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课件_第1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课件_第2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课件_第3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课件_第4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溯源: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历史土壤演讲人溯源: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历史土壤01爆发:1935年12月9日的血色呐喊02升华:一二九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03目录2025初中中国历史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课件作为深耕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讲述历史事件不能仅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表层,更要带领学生触摸历史的温度,理解事件背后的时代脉搏。今天,我们要共同走进1935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以“一二九运动的爆发”为切口,感受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青年如何用热血与呐喊,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点燃抗日救亡的火炬。01溯源: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历史土壤溯源: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历史土壤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场运动,我们首先需要回到1935年前后的中国,从三个维度梳理其历史背景。外部危机: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但这只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步。1935年,日本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策划“华北自治运动”:5月,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取走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10月,制造“香河事件”,煽动汉奸暴动;11月,扶植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东22县;12月,又迫使国民政府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试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我曾在国家博物馆见过当年日本关东军绘制的《华北分割计划图》,地图上用醒目的红色标注着“华北五省自治”的区域,每一条分割线都像一把利刃,割向中国的胸膛。这种“蚕食”式侵略,让华北面临“主权虽存,实际已亡”的危机——北平的学生们清晨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日本兵的岗哨;去图书馆查资料,日文书籍占据了半壁书架;甚至学校周边的饭馆,都被迫挂起“日语服务”的招牌。内部困境:“攘外”与“安内”的矛盾激化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方面对日军步步退让,另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红军。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力量在西北形成新的集结地;而国民党政府为压制国内抗日声浪,颁布《敦睦邦交令》,规定“凡以文字、图画或演说为反日宣传者,处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在整理北平学生的日记时发现,当时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爱国有罪,卖国有赏;学生请愿,军警拿枪。”1935年11月,北平《世界日报》因报道学生抗日活动被查封,主编被逮捕;12月3日,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召开全体大会,通过《反日救国宣言》,却被校方以“影响校誉”为由禁止印发。这种“外患日亟,内压愈重”的矛盾,让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亟待喷发。思想基础:救亡图存的思潮涌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新思想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汇聚了大批进步教授,他们在课堂上讲授“日本侵华史”“中国民族危机”,在《大公报》《申报》上发表《华北问题与学生责任》等文章;左翼作家联盟、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等团体在学生中传播《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我的一位老同事曾采访过当年参与一二九运动的北大学生宋黎(后任辽宁省省长),他回忆:“那时候我们在宿舍里偷偷传看《大众生活》《新生周刊》,里面的文章写得火辣辣的。有次读邹韬奋的《抗敌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读到‘学生是民族的精华,是时代的先锋’,全班同学都拍桌子叫好。”这种思想的启蒙,让学生们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学生,更是中国人!”02爆发:1935年12月9日的血色呐喊爆发:1935年12月9日的血色呐喊1935年12月9日,北平的气温降到零下10度,朔风卷着黄土扑打在城墙上。但比寒风更刺骨的,是华北即将“自治”的消息——12月7日,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定于12月16日正式成立。学生们知道,再沉默就是坐视国土沦丧,于是一场蓄势已久的行动,在这一天彻底爆发。行动前夜:秘密筹备与艰难动员12月3日,北平学联(由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师大等校学生自治会联合组成)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口号,于12月9日组织大规模请愿。但筹备过程困难重重:信息封锁:国民党当局派便衣特务监视学生领袖,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姚依林(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宿舍被搜查,传单底稿被撕毁;校方阻挠: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警告学生“不要参与政治”,甚至关闭校门阻止学生出城;内部分歧:部分学生担心“请愿会被镇压”“学生力量太弱”,学联通过组织“时事讨论会”“抗日故事会”,用东北流亡学生“故乡被占、亲人被杀”的血泪史说服同学。我曾在档案馆看到当年的《北平学联行动纲领》,纸张已经泛黄,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依然清晰。这不是一场冲动的“闹事”,而是经过理性策划的爱国行动。当日经过:从请愿到示威的悲壮历程12月9日清晨,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预定集合点——西直门外的高粱桥。但国民党当局早有准备:清华、燕京学生:队伍行至西直门,城门紧闭,军警荷枪实弹。学生们跪在雪地里高呼“我们要抗日,不让我们进城是何道理?”,僵持两小时后,改道阜成门,仍被阻拦,最终绕道西便门,从城墙豁口爬入城内;东北大学学生:作为城内高校,他们最早到达新华门(国民党北平军分会所在地),向代理委员长何应钦请愿,提出“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释放抗日被捕人员”等六项要求,何应钦却避而不见;北师大、女一中学生:队伍行至西单牌楼时,遭军警用水龙喷射。寒冬里,水龙喷出的水瞬间在学生身上结成冰甲,有人摔倒后被踩伤,有人被木棍击中头部鲜血直流,但学生们手挽手高唱《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当日经过:从请愿到示威的悲壮历程据《大公报》次日报道:“参加学生约6000余人,年龄最小者仅13岁(女一中初中生),最大者24岁(研究生)。队伍长达2里,口号声震云霄,路人无不动容。”这场持续5小时的游行,最终因军警的武力镇压被迫解散,但学生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用行动告诉全国:中国青年不愿做亡国奴!后续影响:星火燎原的全国响应一二九运动的消息通过电报、报纸、学生传单迅速传遍全国。12月16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原定成立之日,北平学生联合市民再次举行1万余人的示威游行,迫使该委员会延期成立;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30余座城市的学生纷纷罢课游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海外华侨、留学生也发来通电支持。我收藏了一份1935年12月10日的《申报》,头版标题是《北平学生大示威,抗日怒潮遍全国》,内文记录:“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冒雨游行,高呼‘北平学生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南京中央大学学生冲破军警封锁,将‘反对华北自治’的标语贴在国民政府门口。”这场由学生发起的运动,最终演变为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浪潮。03升华:一二九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升华:一二九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站在今天回望,一二九运动早已超越了“学生运动”的范畴,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实践,是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解这场运动的价值,需要从三个层面深入思考。政治层面: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二九运动爆发时,中国共产党虽未直接组织(因处于长征途中),但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八一宣言》(1935年8月发表)的精神高度契合。运动中涌现出的姚依林、黄敬(北京大学学生)等骨干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救亡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同志评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精神层面:中国青年的爱国传统的典范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平均年龄比今天的初中生大不了几岁:清华大学的陆璀(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当时19岁,女一中的郭明秋(后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7岁,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与五四运动、后来的“一二一运动”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青年的精神基因。教育层面: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作为历史教师,我常问学生:“如果你们生活在1935年,会怎么做?”有学生回答“我也会去游行”,但更重要的是理解: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今天的我们不需要上街游行,但可以像当年的学生一样,认真学习、关注国家大事、传承历史记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结语:让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1935年12月9日的寒风早已远去,但那些年轻的面孔、不屈的呐喊,依然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一二九运动告诉我们:当民族面临危机时,青年永远是最勇敢的先锋;当时代需要担当时,青年永远是最坚实的脊梁。教育层面: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作为教师,我希望同学们记住:历史不是书本上的数字和事件,而是无数鲜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