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防滑加固施工方案_第1页
水泥路防滑加固施工方案_第2页
水泥路防滑加固施工方案_第3页
水泥路防滑加固施工方案_第4页
水泥路防滑加固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滑加固施工方案一、施工准备阶段1.1技术准备组织技术团队进行施工图纸会审,重点核查路面坡度、排水系统、防滑构造等关键参数。针对曲线段、交叉口等特殊部位编制专项深化设计,明确防滑铺装的纹理走向、材料拼接方式及接缝处理工艺。编制详细的技术交底文件,内容涵盖材料性能指标、施工设备操作规范、工序质量验收标准等。采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流程,对施工班组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确保技术要求传达准确。使用全站仪进行轴线控制网布设,每隔50米设置永久性高程控制点。采用激光摊铺机导向系统进行基层标高复核,误差控制在±3mm以内。1.2现场准备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植被、建筑垃圾及松散土层,对路基进行碾压处理,压实度不低于96%。设置临时排水沟,确保施工期间场地无积水。搭建材料仓库(防雨等级IP65)、搅拌站(配备自动计量系统)及机械设备停放区。仓库内设置材料分区标识,不同规格防滑骨料、胶粘剂等分类存放,间距不小于1.5米。采用封闭式施工管理,设置硬质围挡(高度2.5米)及防眩挡板。在施工区域两端500米处设置交通警示标志,配备专职交通疏导员24小时值班。1.3材料准备1.3.1基层修复材料水泥稳定碎石采用4.75-31.5mm连续级配碎石,水泥掺量5.5%,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集料压碎值≤26%,针片状颗粒含量≤15%。透层油使用慢裂乳化沥青(PC-2型),固含量≥50%,黏度(C25.3)≥20s,洒布量控制在0.7-1.5L/m²。裂缝修复材料选用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粘结强度≥2.0MPa,断裂伸长率≥5%,耐候性等级达到UVB-313标准4000小时无裂纹。1.3.2防滑层材料胶粘材料选用改性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或聚氨酯三类,其中机动车道优先采用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粘结强度≥2.5MPa;非机动车道可选用聚氨酯材料,邵氏硬度(A)≥85。防滑骨料分为黑色玄武岩颗粒与彩色陶瓷颗粒两种,机动车道选用3-5mm粒径玄武岩,莫氏硬度≥7.5,洛杉矶磨耗率≤18%;非机动车道选用1-3mm彩色陶瓷颗粒,抗压强度≥80MPa,吸水率≤1%。罩面材料采用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复合体系,VOC含量≤50g/L,耐水性达到浸泡720小时无起皱剥落。1.4设备准备主要施工设备包括:沥青摊铺机(ABG8620型,2台,摊铺宽度3-12m,振捣频率50Hz)、铣刨机(WirtgenW100H型,1台,铣刨深度0-300mm,生产率300m³/h)、胶粉搅拌机(JS500型,1台,搅拌功率30kW,搅拌转速35r/min)、激光平整度仪(LD130型,1台,测量精度±0.1mm/m)、乳化沥青洒布车(CLW5160GLQ5型,1辆,洒布宽度2-6m,洒布量0.3-2.0L/m²)、双组份自动计量混合喷漆机(配比精度±1%)、喷砂机(工作压力0.6-0.8MPa)、高压吹风机(风量≥3m³/min)。二、裂缝处理施工2.1裂缝评估与分类施工前对裂缝进行逐段、逐条详细调查,记录其类型(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反射裂缝、沉降裂缝)、长度、宽度、深度、数量、分布特征及伴随病害。根据裂缝宽度分为:轻微裂缝(<3mm)、中度裂缝(3-10mm)、严重裂缝(>10mm)。采用测深仪测定裂缝深度,对贯穿性裂缝需进行结构承载力评估。2.2轻微裂缝处理(直接灌浆法)采用直接灌浆法处理非扩展性收缩裂缝。首先使用高压吹风机清除裂缝内杂质,再用钢丝刷清理缝壁附着物。在裂缝及其周围5cm范围内涂刷聚氨酯底胶层,厚度控制在0.3±0.1mm,底胶用量0.15kg/m²。配制改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A、B组份按1:2比例混合搅拌3-5分钟,采用注射器沿裂缝走向连续灌注,确保材料充满裂缝。灌注完成后在表面覆盖聚酯薄膜养护,24小时内禁止行人车辆通行。2.3中度裂缝处理(扩缝灌注法)使用金刚石锯片沿裂缝方向切割成1.5-2.0cm宽的矩形沟槽,深度为板厚的1/3-1/2(但不超过5cm),槽壁与路面垂直。采用空压机配合钢丝刷清理沟槽,确保无浮灰、碎屑。在槽底铺设直径0.3-0.6cm的清洁小石屑(含泥量<1%),填充高度为槽深的1/2。配制高强度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采用压力注浆机从低端向高端连续注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2-0.4MPa。待胶粘剂初固化(夏季3小时/冬季8小时)后,采用与原路面同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回填至路面标高,表面进行拉毛处理。2.4严重裂缝处理(开窗挖补法)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原则进行开窗,开窗范围以裂缝轮廓线外30cm为准,挖槽的纵横边线与车道平行或垂直。采用铣刨机一次性铣刨至基层顶面,若基层存在松散、唧泥等病害,继续铣刨至坚实基层。用空压机将槽内吹洗干净后,在槽底喷洒热改性沥青层(用量0.8-1.0kg/m²),侧壁均匀涂抹3mm厚度改性乳化沥青。分层回填AC-20C沥青混凝土,每层厚度不超过10cm,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度≥96%)。新旧路面接缝处涂刷界面剂,宽度15cm,确保粘结牢固。三、防滑层施工3.1基面处理采用自动喷砂机对水泥混凝土基面进行喷砂处理,工作压力0.6-0.8MPa,喷砂角度45°,移动速度1.5-2m/min,彻底清除松散浮浆、油污及老化层,露出新鲜混凝土表面。处理后的基面构造深度应≥0.5mm,表面清洁度达到Sa2.5级标准。对局部凹陷部位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mm/2m范围内。用高压吹风机(风量≥3m³/min)清除表面粉尘,确保基面干燥(含水率<6%)。3.2边缘保护与放线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放线,用弹线器弹出抗滑层铺装轮廓线。在轮廓线外侧粘贴美纹纸胶带(宽度5cm),胶带边缘与轮廓线对齐,确保粘结牢固无气泡。对雨水井盖、交通标志基座等附属设施进行遮盖保护,采用塑料薄膜包裹并用胶带密封。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挡料板,防止防滑骨料散落污染非施工区域。3.3胶粘材料涂布3.3.1底涂层施工沥青基面在预处理后测定渗水率,渗水系数>300ml/min的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路面需涂布底涂层。采用乳化沥青洒布车均匀喷洒,用量控制在0.3-0.5L/m²,确保完全覆盖基面无遗漏。底涂层养护时间:夏季≥2小时,冬季≥4小时,直至表面干燥不粘手。3.3.2面涂层施工采用双组份自动计量混合喷漆机喷涂环氧树脂胶结料,A、B组份配比1:1.5,混合均匀后通过高压喷枪施工,喷涂压力0.4-0.6MPa,喷嘴距基面距离30-40cm。施工温度控制在10-35℃,相对湿度<85%,雨天或即将降雨时停止施工。胶结料湿膜厚度控制在2.0-2.5mm,采用湿膜梳规实时监测,确保涂布均匀。对于边角等机械施工困难部位,采用人工刷涂,涂刷方向与机械喷涂方向垂直,避免漏涂。3.4防滑骨料撒布在胶结料涂布完成后30分钟内进行骨料撒布,采用人工铲抛法均匀撒布,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5-2.0倍(理论用量:3-5mm骨料5-7kg/m²,1-3mm骨料3-4kg/m²)。撒布时应纵横交错进行两次,确保完全覆盖胶结料,无裸露部位。撒布后30分钟(夏季)或3小时(冬季)检查表面泛油情况,对泛油部位补撒骨料,直至不再出现泛油现象。在胶结料固化前(夏季30分钟/冬季3小时)撕去边缘保护胶带,确保边缘整齐。3.5骨料回收与清理待胶结料完全固化后(夏季≥3小时,冬季≥8小时),采用路面清扫车配合人工进行骨料回收。首先用硬鬃毛刷沿行车方向清扫,再用吸尘器清除残留粉尘,回收的未粘结骨料经筛分后可重新使用(洁净度≥95%)。清理过程中避免使用尖锐工具,防止损伤已固化的抗滑层表面。对施工过程中污染的非施工区域进行彻底清理,确保环境整洁。3.6罩面处理(可选)对景观要求较高或重交通路段,在抗滑层施工完成24小时后进行罩面处理。采用无溶剂环氧罩面剂,固含量≥98%,粘度(25℃)300-500mPa·s。使用高压无气喷涂机均匀喷涂,干膜厚度30-50μm,确保表面光泽一致无流挂。罩面后养护4小时(25℃)方可开放行人通行,24小时内禁止车辆通行。四、质量控制4.1材料质量控制建立材料进场检验制度,每批材料需提供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胶粘材料复试项目包括:粘结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耐候性;骨料复试项目包括:粒径级配、莫氏硬度、洛杉矶磨耗率、吸水率。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并做好标识隔离。材料储存期间定期检查,防止受潮、变质,环氧树脂类材料储存温度控制在5-35℃,保质期内使用。4.2施工过程控制4.2.1基面处理质量每500m²检查3处基面构造深度,采用铺砂法测定,结果应≥0.5mm。表面清洁度采用目测法检查,无可见油污、浮浆及杂物。平整度采用2m靠尺检查,误差≤3mm/2m。4.2.2胶结料涂布质量湿膜厚度采用梳规每100m²检查5点,平均值应在设计值的±10%范围内。涂布均匀性通过目测检查,无漏涂、流挂、气泡等缺陷。粘结强度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要求进行现场拉拔试验,每500m²测试1点,结果≥2.0MPa。4.2.3防滑层性能检测构造深度采用铺砂法每200m²检测1点,机动车道≥0.75mm,非机动车道≥0.5mm。摩擦系数采用摆式仪测定,每100m测1点,BPN值≥60(干燥状态)、≥50(湿润状态)。横向力系数采用SCRIM测定,竣工验收值≥70。4.3成品质量验收防滑层表面应平整、均匀,颜色一致,无明显接缝痕迹。边缘顺直,与未施工区域过渡自然,高差≤2mm。抗滑层与基面粘结牢固,用小锤轻击检查,空鼓面积≤2%。厚度检测采用钻芯法,每1000m²取3点,平均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机动车道3-5mm,非机动车道1-3mm),最小值不小于设计值的80%。五、养护与开放交通5.1初期养护施工完毕后24小时内对路面实行封闭管理,设置禁行标志,严禁车辆碾压和重物堆放。夏季高温时采用遮阳棚遮挡,防止表面温度过高导致材料老化;冬季低温时采取保温措施,确保养护温度≥5℃。养护期间保持路面清洁,避免油污、化学品污染。在通车前进行三次以上清扫,清除表面浮石,第一次在开放交通前2小时,第二次在通车后24小时,第三次在通车后7天。5.2交通管制养护期满后采取分阶段开放交通方式:第一阶段(1-3天)限制车速≤20km/h,禁止重型车辆通行;第二阶段(4-7天)限制车速≤40km/h;第三阶段(7天后)恢复正常交通。在过渡阶段设置限速标志和减速带,引导车辆平稳通过施工路段。5.3长期养护建立养护档案,记录施工时间、材料型号、施工范围等信息,定期进行跟踪监测。通车后第一个月每周检查一次,之后每月检查一次,重点关注抗滑层磨损情况、有无开裂、剥落等病害。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包括构造深度、摩擦系数、厚度等指标,评估防滑性能衰减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养护计划,当摩擦系数低于50BPN时,及时进行养护处理。日常养护中避免使用尖锐工具清理路面,冬季除雪时采用塑料铲或橡胶刮板,禁止使用铁质工具直接接触抗滑层表面。5.4病害处理发现局部剥落面积≤0.1m²时,采用局部修补法:清除破损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