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老师典型事迹与体会_第1页
四有好老师典型事迹与体会_第2页
四有好老师典型事迹与体会_第3页
四有好老师典型事迹与体会_第4页
四有好老师典型事迹与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爱为犁深耕教育:一位“四有”好老师的成长轨迹与育人启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滇西山区的讲台上,林晓燕老师以二十载坚守,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尺,化作滋养学生成长的雨露阳光。她从青涩师范生成长为学生口中的“林妈妈”、同事眼中的“定盘星”,其事迹与体会,为新时代教师践行“四有”要求提供了鲜活参照。一、扎根深山:用理想信念点亮教育星火林晓燕的教育理想,萌芽于童年时对乡村教师的仰望。师范毕业后,她放弃县城学校的邀请,回到养育自己的大山——这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读书无用论”的阴影仍在徘徊。“我要让山里的孩子知道,知识能劈开命运的荆棘。”这句誓言,成了她二十年来的精神坐标。为留住濒临辍学的学生,她挨家挨户家访,用脚丈量山路的崎岖。曾有个叫小宇的男孩,因父亲致残、母亲离家濒临辍学。林老师连续一周放学后走两小时山路家访,给小宇辅导功课、帮他家干农活,终于用坚持打动其父亲。如今,小宇已是县城重点高中的学生,他说:“林老师让我相信,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在物质诱惑面前,林老师始终清醒:“城市的舞台再大,不如山里孩子的眼睛明亮。”她把理想信念化作日复一日的坚守,用课堂传递希望,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这种“把学生的未来扛在肩上”的信念,正是“四有”中“理想信念”的生动注脚——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点亮生命的事业。二、以身立教:用道德情操筑牢育人根基“老师的样子,就是学生心里‘好’的样子。”林老师的道德情操,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对承诺的坚守,更体现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一次单元测试,有学生偷偷传纸条作弊。林老师没有当众批评,而是课后递上一块热乎的烤红薯(那是她的午餐):“老师知道你想考好,但诚实比分数更重要。”她陪学生重考,又讲了“季布一诺”的故事。从此,这个孩子再未作弊,还成了班级“诚信监督员”。对待贫困学生,林老师倾尽全力。她用微薄工资资助过三个孩子读完初中,自己却常年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同事劝她“对自己好点”,她笑着说:“孩子们的未来,比我的新衣服重要。”这种“舍己为人”的师德,像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许多毕业生回校时,都会说起林老师“教我们先做人,再做学问”。师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日常的选择:答应学生的事一定做到,批改作业从不含糊,对待每个孩子一视同仁。林老师用行动证明,道德情操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师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灯塔”。三、守正创新:用扎实学识浇灌成长之花“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潭活水。”林老师深知,山区教育不能“因陋就简”,必须用扎实学识打破资源局限。她主动参加培训,自学心理学、信息化教学技术,还结合山区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把梯田农耕、民族手工艺融入劳动课和美术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利用短视频平台学习“项目式学习”,把数学题变成“解决生活难题”的挑战。为让英语课更生动,她带着学生用方言编英语情景剧,把大山生活场景变成“英语剧场”。曾经英语平均分不足60的班级,在她的创新教学下,中考平均分突破85分,还有学生在市级英语竞赛中获奖。“学识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激活思维的钥匙。”林老师的体会是,教师要终身学习,既要夯实专业功底,又要学会“本土化创新”——把先进理念和乡土资源结合,让课堂“接地气、有生气、涨底气”。这种“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成长路径,正是“扎实学识”的核心内涵。四、以爱为桥:用仁爱之心温暖每个生命“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的呼应。”林老师的仁爱,藏在凌晨为学生熬的姜汤里,藏在深夜批改作业的红笔批注里,更藏在对每个孩子独特性的尊重里。班里的留守儿童小芸,性格孤僻、成绩垫底。林老师发现她喜欢画画,便送她水彩笔,鼓励她“把心里的话画出来”;还在班级成立“爱心伙伴小组”,让活泼的孩子带动小芸。半年后,小芸的画在学校展览,她第一次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眼里有了光。林老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爱好、困惑、进步。她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会在那天送上手写贺卡;学生生病,她背着去医院、垫付医药费;学生迷茫时,她像朋友一样倾听,用自己的经历帮他们拨开迷雾。“仁爱不是怜悯,而是看见。”林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老师要做的,是浇水、施肥,耐心等待。”这种“把学生当亲人”的仁爱之心,让教育有了温度,也让许多原本黯淡的生命,绽放出了光彩。五、育人启示:从“四有”实践中汲取成长力量林晓燕老师的事迹,为我们理解“四有”好老师提供了三个关键启示:(一)理想信念是“定盘星”教育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坚守,更需要“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的信仰。教师要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在平凡岗位上把“小事情”做成“大事业”。(二)道德情操是“压舱石”师德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演,而是内化于心的修养。教师要在日常言行中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诚信、尊重、奉献的品格,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三)扎实学识是“动力源”新时代教师不能“吃老本”,要主动拥抱变化,既要“吃透”教材,又要“盘活”资源,用创新教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四)仁爱之心是“催化剂”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陪伴”。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成长困惑,用爱搭建“安全网”,用信任点燃“内驱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向阳而生”。结语:做教育的“深耕者”,而非“摆渡人”林晓燕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四有”好老师不是“完美的符号”,而是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爱人的“深耕者”。他们用理想信念照亮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