4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变量1.高一2.高二3.高三FLSD观点采择1.84±1.012.04±0.92.33±0.858.12***3>2>1同情关怀2.05±0.992.27±0.932.56±0.878.17***3>2>1个人痛苦1.96±0.721.81±0.681.78±0.62.18*3>2>1想象力1.91±0.892.12±0.932.48±0.7712.22***3>2>1冷酷1.38±0.91.17±0.920.89±0.749.10***1>2>3淡漠1.41±0.891.24±0.870.9±0.7510.25***1>2>3无情1.47±0.831.29±0.81.06±0.687.58**1>2>3身体攻击3±1.152.71±1.162.41±0.948.10***1>2>3愤怒2.9±1.132.63±1.172.18±0.9112.63***1>2>3敌意2.92±1.222.59±1.092.32±0.948.27***1>2>3替代攻击2.93±1.092.72±1.12.22±0.9213.34***1>2>3共情能力1.94±0.682.06±0.622.29±0.598.61***3>2>1冷漠特质1.42±0.841.23±0.840.95±0.689.72***1>2>3暴力态度2.94±1.112.66±1.092.28±0.8711.17***1>2>3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情能力、冷漠特征、暴力态度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差异进行了单样本ANOVA检验。由表4可知,高中生的年级在观点采择维度、同情关怀维度、个人痛苦维度、想象力维度、共情能力这些维度和因子上呈显著性差异,其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在冷酷维度、淡漠维度、无情维度、身体攻击维度、愤怒维度、敌意维度、替代攻击维度、冷漠特质、暴力态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其高一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4.2.3各维度在成长所在地的差异表5各维度在成长所在地上的差异变量1.农村2.乡镇3.县城FLSD观点采择1.65±11.98±0.952.43±0.7620.38***3>2>1同情关怀1.97±0.992.2±12.60±0.7913.28***3>2>1个人痛苦1.92±0.711.91±0.71.76±0.622.00想象力1.8±0.962.11±0.932.47±0.716.12***3>2>1冷酷1.53±0.91.28±0.920.77±0.6524.50***1>2>3淡漠1.56±0.921.28±0.90.84±0.6521.23***1>2>3无情1.59±0.81.39±0.820.96±0.6220.61**1>2>3身体攻击3.19±1.22.8±1.152.3±0.8518.89***1>2>3愤怒3.05±1.162.66±1.182.18±0.86117.67***1>2>3敌意3.1±1.162.7±1.162.2±0.8619.52***1>2>3替代攻击3.06±1.112.75±1.152.2±0.8418.06***1>2>3共情能力1.84±0.682.05±0.662.31±0.5315.93***3>2>1冷漠特质1.56±0.841.32±0.850.86±0.624.11***1>2>3暴力态度3.1±1.122.73±1.122.23±0.820.21***1>2>3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共情能力、冷漠特征、暴力态度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差异进行了单样本ANOVA检验。由表5可知,成长所在地在观点采择维度、同情关怀维度、想象力维度、共情能力上呈显著性差异,其县城学生得分高于乡镇、农村;在冷酷维度、淡漠维度、无情维度、身体攻击维度、愤怒维度、敌意维度、替代攻击维度、冷漠特质、暴力态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其农村学生得分高于乡镇、县城。4.2.4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表6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因素是否为独生子女t是(M±SD)否(M±SD)观点采择1.71±0.972.15±0.92-3.61同情关怀1.93±0.972.39±0.93-3.61*个人痛苦1.95±0.721.83±0.661.34想象力1.86±0.892.24±0.88-3.19冷酷1.51±0.91.06±0.853.87淡漠1.49±0.91.11±0.843.27无情1.6±0.811.19±0.763.97身体攻击3.13±1.162.64±1.083.60愤怒2.96±1.142.48±1.093.27敌意3.1±1.152.49±1.074.18*替代攻击3.03±1.122.53±1.053.46共情能力1.86±0.632.15±0.64-3.38冷漠特质1.53±0.831.14±0.83.84暴力态度3.06±1.12.53±1.033.78对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共情能力、冷漠特征、暴力态度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6可知,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同情关怀维度、敌意维度上显著差异,即在同情关怀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在敌意维度,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4.2.5各维度在是否单亲家庭上的差异表7各维度在是否单亲家庭上的差异因素是否为单亲家庭t是(M±SD)否(M±SD)观点采择1.46±1.012.14±0.9-4.60*同情关怀1.73±12.36±0.92-4.24个人痛苦2±0.641.84±0.681.51想象力1.64±0.952.23±0.86-4.23冷酷1.7±0.921.09±0.844.50*淡漠1.73±0.941.12±0.834.44无情1.67±0.761.23±0.783.47身体攻击3.34±1.112.63±1.094.01愤怒3.17±1.142.5±1.13.79敌意3.26±1.042.54±1.104.09替代攻击3.2±1.22.56±1.053.74共情能力1.7±0.692.14±0.62-4.28冷漠特质1.7±0.841.15±0.794.33暴力态度3.24±1.082.56±1.044.07对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共情能力、冷漠特征、暴力态度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7可知,是否为单亲家庭在观点采择维度、冷酷维度上显著差异,观点采择维度上,非单亲家庭得分高于单亲家庭;在冷酷维度,单亲家庭得分高于非单亲家庭。4.3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积差相关,了解共情能力、冷漠特征、暴力态度及其各维度两个维度的相关关系。如表8所示。表8相关性分析PTECPDFS冷酷淡漠无情攻击愤怒敌意替代EMCUATVPT1EC0.879**1PD-0.250**-0.237**1FS0.883**0.889**-0.225**1冷酷-0.836**-0.832**0.518**-0.820**1淡漠-0.831**-0.847**0.481**-0.838**0.922**1无情-0.760**-0.796**0.497**-0.772**0.875**0.869**1攻击-0.835**-0.851**0.460**-0.834**0.921**0.915**0.864**1愤怒-0.831**-0.843**0.477**-0.838**0.911**0.917**0.841**0.915**1敌意-0.791**-0.803**0.486**-0.793**0.893**0.892**0.836**0.894**0.889**1替代-0.811**-0.812**0.456**-0.814**0.896**0.879**0.814**0.902**0.910**0.883**1Em0.925**0.931**0.0040.933**-0.757**-0.777**-0.705**-0.784**-0.776**-0.729**-0.755**1CU-0.842**-0.858**0.518**-0.843**0.971**0.968**0.947**0.936**0.926**0.909**0.898**-0.777**1ATV-0.850**-0.861**0.489**-0.853**0.942**0.937**0.873**0.965**0.966**0.954**0.960**-0.792**0.954**1由表8可知,观点采择维度与同情关怀、想象力和共情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同情关怀、想象力和共情能力也往往较强;观点采择维度与个人痛苦、冷酷、淡漠、无情、身体攻击、愤怒、敌意、替代攻击、冷漠特质以及暴力态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情关怀维度与想象力和共情能力显著正相关,即同情心较强的个体往往也具备较高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同情关怀维度与个人痛苦、冷酷、淡漠、无情、身体攻击、愤怒、敌意、替代攻击、冷漠特质以及暴力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个人痛苦与冷酷、淡漠、无情、身体攻击、愤怒、敌意、替代攻击、冷漠特质以及暴力态度显著正相关;个人痛苦与想象力之间则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冷酷、淡漠、无情、身体攻击、愤怒、敌意、替代攻击、冷漠特质以及暴力态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特质和态度与共情能力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共情能力与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具备较强共情能力的个体往往较少表现出冷漠和暴力的态度。同时,冷漠特质与暴力态度之间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研究讨论与结论5.1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现状讨论5.1.1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总体情况讨论从高中生共情能力总体情况看,发现高中生共情能力平均值大于理论中间值2,表明高中生共情能力为中等水平偏上。共情能力各维度测量结果显示,同情关怀平均水平最高,这表明高中生替代性或间接性地分担他人的苦难是高中生共情能力普遍较高的原因,高中生会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产生理解,怜悯以及关爱的情感反应。从高中生冷漠特质总体情况看,发现高中生冷漠特质平均值小于理论中间值1.5,表明高中生冷漠特质处在中等水平偏下。冷漠特质各维度测量结果均值均小于理论中间值,这说明高中生心智都较为成熟,表现出的冷漠特质均比较低,不会过分的缺乏对他人的关系和同情,会更加的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从高中生暴力态度总体情况看,发现高中生暴力态度平均值小于理论中间值3,表明高中生暴力态度处于中等水平偏下。暴力态度各维度测量结果均值均小于理论中间值,说明高中生对于暴力的看法都比较客观,则不容易产生暴力行为,能够更好的管理好自身的情绪。由此从总体上可得出高中生的共情能力都普遍较高,其冷漠特质也相对较低,则说明高中生心智相对比较成熟对于暴力态度的倾向也较低,不容易产生暴力行为。5.1.2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不同群体差异讨论针对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群体差异,本研究从性别、年级、成长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5个方面进行讨论。从性别的角度看,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在性别存在不显著差异,在共情能力中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与陈武英REF_Ref29066\r\h[4]等人的研究结果女性的情绪共情水平高于男性的结果一致,而男生在暴力态度上的敌意维度得分要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敌意维度比女生强,更容易产生对他人的敌意倾向,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与孙静REF_Ref3845\r\h[28]在不同性别护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类型分析的研究结果一致,发现无论是施暴行为还是受暴行为男生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生,共情能力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女生大脑结构REF_Ref5171\r\h[29]和功能与男生的差异有关,许多研究表明女生的个人痛苦维度显著高于男生,也是导致女生共情能力比男生显著的原因,所以应给予女性高中生更多的关心,以及培养男性高中生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培养男生的共情能力,以缓解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的产生。从年级的角度看,各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共情能力的各维度中,高三的学生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说明高三的学生的共情能力比其他年级的强,不同年级的高中生的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有差别,在冷漠特质以及暴力态度的各维度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得分均高于其他学生,也就说明了高一年级的学生可能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都比其他年级强,从而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所以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培养共情能力,减少冷漠特质的产生,对暴力态度倾向较高的学生给予干预,从而缓解暴力行为的产生。从成长所在地的角度看,各维度在成长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共情能力的各维度中,在县城长大的高中生的共情能力比在其他地区长大的高中生更强,在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的各维度中,在农村长大的高中生的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比在其他地区长大的高中生更强,这表明在农村长大的高中生缺乏对于共情能力培养,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所以应对成长所在地在农村的学生进行共情能力培养,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引导,从而缓解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的产生。从是否独生子女的角度看,各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不显著差异,但独生情况在同情关怀维度、敌意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同情关怀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说明非独生子女的共情能力比独生子女的共情能力要强,在敌意维度中,独生子女的暴力态度比非独生子女强,所以可以对独生子女进行共情能力培养,也应更加关注和关爱独生子女,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从而缓解独生子女对于他人敌意的产生。从是否单亲家庭的角度看,各维度在是否为单亲家庭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单亲情况在观点采择维度、冷酷维度上显著差异,在观点采择维度上,非单亲家庭得分高于单亲家庭,说明非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共情能力比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在冷酷维度,单亲家庭得分高于非单亲家庭,说明单亲家庭的冷漠特质比非单亲家庭的高中生高,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给予他们帮助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F_Ref7372\r\h[30],培养单亲家庭高中生的共情能力,从而缓解冷漠特质的产生。5.2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关系讨论在被调查的高中生群体中,共情能力得分与暴力态度得分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r=-0.79,p<0.01),即共情能力越强,暴力态度越低。共情能力得分与冷漠特质得分之间呈现显示负相关(r=-0.78,p<0.01),则共情能力越强,冷漠特质越低。而冷漠特质的得分及暴力态度得分则呈现显著正相关(r=0.95,p<0.01),表明冷漠特质越突出,暴力态度越高。高中生的共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冷漠特质。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冷漠特质,而冷漠特质往往会和暴力态度呈正相关。此外,共情能力及暴力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共情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暴力倾向。5.3结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展开讨论,探究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关系研究,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共情能力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处在中等偏下水平。(2)共情能力与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说明共情能力可以调节冷漠特质、暴力态度。(3)从人口学变量在各维度的差异中得出。女生的共情能力高于男生;高三年级的学生共情能力高于其他年级的高中生;男生在敌意维度上高于女生;高一年级冷漠特质、暴力态度均高于其他年级的高中生。(4)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冷漠特质,而冷漠特质往往会和暴力态度呈正相关;共情能力及暴力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共情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暴力倾向。共情能力强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冷漠特质;共情能力强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暴力态度;冷漠特质较强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暴力态度。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共情能力较强的高中生往往对他人的感受更为敏感,更加理解并尊重他人,因此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相反,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较强的高中生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理心,从而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6总结与展望6.1研究总结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变量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及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共情能力与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高中生的冷漠特质与暴力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所以说培养高中生共情能力或许可以有效的缓解高中生冷漠特质和暴力态度的产生。因此,可以加强高中生的共情能力培养,以便减少其冷漠特质的产生,有助于遏制和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秩序。通过对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研究分析,可以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在撰写论文前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但在研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结果也可能受到样本偏差和数据收集方法等方面的影响:(1)被试选取。本研究仅仅调查了高中生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情况,被试年龄跨度较小;而且仅在一所学校选取被试,所以说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选取被试比例合理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三者之间的差异。(2)研究方法单一。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量表来调查高中生对于三个维度的认识,但仅从问卷这样的结果不足以就代表高中生对于共情能力、冷漠特质及暴力态度的看法,也应该结合老师、家长的他评分方法来进行评判,或许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结果。并且研究方法不够丰富。6.2研究展望(1)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范围,使得样本更具有代表性,以增加对该类研究的说服性力。(2)通过不同的研究发法探究出对存在高冷漠特质的学生和高暴力态度的学生进行干预的方法研究。(3)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暴力行为之间的机制,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文献刘晓秋.校园暴力相关研究述评.心理月刊.2021,16(12):214.颜志强,苏彦捷.共情的性别差异: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2):129-136.王凯乐,张灵.中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及思考[J].科教导刊,2021,(2):176-177.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共情的性别差异.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23-1434.陈慧,何婷,唐远琼,唐怡欣,陆风勇,蔺秀云.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及影响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3):439-446.仇瑞,张洋铭,徐进伟,等.共情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风险认知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心理月刊.2023,18(3):16-20.颜志强,苏彦捷.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发展差异:元分析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1):1-9.黄晓琳.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12).Fanti
KA,
Colins
OF,
Andershed
H,et
al.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potential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17,87(1):62-7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ed.).
Washington,
DC:Author,2013.470-471.Scheepers,F.E.,Buitelaar,J.K.,&Matthys,W.ConductdisorderandthespecifiercallousandunemotionaltraitsintheDSM-5.EuropeanChild&AdolescentPsychiatry,2011,20,89–93.肖玉琴,张卓,宋平等.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4,第22卷(9):1456-1466.杨波,黄秀.冷酷无情特质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0-84,174.罗贵明.青少年冷漠无情特质、大五人格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4):5.DOI:CNKI:SUN:XDYF.0.2016-14-025.Enebrink,P.Andershed,H.,&NLångström.(2009).Callous–unemotionaltraitsareassociatedwithclinicalseverityinreferredboyswithconductproblems.NordicJournalofPsychiatry,59(6).宋平,杨波.不同类型品行障碍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精神医学杂志,2016,29(02),146-150.Thornton,L.C.,Frick,P.J.,Crapanzano,A.M.,&Terranova,A.M.(2013).Theincrementalutilityofcallous-unemotionaltraitsandconductproblemsinpredictingaggressionandbullyinginacommunitysampleofboysandgirls.PsychologicalAssessment,25(2),366-378.张林,陈燕铃,洪新伟,赵明玉,范航,刘燊.冷酷无情特质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2):266-275.刘月.中学生价值观、暴力态度和暴力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李小平,闫鸿磊,云祥,陈陈.作为情境变量的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5):466-473.关慕桢,刘旭峰,苗丹民等.激情犯和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比较[J].心理学报,2010,42(05):599-606.李永占.暴力视频游戏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科学,2022,45(4):888-895.刘真真,杨燕.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因素对暴力态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6.纪林芹,邹小慧,张露露,张良.儿童青少年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4):532-541.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2010).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2),25-27.罗贵明.中文版青少年冷漠无情特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3.吕路,高见和至,董冬等.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的修订与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05):378-383.孙静.不同性别护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类型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34-135.苏彦捷,黄翯青.共情的性别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40卷(4):77-83183.赵玉龙.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标准与实践
- 铁路立交桥施工流程与组织设计
- 高一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 公路工程预算与造价控制要点
- 班级管理创新实施细则
- 快题设计咨询室设计方案
- 法律咨询工作室改造方案
- 心理咨询室门牌设计方案
- 抓细施工方案
- 咨询师薪酬绩效方案设计
- 2025-2030中国电动轮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教师赴京培训汇报
- 医疗机构廉政警示教育
- 8A#楼 室外电梯平台防护架搭设方案
- 私域运营年终总结
-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 护理酒精性肝病课件
-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讲课答辩英语学科全英答辩题目汇编(带汉语翻译)
- 招标代理机构遴选投标方案(技术标)
- GB/T 21220-2024软磁金属材料
- 课文阅读赏析难忘的泼水节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