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遗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以《万象中国》为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的瑰宝,非遗要传承好、更要传播好,只有将非遗的传播工作落实到位,非遗才能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本文以非遗题材纪录片《万象中国》为例,探讨在非遗国际传播视域之下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象中国》;非遗纪录片;传播;国际传播
AStudyontheConstructionofChina'sImage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aking"ChinaBouquet"asanExampleAbstra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atreasureoftheworld.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needstobeinheritedandspreadwell.Onlybyimplementingthedisseminationwork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anitshinewithnewbrillianceandvitalityinthenewera,tellthestoryofChinawell,conveythevoiceofChinawell,andshapetheimageofChinawell.Thisarticletakesthedocumentaryfilm"ChinaBouquet"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sanexampletoexploretheconstructionofChina'simageintheperspectiveofinternationaldissemin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hinaBouquet;Documentaryfilms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pread;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1导论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瑰宝,是全人类历史文化变迁的真实见证,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造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构建整个思维世界和行为观念的文化源泉,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作为目前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相关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被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多达40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1.2研究意义在上述文化背景下,于2022年开展的二十大上也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更值得下功夫,为了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与传承,并促使全世界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为此后非遗保护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与方向,该选题的研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另外,从创新点的层面出发,双语纪录片《万象中国》于2022年11月正式登录国际各大网络平台,是属于该研究领域较为新兴且热门的话题,对于同领域的研究发展更具有时效性,同时,该纪录片每集平均时长为五分钟,属于短视频传播,形式新颖且十分符合当下传播的流行趋势,可研究空间较大。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主要集中于研究非遗该如何打通和拓宽国际道路,立足本国文化特色与他国文化形成对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纪录片与国际传播结合研究的案例较多,该领域研究较为成熟。学者杜秀峰在《香云纱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初探》一文中提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之路中,主要的是依靠国际教育输出与商业渠道传播两种路径,它们各自有所侧重,又共同服务于同一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REF_Ref161064834\h杜秀峰.香云纱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初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04):80-84.。非遗文化国际化传播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其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在《近现代中国武术文化话语变迁研究》中,首次运用了“文化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对我国的武术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它对文化话语变迁的脉络规律逐一剖析,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必由之路REF_Ref161064899\h陈德志.近现代中国武术文化话语变迁研究[D].2017.。另外,在学者高昂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现状与策略》中,作者根据NOWCorpus国际新闻语料库,整理了最近八年间的非遗国际新闻报道数据,对非遗主题词和主体国别的频数及分布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发现:1)关于非遗的国际报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亚洲非遗大国在非遗的国际传播中处于主流地位;REF_Ref161064834\h杜秀峰.香云纱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初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04):80-84.REF_Ref161064899\h陈德志.近现代中国武术文化话语变迁研究[D].2017.REF_Ref161064931\h高昂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现状与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6-142[2023-10-15],2019,v.42(02):136-142.在当前非遗国际传播的实际中,现存最为突出的短板即王闯、毕建录、高阳三人在《中国非遗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中提到的缺乏对国外受众的清晰细分和对目标市场的精确定位,他们认为我国非遗文化的传受双方存有结构性偏差,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长期性、稳固性的不平衡情况,因此,便强调在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要运用文化同质域、强化靶向传播理念,同时要注意传播人类共同价值,在国际文化传播对话局中彰显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普遍在场的共识追求REF_Ref161064956\hREF_Ref161064956\h王闯,毕建录,高阳.中国非遗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J].电视研究,2021,No.384(11):73-75.我国非遗国际传播存在的不足,主要源头来自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使得我国在与他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存有不对称性,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折扣,在文章《非遗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策略探究》中明确的提出了国际间的合拍合作是规避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因此,寻求合拍合作是非遗类纪录片融入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为改进我国非遗国际传播的困境,许多学者都给出了他们的解决议案,如:要注重打造本土品牌,构建非遗类纪录片的头部IP;利用好能够弱化且隐藏意识形态意图的这一文化载体——非遗类纪录片,以加强人文交流,便于我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传播;以有特色、有卖点、有亮点作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着力点,拓宽国际传播的效度与广度,并善于利用多元的传播媒介来构建国际传播的融合传播体系;明确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思维方式上所存在的差异,要摒弃“上帝之声”的叙述方式,以“我是主角”来加以代替,传统的说教叙述模式应该被故事模式所颠覆与转变,以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此叙事模式下产生文化共情REF_Ref161078494\hREF_Ref161078494\h任一文.国际传播语境下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以《茉莉花开》为例[J].视听,2023,No.189(01):9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非遗本身,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开发,并不与其他领域做过多的外扩和融合,因此在对非遗的国际传播上缺乏研究。穆罕默德·贝德贾维从法律层面出发,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法律框架和公认原则》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一份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框架的文献,它找到一套普遍接受的原则来理解正不断演变的信息和情况,以抵御全球化给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带来的冲击REF_Ref161065398\hBedjaouiM.The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legalframeworkanduniversallyrecognizedprinciples[J].MuseumInternational,2010,56(1‐2).DOI:10.1111/j.1350-0775.2004.00469.x.。日本学者吉田贤治在他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及,各国人民试图通过建造博物馆和举办展览来展示自己的文化,这无异于是一场将文化展示权归还文化所有者的运动。他还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生命力,最重要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关于物品的知识,或者说是能够激活物品的知识文化体系,而博物馆不仅是过去有形物品的存放处,也是可以用来建设未来的无形知识和信息的存放处REF_Ref161065398\hBedjaouiM.The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legalframeworkanduniversallyrecognizedprinciples[J].MuseumInternational,2010,56(1‐2).DOI:10.1111/j.1350-0775.2004.00469.x.REF_Ref161065445\hYoshidaK.TheMuseumand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J].MuseumInternational,2010,56.DOI:10.1111/j.1350-0775.2004.00464.x.REF_Ref161065445\hYoshidaK.TheMuseumand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J].MuseumInternational,2010,56.DOI:10.1111/j.1350-0775.2004.00464.x.Liwei致力于将非遗与旅游二者相互结合,以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目的实现,并以此研究和写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一文,他认为在非遗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接受,实现多方国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价值上的共通理解REF_Ref161065482\hWei,LI,Ting,etal.Protectionof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sandTourismDevelopment[J].CanadianSocialScience,2007.DOI:10.3968/j.css.1923669720070302.006.。同样提出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保护措施的还有哈尔德·萨达,他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通过地理环境保护促进耍蛇人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说道,为了地理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形式具有双重效益,即促进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地质旅游联结,可以进一步促进地质遗产的保护,且能够相互补充,重新开辟旅游经济的新途径REF_Ref161065482\hWei,LI,Ting,etal.Protectionof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sandTourismDevelopment[J].CanadianSocialScience,2007.DOI:10.3968/j.css.1923669720070302.006.REF_Ref161065512\h[HalderS,SardaR.Promot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CH)tourism:Strategyfor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snakecharmers(India)throughgeoeducation,geotourismandgeoconserv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heritageandParks,2021(1).DOI:10.1016/j.ijgeop.2021.02.008.另外,戴维·豪威尔又在《威尔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中提到对非遗的保护并不等同于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或风格上对传统的固定保存,非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若缺乏教科文组织额外提供的提高认识与保护的工具,某些要素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REF_Ref161078530\hREF_Ref161078530\hHowellD.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Wales:aNeedforSafeguard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angibleHeritage,2013,8:103-116.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本文以《万象中国》纪录片为研究基点,讨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研究,分析《万象中国》以共性、宏观、世界性为特点的叙事之策,最后进行方法论总结,为其他同类型的非遗纪录片走出国门提供参考与借鉴经验。1.3.2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以双语纪录片《万象中国》为典例展开研究,该纪录片聚焦于中华的千年文化,在繁星璀璨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择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而本文将通过以小观大、见微知著等方式,对该纪录片进行详尽分析,提炼其成功原因,并在最后为同类非遗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提供可行建议。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非遗文化网际传播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非遗与国际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对研究对象形成具体、正确、全面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实验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2非遗构建中国形象的现状概述2.1中国形象的概念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是否受到其他国家尊重,以及是否能够影响其他国家决策等的浓缩呈现,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具体的中国形象是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留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它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集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我国古诗词中所呈现出的独属中华的传统底蕴和东方审美,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整体认同和赞誉,同时,我国还在科技、文化、经济、生态等多领域层面一齐发力,以持续不断的发展状态向世界展现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是当之无愧的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要求中国人民要立足于本国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自信从容的大国姿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主张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力量与智慧,让东方大国的形象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各个角落,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2非遗的概念与特点2.2.1非遗的概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一种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由各族人民代代相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形态,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技能、场所、工艺品和艺术表现形式,非遗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活的瑰宝财富,是多样性文化花园中最富有活力的存在,它承接和凝聚着世代人们的智慧,是千百年来人类历史文明与辉煌的缩影。它在人们不断适应周遭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的被再创造着,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适应性功能的同时,也为人类群体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维系提供文化与精神纽带。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于2022年的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应145个国家所收录的7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中国在列的非遗项目总收录数位于世界第一——共有43项,包括1项优秀实践名册: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7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普、赫哲族伊玛堪、羌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35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妈祖信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等。且于一年后的2023年12月,拥有中国特色的四级(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总数世界第一的非遗项目入选,展现出我国非遗文化的多样多姿,也体现出了我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能力的日益提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豪,也在非遗的保护实践中不断激发着人们参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对将中华文明、中国智慧、华夏魅力推广至旷阔的世界舞台具有重要的意义。2.2.2非遗的特点多样性出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差异,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来源,这也就造就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在非遗广阔的多样性当中,不仅存在着种类多元、产生地域有别、内容丰富等宏观各层面的多样,甚至在表现形式的层面上就存在着口头表达、民俗活动、社会实践、歌舞艺术等多种形式,更有一种非遗多种传统的存在。在我国,中国剪纸的历史已有悠悠将近1500年,并于2009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如今,在我国境内已有30多个民族具有独有特色的活形态剪纸文化,剪纸文化遍布在我国的各个民族的生活区域之中,是非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遍在性的一项,也是阐述我国非遗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剪纸在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中大致划分为5种类型形态,如节日习俗中的剪纸、信仰习俗中的剪纸、礼仪民俗中的剪纸、生活习俗中的剪纸(如刺绣底样)以及其他类型的剪纸(如剪纸贴花瓷器),以下将具体阐述剪纸文化在我国节日、信仰和礼仪当中的作用和具体案例。节日习俗中的剪纸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我们都不难发现这常有剪纸文化的身影,它在这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文化角色。大红色的窗花喜庆的粘贴在各家各户的窗子上,给人扑面带来一阵浓厚的节日气息,成为我国年节的典型象征。另外,与其他节日的剪纸不同,端午节的五毒剪纸除了平常意义上的祈福祝愿,其图案上的五毒(蜈蚣、蝎子、毒蛇、壁虎和蟾蜍)还有着辟邪的特征,寓意着驱邪避灾保平安。图2-1五毒兽剪纸图片来源:网页资料信仰习俗中的剪纸受农耕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间一直信仰着“靠天吃饭”的观念,并将多种文化载体与自然天气紧密相连,表达人对自然的尊崇敬仰,将人的真诚愿望沟通给上天,以求实现对某一种目的的期许,这种“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反映了趋吉避邪的普遍生存价值观念。例如,陕西汉中一带的“扫天婆”“扫晴娘”,又叫“驱云婆婆”,这是当地人民在绵绵阴雨天气时挂在屋檐下的人形剪纸,用以祈求雨止天晴。“扫天婆”通常是用五色彩纸剪成的七寸余高的妇人像,她一手或双手拿着笤帚,头顶剪成莲花形状,寓意扫去阴霾,迎来晴天,以便农作人民的晒粮、出行等活动。后也流传至日本,只不过只延续了其寓意和基本造型,而用布扎代替了剪纸的形式。图2-2扫天婆图片来源:网页资料礼仪民俗中的剪纸中国传统的各种礼仪习俗中,如百天、婚礼、寿礼等,剪纸都在承担着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的角色,尤其是在婚礼的习俗当中体现的更甚,剪成双喜形状的剪纸一处不落的贴在窗子、床头、碗盆,以及一切妆嫁物品上,在福建省南平市的浦城县,孕育着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剪纸。依照浦城当地的婚俗传统,在婚前的半个月要请来“剪花嫂”至家中雕剪花样,做“礼品花”,意图喜庆吉祥,在这当中的剪纸不只是一种装饰品、艺术品,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载体。
图2-3喜花图片来源:网页资料民族性非遗始终依赖于某一特定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活动,是依附于其上的一支藤蔓,不论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种表现形式,始终都是特定时代和地区的综合产物,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具有特定地域或民族的民俗性,受到民族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审美道信的约束,会随着民族生活场地的变迁、生产工具的更新而显现出新的特点,得到新的发展。新疆维吾尔族的刀郎麦西热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独属于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娱乐项目,亦是一种文化活动。刀郎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至罗布泊一片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刀郎地区地处较为偏远,莎车河布在它的西边,将它与其他地区遥遥分割,东边则是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因此,刀郎地区的文化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很小,传统麦西热普的特性才得以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从事捕鱼、畜牧的时期就产生了随时随地即兴歌舞的娱乐习惯,而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刀郎维吾尔族不断的将生活当中产生的新元素融入刀郎麦西热普文化当中,形成了这里特有的刀郎文化,成为刀郎人民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说:没有了麦西热普,生活是枯燥无味的。
图2-4新疆麦西热普图片来源:网页资料稳定性或称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通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口传心授,才得以在民间不断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传特征一般表现为通过一代又一代继承人的继承和保护而实现的文化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依赖于长期的历史进程而形成的,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变动缓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传承上:非遗经过代代相传,传承过程需要对非遗继承人进行严格的学习和训练,以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传承水平,这也保证了非遗技艺的纯洁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大同青铜制作工艺为例,它经过了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现如今已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和制作工艺,这项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实现的,因此,尽管历时多年,其内容和形式仍然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受到历史上其他文化的影响,它也仍然可以坚守其本源。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遗的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情况下,非遗的形式或内容也会受到影响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和改变,一些非遗将会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存在意义,也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和政府等相关机构也应采取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以维护其稳定性。娱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娱乐特性意味着在继承与保护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吸引力,是文化继承和保护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也是吸引公众关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舞龙文化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我国古人对龙的崇拜,人们常常会通过舞龙的形式来祈求丰年与平安,舞龙表演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和节奏感,它以在寺庙、庆祝活动和其他场合表演来吸引观众并增加娱乐气氛,给人带来一种欢快温暖的感觉,让观众在享受表演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舞龙的形式丰富,各地都有自己的独特部分,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丹舞龙为例,这是一种具有甘肃当地的特色民间舞蹈,又被称为耍龙。在耍龙的同时,还会举行祭岳飞、打铁花、挂灯笼等民俗活动,以吸引大街小巷的人们前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2.3非遗与中国形象的相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形象的塑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变异性、生动性、综合性、地域性、独特性等特点,它能够立体、生动地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创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形象的重要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技艺、民族活动、传统手工艺品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通过展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以形成独特的中国形象。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越发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形象的塑造必然是一项日程上的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能够有效地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髓表现出来,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好感,塑造更加积极、开放、友好的中国形象。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保持中国形象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如果放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也会损害中国形象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因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保持中国形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国际社会上树立更加鲜明独特的中国形象。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2.4二十大对非遗国际传播的呼吁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团结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文化图腾,保护、继承和传播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中华文明之光,对延续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更宽阔的世界舞台,实现创新性发展、高水平发展。二十大报告中对非遗传承和非遗国际传播的呼吁,彰显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因此,加快速度扫清非遗国际传播道路上的障碍,建设有力的对外传播旗舰媒体队伍,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扭转我国形象“他塑”的被动局面,以自信从容的姿态将非遗魅力放射全球,采取行动至关重要、刻不容缓。3非遗国际化的影响力困境3.1传播主体力度不足在当今西方国家媒体占据话语主导地位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媒体通常在文化传播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经常面临着有话说不出、说出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困局。我国文化传播主体力度整体趋弱的态势受到多重的因素影响:在对外的国际交往中,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的明暗博弈,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输出始终持着抗拒、抵制的消极态度,甚至会刻意误读中国的和平崛起,例如,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批为中国的地缘性扩张、将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视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同时,还将全球性病毒——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污名化为“熊猫病毒”等……国家利益的争斗同时也活灵活现的表现在媒体思维上,当国家间的利益出现冲突,媒体明显的偏向性报道就会片面的夸大某一事件的消极面,忽略积极面,而这样的报道方式常常会导致本末倒置,让原本的次要方面代替了事件的主要方面。在国际环境中,常见西方媒体对有关我国的情况进行片面报道的实例,而这样的报道在国际间普遍传播就会导致国际对中国的普遍误解,导致中国形象的他塑,产生我国实际面貌与国际印象的巨大出入与反差。除了西方国家对我国与我国媒体刻意打压的外部原因,从内部角度来看,我国文化传播主体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其中阻碍我国旗舰媒体发展成国际一流媒体的原因中,较为突出的几点主要聚焦于我国国际传播队伍主体单一,国际传播经验不足;缺乏对国际事件的深度报道;节目、内容制作水准参差不齐;与粉丝互动性弱;各媒体平台资源共享性弱。因此,直接导致了我国外对传播声音的受限,虽然我国对外媒体集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亮眼的表现,并且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上获得可喜的成绩,但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旗舰媒体,突破西方国家话语藩篱,一切都还仍任重道远。3.2传播语境接轨不畅世界各国均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明,现存的、共生着的、多样的意识形态使得各国的价值观分歧不断,进而导致国家之间利益的频繁冲突,德国著名学者西梅尔提出了“陌生人”的文化概念,认为“陌生人”是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但又并不属于该群体,虽然与群体内部的人频繁的交往,甚至对该群体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却因为缺乏在地化的知识和有机的社会关系,而被排除在群体之外,视为某一特殊个体,与群体存在着遥远的心理隔阂。后来,该观念也成为了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起点。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基于西梅尔的“陌生人”概念研究进行拓展,融入了其对都市化发展、社会变动和文化适应的多方面研究,完善了“陌生人”的概念,他指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彼此之间相互为陌生人。除此之外,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他认为高语境文化的特征一般为含蓄、内敛,较多的暗码信息与非语言编码,而低语境文化对应的特征则是外显的、明了的、直白的,较多明码信息和语言信息,依照霍尔的分类,美国、北欧、德国等国家的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而中国、日本、拉美及非洲等国家的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各有所别,因此在国际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中,面对陌生文化的传入,受众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码反应,带来不同程度上的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必然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必须灵活的实现高低语境文化的转变,我国文化国际输出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外国受众听得到,还要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清、听得明白。3.3传播对象定位不清我国国际传播的突出痛点在于对海外受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信息了解较少,缺乏精准性和贴近性,对于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偏好研究浅薄,不知道他们想看什么、喜欢看什么,导致无法制定针对性的传播对策,且我国媒体对外传播信息、文化时常常沿用传统的内宣传播手段,导致传播时常常会出现“千篇一律”“千稿一面”的现象。在信息的传播层面上,我国的对外时政报道多采用宏大叙事模式,类型上较为严肃,官方色彩浓厚,且带有明显的宣传意识,而海外受众则习惯于接收“去严肃化”和“娱乐化”的新闻类型,因此,尽管中国的文化故事类别丰富、多彩多样,但其传播的话语模式却并不符合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导致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较小。3.4传播反馈机制不实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个双向互通的过程,因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建立好完善的反馈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它能通过收集目标受众的反馈信息,来了解受众对信息内容的接受程度、认知状况及修改意见等,从而为信息的传播方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策略,以便于更好地提高传播效果,增加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当这种差异的存在与完备反馈机制的缺失,二者的影响相互叠加,就可能导致两方面的不良结果:一是传播内容的被误解与被排斥,当海外受众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而这种错误的解码行为并没有及时的反馈给传播者,就无法得到积极地更正,就会导致错误的蔓延和愈演愈烈,甚至会成为加深某一种刻板印象的推手;二是反馈内容的传递受阻或失真,由于反馈机制的不完善,获取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反应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海外受众中不乏有对传播内容感兴趣的存在,却因为不满现存问题的滞后处理而最终大失所望、中途退场。而这两种不良结果都最终会影响到国际之间的反馈机制建立,导致各国的文化政策及行动都无法满足彼此交流的需求和期望。4《万象中国》塑造中国形象的具体实践于2022年11月7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推广局立项指导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出品的非遗系列短纪录片《万象中国》在YouTube、爱奇艺、腾讯等国内外各大视频平台首播,这是一部全4k技术拍摄制作的、以中英双语来讲述中国非遗文化符号的外宣型影视精作。《万象中国》的主创团队历时三年的精心拍摄,坚持从国家的立场出发,以国际视野将我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置身于世界文明的潮流当中渐以发散、发扬,历经数十次的头脑风暴与反复推敲遴选,才终于从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中挑选出了20个中华文化的代表文化符号——良渚、青铜器、麦积山、敦煌、云冈石窟、四合院、宣纸、茶、蒸、紫砂壶、黄酒、筷子、中药、丝绸、红妆、女书、风筝、皮影、禅、功夫,并以此为序构筑了《万象中国》本系列纪录片的分集主题。4.1海外听得懂:本土到世界的话语转变与许多非遗纪录片不同,《万象中国》精准定位于海外受众,该纪录片的英文内容表述精准地道,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感,使得海外观众能够清楚的理解和欣赏中华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该纪录片的英文解读聚焦于中华文化的多维度和多层次呈现,结合国际语境,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国际背景下的世界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我国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更加的丰富,这也使得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我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搭建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在《宜兴紫壶》一篇中介绍起紫砂壶之乡——宜兴,运用了宋代文豪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片中巧妙地译为“boughtahousehereinyangxian,Iwillhavemyretiredlifewanderinginthemountains”,将共同造就了紫砂壶文化的三元素:诗意的环境、精巧的匠心和人文的传统,浮跃眼前。另外,在《神奇的筷子》一篇中,又将中国厨术中复杂的“搅、拌、挑、扎、截、夹、拨、刮”等诸多动作,以“mixing、stirring、picking、pricking、cutting、clipping、pluckingandscraping”来加以表述,让海外受众也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中国筷子的各类使用方式。精巧的中英文双语模式解决了传统单语模式带来的沟通不便,除了有英文字幕的标识,更多的是英文的人工旁白配音,其也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情绪起伏有度,让人可以轻松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熏陶之感扑面而来,这也就实现了让海外听得懂的初步目标,让我国的非遗纪录片不只是服务于国内的观众,而是完成了向世界的话语转变,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准确地传述,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真实中国形象与国际对中国印象的反差局面。4.2海外听得进:宏观到微观的精准触达短纪录片《万象中国》的突出创新之处——短,平均每一主题集的时长都把控在五分钟以内,充分利用了现今传播中最为流行的短视频形式,它发挥了短视频“以小博大”的精准触达功能,以便于传播过程中外国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精准的了解其中的核心内容。同时,全4K的拍摄技术带来超高清画质和微距镜头,实现了更大程度的画面捕捉与工艺再现,技术工艺的精致精妙与中国人民的自信从容浮跃眼前,将浩瀚的中华非遗文化的魅力画卷加以浓缩、提纯、提精,最后铺展在世界面前。共计20种的非遗代表文化,遍及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几十位非遗代表人物,全都浓缩进了短短的、不到100分钟的纪录片当中,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过掐头去尾,每集的平均时长只有短短的4分钟左右,但内容的描绘并不囫囵吞枣,叙事角度的跳转也并不让人觉得生硬和突兀,每个非遗主题都会从各个方面得到细致的介绍,以继承人的人物故事展开,画面逐一地从起源、发展到影响,慢慢铺展开来,配合着独到的旁白文案与背景音乐,竟然真的生出一种看了一部纪录电影的错觉。《万象中国》采用的短视频形式将宏观的中国文化以微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又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人从一个小点窥探到一个巨大的文化世界,改变了传统长视频形式纪录片所带有的冗长、繁杂,容易让人分心的缺点,实现了文化的精准触达。4.3海外听得明白:个性到共性的共情表达《万象中国》在影片的故事构架和叙事方式上,注重发现和挖掘人物故事,以人物的亲身经历来侧面反映某一非遗主题对该人物的生活、人生观、性格以及信念的影响与塑造,它摒弃了传统的上帝视角与生硬的说教式解说的叙事模式,通过影片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与经历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共鸣,从而完成该非遗文化主题的文化特质与文化精神的传递工作。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首席定稿人孙雷曾提到过,在对外进行文化宣传工作时,不必全心聚焦于某一种世界奇迹或国家瑰宝,而应该既有阳春白雪,又不能缺少了柴米油盐,可以在小处着眼,亦能够在大处落脚,在文化差异之中,仍旧能够找寻到文化共情之处。在《女书之谜》中,提到了世界上唯一一套由女性创作和使用的文字系统——女书,又称为长脚文和江永女书,起源于19世纪的中国湖南江永县,它与传统的方块汉字不同,是一种变异形态的汉字,形状呈现长菱斜形,女书的基本笔画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秀丽纤细,是儒家文化与其他几十种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的文化产物。女书的发音由当地方言城关土话来诵读,在江永的大山里悠悠扬扬的传着女性的歌声,歌声藏着她们的喜悦与悲愁,代代相传,且只在女性之中使用,相当于女性中《圣经》一般的存在,母传女,姐传妹。在至今170多年前的一枚太平天国铜币上,刻印着最早的女书,在上倡导“天下妇女、姊妹一家”,代表着当时进步女性的社会理想。江永女性用自己的文字倾诉、歌唱、慰藉,唱出悲伤,又互相赞美,打通了去往自由境界的道路,塑造了一个独属于女性的美丽精神王国。通过《万象中国》的助推,可以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女书,进而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女书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权益状况,它的存在证明了女性在文化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女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女书作品情感真挚、细腻入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推广女书,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和领略女书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掘和传承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才华。除此之外,推广女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女性专用文字,为女性提供了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使得女性能够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女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女性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和促进,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女书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女性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这原本只是一种隐秘在暗处的私密文化,如今也成为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中国女性的独立与智慧,代表着中国走向了广阔世界。尽管大多数观众对此都并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但相信这短短几分钟的浓缩也能让人了解到大致框架,片中穿插着许多女书的歌颂、诵读和书写的画面,似乎也实现了观众与女书的异地对话、精神交流,仿佛切身的站在了女书艺术家陶艾民的身边,一同领略女书中不尽言说的智慧,女书实现了由湖南江永县的独独个性到全世界都能看见、了解、感受的集体共性,做到了共情传递,也将在今天不断激励着全球女性实现自我价值,勇于追逐梦想。5《万象中国》对非遗国际之路的启示5.1手握文化传播主权,积极主动走出国门在全球文化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文化的对外输出不能被动地坐等他人的“光顾”,而是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的抓紧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主动的向外积极推广,同时,面对海外受众误读所导致的传播隔阂与传播障碍,更要主动的调整传播策略与宣传方案。另外,除了主动的宣传自己,也要下功夫将被动接受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参与者,最大限度的激发海外受众对我国非遗文化的好奇心,针对国际间价值观、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的差异,非遗创作团队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传播,以海外观众听得懂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而针对中国文化理解门槛高的问题,创作团队要转变话语方式,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字代替复杂、深奥的文本说法,多运用视频、动画、图片等易解读的形式,架构起一道海外受众与中国非遗文化的沟通之桥,将“自我主动走出去”与“吸引他者主动走进来”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拓宽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之路。5.2夯实非遗内容知识,提升本国文化魅力REF_Ref161078309\h唐春梅,高月.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及启示[J].传媒,2023,No.397(08):61-63.REF_Ref161078309\h唐春梅,高月.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及启示[J].传媒,2023,No.397(08):61-63.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广阔,这也就造就了拥有多样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一直都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素材来源,不论是非遗纪录片的制作还是面向国际推广,非遗系列纪录片的创作团队都要充分运用好非遗的文化内容,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了解各个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确保在非遗的传播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表现其独到之处,并积极拓展其题材外延,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创作来展现非遗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美学意义,让人们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以及其中折射的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形象的一张绚烂名片,只有夯实好非遗的知识,才能做好非遗的传播工作,才能真正的将非遗推广向全世界,提升我国的文化魅力。5.3泛用双语模式传播,紧密内外情感共鸣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是每一种文化进行国际传播过程中,首要面对的问题,纪录片《万象中国》通过中英文的双语字幕与双语配音、恰当的翻译策略,使得海外受众的文化理解难度得到降低,有效的打破了语言障碍,让更多的海外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双语模式的纪录片成为促进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通过文化的相互理解,也更加紧密了国内外的情感共鸣。5.4多媒介渠道共宣发,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在当今社会,受众的信息接收终端已不再局限于其中某一种,多样化的信息接收终端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越发的呈现出碎片化、移动化的趋势,尤其在5G时代表现的更甚。因此,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非遗系列纪录片想要拓宽国际道路,将国际脚印踩得更深、更远,就必须要构建多元的传播体系,利用好YouTube、Twitter、TikTok和Facebook等国际多媒体渠道进行文化的宣发,并通过合理的搭配优化,形成全方位的宣传网络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接收需求,提高传播效果和传播影响力,促进跨文化传播与理解,增强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结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形象最有代表性的名片,但非遗走向国际道路、自塑中国形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而非遗纪录片的产出是打通非遗国际化的一条新路径,必须要加以重视和推广。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非遗系列纪录片的叙事上必须要注重国内外话语系统的转变,让国内外受众能够拥有相通的意义空间,消解国内外文化的沟通壁垒,而这不仅是语言类型的沟通无堵,也是精神层面的畅通解读。除了基本的对本身制作团队的文化功底有着较高要求外,纪录片的传播也却少不了外部技术的加持,必须倚靠新媒体技术,建构起多元的传播体系非遗纪录片《万象中国》以其制作用心精良,叙事精准,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非遗类纪录片塑造中国形象、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这一课题,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也做出了新的榜样风采。参考文献一、国内文献唐春梅,高月.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及启示[J].传媒,2023,No.397(08):61-63.任一文.国际传播语境下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以《茉莉花开》为例[J].视听,2023,No.189(01):91-94.师仪.非遗类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22(24):116-119.师仪.非遗类纪录片国际传播创新路径研究[J].电视研究,2021,No.377(04):94-96.王闯,毕建录,高阳.中国非遗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J].电视研究,2021,No.384(11):73-75.田亚亚,付丹亚.基于5W传播模式的陕西省非物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合集
- 在线教育平台内容开发与运营
-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及实验应用题
- 快递分拣中心员工作业指导手册
- 咨询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 绿色施工方案施工总结
- 院校六一活动策划方案
- 米粉开店营销方案
- 长期心理咨询师培训方案
- 汽车营销案例分析与策略优化
- 废水检测服务方案(3篇)
- 亲子互动游戏汇报课件
- 茶叶对应茶具使用
- 建筑施工规范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α-苯乙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生产副总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范文)
- JG/T 118-2018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 T/CI 312-2024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主体用高强钢焊接性评价方法
- 高考热点题型与考点专练政治题型7双模块设问限定类非选择题
- 医疗废物院感试题及答案
- 2024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