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专题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1页
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专题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2页
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专题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3页
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专题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4页
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专题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专题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2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雾的形成②蜡烛滴“泪”③冻衣服晾干④露珠的形成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下列中华古诗中涉及到的有关物质,对它形成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华现象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露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C.“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雨的形成过程是升华现象D.“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雪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3、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夏天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C.秋天早晨小草上的露珠,是空气遇冷吸热液化形成的D.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放热汽化形成的4、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A. B. C. D.5、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A.16°C B.30°C C.47°C D.70°C6、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7、对以下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8、下列物理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A.吹电扇感觉凉快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C.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放热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9、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第Ⅱ卷(非选择题80分)二、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截止2021年12月21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突破27亿剂次。小红在接种新冠疫苗过程中,护士用蘸有酒精的消毒棉球给她擦拭手臂后,小红发现手臂上的酒精很快消失,是因为酒精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需要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在没有将液柱甩回玻璃泡的情况下,如果用该体温计来测量一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显示为___________℃,如果某人实际体温是39℃,用该体温计来测量,示数为___________℃。3、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______投向了大海的怀抱(填物态变化名称)。4、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的物理量;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摄氏温标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_。5、同学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1)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是___________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2)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情况,请指出操作中的两处错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3)如图乙、丙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_,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_。6、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____现象,此过程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7、制作冻豆腐时,将一块豆腐放入冰箱的________(填“冷冻”或“冷藏”)室内。一两天后普通豆腐就变成冻豆腐了。解冻后切开,发现冻豆腐内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内的水遇冷先________成冰,解冻后冰又________成水造成的。8、写出下图体温计的示数______℃。9、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10、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针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______。三、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有些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教室后,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请你分析一下什么原因?2、寒冷的冬天,小明在卫生间洗热水澡,看到墙壁的瓷砖上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同时卫生间的空间也形成大量白雾,这是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明再去卫生间,发现瓷砖上形成的小水珠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3、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和试管中均装有水,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试通过观察回答下列问题: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为什么?4、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矿泉水,过一会儿矿泉水瓶外面就沾满了水;用毛巾擦干,没过多久又沾满了水。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个现象。5、如图所示,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检查。请你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和依据。6、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地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1)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2)分析“大水池”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的道理。7、爸爸开车送小明上学的过程中,小明发现一个现象。人在车内,车窗关闭时,汽车前面挡风玻璃上很容易起雾。起雾后,爸爸打开冷风吹向前挡风玻璃,就不再起雾,而且原先的雾也很快消散了。(1)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玻璃上“起雾”的原因。(2)为什么吹风能让雾很快消散?(3)小明想:“如果向玻璃吹热风,把玻璃吹热了,就不会起雾了。”某一次,当玻璃刚刚起雾时,小明让爸爸打开热风吹向玻璃,结果发现热风吹向玻璃的时候,玻璃上起雾反而更严重了。请问:小明的想法有没有道理?为何实际情况与他的想法不符?8、(1)如图所示,刚从水中出来的人,为什么觉得冷?(2)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请解释此现象。9、请阅读《“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回答问题。“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国家速滑馆(如图1所示),它有一个晶莹美丽的昵称——“冰丝带”。场馆的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丝带”造型。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馆内拥有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3条400米速滑比赛道、1条速滑比赛练习道、2块多功能冰场及1块活动冰场(如图2所示)。国家速滑馆力求打造出世界上平原地区“最快的冰”。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人师傅们制出的混凝土冰板层水平高差在4毫米左右,非常平整。制冰时,混凝土冰板层下方总长约为130km的管道内输入的是低温的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直接蒸发,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通过洒水作业,冻成厚度为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冰面温差被控制在0.5℃以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不同冰面可进行分区制冷,对每块冰面单独控温,实现场馆“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场馆制冰系统集成设计和冰板结构设计两个关键设计方案已取得专利。二氧化碳制冷剂是环保性最好的冷媒之一,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同时,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冷热综合利用能效比较高,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环保、节能型场馆。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对冰面和冰温的要求是______;(2)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3)为什么说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节能型场馆______?10、夏天,小明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不一会儿鸡蛋上便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请你解释一下整个过程先后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如图所示,重庆八中初三的同学们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1)小欣选择图甲进行实验,图中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是因为水蒸气在温度计管壁上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了小水珠。实验后,小欣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当时液体上方的气压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如图________(选填“丙”或“丁”)。(2)小琳猜想沸腾的水也能将图戊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实验时,用烧杯中沸水给试管中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温度计示数上升到图戊所示的值后不再变化,其读数为_________℃。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2、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完成下列问题。时间/min11.522.533.544.555.566.5温度/595552494848484847454342(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_______(选填“固”或“液”)态;(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相同。(1)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_(填“汽化”“液化”“升华”或“凝华”),在烧杯口周围形成“白气”;(2)通过两次实验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必须______;(3)图乙是该组同学第二次实验绘制的图像。第一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水沸腾前每加热2min温度升高5oC,则图乙中t0=______oC。4、如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遵循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原则。(2)请根据下方表格数据在乙图坐标纸中用描点法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___。时间024681012温度/℃94959697989898(3)图丙是实验中某个时段气泡的变化图像,这是____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形。(4)结合图表可知液体沸腾的条件是___________。(5)实验中发现液体升温较慢,若需要缩短液体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5、在分组探究“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第一小组的同学利用小烧杯做实验,如图所示,他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s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温度/℃88909294969798989898(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表示的是水在第___________s时的温度。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在整个加热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写出两条)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2)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中___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分析】【详解】①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②蜡烛滴“泪”,是熔化现象;③冻衣服晾干,是升华现象;④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④。故选D。2、A【详解】A.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正确;B.露的形成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雨的形成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D.雪的形成过程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3、A【详解】A.熔化是吸热过程,冰袋中的冰熔化时吸热,达到给高热病人降温的目的,故A正确;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加快了人体表面的空气流动,促进了汗液的蒸发,而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所以人感到凉爽,故B错误;C.秋天早晨小草上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A。4、A【详解】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故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要知道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即可.5、C【详解】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提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大于34℃小于60℃,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B【分析】【详解】A.陶罐隔热效果较好,铁导热性好,不适合,故A不符合题意;B.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故B符合题意;CD.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或湿热环境内不容易蒸发,所以不适合,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7、B【详解】ABC.云、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C错误,B正确;D.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8、A【详解】A.电风扇吹出的风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降低了人的温度,所以人感到凉快,故A正确;B.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使人感到凉快,故B错误;C.熔化要吸热,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吸热,故C错误;D.小水珠是液体,是液化所致,故D错误。故选A。9、B【详解】A.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0、D【详解】在烧瓶中注入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时,烧瓶中的水蒸气受冷液化,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会看到水又重新沸腾,故D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1、

汽化

吸收【详解】[1]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空气中,所以酒精消失。酒精发生汽化现象。[2]汽化吸热,酒精在汽化过程中需要从人体吸收热量。2、

热胀冷缩

36.6

36.6

39【详解】[1]常用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为液体,这种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图中体温计的液柱在数字“36”右侧第6格处,所以其示数为36.6℃。[3]由于体温计有一个缩口,水银遇冷不会回到液泡内,若没有将液柱甩回玻璃泡且多次测量,则最后结果等于测量过程中温度最高的那次。所以,在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显示的是36.6℃。[4]在测量体温为39℃的人体温度时,水银会受热膨胀,显示的是39℃。3、液化【详解】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从气态变为液态,故是液化。4、

冷热程度

热胀冷缩

0℃【详解】[1]在物理学中,我们定义“温度”这个物理量,用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它的玻璃泡中一般装的测温液体有煤油、酒精、水银;当测量更高的温度时,测温液体就会受热膨胀,使得液柱上升,示数变大;反之,测温液体就会遇冷收缩,使得液柱下降,示数变小。[3]摄氏温标是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其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5、

体温计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

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详解】(1)[1]体温计中毛细管与玻璃泡之间存在一个很细的缩口,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可以使它离开人体读数,在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2)[2][3]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图中有两处错误:一是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二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3)[4][5]图乙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液柱在零刻度线以下,因此乙的读数是;丙的分度值是,示数为。6、

升华

吸收【详解】[1][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固态的樟脑丸直接升华为气态,升华过程吸热。7、

冷冻

凝固

熔化【详解】[1]水的凝固点是0℃,制作冻豆腐时,将一块豆腐要将豆腐放入冰箱的冷冻室。[2][3]冻豆腐内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内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解冻后冰又熔化成水造成的。8、37.1【详解】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每大格为1℃,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为0.1℃,故读数为37.1℃。9、【详解】如图所示,温度计每大格为10℃,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为1℃,示数向上越来越小,表明0℃在上方,液柱所在温度在0℃以下,故读数为。10、熔化【详解】“铁化如水”的意思是把固态的铁通过加热变成液体的“铁水”,这个过程是熔化。三、简答题1、见解析【详解】眼镜片上出现水雾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片后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而形成的。2、见详解【详解】冷的冬天,小明在卫生间洗热水澡,热的水蒸气受到冷的空气和瓷砖冷却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珠,因此看到墙壁的瓷砖上形成小水珠同时空间上也形成大量白雾;过一段时间后,墙壁瓷砖上的小水珠蒸发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当小明再去卫生间时,瓷砖上的小水珠也就消失了。3、不能,无法继续吸热【详解】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水的沸点后开始沸腾,温度不再上升;而试管中的水向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与烧杯中水的温度相同时,即都为沸点时,由于没有温差了,所以就不能再向烧杯中的水吸热了,由沸腾发生的条件,吸热且达到沸点,这里只满足了达到沸点,而无法继续吸热,故试管中的水是不能沸腾的。4、见解析【详解】这是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温度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会液化而附着在矿泉水瓶的外表面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矿泉水瓶表面发生液化而又使矿泉水瓶外面沾满了水。5、见解析【详解】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这是为了提高镜子的温度,以防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遇冷液化产生水雾而使镜面模糊看不清牙齿。6、(1)见解析;(2)见解析【详解】(1)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水池中的水受热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雾,即白色“气团”;这些“白气”产生的原因是:水池内的水汽化形成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2)当火箭升空向后喷出高温的气体时,水池中的水被加热沸腾,水汽化(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不至于过高,防止了发射台熔化。7、(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详解】(1)车内空气中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时会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所以玻璃上会“起雾”。(2)因为风能加速小水珠的蒸发,所以雾很快消散。(3)小明说的有道理,玻璃热了水蒸气就不容易在玻璃上液化了。但刚开始一吹热风,玻璃还没有那么快热起来,反而热风里有大量的水蒸气在冷玻璃上液化,所以生雾更严重了。8、见详解【详解】答:(1)人出水后,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使人体的温度下降,所以会觉得冷。(2)由于镜片温度较低,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9、

冰面平整,冰温均匀

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见解析【详解】(1)[1]由题意“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可知,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要求冰面平整,冰温均匀。(2)[2]由题意可知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在制冰时会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3)[3]因为国家速滑馆在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所以说它是一个绿色节能型场馆。10、见详解【详解】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温度较低,空气中水蒸气在鸡蛋周围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一会小水珠由于空气直接接触,小水珠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又变成水蒸气,就消失在空气中了。故先后发生了液化和汽化。四、实验探究1、

热胀冷缩

液化

小于

97

不能【详解】(1)[1]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且液体体积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2]温度计上的管壁模糊是由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管壁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管壁表面。[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为99℃,而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故可知当时液体上方的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