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行业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1页
农业种植行业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2页
农业种植行业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3页
农业种植行业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4页
农业种植行业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种植行业病虫害防治策略第一章病虫害防治的基础认知与原则第一节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农业病虫害的发生是寄主、病原/害虫、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规律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特征。从时间维度看,病虫害的发生与作物生育期、气候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小麦条锈病在春季气温回升至10-15℃、相对湿度高于80%时开始侵染,随温度升高进入盛发期;稻飞虱在南方稻区每年5-6月和9-10月出现两次迁入高峰。从空间维度看,不同生态区域的优势病虫害种群存在差异:东北玉米主区以大斑病、玉米螟为主,而西南地区则兼有小斑病、粘虫和地下害虫复合发生。环境因素中,气候条件是主要驱动力。温度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育速率:如棉铃虫卵期在25℃时约需3天,30℃时缩短至2天;湿度则影响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害虫的繁殖,如稻瘟病孢子在叶面保持水膜6-12小时、温度24-28℃时萌发率可达90%以上。栽培管理措施同样关键:连作会导致土传病原菌(如枯萎病菌)积累,过量偏施氮肥会加重水稻纹枯病,而合理密植则能改善田间通风,降低叶部病害发生概率。第二节病虫害防治的核心原则病虫害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协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病虫害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持天敌-害虫-病原菌的自然调控能力。如通过田埂种植显花植物(如芝麻、油菜)为天敌(如瓢虫、草蛉)提供替代寄主和食物源,使天敌种群数量稳定在能控制害虫的水平,减少化学农药依赖。经济阈值原则: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作物市场价格和防治成本,确定是否需要干预。例如当玉米螟百株卵量达到30块或百株虫量达50头(心叶期)时,防治收益超过成本,需采取控制措施;低于此阈值则可通过自然调控控制。协同增效原则:避免单一依赖某一种防治手段,而是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有机结合。如采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适时晚播+生物农药”的组合策略,既能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又能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第二章预防性策略:构建病虫害防控第一道防线第一节农业防治措施农业防治通过优化栽培管理,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是最经济、环保的基础防控手段。轮作倒茬与土壤处理:针对土传病虫害(如黄瓜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实行与非寄主作物3-5年轮作,如与水稻、玉米轮作可显著减少镰刀菌积累。播前土壤可通过太阳能消毒处理:在夏季高温期,深耕土壤后起垄,覆盖透明地膜浇水后密闭7-10天,使5cm地温升至50℃以上,可杀灭90%以上的土传病原菌和线虫。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选择抗性品种并合理搭配。如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由主效基因(如Pi-9、Pi-ta)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单一大面积种植抗病品种易导致病原菌小种变异,应将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如“深两优5814”抗稻瘟病、“Y两优1号”抗白叶枯病)分区种植,延缓抗性丧失。健康种苗培育:种子带菌是病虫害初侵染的重要来源,需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如番茄种子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可杀灭早疫病、叶霉病病菌;黄瓜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0.3%包衣,能有效防治猝倒病和立枯病。嫁接育苗对土传病害效果显著:西瓜用葫芦作砧木,可从根本上避免枯萎病发生,成活率可达95%以上。水肥精准管理: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如增施硅肥可增强水稻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性,叶片硅化细胞数量增加30%-50%。水分管理采用“浅湿干”交替灌溉,避免长期深水淹灌,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稻瘟病、纹枯病等喜湿病害发生。第二节生态调控技术通过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增强自然控害能力,从源头减少病虫害发生。间作套种与生物多样性构建:利用作物间的化感作用和生态位差异,实现病虫害自然抑制。如玉米与大蒜间作,大蒜挥发的硫化物可驱避玉米螟成虫,使玉米螟卵量减少60%-70%;棉花与油菜间作,油菜花期吸引的天敌(如食蚜蝇、瓢虫)能有效控制棉蚜发生。生态沟渠与天敌庇护所建设:在农田周边保留或种植野生植物带(如马唐、狗尾草),为天敌提供越冬场所和替代寄主;在田间开挖生态沟渠,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为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茧蜂)提供栖息环境,使天敌种群数量较常规农田增加2-3倍。田园清洁与病残体处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如水稻稻桩、玉米秸秆),集中堆沤或焚烧处理。如将小麦秸秆粉碎后还田,同时添加腐熟剂(如有效芽孢杆菌≥1×10⁸CFU/g)进行高温堆肥,堆温升至55℃以上持续7天,可杀灭秸秆中的白粉病、锈病病菌。第三章监测预警体系:精准识别与早期防控第一节病虫害监测方法建立“地面调查+理化诱测+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病虫害动态实时掌握。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根据不同作物生育期,设置固定监测点,每5天调查一次病虫害发生情况。如水稻监测点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丛,记录稻飞虱百丛虫量、稻纵卷叶螟百丛卷苞数和幼虫量;小麦监测点采用棋盘式取样法,每点调查1m²,记录蚜虫百穗虫量和白粉病病叶率。大田普查则在关键生育期(如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组织技术人员,采用“Z”字形取样法,覆盖不同田块类型,掌握整体发生程度。理化诱测技术: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诱集监测。性信息素诱测: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每亩设置1个性诱剂诱捕器(如毛细管型诱芯),每日统计诱蛾量,当诱蛾量突然增加时,预示成虫进入羽化高峰期,需3-5天后防治卵块;灯光诱测: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波长320-680nm),开灯时间为19:00-次日6:00,每30亩设置1盏,每日统计诱集的害虫种类和数量,监测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等迁飞性害虫的迁入动态。遥感与物联网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获取农田环境与作物长势数据。如利用多光谱无人机(搭载NDVI传感器)对小麦进行航拍,当白粉病病叶率超过10%时,NDVI值会出现明显下降,结合地面验证可提前7-10天预警病害发生;田间小气候传感器(温湿度、光照、雨量)实时监测环境数据,通过模型预测稻瘟病流行风险,当温度24-28℃、连续3日相对湿度>85%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第二节预警模型与信息发布基于监测数据构建病虫害预测模型,结合气象预报、作物生育期等信息,发布精准预警。预测模型构建:采用“积温模型+多元回归”或“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如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以4月上中旬日均温≥15℃的积温、降雨日数、子囊孢子捕捉量为自变量,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当模型预测值>0.6时,预示赤霉病将偏重发生。分级预警与信息发布: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和扩散速度,划分为四级预警(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如稻飞虱预警标准:百丛虫量<500头为蓝色(轻发生),500-1000头为黄色(中等发生),1000-2000头为橙色(偏重发生),>2000头为红色(大发生)。预警信息通过“农业植保信息平台”、短信、村广播、群等渠道发布,同时配套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防治适期和推荐措施。第四章绿色防控技术:安全高效控害第一节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天敌、生物农药等控制病虫害,实现环境友好型防控。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人工繁育并释放天敌昆虫,补充田间自然种群。如防治稻纵卷叶螟,在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每亩放蜂8000-10000头,分2-3次释放),寄生率可达70%-80%;防治苹果叶螨,在早春释放捕食螨(如胡瓜钝绥螨,每株10-20头),可有效控制叶螨种群,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3-4次。微生物农药应用: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苏云金杆菌(Bt)对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高效,在幼虫3龄前喷施(100亿孢子/g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50-75g),防效达85%以上;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喷施(1000亿芽孢/g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g),通过位点竞争和产生抗生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农用链霉素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生物源植物农药:从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开发环境友好型农药。印楝素防治蚜虫、菜青虫,用0.3%印楝素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持效期达10-15天;除虫菊素防治茶尺蠖,在幼虫期用6%除虫菊素水乳剂1500倍液喷雾,对天敌安全,采收间隔期仅3天。第二节物理防治技术通过物理手段阻隔、诱杀害虫,或利用环境因子抑制病虫害发生。诱杀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诱杀。色板诱杀:在设施蔬菜大棚内,悬挂黄板(25cm×40cm)诱杀蚜虫、粉虱,每亩悬挂30-40块,当板面粘满害虫时及时更换;性信息素诱捕器:在桃园内设置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捕器,每亩3-4个,诱杀雄虫,使雌虫交配率下降60%以上;糖醋液诱杀:按糖:醋:酒:水=3:6:1:10配制糖醋液,装入盆中(每亩放10-15盆),诱杀地老虎、粘虫等夜蛾科害虫。阻隔技术:通过物理屏障阻止害虫入侵。防虫网覆盖:在育苗期和蔬菜生长前期,采用40-60目防虫网覆盖大棚通风口,可有效阻止蚜虫、白粉虱进入;果实套袋:苹果、梨等果树在谢花后30-40天套袋,可有效防治食心虫、轮纹病,果实农药残留量降低80%以上;地膜覆盖:采用银黑双色地膜,银色面反射紫外线驱避蚜虫,黑色面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毒病传播媒介。温控技术:利用高温或低温杀灭病虫害。温水浸种:如茄子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可杀灭褐纹病、绵疫病病菌;高温闷棚:在夏季蔬菜换茬期,密闭大棚7-10天,使棚内气温升至60℃以上,持续5-6小时,可杀灭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和病原菌;低温冷冻:在冬季收获后,将大棚内病残体集中放置,利用-10℃以下低温冷冻3-5天,可杀灭越冬的虫卵和病菌。第五章主要作物病虫害差异化防治策略第一节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水稻病虫害:重点防控“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农业防治:选用抗性品种(如“深两优5814”抗稻瘟病、“Y两优900”抗稻飞虱),实行“浅-湿-干”灌溉,适时晒田。生物防治:在稻纵卷叶螟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每亩8000头;二化螟卵孵化盛期喷施Bt(100亿孢子/g可湿性粉剂,每亩75g)。化学防治:稻瘟病在始穗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g/亩兑水喷雾;稻飞虱百丛虫量达1500头时,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g/亩或5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10g/亩喷雾,注意交替用药。小麦病虫害: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农业防治:实行玉米-小麦轮作,收获后深耕灭茬,清除田间杂草。预防措施:小麦抽穗扬花期(赤霉病易发期)遇雨,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ml/亩或48%噁霉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g/亩。化学防治:蚜虫百穗虫量达500头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喷雾;吸浆虫在成虫盛期用4%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30ml/亩喷雾,重点喷洒穗部。玉米病虫害:重点防控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郑单958”抗大斑病、“先玉335”抗丝黑穗病),合理轮作,避免连作。生物防治:玉米螟卵孵化盛期,心叶内撒施Bt颗粒剂(每亩100g,用细土拌匀);或释放赤眼蜂,每亩放蜂10000头。化学防治:大斑病在心叶末期至抽雄期,当病叶率达10%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丝黑穗病用2%立克秀种衣剂按种子重量0.3%包衣。第二节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蔬菜病虫害:重点防控霜霉病、疫病、白粉虱、菜青虫。设施蔬菜:采用“防虫网+色板+生物农药”模式,通风口覆盖40目防虫网,悬挂黄板诱杀白粉虱,霜霉病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白粉虱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露地蔬菜:实行瓜类、豆类、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霜霉病发病初期用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菜青虫在3龄前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ml/亩喷雾。果树病虫害:重点防控苹果腐烂病、桃蚜、梨小食心虫、柑橘红蜘蛛。农业防治:冬季清园,剪除病枝、枯枝,集中烧毁;刮除老树皮,涂抹5波美度石硫合剂。物理防治: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捕器每亩3-4个,桃蚜用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0-30块。化学防治:苹果腐烂病在春季病斑处划道,涂抹43%戊唑醇悬浮剂10倍液;柑橘红蜘蛛在卵孵化盛期,用24%螺螨酯悬浮剂4000-6000倍液喷雾,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性产生。棉花病虫害:重点防控棉铃虫、棉蚜、黄萎病、枯萎病。农业防治:种植抗虫棉品种(如“鲁棉研28号”),实行棉花与小麦、玉米套作,诱集棉铃虫产卵。生物防治: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喷施Bt(100亿孢子/g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释放赤眼蜂,每亩放蜂15000头。化学防治:棉蚜在卷叶率达10%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喷雾;黄萎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ml。第三节特色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病虫害:重点防控根腐病、立枯病、地老虎、蚜虫。农业防治: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实行禾本科与中药材轮作,避免连作。生物防治:根腐病用10亿枯草芽孢杆菌/g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ml;地老虎用糖醋液诱杀或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kg拌细土撒施。食用菌病虫害:重点防控木霉、链孢霉、菇蚊、菇蝇。环境控制:菇房保持温度15-20℃,湿度70%-80,定期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物理防治:安装60目防虫网,防止成虫进入;菇蚊、菇蝇用黑光灯诱杀,每20㎡安装1盏。生物防治:木霉感染处用2%石灰水涂抹,或喷施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10⁸CFU/g)500倍液。第六章农药科学使用与管理第一节农药选择与配制根据病虫害种类、作物生育期和环境条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按照说明配制浓度。农药选择原则:优先选择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如防治蔬菜蚜虫选用10%吡虫啉(低毒)、防治果树病害选用75%百菌清(低毒);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等)。农药配制方法:采用二次稀释法,先用少量水将农药母液稀释,再加入剩余水量充分搅拌。如配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先取10g药剂加入少量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水至5L,搅拌均匀后使用。注意避免在高温、强光或大风天气配药,防止药剂挥发或飘移。###第二节施药技术与安全间隔期采用先进施药器械,保证农药均匀覆盖靶标部位,同时遵守安全间隔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施药器械选择:大田作物采用喷雾器(如手动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雾滴直径控制在100-200μm;果树采用静电喷雾机或风送式喷雾机,提高雾滴附着率;设施蔬菜采用烟雾机或粉尘剂,降低湿度。无人机喷雾适用于大面积农田,飞行高度1.5-2m,速度3-5m/s,亩喷液量1-2L,作业效率较人工提高10倍以上。施药时间与方法: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风速<3m/s),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施药,避免高温时段(11:00-15:00)施药,以防药剂分解和药害。叶面喷雾要均匀周到,重点喷洒叶片正反面(如蚜虫、红蜘蛛多在叶背);土壤处理要翻耕均匀,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种子处理要保证药液完全覆盖种子表面。安全间隔期遵守:根据农药标签和作物种类,严格遵守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的间隔期。如40%毒死蜱乳剂在白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天,75%百菌清在苹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21天,逾期采收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第三节农药废弃物与包装处理农药废弃物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需规范处理。空包装处理:农药使用后,将空包装用清水冲洗3次(冲洗液倒入喷雾器中使用),然后将包装集中收集,交由专业机构回收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作他用。剩余药剂处理:剩余药剂不得倒入河流、池塘或下水道,应密封后保存在原包装内,标注“危险品”,交由农药经营单位或环保部门统一处理。第七章病虫害抗性治理策略第一节抗性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水平,为轮换用药提供依据。抗性监测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法,采集田间种群,在室内测定其对不同农药的LC₅₀(致死中浓度),与敏感基线比较,计算抗性倍数(抗性种群LC₅₀/敏感种群LC₅₀)。如稻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10时,判定为低抗,>50时为中抗,>100时为高抗。抗性风险评估:根据抗性倍数和抗性频率,评估抗性风险等级。如某地区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达30%,抗性倍数20倍,需立即采取治理措施,避免抗性进一步扩散。第二节抗性治理技术采取“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剂量策略”等综合措施,延缓抗性产生。轮换用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交替使用。如防治稻瘟病,在分蘖期用三环唑(保护性杀菌剂),孕穗期用春雷霉素(治疗性杀菌剂),抽穗期用嘧菌酯(QoI类杀菌剂),避免单一作用机制农药连续使用。混合用药:将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降低抗性风险。如防治棉铃虫,将Bt与氯虫苯甲酰胺(双酰胺类杀虫剂)混合使用,既提高速效性,又延缓害虫对Bt的抗性产生。剂量策略: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农药,不得随意加大或减少剂量。低剂量使用会筛选出抗性个体,而高剂量使用易造成环境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