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口诀总结_第1页
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口诀总结_第2页
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口诀总结_第3页
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口诀总结_第4页
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口诀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口诀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抽象繁杂,初学者常觉晦涩难记。笔者结合临床实践与经典体悟,将核心知识点提炼为朗朗上口的口诀,辅以通俗解析,助力同仁与学子快速记忆、深刻理解,现总结如下。一、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人伦的底层逻辑中医以阴阳五行阐释自然规律与人体生理病理,是辨证论治的核心逻辑。(一)阴阳学说口诀口诀:阴阳本是对立根,互根互用又互损;消长转化恒动态,太过不及病邪生。解析:「对立根」:阴阳既相反(如寒热、动静),又依存(无阳则阴无生,无阴则阳无化,如气血相依)。「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促进(如阳气温煦阴血,阴血滋养阳气);「互损」指一方虚损累及另一方(如阴虚日久致阳虚,称“阴损及阳”)。「消长转化」:阴阳始终动态平衡(如昼阳盛阴弱,夜阴盛阳弱);条件成熟时相互转化(如寒证日久化热,热极生寒)。「太过不及」:阴阳失调分“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与“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失衡则发病。(二)五行学说口诀口诀:五行相生木火土,土金水木循环路;相克木土水火金,制化失衡疾疴出。解析:「相生」:木→火→土→金→水→木(木生火、火生土等,体现事物间的促进关系)。「相克」:木→土→水→火→金→木(木克土、土克水等,体现事物间的制约关系)。「制化失衡」:五行通过“相生+相克”维持动态平衡(如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失衡则生“相乘”(过度克制,如木旺乘土)或“相侮”(反向克制,如木虚被金侮),发为脏腑病变(如肝木乘脾土,可见腹痛腹泻)。二、脏腑经络学说:人体功能的运行系统脏腑是功能核心,经络是气血通道,二者表里相依、内外相贯。(一)脏腑功能口诀口诀:心主血脉神为君,肺司呼吸卫气巡;肝主疏泄藏魂志,脾主运化统血勤;肾藏精气主水液,六腑传化浊不存;奇恒之腑藏精气,脑髓骨脉胆胞临。解析:「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故称“君主之官”)。「肺」:主气司呼吸(调节一身之气),宣发卫气(保卫体表、调节汗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藏魂(与精神意识相关),为“刚脏”。「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输布精微),统血(约束血液行于脉中),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气化调控津液),为“先天之本”。「六腑」:胆、胃、小肠等,功能为“传化水谷”(受纳、排泄糟粕),“浊不存”指六腑以通为用,忌壅滞。「奇恒之腑」:脑、髓、骨等,形态似腑(中空),功能似脏(藏精气),如脑主元神、女子胞主孕育。(二)经络循行口诀口诀:十二经脉分阴阳,三阴三阳手足详;手经循臂头面走,足经行腿胸腹忙;奇经八脉别道行,督领阳气任主浆;冲为血海带束身,阳跷阴跷络阴阳。解析:「十二经脉」:分“三阴三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手经循行于上肢、头面(如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足经循行于下肢、胸腹(如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腹)。「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任脉(“阴脉之海”,主胞胎与阴液)、冲脉(“血海”,调节气血)、带脉(约束诸经)、阴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眼睑开合)。三、病因病机学说:疾病发生的核心规律病因是疾病诱因,病机是疾病发展的内在逻辑。(一)病因分类口诀口诀:外感六淫风为首,寒暑湿燥火邪稠;内伤七情喜怒忧,思虑悲恐惊不休;痰饮瘀血病理产,劳逸失度食不周;病机总纲邪正争,阴阳失调气血愁。解析:「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风为首”因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常兼他邪(如风寒、风湿)。「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情绪直接伤脏(如怒伤肝、思伤脾)。「病理产物」:痰饮(津液代谢失常)、瘀血(血液运行不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病因(如痰阻经络致半身不遂)。「其他病因」:劳逸失度(过劳耗气、过逸气滞)、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伤脾、过食肥甘生痰)。「病机总纲」:疾病本质是“邪正斗争”(邪气盛则实,正气虚则虚)、“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格拒、亡失)、“气血失常”(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二)病机转化口诀口诀:寒热转化因势移,虚实错杂邪正居;气机失调升降逆,津血失常痰瘀趋。解析:「寒热转化」:寒证→热证(如寒邪入里化热),热证→寒证(如热极生寒、阳气耗竭)。「虚实错杂」:疾病常兼“虚中夹实”(如脾虚夹湿)或“实中夹虚”(如热盛伤津),由邪正力量对比决定。「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如气滞(运行不畅)、气逆(上冲,如肝气犯胃)、气陷(下陷,如中气下陷)。「津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生痰饮,血液运行失常成瘀血,二者相互影响(“津血同源”,痰阻则血瘀,血瘀则津停)。四、四诊八纲学说:诊病辨证的核心工具四诊是诊病手段,八纲是辨证总纲,二者结合为临床核心思维。(一)四诊要点口诀口诀:望诊首观神形色,舌象苔质细辨得;闻诊听声嗅气味,语言呼吸痰涕酌;问诊寒热汗便眠,经带胎产妇人说;切诊脉位至数形,浮沉迟数虚实别。解析:「望诊」:先辨“神”(得神、失神、假神),再观“形”(体质、体型)、“色”(面色、舌色),重点看“舌象”(舌质辨气血,舌苔辨寒热湿浊)。「闻诊」: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嗅“气味”(口气、痰涕、二便),如口臭多热,痰腥臭多肺痈。「问诊」:问“寒热”(恶寒发热类型)、“汗”(有无、多少)、“二便”(性状、次数)、“睡眠”(失眠、多梦);妇人加问“经带胎产”(月经、带下、妊娠、产后)。「切诊」:脉诊辨“脉位”(浮沉)、“至数”(迟数)、“形态”(虚实、滑涩等),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数脉主热,迟脉主寒。(二)八纲辨证口诀口诀:八纲辨证总纲领,阴阳为纲统诸证;表里辨病位浅深,寒热别病性阴盛;虚实察邪正盛衰,四对纲领互参证;阳证实热表为阳,阴证虚寒里为凭。解析:「阴阳为纲」: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表、热、实属“阳证”(如高热、便秘、脉实),里、寒、虚属“阴证”(如畏寒、便溏、脉虚)。「表里」:辨病位浅深(表证病在肌表、病情轻;里证病在脏腑、病情重),半表半里证(如少阳证,寒热往来)。「寒热」:辨病性阴阳(寒证属阴,热证属阳),需结合口渴、二便、舌脉(如寒证口不渴、便溏、舌淡苔白)。「虚实」:辨邪正盛衰(实证邪气盛,如高热、腹痛拒按;虚证正气虚,如自汗、腹痛喜按)。「互参证」:八纲并非孤立,需综合判断(如表寒实证、里热虚证等)。五、中药方剂学说:治病调神的物质基础中药是治病物质基础,方剂是中药配伍的艺术,二者相辅相成。(一)中药性能口诀口诀:中药性能四气明,寒热温凉药性定;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趋向清;归经靶向病位准,有毒无毒用量精;七情配伍君臣佐,单行相须相使并;相畏相杀减毒性,相恶相反禁同程。解析:「四气」:寒、热、温、凉(平性附于四气),反映药物寒热属性(如黄连性寒,治热证;干姜性温,治寒证)。「五味」:辛(散、行,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甘(补、和、缓,如人参补气、甘草和中)、酸(收、涩,如乌梅敛汗、五味子止泻)、苦(泄、燥,如大黄泻下、苍术燥湿)、咸(软、下,如牡蛎软坚、芒硝泻下)。「升降浮沉」:药物作用趋向(升浮药向上向外,如桔梗升提肺气;沉降药向下向内,如代赭石降逆止呕)。「归经」:药物作用的脏腑经络(如麻黄归肺、膀胱经,治肺系、表证)。「七情配伍」:单行:单味药治病(如独参汤);相须(麻黄+桂枝,增强发汗)、相使(黄芪+茯苓,增强利水):增强疗效;相畏(半夏畏生姜,生姜减半夏毒)、相杀(生姜杀半夏毒):减轻毒性;相恶(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削弱人参补气):降低疗效;相反(乌头反半夏,同用生剧毒):禁止同用。(二)方剂组方口诀口诀:方剂组方君药尊,针对主病主证真;臣药辅君兼治证,佐药佐助反佐分;使药引经或调和,君臣佐使法要循;八法汗和下吐温,清消补法治则存。解析:「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主证的核心药(如麻黄汤中麻黄,治风寒表实证);臣药:辅助君药,或治兼证(如麻黄汤中桂枝,助麻黄发汗,兼治营阴郁滞);佐药:佐助(协助君臣)、反佐(防拒药,如温热剂中加少量寒凉药)、佐制(制约君臣毒性,如十枣汤中大枣制约甘遂毒性);使药:引经(如川芎引药入血分)、调和(如甘草调和诸药)。「八法」:汗(解表,如麻黄汤)、和(和解,如小柴胡汤)、下(泻下,如大承气汤)、吐(涌吐,如瓜蒂散)、温(温里,如理中丸)、清(清热,如白虎汤)、消(消导,如保和丸)、补(补益,如四君子汤),是方剂的核心治则。结语: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